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包伊雯(寧波職業(yè)技術學院)
受到互聯網發(fā)展和疫情的影響,2021 年生鮮電商交易規(guī)模達到4658.1億元,同比增長27.92%,2020 年,生鮮零售線上滲透率為15%左右,相較于我國網購滲透率近80%的數據,差距較大。由此也可發(fā)現,生鮮電商行業(yè)的發(fā)展空間巨大。從統計數據看,2020 年中國消費者使用A 公司平臺的占比為19.26%,較盒馬鮮生51.85%的平臺占有率而言,仍有提升空間。A公司以特有的前置倉模式發(fā)展出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新路徑,讓消費者能夠更快速地獲得生鮮產品,給行業(yè)帶來了一定的借鑒意義。
生鮮農產品主要包括蔬菜、水果、花卉、肉、蛋、奶以及水產品等生鮮初級產品,這些初級產品通常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1)易腐易爛性。生鮮農產品的保質期相對較短,在儲存和運輸過程中易受到影響。在傳統生鮮行業(yè)供應鏈模式中,生鮮產品從產地到銷售地的過程中要經過多級分銷批發(fā)市場,經歷包裝、運輸、倉儲、分揀等多個環(huán)節(jié),由于各供應鏈節(jié)點的流通速率、儲存條件大相徑庭,生鮮產品極易在此過程中發(fā)生腐敗變質,從而造成損失。
(2)高損耗高加價率。根據2020年《中國生鮮供應鏈市場研究報告》顯示,我國主要生鮮品總加價率在100%以上,蔬果類總體損耗率最高,達到20%。
從農業(yè)生鮮生產者到終端消費者,各供應鏈環(huán)節(jié)的加價率不斷走高,終端加價率達35%。究其原因,除了生鮮產品本身產品特性外,冷藏冷鮮運輸技術和包裝條件是主要原因[1]。
(3)季節(jié)性地域性明顯。與國外大農場模式相反,我國生鮮農產品呈現出分散、規(guī)模小的特點,生產者主要為分散的農戶。同時,加上地理位置和季節(jié)變動,不同生鮮產品的價格和品類都存在一定的季節(jié)性差異[2]。
A 公司成立于2014 年,主打前置倉模式。通過前置倉模式搭建新的生鮮場景,打造“手機App+前置倉配貨+29 分鐘極速送達”特色的模式,線上線下相結合打通即時購買的通路,解決用戶通過線上買菜不新鮮、速度慢、品質不佳的痛點,從而引發(fā)用戶購物消費的熱情。叮咚買菜將定位瞄準一、二線城市的上班族,在城市生活快節(jié)奏下,為消費者提供做飯所需產品的一站式購物。日前,叮咚買菜已在上海、深圳、杭州、蘇州、重慶等十余個城市開展生鮮菜品服務。
A 公司將互聯網思維融入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主打數字化和智能化生產消費模式。根據2021 年數據顯示,該公司月活躍用戶達1050 萬人,較去年同期增長120.3%,全年營業(yè)收入達201.2 億元,同比增長77.5%。A 公司客戶黏性表現出較高水平,整體復購率高于45%,會員12 個月和24 個月的復購率分別達到64.2%和70.5%。
2018 年起,該公司已先后完成6輪融資,投資方包括高榕資本、達晨創(chuàng)投、紅星美凱龍、Tiger(中國)等。2021 年6 月,A 公司宣布完成了3.3億美元D+輪融資,并于2021 年6 月完成美國紐交所上市。
該公司將“新零售”的概念與社區(qū)服務相結合,融合區(qū)域生態(tài)鏈,通過大數據打造智慧供應鏈。
在采購端方面,A 公司主要采用產地直采模式,深入云南、貴州、山東等生鮮原產地,在當地投資建設多個種植、養(yǎng)殖合作基地[3]。目前,該企業(yè)85%SKU 采用原產地直采,配合本地化直采和海外采購等輔助,擁有350 個直供產地,600 家產地直供供應商,與全球20 多個國家和地區(qū)進行產地合作,商品大類包括優(yōu)質蔬菜、水果、水產、肉禽等。正是由于這種采購體系,在保證產品源頭質量的同時,大幅增加了公司的抗風險能力,減少了由于供應商質量不合格導致供應鏈危機的隱性成本。
在消費端方面,A 公司開發(fā)了智慧供應鏈系統,使用大數據預測分析市場需求,實現供給和需求的高度匹配,訂單的整體預測準確率達90%以上,單品的整體預測準確率達到95%,真正實現降本增效。同時,叮咚買菜根據用戶偏好和倉儲數據進行智能推薦,深度挖掘消費者的地域需求,對于“長三角”和“江浙滬”消費者對于活魚、活蝦的大量需求,叮咚買菜極力滿足用戶偏好,有針對性地推出活蝦供氧箱配送、鮮活魚宰殺等服務。
