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包義明
(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yī)院,重慶,404000)
腋臭俗稱“狐臭”,在我國的發(fā)病率高達6.41%,于青春期性激素分泌較旺盛時開始發(fā)病,女性青年為多[1]。普遍認為在腋窩區(qū)小汗腺分泌大量清澈、無臭的汗液,大汗腺(頂泌汗腺)分泌少量乳白色濃稠汗液[2],經細菌分解后產生氨氣和不飽和脂肪酸,從而產生類似狐貍身上的刺激性臭味[3]。腋臭所散發(fā)的刺激性氣味對患者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帶來壓力,影響其社交活動[4],甚至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礙。腋臭治療方式較多,目前以手術治療為主,但術后出現(xiàn)并發(fā)癥較多,如術后出血,皮瓣壞死,術后氣味殘留,切口瘢痕較大等。結合臨床遇到的問題,筆者不斷改進術式,采用微切口微孔引流根治腋臭取得滿意效果,總結如下。
回顧性收集符合納入標準的2017年7月至2020年12月在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yī)院整形科接受微切口微孔引流腋臭根治術的患者,共計138例(276側),其中男性66例,女性72例,年齡18‐45(26.81±9.14)歲。選取我科2015年6月‐2018年5月行小切口腋臭根治術患者進行對照,共計91例(182側),其中男性37例,女性54例,年齡18‐49(26.64±9.49)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均無顯著性差異(χ2=1.14,P=0.29;t=0.19,P=0.89)。排出重大疾病、精神病史,雙側腋下無感染病灶,無腋下手術史,瘢痕體質患者,女性患者需避開月經期。術前血常規(guī)、凝血象,心電圖均無明顯異常。本臨床研究經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取得患方同意并簽署手術同意書。
1.2.1 手術切口及剝離范圍設計
患者取仰臥位,雙上肢外展置于支手架,常規(guī)備皮。先用記號筆標出腋毛范圍,在腋毛范圍外1~2cm處標記擬剝離范圍,在腋窩頂部靠腋后壁沿腋橫紋方向標記一切口線,長度1.5~2.0cm 。碘伏消毒兩遍,鋪無菌巾。
1.2.2 麻藥配制及腫脹注射
2%利多卡因20ml,生理鹽水200ml,0.1%腎上腺素1ml,混合后,5ml 注射器從切口線下方開始腫脹注射擬剝離范圍,注射層次為淺筋膜層。
1.2.3 手術步驟
用11號刀片沿切口線切開,垂直分離,穿透皮下致密組織,用血管鉗經切口提起皮下組織,剝離剪尖頭朝向皮膚,銳性剝離至擬剝離范圍。左手拇指食指捻起切口方向皮瓣,近切口處用食指指尖指腹向切口方向頂擬剪除組織,剝離邊界附近則用中指或環(huán)指向切口方向頂擬剪除組織,在直視下用精細解剖剪剪除皮下大汗腺及脂肪組織,偶有粉紅色腺體超出劃線范圍,則超出劃線范圍剪除皮下組織,直至黃色脂肪為止。多數(shù)剝離范圍要超出腋毛區(qū)外1.0~1.5cm,部分患者腋毛稀少,但味道仍然很重者,剪除組織范圍甚至超出腋毛邊緣大于2.0cm 。無菌生理鹽水反復沖洗術腔,清理干凈剪碎游離的大汗腺及脂肪組織,直至沖洗液清亮。用可伸縮電刀在術腔內順時針方向電凝可見小血管及滲血點,徹底止血,用11號刀片在皮瓣上均勻戳8~10個長約3mm 引流孔,其中剝離區(qū)前后、近端、遠端分別有一固定引流孔。再次生理鹽水擠壓沖洗術腔,檢查確認術腔無游離大汗腺及脂肪組織,無滲血,擠出術腔殘留液體,7‐0尼龍線1~2針縫合切口。術區(qū)噴銀離子抗菌液(銀爾爽)后滅菌凡士林紗布(德美紗)覆蓋術區(qū),無菌紗布撕碎后制成“包子”狀敷貼腋下,然后12層手掌大小無菌紗布置于外層。囑患者坐立位,上肢上抬約135°,自粘彈力繃帶(耐樂固)8字包扎。彈力繃帶下墊2層無菌紗布,不讓彈力繃帶接觸皮膚,不使用膠布和普通繃帶參與包扎。
