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靜
(天津城建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 300384)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教育引導全黨大力發(fā)揚紅色傳統(tǒng)、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共產(chǎn)黨人精神血脈,始終保持革命者的大無畏奮斗精神,鼓起邁進新征程、奮進新時代的精氣神.”[1]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新的征程上必須抓好青年學生的學習教育,傳承紅色基因,發(fā)揮好紅色基因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紅色教育是指高校運用紅色文化內蘊的紅色基因、紅色精神、紅色傳統(tǒng)等精神形態(tài)與物質形態(tài),對大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其旨趣在于賡續(xù)紅色文化、培養(yǎng)擁護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有用的一代新人.當代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促進大學生走進紅色文化,接受紅色哺育,既是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之重要途徑,也是傳承和發(fā)展紅色文化之內在要求.
立足于新時代的歷史方位,系統(tǒng)開展以紅色文化為主體的紅色教育,對于堅定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筑牢大學生理想信念的精神之基,塑造立志于民族復興的時代新人,增強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fā)展的自信具有不可替代的現(xiàn)實價值.
當前,面對馬克思主義在學科發(fā)展中“失語”、在教材內容上“失蹤”和在論壇發(fā)言上“失聲”的新情況,面對以教條化、標簽化方式對待馬克思主義所引起的大學生疏遠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新問題,面對境外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隱蔽滲透使得涉世不深、政治意識淡薄、政治辨別力不強的大學生對國家前途命運失去信心的新挑戰(zhàn),一些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弱化、淡化傾向,甚至對馬克思主義產(chǎn)生“過時了”、“無用了”等模糊和錯誤的認識.“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時候都至關重要.”[2]紅色文化的發(fā)展實踐,記錄著中國共產(chǎn)黨人、先進知識分子和億萬人民群眾崇高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抒寫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時代化的歷史進程.“革命先烈為了理想和信念慷慨赴死,靠的是信仰.…….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就會在亂云飛渡的復雜環(huán)境中迷失方向、在泰山壓頂?shù)木薮髩毫ο峦丝s逃避、在糖衣炮彈的輪番轟炸下繳械投降.”[3]加強高校紅色教育,用紅色文化武裝大學生頭腦,能夠幫助大學生透過紅色文化發(fā)展史全面理解和系統(tǒng)掌握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內在本質、根本特征以及所蘊含的思維邏輯、價值立場,提升大學生在多樣思想文化中的價值選擇能力;能夠引導大學生撥開思想迷霧,自覺以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和方法論為指導去審視和判斷其他各種不同信仰的實質,解決大學生思想上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認知、疑慮與困惑,堅定信仰和忠實踐行馬克思主義.
受功利化社會現(xiàn)實的影響,部分大學生理想信念淡薄、人生目標匪淺、精神動力缺失.他們要么將“理想”定義為名利雙收;要么關注自我利益,忽視他人和集體利益,在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國家的關系上表現(xiàn)出鮮明的“自我”、“小我”傾向.理想信念是紅色文化的精神內容,是紅色文化從弱到強、從星星之火發(fā)展為燎原之勢的重要基石.紅色文化形成發(fā)展的偉大歷史,就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和億萬勞苦大眾為理想而戰(zhàn)、為信念而守的輝煌史詩,形象記載著他們將理想轉變?yōu)楝F(xiàn)實的穩(wěn)健足跡.正是基于理想信念的堅定,紅色文化才沒有因為無數(shù)生命的消亡而消失,反而鑄就了永恒的紅色精神.新時代加強高校紅色教育,傳播紅色精神,能夠幫助大學生摒棄狹隘、片面的理想觀,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缺乏理想信念造成的社會危害和對個人全面發(fā)展帶來的負面效應,為大學生確立科學的理想觀注入清醒劑;能夠引導大學生將個人夢與國家夢有機融合,將個人理想與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共同理想有機結合,逐漸形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崇高理想信念與強烈責任擔當,進而在實現(xiàn)民族復興與追求美好生活的歷史進程中放飛個人夢想,實現(xiàn)個人價值.
