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龍
(天津師范大學 文學院,天津 300387)
1902年,梁啟超發(fā)起“小說界革命”,在竭力強調(diào)小說“覺世新民”的雄功偉能之時,更掀起一場以西方小說為范型的“新小說”(翻譯與創(chuàng)作)浪潮,“科學小說”正是這一浪潮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科學小說”熱的興起,晚清知識界人士也給予了這一新小說類型熱切的關注,除了相關譯者在域外科學小說譯作的序跋、譯后語中對其進行的專門討論與提倡,還有一部分人則借助報刊這一晚清最為重要的大眾傳媒發(fā)抒自己的觀點或見解,由此掀開了科學小說的理論探討之始。這些討論性質(zhì)的文字,雖然大多數(shù)都缺乏一定的理論性與系統(tǒng)性,但在當時卻具備了引導讀者閱讀、理解科學小說的積極(甚至是消極)功效,還在某種程度上順利建構起一個“眾聲喧嘩”的話語場。本文主要通過對晚清科學小說相關點評、陳述的梳理與歸納,從中發(fā)掘時人在理解或認知科學小說時存在的或微妙或顯著的差異,目的在于復現(xiàn)晚清文壇面對這種完全異質(zhì)的小說類型而形成的“眾聲喧嘩”的對話局面。
梁啟超是中國最早使用“科學小說”一詞的人①(1)①“科學小說”作為一個獨立的名詞,首見于《新民叢報》第17號刊載的《中國唯一之文學報〈新小說〉第一號要目豫告》。雖然這篇文章并未標注姓名,但考慮到《新民叢報》是由梁啟超全權負責,并且在此之前,梁氏也有“哲理科學小說”的相關說法,因此可以大膽斷定,此篇預告文章的作者正是梁啟超。也就是說,在筆者目力所及的現(xiàn)有資料中,梁啟超應該是中國最早使用“科學小說”一詞的人。,因此在討論時人如何理解或認知“科學小說”這一新小說類型時,不得不先從他開始說起。雖然自《新小說》創(chuàng)刊號開始連載的《海底旅行》是晚清第一部標有“科學小說”名目的翻譯文學作品,但幾乎與此同時,由梁啟超主編的《新民叢報》也開始刊登凡爾納的另一部科學小說《十五小豪杰》。這部小說首發(fā)于《新民叢報》第二號,至第十三號載畢,署“(法)焦士威爾奴原著,少年中國之少年重譯”,這里的“少年中國之少年”指的正是梁啟超。全書共十八回,梁啟超實際只負責全書前九回的翻譯工作,后九回由羅孝高續(xù)譯?!妒逍『澜堋分饕v述了十五個少年的冒險經(jīng)歷,情節(jié)與《魯濱遜漂流記》相類似,其間還夾雜著豐富的地理、航海知識。查閱梁啟超關于此篇小說的點評、陳述,會發(fā)現(xiàn)其對于小說中的“科學”元素并不十分關注。例如,在第一回的譯后語中,梁啟超聲稱“此書寄思深微,結(jié)構宏偉”[1]64,這是針對小說的思想主題和藝術結(jié)構而言,而在第三回的譯后語中,梁氏又說:“學生放假時,不作別的游戲,卻起航海思想,此可見泰西少年活潑進取氣概?!盵2]54很顯然,梁氏看重的是此書表現(xiàn)的冒險精神以及少年人獨立進取的意識,而他本人又深知此種精神氣質(zhì)正是中國的國民性所缺乏的,因此便將此書譯來,目的則在于“吸彼歐美之靈魂,淬我國民之心志”[3]232。對于此篇小說的譯介,梁啟超顯然帶有十分功利的現(xiàn)實目的(借助翻譯域外小說來激發(fā)與呼喚“獨立”“勇敢”之國民性),不過譯者有意無意忽略掉小說中豐富的“科學”元素(主要是指一些地理、航海方面的自然科學知識),進而對小說內(nèi)蘊的、更深層次的思想精神特質(zhì)大加贊賞,更可讓我們一窺譯者眼光的獨到與深刻。這種不局限于表面的科學知識、進而深入到小說內(nèi)部的思想主題(或精神特質(zhì))的獨特視野,在此后翻譯《世界末日記》時表現(xiàn)的更加明顯。
