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常天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菏澤市中醫(yī)醫(yī)院〉胸心外科,山東 菏澤 274000)
目前,肺癌(Lung cancer,LC)是我國發(fā)病率及死亡率較高的惡性腫瘤之一,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全部LC 的80%~85%[1]。雖然當前胸腔鏡肺葉切除術(Thoracoscopic lobectomy,TSL)仍是治療早期NSCLC 尤其是肺部小結節(jié)(Pulmonary nodules,PN)的安全、有效的手段。但隨著當前醫(yī)療技術快速發(fā)展,胸腔鏡解剖性肺段切除術(Thoracoscopic anatomical segmentectomy,TCAS)可使更多的肺組織得以保留,較TSL 更適合PN 患者。因此,也越來越多的被用于早期NSCLC 的治療?,F(xiàn)就,我院收治采用單孔技術行TCAS12例,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 年1 月至2019 年12月行單孔TCAS12例患者臨床資料,其中男3例、女9例;年齡34~67 歲,中位年齡51 歲。1例因咳嗽及痰中帶血就診;其余均為體格檢查時發(fā)現(xiàn),無臨床癥狀。其中實性結節(jié)4例,磨玻璃結節(jié)5例,混合磨玻璃結節(jié)3例。所有患者術前均經(jīng)過肺部CT 等全面檢查,均為肺內(nèi)單發(fā)結節(jié)或占位,經(jīng)抗感染治療后無明顯變化,且患者均無明顯淋巴結腫大及轉(zhuǎn)移現(xiàn)象,既往均無胸部外傷史、手術史及胸膜炎病史。TCAS 手術適應癥符合2015 年版《中國原發(fā)性肺癌診療規(guī)范》[2]中對TCAS 適應證的建議要求。
1.2 方法
1.2.1 手術方法 麻醉方式采用靜吸復合麻醉(Intravenous inhalation combined anesthesia,IICA),雙腔氣管插管(Double lumen endotracheal tube,DLET),患者取單側(cè)臥位,術中進入胸腔后采用單肺通氣(One lung ventilation,OLV)。采用單孔TCAS;手術入路(Surgical approach,PA)位于腋前線第4 或5 肋間,長約3.5cm,胸腔鏡(Thoracoscopy,TS)及手術操作器械均由此單孔(Single hole,SH)進出,主要操作器械包括電鉤(Electric hook,EH)和吸引器頭等。
進入胸腔后,首先探查病灶部位,明確PN 所在肺段,靜脈及支氣管的處理順序根據(jù)所要處理肺段的位置及相應肺裂的發(fā)育情況而定。在明確各血管、支氣管走行后,將目標肺段動靜脈(Target pulmonary artery and vein,TPAV)及其段支氣管(Segmental bronchus,SB)暴露,將暴露TPAV 及其SB 離斷。使用胸腔鏡直線切割縫合器(Thoracoscope linear cutting suture device,TLCSD)對段間裂(Intersegment split,IS)進行處理,段間平面(Inter-segment plane,ISP)一般根據(jù)段間靜脈及膨脹萎陷法(Expansion and collapse method,ECM)進行確認。術中對TPAV 及其屬支注意分辨清楚,將需要離斷的血管和支氣管進行解剖游離。以TLCSD 或絲線結扎,結合超聲刀離斷目標血管和SB,IS 使用TLCSD 進行離斷。
1.2.2 觀察指標 手術時間(Operation time,OT)、術中出血量(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IBL)、術后住院時間(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PHS)及術后并發(fā)癥。隨訪患者術后6 個月肺功能指標(Lung function index,LFN)減少比率,以肺功能儀(Pulmonary function meter,PFM)進行檢測,包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orced expiratory volume,F(xiàn)EV1)、每分鐘最大通氣量(Maximum ventilation,MVV)以及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xiàn)VC);術后隨訪記錄有無患者復發(fā)或轉(zhuǎn)移情況。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對本組12例患者術中、術后觀察指標包括OT、IBL、PHS 等及近期6 個月相關觀察指標包括FEV1、MVV、FVC 等,結合有關文獻指標進行比較分析。
