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麗松
(吉林農業(yè)大學人文學院 吉林長春 130000)
熬夜現(xiàn)象在現(xiàn)代生活中司空見慣,對于中職生來說亦是廣泛且普遍存在的。大部分的中職生對熬夜行為司空見慣對其危害不以為然,以至于對按時睡覺行為的忽視。這一現(xiàn)象除了有客觀因素的影響外,個體內在的因素也起到潛在的影響。個體對睡眠活動的認知錯誤,情緒的失控,自我控制能力等。
基于斯皮爾伯格對狀態(tài)焦慮的界定,我們可以將學業(yè)焦慮,演講焦慮、考試焦慮等歸為狀態(tài)焦慮,這些情形對于中職生來說是息息相關的。而當中職生面對以上的情境時所引發(fā)的狀態(tài)焦慮時,大部分的中職生缺少采取相對應的措施來緩解狀態(tài)焦慮的行為,甚至有些則無法意識到自身所處的狀態(tài)。在個體處于焦慮,焦躁不安的情緒狀態(tài)下時,正常的睡眠活動容易受到影響。
克斯特納是第一個將睡眠與拖延行為進行融合的研究者。緊接著有研究者提出睡眠時間延遲行為的概念,概括為睡眠拖延行為并將其歸屬于拖延行為。睡眠時間拖延行為定義為個體在無外部因素的影響下即有自由入睡的選擇時,真實意愿入睡的時間點會由于個體內在原因推遲原本試圖計劃入睡的時間點[1]。研究表明睡眠時間拖延行為對睡眠質量有顯著性影響,睡眠時間拖延意味著減少了睡眠活動的時間直接導致睡眠不足影響睡眠的質量。該行為引起的原因可能有個體對睡眠活動的認知錯誤或進行該活動前的心理狀態(tài)。這是研究的依據(jù),結合狀態(tài)焦慮和睡眠拖延行為,發(fā)現(xiàn)睡眠時間拖延行為與情緒焦慮中的狀態(tài)焦慮之間的關系。引導中職生正確的認識睡眠拖延行為和個體的情緒狀態(tài)。
了解狀態(tài)焦慮和睡眠拖延行為的相關理論后,之所以對于二者之間進行相關性的研究,是因為隨著中職生群體中熬夜現(xiàn)象的普遍性,以及對熬夜現(xiàn)象的缺乏重視。這就迫切地需要相關人士對于睡眠拖延行為進行相關的研究與調查,從而能夠使大眾認識到熬夜現(xiàn)象潛在的原因及對這不良的生活情況進行改善。國內外還是很缺乏對睡眠時間拖延的研究,這具有很大的現(xiàn)實意義。而本次研究選擇中職生為主要的研究群體是因為中職生是拖延行為較普遍且處于熬夜現(xiàn)象初發(fā)的階段,同時中職生在校期間的活動時常會觸發(fā)狀態(tài)焦慮。大量的研究也表明睡眠質量差對個體的身心發(fā)展都會產生不良的影響,對于學生而言可能會產生情緒抑郁、注意力分散、是各種消極情緒的溫床,長期的睡眠不足甚至會導致一些身心上的疾病。本文旨在通過對中職生睡眠拖延行為及其狀態(tài)焦慮現(xiàn)狀的研究,探究狀態(tài)焦慮對于睡眠拖延行為的影響,提供一些意見和建議。對調整不良的生活習慣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jù)。
通過研究也發(fā)現(xiàn)中職生普遍存在主動拖延睡眠時間的行為,中職生拖延行為是應對外部刺激時采用的方法受到當時情緒的影響,根據(jù)“狀態(tài)-特質焦慮理論”可以知道,個體認知判斷依據(jù)的不單單是問題本身的內容,還必然包括問題引起的情緒狀態(tài)。個體通過延遲睡眠時間,來拖延第二天的到來,拒絕面對將要到來的事件。
由卡特爾和斯皮爾伯格提出狀態(tài)焦慮(State Anxiety)和特質焦慮(Trait Anxiety)的概念。最先提出這兩個名詞的是卡特爾,基于焦慮情緒在時間上的特性,他認為焦慮情緒的結構包括兩種類型時間一致型即特質焦慮是個體的人格具有一定的焦慮傾向具有時間的跨越性和時間多變型即狀態(tài)焦慮是個體對突發(fā)的事件的當下反應。在卡特爾對焦慮情緒的因子分析之上,斯皮爾伯格總結概括了這兩個名詞,系統(tǒng)地提出狀態(tài)——特質焦慮理論。狀態(tài)焦慮是消極的情緒體驗,如緊張、恐懼、憂慮和神經質。狀態(tài)焦慮通常由于某種情境刺激而暫時的出現(xiàn),因此又被稱為漂浮焦慮(Free-floating anxiety)及無名焦慮。在斯皮爾伯格的理論中認為狀態(tài)焦慮是指由對個體來說達到某種程度的情境或事件等刺激所激發(fā)的,是個體即時應對刺激的一種情緒體驗和生理反應。因此它具備情境性和暫時性的特性。安德樂在其理論上對狀態(tài)焦慮的結構進一步的研究發(fā)現(xiàn)其存在兩個維度,認知反應(cognitive reaction)和自動化或情緒反應(automation)。自動化是指由神經喚醒引起的軀體反應,如開始出汗,心臟速度加快等;認知反應則是個體認為自身存在潛在的失敗和對自身的不自信認為沒有充分的準備足夠應對刺激。結合狀態(tài)焦慮情境性、伴隨強烈的軀體反應等特性,聯(lián)系睡眠拖延行為及其量表的時效性認為之間具有一定的契合度,有相關性的可能。