1902年,在剛剛問世的《新小說》雜志第一號上,梁啟超又翻譯了被大多數(shù)人稱作科學小說的《世界末日記》,而他本人卻將之命名為“哲理小說”。這篇小說的篇幅不長,主要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遙遠的未來,人類進化得更加完全,科技水平也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但地球與太陽卻漸漸失去了活力。羅馬、巴黎、倫敦、維也納、紐約這些世界級名城早在數(shù)十萬年前就已塵封于冰下,人類文明的中心點則轉(zhuǎn)移至赤道附近的桑爾文市。然而,這片土地也并非永遠的樂土:一來這里的女性不愿意履行生育工作,導致此地已久無新出之人類;二來太陽也日漸衰落,寒氣正漸漸逼近此地。為了人種的生存和繁衍,最后的男子阿美加決定率領一些健壯的男子乘坐電氣飛船,去尋找新天地和新配偶。終于,他們在“錫蘭島”上發(fā)現(xiàn)了幸存的五個婦人,阿美加與其中的愛巴相愛,并率領剩下的幾人返回桑達文市(錫蘭島已經(jīng)不適宜生存)。在返回故土后,桑達文市傳染病流行,地球寒氣也日漸增強,人們相繼死去,最終僅剩阿美加與愛巴兩人存活。二人來到埃及大金字塔,在這“太初文明之紀念碑”下相擁而死。小說的結(jié)尾,則由無限之宇宙、星空升華至哲學高度的“愛”,“無垠之空中,依然含有無量數(shù)之太陽,無量數(shù)之地球,其地球中有有生物者,有無生物者,其有生物之諸世界,以全智全能之慧眼,微笑以瞥見之‘愛’之花尚開?!盵4]238在譯后記中,梁氏有言:“以科學上最精確之學理,與哲學上最高尚之思想,組織以成此文,實近世一大奇著也?!盵1]57-58這句話除了表現(xiàn)出譯者本人對此篇翻譯作品的偏愛外,更值得關注的是其中亦透露了梁啟超對這部小說的獨特理解:《世界末日記》明顯包含了“科學學理”和“哲學思想”兩部分,不過自己更看重其中的“哲學思想”,因而將之命名為“哲理小說”。
通觀梁啟超對于兩篇小說的譯介與評點,不難發(fā)現(xiàn)梁氏對“科學小說”的理解是比較獨特的。雖然在如今約定俗成的語境中,《十五小豪杰》與《世界末日記》已經(jīng)是較為典范的“科學小說”,但是在梁啟超那里,兩部小說中的“科學”元素卻都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具體來說,在翻譯《十五小豪杰》的過程中,梁氏并未對小說中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有特別的關注,他關注的乃是這一“冒險故事”背后所隱含的人物“獨立進取”的精神特質(zhì),而在翻譯《世界末日記》的過程中,梁氏雖然也注意到了其中的科學學理部分(形而下的天文學知識),但他仍以“哲理小說”一詞加以指稱,說明比起形而下的科學學理,他更看重形而上的哲理思想。這兩個例子應該足以說明,在梁啟超的視域之內(nèi),“科學小說”并非單純描寫科學技術、或者說普及科學知識的小說,而是“科學性”與“思想性”(哲學性)二者兼而有之的小說。事實上,“思想性”(哲學性)應該比“科學性”更為重要,只不過兩者并非截然區(qū)分,而是如水滴融入大海,和諧存在于小說文本。更進一步說,梁氏所認知的科學小說其實就是“哲理型(思想型)科學小說”,這類小說不僅應包含形而下的科學知識、或者說物質(zhì)層面的科學技術,而且更重要的是應包含更深層次的、形而上的“思想”,最好是能上升到哲學的高度。正如他所翻譯的《世界末日記》那樣,起初是由“形而下”的天文學知識構想地球的未來,最后卻能升華至哲學的高度,體現(xiàn)出一種“一切皆死,而獨有不死者存(“愛之花”尚開)”的哲學思想。明白了這一點,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在“科學小說”作為一個獨立名詞出現(xiàn)之前,梁啟超會先有“哲理科學小說”這一說法。而梁氏對于“科學小說”的這種理解,其實正與他對“科學”一詞的理解一脈相承。
