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紅娟 曹杰峰
隱性課程(hidden curriculum)又叫“潛性課程”、“潛在課程”、“隱蔽課程”、 “非正式課程” 、“無形課程”等,是學校情境中以間接的內隱的方式呈現(xiàn)的課程。 “隱性課程”一詞由杰克遜在1968年出版的《班級生活》一書中首先提出。如果說顯性課程是學校教育中有計劃,有組織地實施的正式課程或官方課程的話,那么隱性課程則是學生在學習環(huán)境(包括物質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體系)中所學習到的非預期的或非計劃的知識、價值觀念、規(guī)范和態(tài)度等。我國出版的《教育大辭典》對其下的定義是:學校政策及課程計劃中未明確規(guī)定的、非正式和無意識的學校學習經驗,與“顯性課程”相對。
中學語文課堂中隱性課程的特點:
一、存在的廣泛性和內隱性。中學語文課堂中隱性課程幾乎涵蓋在課堂的每個角落、師生的一切活動之中,這些廣泛存在的潛在因素,時刻影響著學生的生活、成長和發(fā)展。這些影響有一個潛移默化的累積和由量到質的內需轉化過程。
二、預期的不確定性。語文課堂中的隱性課程對人影響的最終目的是要形成有健全人格的“社會的人”。這一預期效果,很難象顯性課程那樣進行客觀、準確評估。例如:語文課堂中“合作探究”階段,如果課堂氣氛沉悶單調,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往往會“合而不作”、“啟而不發(fā)”或“啟而少發(fā)”,學生在課堂上做“聽客”和“看客”,難以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如果這時的課堂激發(fā)了學生情感,師生心靈融通,氣氛寬容活潑,學生普遍會積極主動地去思考、交流,踴躍發(fā)言,課堂就閃現(xiàn)著激情和智慧的火花。這是隱性課程中預期的不確定性。
三、特有的約束性。學生在有良好學習氛圍、環(huán)境優(yōu)雅的語文課堂上,無論行為表現(xiàn)還是內心感觸,都會向良好方向發(fā)展,那些在別處環(huán)境中習得的“不良行為”,自然有所“收斂”和“戒化”。這就是隱性課程特有的約束性。
四、自然的感染性。隱性課程具有感染人、陶冶人的特性,是一種自然的影響,非硬性強制表現(xiàn)。課堂環(huán)境的綠化、美化,感染著學生,使他們用自己良好行為去維護它。師生民主平等互尊的關系,自然地感化著學生,也使他們發(fā)自內心地敬佩老師,自覺地友好對待他人。
五、影響的長效性。語文課堂上,學生除了在教師有計劃地引導下進行學習外,還會不知不覺地受來自課堂各方面隱性課程的感染、熏陶、誘導和啟示。這種影響大多數(shù)情況下不能實時顯效,而要經過一個長期積累,潛移默化的作用,最終形成某種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