當下,在中國國際地位與綜合實力不斷提升的現(xiàn)實態(tài)勢下,一些大學生對中華文化產(chǎn)生唯我獨優(yōu)、唯我獨大的“文化自負”心理,或是懷疑否定的“文化自卑”心理,或是不知所選、不知所措的“文化自迷”.這已成為制約大學生文化自信心持續(xù)增強的深層次問題.在紅色文化形成發(fā)展中,中國共產(chǎn)黨注重吸取人類社會發(fā)展史上一切優(yōu)秀文明成果,這種開放包容的胸懷,是對中國文化充滿自信的鮮明反映.紅色文化支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轉型,并使傳統(tǒng)文化勃發(fā)了新的生機,生成了新的時代價值和精神,最終完成了相對于西方社會文化的超越,成為中國文化自信的底色和本源[4].開展紅色教育,能夠使大學生正確認識紅色文化的形成發(fā)展,樹立科學正確文化觀、民族觀與國家觀,能夠正確認識紅色文化在中國社會發(fā)展中的資政育人價值,增強對外來文化的差異辨別能力、批判借鑒能力以及對民族文化的弘揚創(chuàng)新能力,筑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充滿自信的根基,切實保證文化自信的正確方向.
新時代高校紅色教育面臨著供需不平衡、不充分、不匹配的問題.其中,教育主體非協(xié)同性、教育內容非對稱性、教育方式非科學性是高校紅色教育所面臨的主要難題.
紅色教育應當明確“誰來教”的前提性問題.新時代高校紅色教育,家庭、學校、社會有著教育引導責任,黨政干部、教師、家長皆責無旁貸.在全媒體、全球化時代,基于不平衡的話語權所產(chǎn)生的教育主體的不同步性、不協(xié)調性,對高校紅色教育效果產(chǎn)生不容小覷的負面影響.一方面,高校師資力量薄弱.當前,高校紅色教育師資較為匱乏,部分高校甚至沒有專職的教師.在現(xiàn)有教師隊伍中,少數(shù)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要么不懂得紅色文化的來龍去脈、思想精髓與內在本質,缺乏對紅色文化的系統(tǒng)研究和深入理解,對紅色文化的理解極為片面、感性,要么是紅色教育意識不強、忘記紅色文化育人的初心與使命擔當,在課堂教學中總是有意無意地回避和淡化紅色文化,不敢宣講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化、紅色精神情感、紅色人物史實,從而影響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精神的認知與認同.另一方面,全媒體時代發(fā)展起來的自媒體人,特別是網(wǎng)絡大V漠視傳承紅色文化的社會責任,在網(wǎng)絡上散布、傳播扭曲黨的領導、丑化英雄人物等言論,影響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識.總之,紅色文化保護意識不強、保護能力不足、傳承不力,使得包括黨員、黨政干部、教師和家長在內的教育者難以肩負起紅色教育的責任.
高校紅色教育還要明確“教什么”的問題.只有當紅色文化的內在本質、精神內核為大學生所認知、接受和認同,紅色基因才不會中斷,紅色教育的價值才能實現(xiàn).當下教育內容上出現(xiàn)的越位、缺位、錯位等種種傾向,深刻影響紅色教育質量.
一方面,紅色教育內容越位,即教育內容超越大學生認知能力與理解能力.紅色教育既要重視政治性和意識形態(tài)性又要強調文化性與文化品格,做到“以政治取向來汲取文化資源,以政治需要來規(guī)導育人規(guī)格,以文化教化來實現(xiàn)政治目的”[5].當前高校紅色教育片面追求“高大上”,人為地“拔高”和“美化”英雄典型,任意拼湊英雄事跡,隨意構建高高在上、脫離實際、不接地氣的“英雄人物”.對于沒有經(jīng)歷過艱苦卓絕歲月的新時代大學生而言,他們難以理解、甚至嘲笑和譏諷英雄人物的崇高性及其背后承載的價值信仰、崇高理想,對紅色文化內在精神的自覺認同更是無從談起.這種宣傳內容的越位,難以引起大學生的心理共鳴,致使紅色文化承載的思想內涵與教育價值無法全部釋放.
另一方面,紅色教育內容錯位,即教育內容與大學生現(xiàn)實需求出現(xiàn)偏差.當前紅色教育內容出現(xiàn)虛無化、虛假化傾向,破壞文化的思想性與理論性,難以滿足大學生日益增長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消解紅色文化所應承載的育新人的功能.這具體表現(xiàn)為:任意裁剪紅色文化內容,忽視、淡化甚至肢解紅色歷史,丑化和抹黑紅色精神、英雄人物、英雄事跡,背離紅色文化教育的根本目的;從具體的歷史語境中抽取革命年代的紅色理想、紅色精神,予以簡單化、片面化的闡釋和解讀,忽視中國百年紅色文化形成發(fā)展的一脈相承性與客觀真實性;將中國革命和建設歷史進程中各個地域呈現(xiàn)的紅色革命精神,視為政治上隨意拼構的觀念形態(tài).這種內容上的錯位破壞紅色文化系統(tǒng)的內在邏輯,難以使其蘊含的紅色精神和紅色基因滲透到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與日常生活之中,成為高校紅色教育的主要障礙.