查閱梁啟超著作中與“科學”相關的言論表達,不難發(fā)現(xiàn)在理解“科學”一詞的時候,梁氏本人也并不局限于具體的科學知識、科學原理或者說實際的科學技術,而是上升到更深、更高的層次,即“科學精神”。比如,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中,梁啟超曾經(jīng)正面闡釋過“科學精神”:“所謂科學的精神何也?善懷疑,善尋間,不肯安徇古人之成說與一己之臆見,而必力求真是真非之所存,一也。既治一科,則原始要終,縱說橫說,務盡其條理,而備其左證,二也。其學之發(fā)達,如一有機體,善能增高繼長,前人之發(fā)明者,啟其端續(xù),雖或有未盡,而能使后人因其所啟者而竟其業(yè),三也。善用比較法,臚舉多數(shù)之異說,而下正確之折衷,四也。”[5]6091922年,在一篇名為《科學精神與東西文化》的講演中,梁啟超再次為“科學精神”下了一個簡明扼要的定義:“可以教人求得有系統(tǒng)之真知識的方法,叫做科學精神?!盵6]4006或許,正因為梁氏本人對“科學”的理解已經(jīng)上升到更高的層次,所以他對于“科學小說”的具體理解才不會局限于普及科學知識這一較為淺顯的層面,而對所謂的“科學性”與“思想性”(哲學性)相互交融的“哲理型(思想型)科學小說”青睞有加。不過,如何將形而下的“科學”與形而上的“哲學”(思想)完美結(jié)合?或者說如何將形而下的“科學”升華至“形而上”的哲學?哲理型(思想型)的科學小說具體應該如何創(chuàng)作?在一個完全缺乏科學思維的晚清知識語境中,諸如此類的問題顯然得不到任何有力的回答。正如有些學者指出的:“要想翻譯或者創(chuàng)作出梁啟超心目中理想的 ‘科學小說’,不僅要求譯者/作者本人要有豐富的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能夠?qū)ⅰ茖W’上升到精神的層面,明白其不僅僅是一種外在的物質(zhì)技術,而這對當時的中國人來說,無疑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梁啟超所期望看到的 “科學小說”在晚清基本上如鳳毛麟角,只有理論倡導卻缺乏實際的創(chuàng)作?!盵7]27
在“科學小說”一詞出現(xiàn)于晚清,以及梁啟超身體力行地完成兩部科學小說譯作(雖然并未使用“科學小說”這樣一個具體的稱謂)之后,翻譯科學小說的作者不斷增多,科學小說譯著因而迅速增加。比如,當時正在日本留學的周樹人,也顯示出對科學小說的濃厚興趣。從1903年到1906年,周樹人總共翻譯了《月界旅行》《北極探險記》《造人術》和《地底旅行》四部科學小說,其中《月界旅行》《北極探險記》和《地底旅行》的原作者皆為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值得注意的是,在《月界旅行》的正文之前,有一篇周樹人所寫的辨言。這篇辨言是自科學小說傳入中國以來,較為系統(tǒng)地對其進行理論探討的第一篇文章,因而值得我們細細探討。
辨言的第一段,周樹人先從交通之角度(交通方式的演進)來說明科技的日漸發(fā)達,然后筆鋒一轉(zhuǎn),敘說由于空氣吸力等諸原因,導致了星球人類之間交際的困難。那么這種困難能否得到克服呢?答案是肯定的,周氏顯然對人類懷有無限的信心,因為接下來他便表達了對人類主體性(主觀能動性)的高度贊揚:“然人類者,有希望進步之生物也,故其一部分,略得光明,猶不知魘,發(fā)大希望,思斥吸力,勝空氣,泠然神行,無有障礙?!盵8]163之后,周氏的言論又落腳到其翻譯的科學小說——《月界旅行》身上,稱贊這部小說的原作者“實以其尚武之精神,寫此希望之進化者也”[8]163。