在配送端方面,A 公司采用“前置倉+社區(qū)”的模式提供點到點的送貨服務。城市中心倉統一加工、拆包處理后運送至輻射范圍內的前置倉,再由自營物流送達客戶。在前置倉選址方面,該公司采用大數據分析的方法確定位置,將前置倉周邊3 公里范圍定位為目標用戶。終端配送過程中,通過數字化運營平臺智能規(guī)劃配送線路,以科學的算法進行人員調度和騎行線路的合理規(guī)劃,保證配送效率的最大化,確保顧客能在約定時間內收到新鮮菜品。
在供應鏈密度方面,A 公司持續(xù)做減法,不斷縮減供應鏈鏈條環(huán)節(jié),降低供應鏈密度,加強供銷流程管控和生鮮的品質管控,將生鮮品類的質量、鮮度和食品安全作為核心競爭力著力打造,并且在運營過程中降低轉運過程和門店加工過程中的損耗和成本,讓消費者真正感受到價格優(yōu)勢。并且,在前置倉嚴格控制需要的SKU數量,將前置倉面積設置控制在300平方米左右,保持生鮮的高周轉。
在物流密度方面,前期該公司深耕上海單一市場,不斷增加上海前置倉密度,以形成規(guī)模優(yōu)勢,打造品牌口碑。至2019 年底,上海全市前置倉數量為254 個,可覆蓋崇明以外上海全部區(qū)縣。在前置倉布局過程中,主要根據城市社區(qū)和辦公區(qū)域情況進行選址和推廣,在一個城市實現一定密度之后,再向其他城市拓展。在市場延伸過程中,A公司以現有市場為核心,向周邊城市輻射,前期由于成本控制的原因,與原有相鄰市場共享同一大倉。而當新市場需求達到一定程度后,A 公司再布局新的城市中心倉,實現倉儲配送成本的控制,提高生鮮產品的庫存周轉率。
A 公司前置倉模式雖有縮小配送范圍、降低配送成本、節(jié)約租金成本等諸多優(yōu)勢,但前置倉模式發(fā)揮效用的提前是在單個城市內形成規(guī)模效用,這就意味著其要加大城市前置倉布局密度,以提高履約效率。但由于前置倉缺乏線下體驗店招攬新客,獲客成本非常高,需要采用地推+老客戶推薦的模式,導致前期需要資本的大量投入,屬重資產運營。前期通過補貼拓展新用戶,預虧開倉。這意味著,如果融資一旦出現問題,整個平臺容易陷入困境。
新鮮度是消費者對于生鮮產品最大的要求,生鮮供應鏈想要良性循環(huán)發(fā)展,就必須在供應鏈各環(huán)節(jié)建立健全高效的冷鏈物流體系,引入新興的冷鏈物流技術,制定冷鏈運輸的行業(yè)標準。A 公司在現階段的供應鏈中,并未能夠做到全流程的冷藏、冷凍控制。以“最后一公里”問題為例,前置倉為客戶進行冷藏、冷凍產品配送時,只是簡單地將產品放置于保溫箱內,并未采取其他保溫措施,消費者在收到訂單時,部分商品可能已經化凍,影響食用口感或影響產品新鮮度。另外,在其他運輸環(huán)節(jié),A 公司也未能做到全流程的冷鏈運輸,導致生鮮產品的損耗率還是維持在較高水平。
在配送方面,A 公司“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是以電動車+配送箱的方式。一般情況下,相近時間相近區(qū)域的訂單會合并配送。但在實際運營中,消費者存在下單的高峰期和低谷段,而正是由于單量時間段分布的不均勻,導致閑暇時運力浪費和繁忙時運力短缺,尤其是在春節(jié)前夕和疫情時期,運力不足的現象尤為明顯。“29 分鐘可送達”的宣傳標語成為口號,一些用戶投訴出現在黑貓投訴、21CN 聚投訴等投訴平臺上,主要以配送超時、服務差等為主。另外,在騎手配送的路上,各種突發(fā)情況都會影響產品的狀態(tài)、新鮮度和送貨時間,直接對客戶的消費體驗產生影響,大大降低了配送的效率。
A 公司通過采購端的一些措施和“7+1”品控管理流程,極力保障菜品新鮮程度、質量和安全,但是品質控制仍存在漏洞和盲區(qū)。一方面,果蔬產品的輸出品質不穩(wěn)定。不同批次差異性較大,產地直供在帶來價格優(yōu)勢的同時,也面臨生產規(guī)模小、品類少、品質不一致、供貨不穩(wěn)定等問題;另一方面,生鮮產品質量監(jiān)管不夠到位。2022 年,A 公司關聯公司上海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因銷售不合格產品被罰38 萬余元,市場監(jiān)管局在上海某前置倉抽樣檢驗出鳊魚“恩諾沙星”含量不合格。
供應鏈彈性是供應鏈上的企業(yè)保持對環(huán)境的高度警覺,在斷鏈發(fā)生后能夠快速地應對并適應的能力。自2020 年以來,新冠疫情不斷反復,導致A 公司APP 平臺訂單量激增,在收益和體量增長之外,供應鏈彈性不足的短板逐漸顯現。2022 年春節(jié)遇上疫情,A 公司后臺訂單激增,壓力傳導到采購環(huán)節(jié)。采購團隊既要組織動員各產地盡快復工,又要解決因疫情而導致的封路、停運的困境。而面對各類投訴平臺的“貨源不足”的投訴沒有更好的“逾期未發(fā)貨”的解決方案。其根本原因還是在于供應鏈彈性不足,未對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預判,并準備相應應對機制。