本組12例患者均采用單孔技術完成TCAS,術中無中轉(zhuǎn)開胸手術病例,術后無二次手術及死亡病例。術后病理類型:腺磷癌1例,腺癌11例。術中及術后觀察指標數(shù)值均以中位數(shù)表示:腫瘤直徑(Tumor diameter,TD)0.96cm,OT 76.2min,IBL 34.0mL,PHS 4.6d,術后胸液總量(Total amount of postoperative pleural fluid,TAPPF)285.0 mL。術后出現(xiàn)肺部感染1例,胸腔積液1例,氣胸2例,經(jīng)相應治療均痊愈出院。隨訪6 個月,全組12例患者LFN 減少比率不明顯,未出現(xiàn)復發(fā)、轉(zhuǎn)移及死亡病例。
TCAS 相較于肺葉楔形切除術(Wedge Resection of Lung Lobe,WRLL)而言,可以做到對肺內(nèi)淋巴結(Lung lymph nodes,LLN)進行采樣,甚至針對Ⅰa 期NSCLC 也有著更好的總體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rate,OSN)[3]。而相較于TSL 而言,更好的保留了正常肺組織;完全具備了微創(chuàng)手術的諸多優(yōu)勢,包括外觀、操作以及組織功能等方面,不僅可以徹底切除病灶,而且可減少創(chuàng)傷,對肺功能影響更小。有關資料表明,TCAS 與TSL 同樣安全有效,但術后恢復更快;尤其對于Ⅰa 期NSCLC,TCAS 能達到TSL 相似的遠期預后[4]。此外,對于肺功能較差的患者,TCAS 在避免肺功能、呼吸功能受損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
術前對PN 的定位,是判斷是否可進行TCAS 的重要根據(jù)。術中具體的TSL 應該根據(jù)手術中的情況制定,并且要根據(jù)不同的肺裂發(fā)育情況以及不同肺段來確定處理SB、TPAV 的順序。此外,我們認為,TPAV游離要保證游離的長度足夠;如果血管細小,可用超聲刀處理或用絲線進行結扎處理;如果遇到血管比較粗時,可用TLCSD 處理。但TSL 的難點仍是在確定肺段界限及準確分離ISP 上。由于準確分離ISP 在技術上較為困難,要求正確辨識ISP、合理選擇TLCSD 以及熟練TS 的精細操作。也正因為這些原因,目前我國較多醫(yī)院TCAS 僅局限于PN 所在肺段血管及支氣管,而不能做到對ISP 準確分離。有些學者提出,TPAV的保留和ISP 的準確分離是TCAS 的技術要點[5]。針對這一問題,普遍認為,其要點在于肺段之間界限的確認;一般有以下兩種方法:(1)在SB 閉合前,對病變肺組織進行充氣,充氣后閉合SB 的支氣管,這時目標肺段充氣膨脹,而相鄰肺段則逐漸的萎陷;(2)在SB 閉合后,對病變肺組織進行充氣,則目標肺段出現(xiàn)萎陷,而相鄰的肺段則充氣膨脹;本文在判斷肺段之間的界限時,采用閉合SB 后,通過其充氣膨脹進行判斷。但為防止氣體經(jīng)過肺泡小孔后引起臨近肺段出現(xiàn)膨脹,在肺段充氣膨脹時需注意低壓力和低容積。此外,在手術者切割ISP 時,助手應予以反向牽拉肺實質(zhì),以保持適度的組織張力(Tissue tension,TT),在確保良好ISP 顯露的前提下,避免肺實質(zhì)和TPAV在尚未凝固時就被撕裂[6]。
本組12例患者均采用單孔技術完成TCAS,術中無中轉(zhuǎn)開胸手術病例,術后無二次手術及死亡病例。術中及術后觀察指標TD 0.96cm,OT 76.2min,IBL 34.0mL,PHS 4.6d,TAPPF 285.0mL。術后出現(xiàn)肺部感染1例,胸腔積液1例,氣胸2例,經(jīng)相應治療均痊愈出院。隨訪6 個月,全組患者LFN 減少比率不明顯,未出現(xiàn)復發(fā)、轉(zhuǎn)移及死亡病例。
綜上所述,TCAS 治療早期NSCLC 患者(外周直徑小于2 cm 且影像學表現(xiàn)為磨玻璃結節(jié))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術后住院時間短,術后并發(fā)癥少,該技術是一種安全、可行的治療方法。但其技術難度大、手術操作復雜,對手術團隊的整體配合有較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