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譯者所受進化論思想的影響,而對原作者“尚武”精神的獨特把握似乎也與周氏早期的“立人”思想相接續(xù)。然而,到月界去旅行,在當時畢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于是譯者又說:“凡事以理想為因,實行為果,既蒔厥種,乃亦有秋?!盵8]163周樹人相信,“理想”與“實行”實為因果關系,凡事都因在心中先有了一個理想,之后才會有結(jié)果的實現(xiàn)。放諸于《月界旅行》這篇小說,即槍炮會社社員們先有了“月界旅行”這一理想,然后眾人又采取實際行動來努力實現(xiàn)這一理想。那么小說是如何具體描寫去往月界的呢?難道完全是作家本人的胡思亂想么?當然不是,《月界旅行》的敘述重心是社員們聚在一起討論如何完成一輪巨炮的制造,需要多長的炮筒、多重的火藥等等,好讓他們能順利乘坐這一炮彈到達月球,這也就是周樹人在本段末尾所說的:“據(jù)理以推,有固然也?!盵8]163根據(jù)當時現(xiàn)有的科學原理做出合理有據(jù)的推想,這與當前學界針對科幻小說而強調(diào)的“基于科學規(guī)律的想象”這一要求基本一致,讓我們不由得驚嘆譯者本人的遠見卓識。
辨言的第二段,周樹人先對原著作者進行了簡單介紹,后又指出此部小說的寫作方式是“經(jīng)以科學,緯以人情”[8]163。這句話現(xiàn)已成為周樹人理解與認知科學小說的經(jīng)典論述,從中可知周氏并非單純關注科學小說中的“科學”,他追求的乃是科學小說“科學性”與“文學性”的配合。果不其然,隨后他便開始論述《月界旅行》中的“人情”,“離合悲歡,談故涉險,均綜錯其中”[8]163,當然其中亦有諷世,“間雜譏彈,亦復譚言微中”[8]163-164。這些都是《月界旅行》作為一部科學小說具有的獨特美學特征。之后,周氏又對科學小說中的“科學”一維加以強調(diào),“然因比事屬詞,必洽學理,非徒摭山川動植,侈為詭辯者比?!盵8]164科學小說因是以科學學理為基礎展開想象,所以與那些徒摭山川動植的小說形成了鮮明對比,不過這幻想?yún)s并不要求準確(即幻想不一定非要實現(xiàn)),作家難免會有“觥觥大談之際,或不免蕩微露遁詞”[8]164的時候,這是因為“人智有涯,天則甚奧,無如何也”[8]164。通過這段話,我們已不難發(fā)現(xiàn),周樹人視域下的“科學小說”大致包含兩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必須具備“必洽學理”“據(jù)理以推”的科學幻想;二是能夠涵蓋“離合悲歡”的世故人情。這已經(jīng)與我們今天所定義的“科幻小說”概念十分接近。根據(jù)《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一)》對“科幻小說”的定義:“科學幻想小說是通過小說來描述奇特的科學幻想,寄寓深刻的主題思想,具有‘科學’‘幻想’‘小說’三要素,即它所描述的是幻想,而不是現(xiàn)實;這幻想是科學的,而不是胡思亂想;它通過小說來表現(xiàn),具有小說的特點?!盵9]353從中不難看出這一定義與周樹人上述言論的高度契合。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人情”的范圍不能理解得過于狹窄,它并不單單指向男女之情,也有可能是小說人物在歷險過程中流露出的英雄主義之情,正如周樹人所評論的《月界旅行》那樣,“至小說家積習,多借女性之魔力,以增讀者之美感,此書獨借三雄,自成組織,決無一女子廁足其間,而仍光怪陸離,不感寂寞,尤為超俗?!盵8]164
