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國寧
眾所周知,作文是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要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不僅需要老師有詳盡的教學計劃,有效的教學方法,更需要學生有大量的閱讀積累以及濃厚的寫作興趣。然而,筆者執(zhí)教的高中藝術班,學生學習基礎弱,對于寫作大多有畏懼心理,興趣不高,主要是沒有素材積累,不會寫作。基于這種實際情況,筆者認為以教材為依托的片段作文訓練對高中藝術生作文教學更有意義。
一、以教材為依托進行片段作文訓練可以促進作文教學
(一)教材可以提供豐富的詞句資源
常言道“腹有詩書氣自華”,一篇文章如果只有自己那干癟的論述而沒有他人來佐證你的思想,那么這篇文章很可能會讓人感覺到空洞乏味。教材本身就是一個豐富的語言寶庫,課文大都是古今中外的經典范文。無論是古代文人學者的作品,還是現(xiàn)當代作家的作品,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情感資源。從積累作文素材的角度來講,對學生而言,課文內容無疑是一座巨大的寶庫。那么,教師在進行課文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有意識地指出文章的妙語金句或讓學生自己尋找文章佳句,學生課下進行收集和整理,然后教師結合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引用名言佳句的訓練。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中“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表示過去的事情已經無法挽回,未來的路還長,還可以用今后的人生去補救以往的過失,非常具有哲理意味;王勃的《滕王閣序》中“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年紀雖然大了,但不會改變自己最初的追求,身處困境又如何,也絕不會改變自己遠大崇高的志向。這句話深刻地告訴我們,無論何時何種境遇,都要堅守自己內心的志向、夢想,不因一點點小問題就輕言放棄。
(二)教材可以提供典型的名人事跡素材
在高中語文五冊必修教材之中,課文共一百四十幾篇,再加之選修教材,語文教材中的內容可謂十分豐富,這些文章之中包含著豐富的人物事跡內容和作者具體的生平事跡,人物不勝枚舉,如李白、蘇武、藺相如、魯迅、陶淵明等等,對于平時閱讀量有限的學生而言,這些人物事跡材料是學生素材的很好補充,而且,這些人物事跡素材所涉及的大多是從古至今的文化名人,他們的思想值得我們學習傳承,他們的事跡值得我們歌詠贊頌。如:
在《蘇武傳》中,蘇武奉命手持符節(jié)出使匈奴,不料遭遇匈奴內亂被強行扣留,歷盡各種艱辛,在匈奴留居十九年,卻從未改變自己的志向,最終,獲釋回漢。在蘇武去世之后,為彰顯他寧死不屈、堅定不移的氣節(jié),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在這個蘇武仗漢節(jié)牧羊的故事中,蘇武面對強權,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仍然能堅守自己對祖國的忠誠,忠貞不屈的精神可歌可泣。
課文給我們提供了眾多豐富的人物素材,通過課文的學習,我們對這些人物的了解更加地立體。在教學中應該要求學生去進一步了解人物的生平事跡,概括人物的思想特點,最終引導學生能夠在寫作中將這些人物素材運用起來。
(三)教材可以提供獨具匠心的技法示例
文章技法所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它指的是作者在表達文章思想內容時所運用到的技巧、手段、方法的總稱。學生在寫作時不僅需要具有多樣的寫作素材,還需要掌握一些必須的寫作技法。常見的手法有聯(lián)想、想象、懸念、烘托、渲染、敘議結合、伏筆照應等。寫作技法內容包括文章謀篇布局、表達方式、語言韻律、修辭等。
高中語文教材選取的課文均為古今中外的名篇大作,這些文章之所以思想豐富、意境高遠,流傳千年余韻猶存,其中一個原因便在于文章中似乎不顯山不露水的寫作技巧。
比如在《祝福》一文中倒敘的運用,魯迅以第一人稱“我”的視角展開全文的故事情節(jié),但文章的情節(jié)順序并非按照一個故事的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來進行,而是將祥林嫂的結局放到了整個故事的開頭,這種倒敘的妙用是同學們寫文章時可以借鑒的。
