聞江蔚
昌黎先生,名愈,字退之。愈,進也,從字義上與“退”相對。然而“進”與“退”是否真正相對呢?
進,眾人之所好也;退,眾人之所惡也?!斑M”即前進,意味著超越過去。不進則落后,也就是“退”,就會任人欺辱而無反抗之力。鴉片戰(zhàn)爭后我們“師夷長技以制夷”,正是出于對“進”的渴望,對“退”的悲痛。故常言道“人往高處走”,又說“不進則退”。
這樣看來,似乎“進”與“退”是對立無疑了。然而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讓晚清政府得以茍延殘喘,表面上看似乎相比原先的死局更“進”一步,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現(xiàn)實,層層剝削、深深苦難籠罩在人民頭上,“進”變?yōu)榱顺林氐摹巴恕?。可見,“進”與“退”并不是絕對的。
那么為什么“進”與“退”可以相互轉化呢?關鍵在于人的目光與認識。英國工業(yè)革命后生產力飛速提升,社會繁榮,然而環(huán)境污染接踵而至,倫敦數以萬計的人死于呼吸道疾病。眾人追求“進”本來無可厚非,但不能只看到短時間內的“進”,而忽略了隨之相伴而生的“退”。急功近利、盲目的“進”會蒙昧人的心智,于是“進”轉化為更具危害性的“退”,這便是古人所說的“眾人之進,未始不為退”。
既然進未始不為退,那么退是否能為進呢?韓信受胯下之辱,便是退,然而并非懦弱之退,正因這一“退”,他才有后來用兵如神、略不世出的功成名就。劉邦在鴻門宴上向項羽告罪,得以全身而“退”,也正因這一“退”,他才有了日后實現(xiàn)宏圖霸業(yè)之“進”。退不是膽怯,不是屈服,而是以長遠的眼光審時度勢,韜光養(yǎng)晦,以退為進,故而“賢人之退,未始不為進”。
進與退表面上是對立的,實則會相互轉化。然而,眾人常囿于一時的“進”,浮躁輕率地行動,當時雖歡喜獲利,最后卻只能沉重地“退”。人類為了發(fā)展而大肆開發(fā)自然資源,雖得一時發(fā)展,卻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土地退化,氣候異?!闶遣蛔R進退的惡果。眾人須擯棄功利的心態(tài),冷靜地選擇持久、穩(wěn)定的進,拋卻短淺如泡沫的進,暫時從容而退,方能一直保持前進,否則“進”終究會淪為“退”。
我們始終在追求“進”,但我們不該困囿于“進”。當眾人為了各自的“進”相互傾軋,人就被異化為工具,喪失了自我意志;當抽象的“進”成為主宰,我們所取得的一切“進”都不再有意義。無論進退,須知康德所言:人是目的,而非工具。
沉靜省度,我們當叩問本心而知進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