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于童 編輯 | 王芳麗
烤魚夜攤 攝影/姜勁松
萬州烤魚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萬州因萬川畢匯而得名,因萬商云聚而聞名,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孕育了燦爛的美食文化。
歷史上,李白、黃庭堅等歷史文化名人曾到過萬州。北宋時,黃庭堅貶官涪州遇大赦東歸,路經(jīng)此地(時名南浦),受太守邀請游南浦西山,作《西山記》,后刻于石上,即著名的西山碑,為“海內(nèi)存世黃書第一”,在這林泉之勝,他們于流杯池曲水流觴,雖然沒有留下關(guān)于萬州美食的記載,但想想美酒美景當前,無美食何以助興?
侃萬州美食,首先繞不開的是烤魚。
烤魚店開遍全國,確實提高了萬州美食的知名度。
烤魚應是九十年代從巫溪傳來,當時的招牌是大寧河烤魚、巫溪烤魚之類,味道只有一種。萬州人對烤魚進行各種改進,從做法到味道,花樣翻新。漸漸的,萬州烤魚有了泡椒、豆豉、蒜香等多種口味。先將魚在鐵夾子里烤至焦香,上桌時整條躺在方形盤子里,盤子下襯有炭火。魚身上覆有蔥、姜、蒜及豆豉等,色鮮誘人,下面墊有黃豆芽、黃瓜、豆腐等素菜。烤魚吃完,加二兩煮好的面條,勁道爽滑,無處可比??爵~吃到這兒,胃之滿足, 讓你覺得“南面王不與易也”。
烤魚真正火爆是2000 年左右,一排排烤魚店集中在心連心廣場周邊,那個熱鬧美味,讓人看花了眼,不知該選哪家了。后來濱江路的烤魚店也越來越多,全城無處不烤魚,漸至全國各地。但要吃正宗的,你還是得來我們?nèi)f州,因為在異地開的店,難免會根據(jù)當?shù)匚犊谧餍┱{(diào)整。
在露天吃魚,佐上幾杯啤酒或白酒,談天說地,看平湖如鏡,賞江邊花卉,那叫一個愜意。一次北京同學來了,我們在心連心廣場露天吃烤魚,吃到高興處,見明月當空,大家開心放歌,把兒時的歌兒唱了個遍。大家笑問北京同學,你們在京城可有此露天烤魚?
萬州的冬天寒煙漠漠,最需要暖和,蒸菜應運而生。一是扣碗。粉蒸肉做法是把肉放上調(diào)料碼好,加米面拌勻,土碗底抹油,便于往盤子里翻時不沾,碗底先墊柑子樹葉,取其清香。肉肉碼整齊,面上放紅苕或芋頭,上蒸籠蒸。上桌時翻過來扣在盤子里,面上加蔥花或香菜。熱氣騰騰中端上桌,冬天立時驅(qū)走寒意。家戶人家過年蒸上一大蒸籠,放在家里,來了客人翻上兩個,方便味美。當然,不光是粉蒸肉,品種還有羊肉、肥腸、排骨、燒白、糯米圓子等,做法不一一細表。味道有麻辣和咸鮮幾種。蒸菜中比較獨特的當數(shù)藕丸子。以鮮肉末加磨成細末的蓮藕做成,一端上來清香滿屋。
蒸菜的另一種做法是用小小的竹蒸籠蒸,一個一個重疊而放。外面的小餐館往往就在門口放一個爐子,進門處蒸上一大摞,吃就端一格,是為格格兒。格格起鍋時水分要少些,比較干,別有一番風味。且山上何處無竹,價廉易得。無論是販夫走卒,還是本地居民,要上一個格格,就二兩小酒,送你一碗飄著蔥花的骨頭湯,點上小館里備的素三絲或花生米,聽其他客人天南海北地擺龍門陣,那是比坐茶館來得實惠又安逸。
萬州人的生活離不開面條,早上請你吃面條,那是對你的極大禮遇。在萬州,請人吃面,他就知道你尋到了好味。有一次大家聚晚餐,某人說電報路有家面館好吃。第二天早上,三家的男人都慌慌地跑到了那家面館。
城中較出名的有萬州面館、電報路牛肉面、張大娘面館、海包面等。印象最深的是電報路牛肉面,九十年代我常去電報路吃牛肉包面。張大娘面館開了三十多年,開店的并不是位大娘,而是位叫張大良的男子,也有了許多分店。
萬州面館用新鮮的濕面,二兩三兩挽成一坨坨放起,吃幾兩煮幾兩。面條有細的、韭菜葉子、寬面三種,顧名思義韭菜葉子像韭菜般寬,另兩樣則是更細的及寬面,面條不似手搟面那么厚,能很快就煮好,吃面講究個勁道。