二、以教材為依托的片段作文訓練可以提升學生作文水平。
(一)化整為零,夯實基礎。
萬事均難以一蹴而就,在高中三年的學習中,學生的寫作水平發(fā)展經歷了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那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寫作量的積累猶為重要。高中寫作教學的《大綱》要求,學生作文一般不少于14次,總文字量一般不少于2萬字,其他各類練筆不少于3萬字。45分鐘能寫600字左右的文章。這對學生寫作的總量和寫作的速度均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增加學生的訓練量,并在訓練中逐步使學生的寫作速度得到提升,而片段作文訓練極大地增加了學生作文的訓練量,能讓學生將寫作的各個知識點化整為零,各個擊破,為學生進行大作文訓練奠定堅實的基礎
2.寫少練多,勤于練筆
片段作文的特點在于它的短小,少則幾十字,多則也差不多只有四五百字,從寫作時長上來看,學生完成一篇片段作文最長不超過半個小時,學生可以利用課后的多個時間點進行寫作,一周可以訓練三四次,與大作文訓練相比,訓練的頻率顯然增加了,學生練筆的次數也多了。在每次練筆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進行不斷地學習和思考,所謂厚積而薄發(fā),學習與思考次數的累積會讓學生的作文越來越長,寫好一篇大作文將漸漸不再是一件讓學生頭痛的事。
3.積累素材,關注社會
片段作文的訓練在于寫的文段短小,但寫作次數多,每一次寫作的過程都是學生搜集素材、積累素材、運用素材的過程。日積月累,學生積累的素材總量將相當龐大,并且學生也能更清楚地知道素材如何運用,各種不同類別的素材應適用于不同類別的文章中。另外,每一次寫作的過程也是學生關注生活、關心社會熱點的過程。片段訓練內容龐雜,或對當下社會熱點進行評論,或對身邊現(xiàn)象發(fā)表看法,如此總總,無一不在強化學生對生活、社會的關注度。
4.降低難度,激發(fā)興趣
對學生而言,片段寫作可以做到小而精,而寫作一篇大作文卻是很難達到精的水平的,需要不斷地去打磨文章的細枝末節(jié),因此,片段寫作無疑會帶給學生很大的自信心和成就感。當片段作文訓練的次數越來越多了,學生的寫作水平也慢慢地提升了,這種自信心和成就感就會越發(fā)強烈,學生會逐漸擁有主動寫作的欲望,小小片段已不能滿足一些學生的表達欲了,那么寫一篇800字的作文將不再是難事,因為學生已經敢表達并且善表達了。
三、以教材為依托進行片段作文訓練可以促進教師的教學水平
(一)片段短小,易于批閱
大作文批閱的長度和難度決定了每一學期很多學校的教師不會進行過多的大作文訓練。每一學期進行四五次大作文訓練就能讓學生作文水平得到提升嗎?如果不能,那增加大作文次數是否可以呢?這一切都得打一個問號。但不能否定的是,那高高的一摞作文本是壓在教師心中沉重的負擔。然而,片段作文因其短小的特點很好地解決了教師的批閱難題,片段訓練的目標是明確的,教師在批閱時能很快地抓住學生是否達成訓練目標。如此,教師的批閱工作變得輕松而更有針對性。
2.學生情況,便于跟蹤
片段作文訓練根據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水平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訓練,每一次訓練教師都要設定具體的訓練目標,這些訓練目標具體而實在。片段作文變得可測可評,教師在每一次批閱中記錄學生的完成情況,如出現(xiàn)班上大部分學生都無法很好地完成某項片段訓練的情況,那么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訓練內容進行調整,以促進學生能達成最終的訓練目標,而教師在此過程中也可以記錄好學生寫作中的各種情況。
3.發(fā)現(xiàn)問題,促進專業(yè)成長
在進行大作文批閱時,因其文章長度所致,很多教師并不能發(fā)現(xiàn)學生在寫作上的一些細節(jié)問題,而片段作文雖小,但教師在批閱片段作文的過程中,依然會發(fā)現(xiàn)學生在寫作上的各種問題,這些問題在老師批閱時被放大,教師更易關注到學生作文能力的方方面面,而這些問題的發(fā)現(xiàn)對教師專業(yè)水平的提升是很有幫助的,教師可以以這些問題為依托,進行一系列作文教學的研究,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