拖延是指個體對打算完成或必須完成的重要事情的延遲行為[2]。睡眠時間拖延行為是指個體在有充分的自由選擇入睡時間時,延遲了原計劃入睡時間的行為。拖延行為在中職生中普遍的存在,甚至近年來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拖延行為逐漸地低齡化,在普通小學中拖延行為也較為普遍存在。大部分對中職生拖延行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職生學業(yè)拖延行為。忽略了中職生對于睡眠這一自然生理規(guī)律事件的拖延行為也就是俗稱的熬夜中的一種情況,也是影響中職生身心健康,學業(yè)生活的原因之一?;谥新毶鷮τ谶M行睡眠活動拖延行為的原因分為三大類:一、不想睡覺,是指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個體沒有按時入睡的意愿,主動的選擇推遲睡眠時間。二、娛樂活動,是指由于一些娛樂活動吸引了個體,占用了原本的睡眠時間的行為。三、失眠,是個體有睡眠的意愿,但是由于身心原因無法及時入睡。
熬夜這個現(xiàn)象對于中職生而言是習以為常的,以至于忽略了這一行為現(xiàn)象背后隱藏的原因和隱患。從新的角度研究中職生熬夜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和危害。
焦慮是由精神分析學派弗洛伊德最先系統(tǒng)地開始研究,他的焦慮概念實際上是除了抑郁以外的一切不良心境和情緒反應的總稱。Sullivan認為焦慮是人對過度的威脅產生的結果,提出社會環(huán)境對焦慮的作用。May認為焦慮是由于個體的空虛孤獨的情感導致對威脅自身的存在和價值的刺激反應,提出認知對焦慮的作用。Lazarus強調焦慮主要來源于刺激的不確定性,提出來不確定性理論。Higgins提出了自我差異理論,認為三種自我之間出現(xiàn)矛盾而導致個體就產生負面情緒即焦慮。
國內的很多心理學家也提出了對焦慮的理解。比如,張春興認為焦慮是各種消極情緒感受的匯總,有緊張、焦躁、憂慮、恐慌等消極感受匯成[3]。王極盛認為由于未能達到目標使個體受挫而形成的一種情緒狀態(tài)。結合以上理論,概括來說焦慮是個體對刺激的認知和判斷引起了一種情緒上不愉快的反應[4]。
斯皮爾伯格在焦慮的特質-狀態(tài)理論描述了焦慮的激活模型。該模型基于S-O-R模式,首先外部的刺激(應激源)產生對刺激的認知評估,若評估為威脅就會引起個體的狀態(tài)焦慮,這個狀態(tài)焦慮受個體的內部刺激、思想、感覺、生理需要的影響以及綜合對刺激的評估來決定狀態(tài)焦慮的程度。因此對威脅刺激的過度習得反應就會引起防御機制的反應來產生避免或減少狀態(tài)焦慮的調整過程。通過防御機制的調整,個體對刺激的重新評估來降低狀態(tài)焦慮。在斯皮爾伯格的理論中,提出狀態(tài)焦慮為一種在特定情境中激發(fā)出來的、持續(xù)時間較短、程度因個體差異變化并伴有軀體反應的焦慮狀態(tài)。是個體對變化的環(huán)境條件或環(huán)境壓力的反應。斯皮爾伯格提出的狀態(tài)焦慮其實是情緒流中的一個暫時的橫斷面,強調與認知加工過程的密切關系。狀態(tài)焦慮是一種個體在面對刺激基礎之上產生的認知或經驗現(xiàn)象。
(1)拖延行為及分類。拖延行為是個體對打算完成或必須完成的重要事情的延遲行為。所羅門和羅思布盧姆發(fā)現(xiàn)拖延行為會使產生負性情緒。西爾韋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個體對不感興趣但又必要的任務常會拖延來逃避。萊認為拖延為個人特質,強調這種行為傾向具有跨情境跨時間的一致性。結合各研究者的研究,拖延包含了認知、行為和情感等的概念。
拖延行為的分類,克斯特納將拖延行為分成特質性和情境性。克斯特納對拖延行為的劃分與卡特爾對焦慮情緒的劃分出發(fā)點很相似,基于時間的一貫性。法拉歷將其分為喚起型、回避型和決策型。該分類是基于個體的動機水平分為高動機,猶豫不決,動機水平。舒&崔將拖延行為分為主動拖延行為和被動拖延行為。他劃分的依據(jù)是個體拖延行為是否是基于對任務情況以及自身時間安排上思考來選擇延期完成。