此外,紅色教育內容缺位,即教育內容出現(xiàn)“真空地帶”.當前高校紅色教育要么出現(xiàn)“文化沙漠化”,鮮有系統(tǒng)的紅色文化教育課程,要么面對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生,教育內容脫離學生現(xiàn)實生活,忽視學生思想觀念、知識能力的差異性與異質性,缺少對學生心理訴求、價值訴求與利益訴求的關心關注,紅色文化的內在精神難以觸及大學生靈魂、引起大學生思想共鳴,由此造成紅色教育上的“曲高和寡”現(xiàn)象.這種教育內容上的缺位,客觀上造成消費文化、流行文化、拜金主義等其他文化形態(tài)在大學生群體中的盛行與蔓延,深刻影響紅色文化育人和紅色教育的實效性.
高校紅色教育還要解決“怎么教”的問題.只有提供有效科學的教育方式,才能使大學生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中更好地內化紅色精神,使之成為自我精神世界的一部分.但當前教育方式上的命令式、娛樂化、形式化等非科學性傾向,成為新時代高校紅色教育面臨的突出難題.
一方面,“重灌輸、輕啟發(fā)”的命令式傾向.長期以來,高校持之以恒地對大學生進行紅色文化的灌輸教育.這種宣教方式使大學生對紅色文化表現(xiàn)出一定的認知能力,對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紅色文化精神耳熟能詳,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卻出現(xiàn)背離紅色主流價值觀、不能自覺以紅色精神指導現(xiàn)實行動的情況.有學者指出:“凡是企圖不用說理而用壓力來維護任何意見的權威性的人,也許用意是好的,但事實上卻會造成嚴重的危害.”[6]這種“命令式”的紅色教育方法,重視理性認知、輕視行為踐行,難以取得理想的育人效果.
另一方面,“重迎合、輕引領”的娛樂化傾向.這種教育方式要么刻意迎合大學生“求異”、“求新”的心理需要,為了吸引學生眼球絞盡腦汁,胡謅道聽途書的艷史、野史,戲說“紅色經(jīng)典”,力求博得學生一時“點贊”;要么刻意迎合學生“求刺激”的心理需要,通過對學生聽覺、視覺等感官刺激增強學生對紅色文化的注意力,出現(xiàn)課堂上嘩然一片、課后反思自省則一片茫然,“熱熱鬧鬧”、“華而不實”的傾向十分明顯.其結果導致紅色文化“形神分離”、“有形無神”,削弱大學生對紅色教育的獲得感.
此外,還存在“重外在、輕內在”的形式化傾向.紅色文化既表現(xiàn)為形象直觀的物質性,是紅色文獻、紅色文物的真實見證,又表現(xiàn)為深刻的精神性,是中國共產(chǎn)黨思想意識、精神面貌與價值追求的集中反映.但現(xiàn)實中紅色教育更多傾向于紅色文化物質形態(tài),認為唱紅歌、走紅軍路、挑紅軍擔、看紅色展覽等等諸如此類的淺層體驗或粗疏理解就是學習紅色文化,對于紅色文化蘊含的堅定理想信念、英勇的革命精神、崇高的人格風范等紅色價值觀缺乏深刻、自覺、主動的認知.這種形式化、表面化的教育方式,難以使大學生從思想上接受紅色洗禮、體驗紅色精神,難以使大學生在行為上以紅色精神為指引改造日常實踐.
新時代更好推進高校紅色教育,應當構建科學有效的實踐路徑.這需要整合政府、高校教師、家長等多主體的育人合力,創(chuàng)新具有時代性、現(xiàn)實性與情感性的話語表達方式,并從課堂教學、紅色體驗、傳播媒介等多維度豐富拓展育人方式,不斷增強紅色教育的協(xié)同力、親和力與輻射力.
整合主體力量就是要使不同主體能夠始終具備較強的進行紅色文化教育的責任擔當意識,能夠始終持守賡續(xù)紅色文化的自覺自信,能夠始終堅持發(fā)展紅色文化的價值目標,從而實現(xiàn)各方力量、各種主體同向同心同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正確軌道上凝聚起紅色教育的磅礴合力.