對照組手術步驟同前,切口位于腋窩頂部皺褶處,長3~4cm,手術剝離范圍為腋毛邊緣,術后不予打孔引流,不放置引流。
兩組患者術后雙上肢自然下垂,避免上肢外展,前后擺動,提拉重物。術后3d、7d、10d換藥,重點觀察皮瓣與基底粘連情況,皮瓣下有無積血、積氣。輕微淤青、小血腫無須特殊處理,若出血量較多時則予以暢通引流孔或經切口血腫清除,換藥時仍按術后即刻包扎法包扎,均術后14d 拆線。拆線后繼續(xù)包扎4~5d 予以塑形和對抗瘢痕攣縮,囑患者拆線后1周開始小用力大幅度進行肩關節(jié)伸展訓練。
術后1月、6月、12月電話或微信隨訪判定療效。氣味分級:1級,活動出汗后腋下5cm 距離內無狐臭味;2級,活動出汗后5cm 距離能聞及狐臭味,30cm距離內無狐臭味;3級,活動出汗后30cm距離能聞及狐臭味。外觀分級:1級,切口瘢痕顏色和質地與周圍皮膚基本一致,肉眼幾乎看不出;2級,切口瘢痕顏色與周圍皮膚稍有差異,但質地軟,不高處周圍皮膚;3級,切口瘢痕顏色明顯,瘢痕高處周圍皮膚1mm 以上。1級記1分,2級記2分,3級記3分,氣味分級和外觀分級累計積分。療效判定:優(yōu):2分;良:氣味分級1或2級,合計3~4分;一般:氣味分級2或3級,合計5~6分。療效判定優(yōu)、良為滿意。
對統(tǒng)計的數(shù)據(jù)運用SPSS26.0軟件進行處理。進行正態(tài)檢驗和方差齊性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且方差齊的計量資料以()表達,組間計數(shù)資料比較選χ2檢驗,年齡比較選用t檢驗進行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術后6‐12月隨訪,治療組138例患者均滿足治療標準,優(yōu)121例,良17例,滿意138例,滿意度100%;對照組患者療效判定優(yōu)56例,良20例,一般15例,滿意76例,滿意度83.52%(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12 月療效及滿意度對比(例)
術后出現(xiàn)皮瓣下積血5例,其中第一次換藥發(fā)現(xiàn)4例,第二次換藥發(fā)現(xiàn)1例,2例予以清除血腫,其余暢通引流孔后繼續(xù)予以加壓包扎,均按時拆線,皮瓣無壞死。對照組第一次換藥發(fā)現(xiàn)7例,第二次換藥發(fā)現(xiàn)4例,5例予以血腫清除,6例加壓包扎,治療組術后出血明顯減少(P<0.05)。
治療組術后第1次換藥發(fā)現(xiàn)皮瓣表皮磨破或起泡5例,第2次換藥發(fā)現(xiàn)表皮磨破23例,第3次換藥時予以清除松動表皮,拆線時均完全上皮化。對照組第1次換藥發(fā)現(xiàn)皮瓣磨破2例,第2次換藥13例。兩組患者術后均不同程度存在表皮磨皮情況(P>0.05)。治療組術后73例皮瓣有色素沉著,對照組53例皮瓣有色素沉著,術后色素沉著的出現(xiàn)兩組間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半年后色素改變基本恢復正常。治療組138例切口均術后2周按期拆線,未出現(xiàn)切口裂開,無積膿,切口下方無積氣,切口周圍無紅腫。對照組3例術后2周切口裂開,無明顯膿性分泌物,切口周圍無紅腫,其余均按期拆線。(P<0.05)。
圖1 典型案例
經隨訪,治療組術后45例出現(xiàn)切口瘢痕增生,對照組術后32例出現(xiàn)切口瘢痕增生,高出皮膚不超過2mm,沒有侵襲性改變,未予處理,半年后自行軟化(P>0.05)。治療組術后2月3例患者出現(xiàn)單側腋下瘢痕明顯牽拉感,均為拆除繃帶后少有活動者,予以指導對抗瘢痕攣縮訓練,半年后138例患者均未出現(xiàn)腋窩皮下條索狀瘢痕或明顯牽拉感。治療組1例患者術后1月時訴一側上臂手術邊界遠端感覺異常,未予處理,癥狀持續(xù)6周自行消失。
兩組患者術后腋毛均明顯減少,術后半年表現(xiàn)為散在數(shù)根腋毛生長,部分患者無腋毛生長;腋下出汗明顯減少,無患者反映衣服腋下汗?jié)袂闆r。治療組術后無氣味殘留,對照組術后15例有氣味殘留,其中2級11例,3級4例(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比較(例)