(2)上床時間拖延行為。克斯特納等人將拖延行為和睡眠這在健康領域的一項基本行為集合在一起,嚴格來說是進行睡眠活動中上床這一行為,提出了一中新的拖延行為概念——上床時間拖延行為(bed time procrastination)。該概念為個體在有充分的自由選擇上床時間時,延遲了原計劃上床時間的行為。他們認為對實際睡著時間的界定是很難準確進行測量的,于是將中介點定在個體準備進行睡眠活動前的上床時間。在他的研究中,上床時間拖延與一般拖延和自我控制能力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拖延上床時間會對個體睡眠質量有顯著影響到,進一步還會影響到個體日間表現(xiàn)。基于研究提出睡眠領域的拖延行為分為主動型和被動型。主動型的上床時間拖延者是由于外在因素的影響導致需要占用原本計劃上床時間來處理其他事情,而被動型則是因為沉浸在不急需占用上床時間的活動但卻拖延了上床時間的行為[5]。
(3)睡眠時間拖延行為。許晏菁基于克斯特納等人提出的上床時間拖延行為概念,認為其將上床時間作為拖延行為的分界點是不合理的,以及其對睡眠領域拖延行為產生的機制研究不明確,缺少實證支持。她鑒于睡眠活動是遵循上床——試圖入睡——入睡這個歷程,提出了睡眠時間拖延這個概念,將試圖入睡作為拖延行為的分界點。其定義為個體在有充分的自由選擇入睡時間時,延遲了原計劃入睡時間的行為。她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個體拖延入睡時間的原因有三種分別是不合理的睡眠認知,自我控制能力差,生物鐘。她將睡眠拖延行為分為主動型和被動型。從個體是否有按時睡覺的意愿。主動型睡眠拖延者是個體不愿按時睡覺而主動的延遲了自己的入睡時間,這行為可能是由于不合理的睡眠認知和情緒的影響。被動型睡眠拖延者具有按時睡覺的意愿但是由于被外界的刺激吸引而選擇延遲自己的入睡時間。
第一個部分是自我效能的提升。自我效能是對自身能夠完成本次任務的主觀意識,可以簡單理解為對完成此事的自信心。首先提升自信心最根本的方法就是立足于自己能夠完成的細小任務,將一個個細小任務最后組合成個大任務,從小任務的完成中提升自身能力,對自身的能力和狀態(tài)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從較簡單的小任務開始逐步建立自身的自信心。其次,就是找對自身切實可行的目標進行努力,立足于自身能力而不是好高騖遠,選擇根本不可能實現(xiàn)的遠大目標進行努力,立足實際,一步一個腳印更有助于自身效能感的建立。第三點善于總結規(guī)劃,從過往的失敗和成功中總結自身經驗,在面對同樣困難時就能游刃有余。
第二個部分是韌性的開發(fā)。對自身承受能力的提升是對自身韌性的有效提升,通過在失敗和成功中不斷鍛煉,鍛煉自身承受能力能夠在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時頂住壓力,塑造自身對于困難和挑戰(zhàn)時的態(tài)度,正確看待困難和挑戰(zhàn)時,擺正自身心態(tài),從根本出發(fā)從積極正面的角度看待每件事物,建立正確的價值尺度和價值觀。
第三個部分是希望的提高。從內在根本將自身對于目標的希望連接起來,建立更緊密的內在驅動力,一正確認識你的目標和你的追求原因,從客觀外在因素轉成為主觀意愿因素,建立切實可行的目標,從細小部分入手去合理地執(zhí)行,在實現(xiàn)階段目標后做出調整使用最可行的方法完成既定目標,切實地將自身希望與自身行動緊密結合,成為執(zhí)行力高且對目標實現(xiàn)抱巨大希望的人。
最后一個部分是樂觀的提高。以自身正向積極包容大方的心態(tài)塑造大學生樂觀的心理資本,充分總結并剖析過往失敗和成功的原因,從中總結一般性規(guī)律,通過對事物看待的不同角度進一步理解樂觀的深層含義,切實做到不為還未發(fā)生的事感到焦慮,從腳下坐起從當下的生活坐起,對自己未來規(guī)劃的內容也應從積極正面的角度進行規(guī)劃,以自身樂觀的態(tài)度重塑自身更美好的生活和對待生活的看法。
總結以上四個維度的指導干預措施,切實緩解焦慮關于自我效能、韌性、希望、樂觀的認知和態(tài)度,切實可行的幫助中職生正確理性看待焦慮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