在《辨言》的第三段,周樹人重點闡述“科學小說”具備的功能。周氏開篇即提到,讀者接受科學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倘若讓他們長久地閱讀專業(yè)科學書籍,那么時間久了難免會感到厭煩疲倦,但是如果“惟假小說之能力,被優(yōu)孟之衣冠,則雖析理譚玄,亦能浸淫腦筋,不生厭倦”[8]164。借助于科學小說這一文類,不僅可以更加有效地傳播科學知識,而且還能讓讀者不生厭倦,誠可謂兩全其美,最終達到的結(jié)果是“則必能于不知不覺間,獲一斑之智識,破遺傳之迷信,改良思想,補助文明”[8]164。通過閱讀科學小說,讓讀者了解到科學知識,在無形中對民眾進行了思想啟蒙,破除掉他們頭腦中的迷信思想,進而對整個社會的文明開化也有所助益。本段的最后,譯者疾呼:“故茍欲彌今日譯界之缺點,導中國人群以進行,必自科學小說始?!盵8]164周樹人翻譯科學小說的目的已十分明確,正是為了啟迪民眾、開啟民智,最終推動中國社會的進步。在此,周樹人受梁啟超“小說界革命”的影響已不言而喻,但與梁氏側(cè)重科學小說中的“哲理”或“思想”層面有所不同,周樹人為科學小說增加“人情”的維度,并特別強調(diào)科學小說中幻想的“科學性”,這也是兩位學者理解與認知科學小說的微妙差異。
需要進一步追問,面對“科學小說”這一全新的小說類型,周樹人為何會在普泛性的“科學啟蒙”認知之外還特意強調(diào)其中的“人情”?一方面,這可能是為了更好地滿足“思想啟蒙”這一實際需要。畢竟科學小說不同于科學講義或科學教科書的地方就在于其中含有“人情”,能夠容納人物的兒女情長、悲歡離合,而在閱讀科學小說的過程中,讀者也正因為有了這些“人情”,所以在接受科學小說中的“科學”時才不至于感到沉悶。另一方面,對于“人情”的特別關注,也源自周樹人自身對于科學文藝作品的獨特思考。在晚清普遍存在的“出一小說,必自尸國民進化之功;評一小說,必大倡謠俗改良之旨”[1]254的功利主義風氣之下,周樹人對于“人情”的特殊把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對科學小說的文學藝術性的重視,不僅強調(diào)了科學小說之為“小說”的重要一面,而且糾正了晚清文壇在面對“科學小說”時僅關注“科學”這一面的偏頗。更值得注意的,是周樹人在實際翻譯過程中將“經(jīng)以科學,緯以人情”進行了不平等的對待。根據(jù)有關學者的詳細考察,周樹人在譯本中大幅度刪減了小說中有關科學知識的部分,使得每一部譯作中宣傳科學的分量大為減輕,“人情”的重要性則僭越了此前的基本定位,這又似乎與他棄醫(yī)從文后呼喚的“立人”的文學理想隱隱地發(fā)生關聯(lián)。[10]59另外,周氏在此文中表述的“必洽學理”“據(jù)理以推”等觀點,已經(jīng)表明他開始關注科學小說創(chuàng)作中“幻想的‘科學性’”這一重要問題,而這在彰顯譯者本人深厚的理論功底和遠見卓識的同時,也折射出其所具備的深厚的科學素養(yǎng)①(2)①一方面,周樹人曾在30年代致楊霽云的信中回憶自己當初翻譯科學小說的緣由:“我因為向?qū)W科學,所以喜歡科學小說?!?魯迅:《340515致楊霽云》,《魯迅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99頁。);另一方面,早年的魯迅也確實有著深厚的自然科學素養(yǎng),他不僅接受過較為系統(tǒng)的自然科學教育,而且在早期求學階段也閱讀了大量的自然科學類著作。。
