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利
濮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普外科 (河南 濮陽 457000)
結直腸癌是臨床常見惡性腫瘤,發(fā)病因素與遺傳、腺瘤、大腸息肉、慢性炎癥有關,經(jīng)流行病學調(diào)查[1],發(fā)病率占惡性腫瘤的第四位。結直腸癌發(fā)病早期可出現(xiàn)大便性狀改變、腹痛、嘔吐等癥狀,隨著病情惡化,可侵犯鄰近臟器,其中最常侵犯的臟器為膀胱,極易引起泌尿系癥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甚至還可增加病死率,故需盡早實施診療方案[2-3]。手術是結直腸癌常用手段之一,能夠切除病變組織,防止癌變因子擴散,但隨著相關研究增多,學者發(fā)現(xiàn)[4]死亡率仍居高不下,故需注重影響預后因素探討,從而降低病死率。而本文不僅探索了結直腸癌侵犯至膀胱患者的臨床特點,還對影響患者預后因素進行了深入分析,以便為臨床防治提供新的理論依據(jù),開展角度較為新穎。具體如下文報道。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134例侵犯至膀胱的結直腸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此次試驗均在2018年5月至2020年10月期間完成。男性73例,女性61例,年齡24~76歲,平均(49.49±10.36)歲;腫瘤直徑2~8cm,平均(5.46±1.65)cm;Dukes分期:A期48例,B期45例,C期22例,D期19例;是否侵犯漿膜:侵犯54例,未侵犯80例;遠處轉移:存在轉移56例,未存在轉移78例。同時根據(jù)患者預后情況分為兩組,即死亡組(n=21;預后差),生存組(n=113;預后好)。
1.2 診斷標準符合2019年擬定的《NCCN結直腸癌診治指南》[5]中關于結直腸癌臨床標準,存在不同程度便血、排便習慣改變、大便性狀變細,且經(jīng)影像學檢查,發(fā)現(xiàn)病變侵犯至膀胱。
納入標準:經(jīng)腹部CT、超聲、胸部X線檢查,在結直腸發(fā)現(xiàn)癌變因子,且累及膀胱;存在手術適應癥;臨床資料齊全。排除標準:存在克羅恩病或潰瘍性結腸炎者;合并嚴重心肺等重要臟器病變者;術前或術后接受放射治療者;具有原位子宮頸癌外其他惡性腫瘤者。
1.3 研究方法調(diào)查分析患者基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臨床表現(xiàn)、臨床特征、病理類型以及糖鏈抗原-242(chain antigen-242,CA242)、糖鏈抗原-199(chain antigen-199,CA199)、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超敏-C反應蛋白(high sensitivity-C reactive protein,hs-CRP)等實驗室檢查。
1.4 觀察指標(1)分析不同年齡段患者臨床癥狀、實驗室陽性率、腫瘤類型所占比;(2)不同年齡段侵犯至膀胱的結直腸癌患者預后的生存分析;(3)對比兩組一般資料(年齡、性別、Dukes分期、遠處轉移、腫瘤直徑、侵犯漿膜情況、合并脈管瘤栓、CA199升高率、CEA升高率),再經(jīng)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結直腸癌侵犯至膀胱患者預后獨立因素。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統(tǒng)計軟件SPSS 22.0處理數(shù)據(jù),一般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多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線分析患者預后情況,以Log Rank(Mantel-Cox)檢驗差異性。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分析不同年齡段患者臨床癥狀不同年齡段臨床癥狀分布所占比之間不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而臨床癥狀分布中,以食欲減退、腹痛癥狀最為常見,其次為腹脹、稀爛便和便血、大便次數(shù)增多、排尿困難,見表1。
表1 分析不同年齡段患者臨床癥狀
2.2 分析不同年齡段患者實驗室陽性率不同年齡段患者實驗室陽性率不存在統(tǒng)計差異(P>0.05),但大部分患者均存在便潛血陽性、腫瘤標志物因子升高,見表2。
表2 分析不同年齡段患者實驗室陽性率
2.3 分析不同年齡段腫瘤類型最常見的腫瘤類型為高中分化腺癌,其次為低分化腺癌,見表3。
表3 分析不同年齡段腫瘤類型
2.4 不同年齡段患者與預后的關系90天后,134例侵犯至膀胱的結直腸癌患者共21例(15.67%)死亡,113例(84.33%)存活。其中死亡患者中,<30歲3例、30~60歲8例、>60歲10例。三組患者死亡率比較差異顯著(P<0.05)。
Kaplan-Meier生存分析顯示,不同年齡段的結直腸癌患者生存時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隨年齡越大,患者平均生存時間降低,見表4。