萬州格格粉蒸肉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扣碗 攝影/桂本運
雜醬面 攝影/桂本運
泡椒牛肉面 圖片來源:圖蟲創(chuàng)意
腰合炒澆面 圖片來源:圖蟲創(chuàng)意
從前萬州人吃面,面上只加點臊子,現(xiàn)在因現(xiàn)炒的肉類品種多了,就叫澆頭了。澆頭有備好的如牛肉、肥腸、雜醬類;怕辣的,有雞蛋番茄面、酸菜肉絲面;現(xiàn)炒的有泡椒肉絲、肝腰合炒、臘肉蒜苗、魚香肉絲等等,那是又熱又燙又有味。頂有趣的是鴛鴦面,并非鴛鴦肉做澆頭,是可以選擇。比如肥腸、牛肉各放一半,此政策是應付那些意志不堅定者,又想吃這個又想吃那樣,眼大肚皮小,只好作這變通。雜醬面當然是頭牌,那雜醬炒時可有講究,老板一般是不會讓你看的。我侄女前年專門去某張氏面館做學徒,說那里已收了第一百五十號徒弟了。吃面的客人百分之八十會喊攪點青,就是加點青菜。三天不吃青,兩眼直冒金。濃油赤湯的萬州面,以青菜化去油膩。有個別店嫌青菜難得洗,以豆芽代替,那味兒就差遠了。從前店家要熬一鍋不怎么濃的骨頭湯,放胡椒和蔥花上桌送給客人?,F(xiàn)在多以豆?jié){和蕎麥茶代替,是生活好了油湯不再受歡迎,也是老板生意好了搞不贏。
萬州面以前只有早上才賣。九十年代,各類個體行業(yè)遍地開花,司機、睡到中午才起床的個體老板、晚上不想做飯的工薪階層,都需要這一口面。一時間,萬州面館中午晚上都營業(yè)了。生意好的面館,一天能賣幾百斤面。
說到面,繞不開的是萬州涼面。萬州夏天奇熱,大概涼面是為此發(fā)明出來的。童年時,想吃涼面了,就買了新鮮濕面,煮至七成熟,然后撈起,一人將長面挑在筷子上,一人拼命用蒲扇大力扇風,扇涼了抓散,然后抹菜油,吃多少抓多少,放醬油、醋、糖、香油等調(diào)料,館子里會有芥末,家戶人家就沒有芥末,最后撒蔥花。金黃的涼面,細細的萬州分蔥,色香味俱全?,F(xiàn)在家戶人家自己不做了,做也是用電扇吹涼,再也看不到那拼命扇面的場景。
在萬州的街頭,常見有系圍腰的人端著鋁制的小火鍋,外加一口袋素菜,這是餐館送餐。小火鍋下面帶有炭火,有的用固體酒精。小火鍋有這好處,可送到家里或辦公室,隨時隨地邊燙邊吃。
小火鍋把食品進行了簡單的分類,肥腸、牛肉、丸子、酸菜雞等,以小鍋盛之。人多則各口味點上幾個,經(jīng)濟實惠,菜品新鮮。吃了不夠,餐廳則可再加半鍋之類。
小火鍋的主菜基本弄熟,鍋下面墊有黃豆黃瓜、土豆等素菜,還有泡好的粉條、青菜等備用配菜,最后下鍋。一個小火鍋幾十元錢,配菜則是送的。幾十元還現(xiàn)煮現(xiàn)吃,多么體貼你的胃。
從前只有冬天吃火鍋,夏天只能在防空洞里開店。現(xiàn)在不同了,隨著空調(diào)的普及,夏天吃火鍋是稀松平常的事。人說北京火鍋的發(fā)明者是和紳,為乾隆的千叟宴而備,可憐的百歲老人,要吃一口火鍋還得三呼萬歲。還是咱萬州人接地氣,生活隨意舒適。我更相信火鍋就是咱重慶人的發(fā)明,大冬天的,又沒有暖氣,不搞點爐火燙起吃行嗎?話說舊時代江邊碼頭的苦力把討來的剩飯剩菜倒在鍋里,就地撿來柴火,邊燙邊吃,又驅(qū)寒又有味兒。重慶人從前流傳的故事,說火鍋越吃越熱,于是把身上的羊皮襖脫下去當了,繼續(xù)添菜吃火鍋。拼其所有也要在冬天燙上一鍋,這就是火鍋的魅力。
萬州美食的江湖在于平等。萬州美食沒有很高的門坎,貧富都備得起。除了上面這些,日常生活中還有許多有趣又有味的小吃,像用嫩苞谷籽做的油蚱蜢,用花椒葉拖的椒葉粑,用糯米制成的糖果“花梗兒”,都是光聽名字就讓人產(chǎn)生無窮聯(lián)想的美食。
萬州烤魚城 攝影/汪昌隆
萬州體育場 攝影/傅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