作為晚清時期重要的文學翻譯家,包天笑也曾對科學小說青睞有加。1903年,他翻譯了凡爾納創(chuàng)作的《鐵世界》,并在“譯余贅言”中寫道:“科學小說者,文明世界之先導也。世有不喜科學書,而未有不喜科學小說者。則其輸入文明思想,最為敏捷。”[2]63包天笑認為,可以借助科學小說輸入西方文明思想,這與上節(jié)周樹人的某些表述相類似,仍是著眼于科學小說的啟蒙作用。同年,海天獨嘯子翻譯了日本作家押川春浪的《空中飛艇》,“序言”部分亦有言:“我國今日,輸入西歐之學潮,新書新籍,翻譯印刷者,汗牛充棟。茍欲其事半功倍,全國普及乎?請自科學小說始。”[1]106將科學小說視為普及科學知識的工具,是典型的“工具論”文學觀的體現(xiàn),雖不免有將科學小說簡單化、狹隘化的傾向,但在當時卻成為絕大多數(shù)人的價值共識。例如,晚清知識分子孫寶瑄就曾在其著名的《忘山廬日記》中寫下:“觀科學小說,可以通種種格物原理……故觀我國小說,不過派遣而已;觀西人小說,大有助于學問也?!盵11]710從中可見時人對科學小說的接受心態(tài)。除此之外,俠人曾在《新小說》雜志開辟的“小說叢話”專欄中聲稱:“文學之性,宜于凌虛,不宜于征實,故科學小說,終不得在小說界中占第一席?!盵1]93這是對科學小說失落于文界的原因分析,是否偏頗暫且不論,值得關注的是此處敘述所間接反映的論者本人對科學小說的一種理解:“科學小說”是一種征實性質(zhì)的文學,與小說這一文類本身的虛構性質(zhì)似乎有所違背??梢钥闯?,俠人關注的仍然是科學小說中的“科學”一維,或者說其對科學小說的具體理解更接近于我們今天所定義的“科普小說”,從而偏廢甚至忽略了“幻想”這一要素在科學小說中的重要作用力。晚清著名翻譯家周桂笙也曾譯過三篇科學小說①(3)①這三篇科學小說分別是:《竊賊俱樂部》,于1905年《新民叢報》第63號開始連載,至第64號畢,標“科學小說”,署“上海知新室主人周桂笙譯”;《飛訪木星》,于1907年《月月小說》第5號刊載,且一期載畢,標“科學小說”,署“上海知新室主人周桂笙譯述”;《倫敦新世界》,于1907年《月月小說》第10號開始連載,一期載畢,標“科學小說”,署“上海周桂笙譯述”。,其中尤有《竊賊俱樂部》一篇值得我們注意。這篇小說的顯著特征是對“鐳”這一科學新知的講解非常詳細,譯者甚至直接在小說結(jié)尾附上一段摘自《東方雜志》的談叢,來向讀者更加全面地介紹化學元素“鐳”。通過這篇譯作,我們也不難看出周桂笙與前述幾位譯者所共持的強烈的科學啟蒙意圖。
與此類觀點稍有不同,晚清翻譯家徐念慈對科學小說的具體理解卻不局限于普及科學知識、進行思想啟蒙這一較為功利的層面。徐氏本人科學素養(yǎng)較為深厚,他不僅精通各類自然科學(尤其是數(shù)學),而且自己也翻譯甚至創(chuàng)作科學小說,這可能是他的科學小說觀比較獨特、深刻的一個重要原因。在1907年《小說林》雜志第一期刊載的《〈小說林〉緣起》一文中,為了糾正當時文學界普遍存在的“出一小說,必自尸國民進化之功;評一小說,必大倡謠俗改良之旨”[1]254的功利主義風氣,徐念慈率先提出了小說的美學價值這一重要問題。在這篇文章中,徐氏根據(jù)黑格爾的美學“絕對觀念”論與邱希孟氏的“感情美學”論總結(jié)出了小說的五種審美特性:“合于理性之自然”“具象理想”“引起‘美的快感’”“形象性”和“理想化”。而在闡述“理想化”這一美學特性時,徐念慈特別指出:“而月球之環(huán)游,世界之末日,地心海底之旅行,日新不已,皆本科學之理想,超越自然而促其進化者也?!盵1]256徐氏將“環(huán)游月球”“地心海底旅行”這些幻想視作科學之理想,并與晚清時期盛極一時的“進化”觀念相聯(lián)系,已然說明了其所認定的“科學小說”并非單純宣講科學知識的科普性質(zhì)的小說,而是一種帶有理想性質(zhì)的幻想小說。雖然這種小說更多的是科學幻想,是超越現(xiàn)實生活的,但是也會對現(xiàn)實生活產(chǎn)生促進作用。這不僅非常類似于我們今天對于“科幻小說”的理解,也與上文周樹人的某些表述相類似。