表4 不同年齡段侵犯至膀胱的結直腸癌患者預后的生存分析
2.5 對比一般資料兩組比較性別不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但比較年齡、腫瘤直徑、遠處轉移、Dukes分期、合并脈管瘤栓、侵犯漿膜、CA199升高、CEA升高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性(P<0.05),見表5。
表5 對比一般資料
2.6 患者預后Logistic回歸分析以“患者預后情況”為因變量(賦值:0=生存,1=死亡),以“年齡(0=<30歲;1=30~60歲;2=>60歲)、腫瘤直徑(0=≤4cm;1=>4cm)、遠處轉移(0=無;1=有)、Dukes分期(0=A期;1=B期;2=C期;3=D期)、合并脈管瘤栓(0=否;1=是)、侵犯漿膜(0=否;1=是)、CA199升高情況(0=否;1=是)、CEA升高情況(0=否;1=是)”為自變量,納入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年齡>60歲、腫瘤直徑>4cm、Dukes分期D期、合并脈管瘤栓、侵犯漿膜、CA199升高、CEA升高均是影響結直腸癌侵犯至膀胱患者預后獨立因素(P<0.05),見表6。
表6 患者預后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
結直腸癌是胃腸道常見惡性腫瘤,發(fā)病率可隨著人們行為習慣城市化、飲食結構西方化、人口老齡化社會到來,呈明顯上升趨勢[6],隨著癌腫增大,極易出現(xiàn)局部腹痛、便血、腹瀉,晚期則會出現(xiàn)體重減輕、貧血,甚至可累及周圍臟器,以膀胱侵犯最為常見,極易對生活質量、生命安全造成威脅,對此需盡早治療[7-8]。手術作為結直腸癌常用方案,雖可控制病情惡化,但有學者發(fā)現(xiàn)死亡率仍較高[9],故需加以探索影響預后因素,從而給予針對性預防、干預,提高患者生存率。
經(jīng)本次調(diào)查,結果顯示,不同年齡段之間的臨床癥狀、實驗室陽性率、腫瘤類型均不存在差異,其中臨床癥狀最常見的為食欲減退、腹痛,且經(jīng)實驗室檢查,可發(fā)現(xiàn)便潛血陽性、腫瘤標志物因子升高,對此在判定侵犯至膀胱的結直腸癌患者時,需注意以下幾點:(1)存在泌尿系癥狀,且近期內(nèi)發(fā)生持續(xù)性腹部不適或排便習慣性改變,伴隨膀胱刺激癥狀,呈現(xiàn)不同程度腹脹、腹痛、血尿、排尿困難等;(2)既往有結直腸癌手術史,經(jīng)鏡下檢查,發(fā)現(xiàn)膿尿、血尿;(3)糞便檢測,發(fā)現(xiàn)粘液、膿液、血液;(4)經(jīng)膀胱鏡檢查發(fā)現(xiàn)癌腫與原發(fā)性腫瘤類型不符,且膀胱腫物大部分位于膀胱外,存在膀胱壓迫變形、移位;(5)經(jīng)腫瘤標志物檢測,各項指標均明顯升高??傊?,侵犯至膀胱的結直腸癌患者誤診率較高,需高度重視,進行全面檢查,有助于判定疾病,了解臟器受累情況,對制定手術方案有著重要意義[10-11]。
經(jīng)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腫瘤直徑>4cm、侵犯漿膜、年齡>60歲、合并脈管瘤栓、Dukes分期D期、CEA升高、CA199升高均是影響結直腸癌侵犯至膀胱患者預后獨立因素。作用機制如下:(1)侵犯漿膜:由于漿膜層是人體較為豐富的血管,一旦受到侵犯,可導致癌細胞快速擴散,造成病情惡化,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2];(2)Dukes分期:經(jīng)單因素分析,Dukes分期越高,死亡率越高,說明疾病分期越高,患者預后效果越差,可能是因病情進入一個惡性狀態(tài),可導致癌變因子轉移、復制,不斷惡性循環(huán),嚴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3];(3)合并脈管瘤栓:當脈管內(nèi)出現(xiàn)瘤栓,可導致癌細胞出現(xiàn)轉移可能性,并隨著血流黏附于血管壁上,從而導致癌變因子擴散,影響預后[14];(4)血清腫瘤標志物:CEA、CA199是腫瘤常見標志物,能夠準確反映機體生存狀況,有研究表明[15],當人體血清標志物過高,預示著機體存在惡性病變,若水平越高,惡性程度越嚴重,故需注重術前血清標志物檢測,并加以治療,改善預后;(5)腫瘤直徑:瘤體直徑越大,代表腫瘤生長越迅速,極易發(fā)生腫瘤破裂、腸梗阻等并發(fā)癥,從而影響預后;(6)年齡:單因素分析中,年齡>60歲者,死亡率越高,可能是因患者年齡越大,抵抗力越差,且各臟器功能均呈衰退趨勢,導致整體預后效果差[16]。對此需注重術前實驗室檢查,一旦發(fā)現(xiàn)異常指標,加以治療、控制,為手術成功打下良好基礎,且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選擇聯(lián)合化療干預,從而改善預后,降低病死率[17]。
綜上所述,侵犯至膀胱的結直腸癌患者極易出現(xiàn)泌尿系癥狀、胃腸道反應、食欲減退等癥狀,進一步進行預后影響因素分析,可發(fā)現(xiàn)腫瘤分期、年齡、侵犯部位、腫瘤直徑等均是影響預后獨立因素,對此需加以預防,提高日后生存質量,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