3.1.1 政府要做好紅色教育頂層設計
各級政府要統(tǒng)籌規(guī)劃,把紅色教育工作提升到鑄魂育人的戰(zhàn)略高度,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紅色教育的指導思想,將紅色文化教育與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一起安排,整體推進,延續(xù)紅色精神和紅色血脈.地方政府必須堅持保護第一的原則,保持紅色物理空間和文獻資料等紅色遺產(chǎn)的原真性和本真性,盡可能提供真實完整的紅色歷史信息;加大對革命根據(jù)地、革命老區(qū)紅色文化研究力度,鼓勵支持高校、社科院、黨校等機構聯(lián)合開展真實客觀的紅色研究,根據(jù)馬克思主義研究歷史的基本要求,充分收集和整理紅色史料,“還原”紅色歷史真相,保證紅色文化本來面目;大力扶持發(fā)展紅色文化產(chǎn)業(yè),篩選具有增長性的民間紅色文化項目、紅色文化組織,并扶持其繁榮發(fā)展,打造紅色文化傳播平臺和紅色基因庫,盤活紅色精神.
3.1.2 教師要提高紅色文化素養(yǎng)
新時代紅色文化內化為大學生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追求,成為指引大學生進行物質實踐活動的強大精神動力,必須依靠具有實踐力量的人.這就要求:高校教師要具有寬廣的歷史視野,熟悉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等等,弄清紅色歷史的時空坐標,善于用紅色歷史教育學生、引導學生、啟迪學生;要具有知識視野,善于從政治上看待紅色文化,熟知紅色精神,為運用紅色文化涵養(yǎng)學生的精神追求與價值取向奠定重要基礎;還要提升專業(yè)能力,善于從社會史、文化史、思想史、黨史等多維度加強對紅色文化的研究,創(chuàng)造出有深度、有厚度、有分量的紅色研究成果.
新時代在高校進行紅色教育,必須創(chuàng)新話語表達,豐富話語內涵,講好紅色故事,更好地升華紅色精神、凝聚紅色價值、匯聚紅色力量,全面打好打贏紅色教育“攻堅戰(zhàn)”.
3.2.1 紅色教育要善用體現(xiàn)和平發(fā)展的時代話語
話語只有符合并適應特定語境才會有價值有意義,話語的力量與底氣才能增強.文化的傳播、文化精神的傳承在不同時代面對的受眾不同,其使用的話語體系必然有所區(qū)別.新時代高校紅色教育話語必須與社會變革同步,與時代語境有效對接,凸顯話語的“當下時態(tài)”,增強話語時效性與生命力.這就要將產(chǎn)生于革命年代的紅色宣傳話語同大學生面臨的社會場域、社會關系、生存境遇進行有效對接,將過去的崇高話語轉化為當下大學生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價值話語,將過去追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激勵話語轉化為大學生實現(xiàn)個人夢與中國夢的勵志話語,并將其滲透到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時代發(fā)展潮流之中,力求實現(xiàn)紅色文化的時代表達.比如,“英勇正義”、“浴血奮戰(zhàn)”、“砍頭不要緊”、“勇往直前”等革命話語,在今天則表現(xiàn)為與時代主題相一致的民族復興、“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等責任擔當話語.
3.2.2 紅色教育要常用生動鮮活的現(xiàn)實話語
要推動紅色教育的思想內容與大學生日常生活實際內容相結合,使話語更加“接地氣”,能夠滿足大學生個體生活體驗與社會生活需要,為大學生接受抽象的紅色精神并內化為價值觀念、理想信念提供動力.微觀敘事“能夠通過具體的歷史細節(jié),為講述者和聆聽者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幫助他們理解宏大的歷史圖景,從而激發(fā)了他們的歷史主體意識”[7].要善于以微觀歷史敘事的話語方式,講好紅色文化故事,通過將紅色文化的“大理論”浸潤在生動鮮活、富有特定生活情節(jié)的故事中,使原本乏味干癟的宏大敘事用一種直觀形象故事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改變以往紅色話語的“假、大、空”,讓大學生在聆聽中升華對紅色精神的情感認同和價值認同.