如果我們再聯(lián)系徐念慈本人的科學小說創(chuàng)作(即《新法螺先生譚》),那么不難發(fā)現(xiàn),他所關注或著重書寫的正是“科學之理想”(科幻)部分②(4)②由徐念慈創(chuàng)作的《新法螺先生譚》主要講述了主人公“余”“靈肉分離”之后的各自游歷:“余”的軀殼下墜至地心,見到了中華民族的始祖——黃種祖,而靈魂則進行了一番精彩的星際遨游。“靈肉合一”之后,“余”在上海發(fā)明了“腦電”,但由于“腦電”的功效太過萬能,擾亂了基本的社會秩序,“余”最終不得不潛蹤歸里、逃之夭夭。小說著重敘述的“靈魂遨游外星球”、“腦電”等都具有相當?shù)目苹蒙?。,而徐氏將“科幻”納入到理想美學的框架內(nèi)進行闡釋,不僅彰顯了他本人對于科學小說的獨特認知,而且對于我們今天把握科學小說的獨特美學價值也有所啟示。
事實上,如徐念慈這般擺脫單純的啟蒙主義思路,轉(zhuǎn)而從文學本體論角度進行的“科學小說”探討在當時的晚清文壇也并不乏見。比如,晚清的一些知識分子已經(jīng)開始關注“科學小說”之中“科學”與”“幻想”二要素的關系(張力)問題。譯者楊德森曾在域外科學小說《夢游二十一世紀》的序言中說:“無可知之事,有可知之理。據(jù)所已知,以測所未知,初非托諸虛誕也?!盵12]619“所未知”(幻想)并未完全空穴來風,而是根據(jù)“所已知”(可以理解為“科學”)推測而來,這非常近似于今人所表述的:“科學小說的本意,應是依據(jù)‘科學’而‘幻想’,或者說‘合乎科學的虛構’。立足已有的科技成就,發(fā)揮小說家豐富的想象力,使其作品既顯得奇妙無比,又合乎科學發(fā)展的規(guī)律,此乃科學小說的魅力所在?!盵13]128而在《海底旅行》第九回的眉批中,批髪生也曾寫下這樣一句話:“中國理想的小說如《西游記》《鏡花緣》之類,幻造境界,卻也不少,只是沒有科學的根柢,其言便無言于世,西人杰作所以不可及也?!盵14]依據(jù)科學而幻想,恰為《海底旅行》這部“科學小說”的真義,這也是其與中國傳統(tǒng)志怪小說《西游記》《鏡花緣》等相區(qū)別的本質(zhì)特征,披髪生在牢牢把握住這一真義的同時,亦表明了他對“科學小說”的實際理解已與我們今天所定義的“科幻小說”概念相趨同。
除此之外,定一曾在1905年《新小說》第十五號的“小說叢話”欄目聲稱:“吾意以為哲理小說實與科學小說相轉(zhuǎn)移,互有關系:科學明,哲理必明;科學小說多,哲理小說亦隨之而夥?!盵1]99定一在此將科學小說與哲理小說相聯(lián)系,并具體闡釋了兩者之間的關系,此中理路已與梁啟超對科學小說的理解相接近。在同一期欄目中,他還曾發(fā)表如下觀點:“中國小說之不發(fā)達,猶有一因,即喜錄陳言,故看一二部,其他可類推,以至終無進步,可慨可慨!然補救之方,必自輸入政治小說、偵探小說,科學小說始。蓋中國小說中,全無此三者性質(zhì),而此三者,尤為小說全體之關鍵也?!盵1]99這是從改進傳統(tǒng)小說、豐富中國文學的層面來提倡科學小說,在當時普遍存在的功利主義風氣下反倒成為一股清流。還應注意的是,1905年小說林社在所刊發(fā)小說《車中美人》后面,曾經(jīng)附錄了一篇《謹告小說林社最近之趣意》,將其已經(jīng)或?qū)⒁械男≌f具分為十二類,其中之一類便是“科學小說”,并以“啟智秘鑰,闡理玄燈”一語加以形容?!皢⒅恰辈浑y理解,即“開啟民智”,仍是關注科學小說的啟蒙作用,但后半句的“闡理”一詞意義含混,既可解為科學學理,又可認作高深哲理,或二者兼而有之也未可知,之后的“玄燈”一詞則更為微妙。當然,“科學小說”作為一種全新的小說類型出現(xiàn)于晚清,時人在驚愕之余對此多有錯解也屬常事。如定一雖然強調(diào)過中國向無“科學小說”這一基本事實,但隨后又將《鏡花緣》一書勉強視為科學小說,俠人甚至直接將《西游記》這類神魔小說與科學小說強行比附等等,這些都是科學小說剛剛傳入中國,時人對它理解尚不深入造成的,而在如此誤解“科學小說”的背后,又何嘗沒有透露出一種強烈的文化中心主義立場?