生鮮產品標準化建設一直是行業(yè)難題,但想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建立健全生鮮產品的生產指標與產品規(guī)格體系意義重大。從“田間地頭”到“餐桌”的過程中,只有不斷規(guī)范產品的質量、包裝、規(guī)格,才能強化質量管理與控制,做到從根源上填補產品質量漏洞,真正保證生鮮農產品的品質,從而真正留住顧客,打造品牌口碑,提高復購率,保持用戶黏性。
而標準化建設也并非易事,也非一家企業(yè)能夠解決。在行業(yè)風口上,“抱團取暖”合力建設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各環(huán)節(jié)的行業(yè)標準未嘗不可。在建設過程中,可以加強與相關高校的聯動,合作攻克冷鏈物流、保鮮損耗等“痛點”技術,并且鼓勵消費者參與到標準制定的過程中;另外,也要在源頭端加強市場觀念的培養(yǎng),扶持農民合作組織,促進生鮮農產品在尺寸規(guī)格、重量、品質等方面實現標準化生產,同時形成農業(yè)生產的規(guī)模效應,促進農戶形成示范性種植基地[4]。
A 公司的前置倉模式在帶來競爭優(yōu)勢的同時,也存在許多問題,如盈利模式單一、重資產運營、收益難等。反觀行業(yè)競爭,每況愈烈,A 公司更應該注重供應鏈效率,控制運營成本,開源節(jié)流,提高營利能力。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成本除了在采購、倉儲和配送等環(huán)節(jié)上產生外,還有信息流產生的成本和資金流分析中產生的成本。在運營過程中,除了關注各節(jié)點的成本,還要額外關注隱性成本,如在產品運輸過程中運輸人員未重視行為規(guī)范,致使生鮮產品損壞、運輸成本增加等。
針對供應鏈彈性不足的問題,供應鏈電商平臺要不斷提高供應鏈數字化能力。
著力搭建數字化平臺,以整合供應鏈各個節(jié)點的參與者,實現供應鏈數字化協同,提高各節(jié)點供應鏈數據可視化程度,強化供應鏈信息協同處理能力,提高平臺運營穩(wěn)定性,提升供應鏈效能,進而增強供應鏈的彈性[5]。同時,注重提高智慧生鮮供應鏈信息化服務水平,打造智慧生鮮供應鏈,融入區(qū)塊鏈技術打造冷鏈物流全流程可追溯體系,以形成完整、有效、可追溯的供應鏈流轉信息,讓消費者真正放心,并可從中與消費者建立社交紐帶,在充分保障生鮮農產品品質和質量的同時,打造平臺特點。
面對風云變幻的市場,供應鏈電商平臺更要關注涉農供應鏈風險事件,將潛在的供應鏈風險進行收集、整合,建立供應鏈風險防控數據庫,動態(tài)監(jiān)測涉農數據信息,通過關鍵指標及時識別風險事件,并將風險監(jiān)測信息分享至供應鏈各環(huán)節(jié),以便及時采取應對措施,降低供應鏈運營的損失,即使在“斷鏈”極端情況發(fā)生下,也能幫助企業(yè)快速恢復[5]。
“互聯網+”時代,用戶需求日趨多樣,反觀各生鮮供應鏈平臺,同質化嚴重。因此,做好差異化發(fā)展至關重要。社區(qū)用戶需求變化快,要以基本需求為基礎不斷增加SKU 的總品類,提供差異化服務是擴大新用戶群和留住老用戶的基礎。生鮮電商平臺可以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精準收集客戶信息,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同時篩選忠實客戶深入挖掘其需求,完善和優(yōu)化互動型的服務評價體系和用戶需求調研體系,做好用戶畫像[6]。例如,健身已經流行于時下年輕人中,生鮮供應鏈電商平臺可應勢推出專為健身人士搭配好的“減脂增肌”餐,并在APP 中推出“健身健康餐”板塊,在滿足差異化需求的同時,號召用戶健康飲食。
但是,在滿足差異化競爭的需要的同時,還是要加強SKU 總數量的管理,避免由于SKU 過多而造成庫存積壓、運營難度加大的問題。這就需要在平臺穩(wěn)步拓展的過程中逐步豐富大數據,形成針對用戶群體的最精準分析,而不受樣本量小、單個爆款沖擊等干擾項影響,逐步形成成熟模式。
“互聯網+”時代對于生鮮農產品電商平臺既是機遇又是挑戰(zhàn)。生鮮農產品本身存在的易腐易爛、高損耗高加價率等特點,當面臨“互聯網+”時代的沖擊時,需要思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路徑。
本文以A 公司為代表的前置倉模式的生鮮供應鏈為代表,分析了其供應鏈結構,指出了企業(yè)在供應鏈運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了對應的發(fā)展建議,這將有助于前置倉模式的生鮮電商供應鏈的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