3.2.3 紅色教育要活用充滿人文關懷的情感話語
“情感對人的行為加以控制和影響,使正常的社會生活得以存在和維持.”[8]歷史英雄人物身上體現(xiàn)的“烈士情結”能夠激發(fā)大學生投身現(xiàn)代化建設的熱情,作出正確價值行為選擇,共享崇高價值.高校紅色教育要喚醒大學生沉睡的情感能量,注重挖掘情感要素,重構個體與群體生命相連的歷史片刻,促使大學生感同身受,構建與紅色文化互融互通的情感結構,在情感上實現(xiàn)與紅色文化共鳴共振.要善于在紅色文化政治話語中滲透和浸潤情感的基因,用情感的力量和以情感人的情感話語融化、溫暖政治話語中的“生、冷、硬”,增強教育親和度,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紅色文化精神的洗禮.更要注重使用談心式、聊天式的親近話語傳播紅色文化,用真誠的情感消除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誤讀與偏見,增強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自信心與自覺性.只有創(chuàng)新變革紅色話語表達,豐富紅色教育內容,才能打通紅色教育的“最后一公里”,使紅色文化精神被大學生所認同和運用,成為自覺的思想意識并在日常生活中發(fā)揮導向作用.
新時代加強高校紅色教育,必須豐富和拓展教育方式方法,堅持課內課外、線上線下、校內校外的有效對接,使紅色文化精神進入大學生頭腦、融入大學生思想、嵌入大學生心靈.
3.3.1 加強課堂教學,講好紅色故事
紅色教育必須注重知識傳授,高校要結合本土紅色文化特色,開設紅色文化必修課程、選修課程、慕課等,引導大學生全面掌握紅色知識.要推動紅色文化與各門思政課程教學的有機融入,使大學生在思政課學習中領悟紅色文化精神之崇高.比如,通過“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的學習,能夠使大學生清楚“中國共產(chǎn)黨能夠擔負起領導人民實現(xiàn)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歷史重任”[9]的深層原因,引導和啟迪大學生以史為鑒、以史為師,更好發(fā)揮紅色歷史作為“教科書”、“清醒劑”和“營養(yǎng)劑”的重要作用.還可以開設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的“四史”專題教育,使紅色文化蘊含的精神浸潤、影響學生.此外,要注重講好紅色故事,講好革命的故事、革命烈士的故事,“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設置、授課安排與講好紅色故事有機結合起來,使挖掘紅色資源、講述紅色故事貫穿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內容之中”[10].
3.3.2 重視具有儀式感的紅色體驗
具有歷史感的紅色物質形態(tài)凝結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文化品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黨時的每件文物都十分珍貴、每個情景都耐人尋味,我們要經(jīng)常回憶、深入思索,從中解讀我們黨的初心”[11].儀式是價值、意義和信仰的凝結,紅色教育需要以儀式感引導大學生的心理、精神與情感自覺,形成紅色集體記憶,凝聚紅色價值共識.比如可以結合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國家公祭日、抗戰(zhàn)勝利紀念日等重要歷史節(jié)點,組織大學生走進名人故居、紀念碑、紀念館、博物館等紅色圣地,開展“重走紅色革命道路”、采訪老一輩革命家等活動,使學生重溫紅色歷史,從思想上和行動上深刻領悟紅色理論之真、紅色人物之善、紅色精神之美,增強肩負起自覺傳承紅色文化精神的使命.
3.3.3 豐富拓展紅色傳播媒介
高校紅色教育必須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fā)展,使紅色正能量更強勁、紅色主旋律更高昂,增強紅色教育主動性與時代感.通過加強新聞媒體輿論的引導作用,借助媒體加大紅色文化基因的宣傳力度,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通過歷史文獻片、電影、優(yōu)質節(jié)目的制作和相關的文化主題活動的開展,普及紅色文化[12].比如,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的《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百部紅色經(jīng)典電影連環(huán)畫》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反映了不同時期形成的紅色精神和英雄人物的故事,能夠幫助學生體悟中國共產(chǎn)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為發(fā)揚紅色傳統(tǒng)、傳承紅色基因提供了生動載體.利用現(xiàn)代技術構建紅色教育虛擬場景與紅色網(wǎng)站,拓展紅色文化物質形態(tài)傳播場域,展現(xiàn)紅色文本、紅色文物、紅色故事,促進紅色文化與紅色儀式的日?;蜕罨?,建立大學生對紅色文化認知基本圖式,實現(xiàn)紅色記憶的共享.通過積極創(chuàng)作紅色短信、微動漫、短視頻、微公益廣告等紅色教育“微”產(chǎn)品,使抽象的紅色文化精神活化為可聽可視可讀的精神食糧.這樣才能使紅色文化“傳得開”、“傳得深”、“傳得遠”,使紅色基因更好地滲進大學生頭腦、浸入大學生心扉,提升紅色教育吸引力、輻射力與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