狐臭是臭汗癥的一種表現(xiàn),人類腋窩頂泌汗腺分泌的新鮮分泌物本身是無味的,為較黏稠的乳狀液,含脂肪酸、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類固醇等。此分泌物由載脂蛋白D 運輸?shù)狡つw表面,然后被葡萄球菌及棒狀桿菌等分解為主要成分是(E)‐3‐甲基‐2‐己烯酸(E‐3‐methyl‐2‐hexenoic acid,E‐3M2H )的不飽和支鏈脂肪酸,從而產生更辛辣、更刺激性的狐臭氣味[5‐6],頂泌腺分泌主要受交感神經‐腎上腺素系統(tǒng)控制,與體溫調節(jié)關系不大[7],是常見的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腋臭的治療策略是阻斷氣味的產生及散發(fā),包括外用藥物、物理治療、A 型肉毒素注射及各類手術治療[8‐9]。非手術療法雖然有效,接受度高且恢復快,但只能暫時減小異味,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汗腺的分泌和異味的消除,復發(fā)率較高[10]。肉毒毒素是由厭氧肉毒梭菌產生的一種細菌外毒素[11],自1996年以來被廣泛應用于腋臭治療[12],其痛苦小,副作用少,但效果只能維持4~6個月,需要維持注射進行完善[13],治療費用高,肉毒毒素治療腋臭的作用機制不明確,其長期安全性、有效性待觀察[13‐14]。Nd:YAG 激光和CO2激光治療腋臭效果相對溫和,黃金微針有一定的療效[15],光電治療腋臭時間短,其遠期效果有待考證。只有徹底清除腋下大汗腺才能從根本上清除腋下異味,目前手術治療方法主要有梭形切除法、梭形切除聯(lián)合“Z”改形術,小切口剪刮術、搔刮術或負壓搔刮術以及小切口腋臭清除術等方法[16]。切口更小,瘢痕更少,復發(fā)率更低,并發(fā)癥少一直是腋臭術式發(fā)展趨勢。
目前腋臭根治術主流是選擇腋窩皺襞切口。本術式采用腋窩皺襞或皺襞間平行于皺襞切口,切口靠后,前端均不超過腋窩頂部,切口長度約1.5cm,最大剝離范圍近遠端達到18cm,微切口在滿足直視下剪切腺體組織需要的同時,切口長度減少一半以上,使外觀更美觀。汗腺剪切時最后剪除切口邊緣3~5mm范圍的汗腺組織,有利于減少對切口邊緣的損傷,有利于切口愈合。為盡可能降低縫線對切口局部血供的影響,予以7‐0普利林尼龍線間斷縫合1‐2針。
術后局部殘留注射液、創(chuàng)面滲出液及沖洗液雖行即刻壓迫大部分被擠出,但縫合后仍會有少量殘留。微孔引流是較均勻分布于術區(qū)的引流孔,包扎后殘留液及滲出液通過較短距離被引流出術腔,能有效減少局部聚集形成血腫或血清腫?;颊咝g后多處于平臥、半臥位及站立位,在切口后方最低位,筆者固定開一稍大微孔以利引流。從換藥時敷料滲出情況看,適當減少切口縫合針數(shù)也有利于引流。
腋臭根治術為了盡可能切除腺體,剝離范圍都很寬,整個腋窩術后形成空腔,患者活動上肢,術腔會形成一個相對負壓狀態(tài),術后良好的包扎方法就顯得非常重要,是術后如期恢復的一個關鍵措施。筆者采用“包子”形無菌敷料壓迫術區(qū),使皮瓣盡量貼合基底,自粘彈力繃帶(耐樂固)行“8”字固定,局部適當加壓使敷料不易松動和移位。壓迫力度以患者術后雙上肢不感發(fā)脹、發(fā)麻為宜;小幅度反復運動,如耍手機,很容易出現(xiàn)表皮磨破,拆線時多能恢復。術后2~3周是瘢痕攣縮高峰時期,剛拆線不便于活動對抗瘢痕攣縮,筆者強調拆線后仍然適當加壓塑形4~5天是必要的。
腋臭患者大部分刺激性氣味來自腋下,身體其余部位也多有刺激性氣味。手術中剝離時在寬度和深度上以至正常脂肪組織為宜,一般超過腋毛邊緣1.5cm為宜,皮瓣修剪成全厚皮片,術后局部氣味基本無殘留。筆者也觀察到既往有其他腋臭治療術式女性病人懷孕后氣味復發(fā),甚至氣味加重情況,本手術因術后隨訪時間較短,暫未隨訪到復發(fā)病例。
通過近4年的手術治療和術后隨訪,我科采用的微切口微孔引流腋臭根治術具有切口隱蔽,術中出血少,術后氣味根除徹底,并發(fā)癥少,形態(tài)美觀等特點,是一種療效較滿意的手術方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