綜上,除了一些明顯誤讀“科學小說”(即將中國的傳統(tǒng)小說與科學小說強行比附)的言論,晚清知識界人士針對“科學小說”所作的理論表述大致可分三類:第一類是對科學小說比較功利化的解讀,由于譯者本人抱有明確的“科學啟蒙”目的,或者說深受梁啟超“小說界革命”的影響,因此單純地將科學小說視為開啟民智、破除迷信的工具,這其實是晚清文學界的主流觀點,并且也構成了域外科學小說譯者的普遍意圖;第二類以梁啟超為代表,由于其對“科學”的理解已經(jīng)上升到更深、更高的層次,所以在面對這一與“科學”息息相關的新小說類型時,梁氏本人并不局限于普及科學知識這一較為淺顯的層面,反而更加偏愛“科學性”與“思想性”(哲學性)二者兼有的小說?;蛘哒f,能由“形而下”的科學最終升華至“形而上”的哲學,這是梁啟超對于科學小說的獨特認知??上У氖?,梁啟超的這一理論觀點不僅對晚清科學小說的具體創(chuàng)作實踐構成了極大挑戰(zhàn),而且在當時應者寥寥,只有定一的某些表述與之相類似;第三類以周樹人為代表,雖然他也強調(diào)科學小說的思想啟蒙功能,或者說認同于科學小說可以“啟蒙新民”,但在實際闡釋此類小說的過程中,周氏不僅有對“科學”與“幻想”二要素之間相互關系的精確理解,而且還特別說明了科學小說中必須含有“人情世故”。在某種程度上,這可以看作是周樹人對于科學小說“文學性”的強調(diào),即科學小說必須首先是“小說”,有著一定的審美價值和文學特質(zhì),而后才能是“科學”,創(chuàng)作者不能只關注其中的“科學”而偏廢了“文學”。徐念慈的某些觀點(如將“科幻”納入到“理想美學”的框架內(nèi)進行闡釋),在這一方面與周樹人亦有相似之處??偟膩碚f,在晚清的語境之中,有關科學小說的理論探討雖然轟轟烈烈,但梁啟超、周樹人和徐念慈三人比起同時代的其他人而言,更加顯示出個人的獨異性和深刻的遠見性。
總的來說,雖然科學小說的理論探討在晚清文壇已顯眾聲喧嘩之勢,但是在各種觀點彼此對話的背后,“啟蒙新民”——這一對待科學小說的基本立場貫穿始終,并在晚清知識界占據(jù)主導地位。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中國源遠流長的儒家功利主義文化對晚清知識分子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還值得關注的,是晚清科學小說的理論探討與此后的實際創(chuàng)作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分裂,并由此呈現(xiàn)出兩種不同的科學觀發(fā)展形態(tài):在“科學小說”出現(xiàn)于晚清之時,由于理論界多是從“啟蒙”這一角度來看待與接受它,形成的可以說正是一種典型的“啟蒙”科學觀——以小說中的“科學”來啟迪民智,但是之后晚清科學小說的實際創(chuàng)作,恰恰與理論界的這一“啟蒙”科學觀有所背離,作家們在小說中以“科學”來啟蒙的意圖并不強烈,除了放肆宣泄自己的政治理想或狂躁情緒,小說中被濃墨重彩地加以描繪的只是各種形而下的器物、技術,“科學”在被嚴重器物化、工具化的同時,也從一個側(cè)面昭示了創(chuàng)作者對“科學”的具體理解其實仍不脫傳統(tǒng)“器技”的窠臼,體現(xiàn)出一種較為典型的“器物”科學觀。而理論倡導與實際創(chuàng)作之間存在明顯的脫節(jié),當然也是有原因的。在一個普遍缺乏“科學思維”“科學精神”的晚清環(huán)境中,無論是創(chuàng)作出梁啟超所期待的“哲理型科學小說”,還是在實際創(chuàng)作中努力迎合周樹人提出的“據(jù)理以推”“經(jīng)以科學,緯以人情”這些具體的要求,無疑都是難上加難。換句話說,只有等到整個社會的科研、教育等學術體制逐漸完善,作家們的科學素養(yǎng)逐步提高,我們也才能看到真正意義上的、更高質(zhì)量的科學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