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芹
(長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4)
政治價值觀是人們對所處社會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基本觀點,是其對政治理想、政治現(xiàn)實的基本評價和價值傾向。大學生政治價值觀是大學生認識、評價政治系統(tǒng)及其政治活動的標準以及由此形成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大學生政治價值觀教育一般包含八個維度:政治立場、政治信任感、政治寬容度、政治偏向、現(xiàn)實滿意度、人生觀、政治效能感和政治價值判斷[1]101-141。筆者按照大學生主體對政治客體的認知過程將其歸納為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志、政治信任和政治參與五個維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古今中外,每個國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來培養(yǎng)人的,世界一流大學都是在服務自己國家發(fā)展中成長起來的。我國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因此,培養(yǎng)大學生的正確政治價值觀是檢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標。本文從“三個課堂”體系角度進行探討,注重培養(yǎng)大學生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信任感,使其形成正確的政治價值觀。
學術界依據(jù)研究對象的不同對“三個課堂”有不同的界定。趙妮娜從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角度界定“三個課堂”為課堂教學、校園活動、社會實踐[3]。馮剛認為學校教學計劃所規(guī)定的教學活動為第一課堂,組織和引導學生開展的各種有意義的課外活動,包括知識性的、學術性的、文藝性的、健身性的、公益性的是第二課堂[4]。彭巧胤等人分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闡釋第二課堂的內涵,認為廣義上的第二課堂可以概括為除了以學習專業(yè)知識為主的教學計劃和課程安排之外的學生所從事的其他一切活動;狹義上的第二課堂指的是與第一課堂相比較具有素質教育內涵的學習實踐活動,如學生在規(guī)定的教學計劃課程以外所參加的思想教育、志愿服務、學生社團、勤工助學等活動[5]。從政治價值觀培養(yǎng)角度,亓振華、任雅才提出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主陣地,豐富實踐教育內容,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打造三維教育空間,進一步提升大學生政治價值觀教育實效性的觀點[6]。
筆者將“三個課堂”概括為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活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三種形式。其中,第一課堂即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政治價值觀培養(yǎng)的主渠道。第二課堂為社會實踐活動,是學生開展政治學習、政治生活和政治實踐的重要載體。第三課堂即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包含教師對學生進行線上政治價值觀教育、政治價值理論傳播以及就學生的網絡輿論給予回應與引導等。第一二課堂的特征是體系化、相對固定的,第三課堂的特征是隨機的、雙向溝通的。大學生政治價值觀培養(yǎng)是多方協(xié)同聯(lián)動的系統(tǒng)工程,需統(tǒng)籌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活動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三個課堂”,形成發(fā)揮第一課堂主渠道、第二課堂主延伸和第三課堂主陣地作用的協(xié)同育人模式。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一二課堂的協(xié)同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及效果有了質的提升。總體來講,當代大學生呈現(xiàn)出健康向上的價值取向與發(fā)展趨勢,思政教育成效顯著。大學生經過系統(tǒng)的思政教育之后建立起愈發(fā)嚴謹科學的思政觀念,擁有強烈的愛黨愛國熱情和參與祖國建設的優(yōu)秀精神,高度信仰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中國化的系列成果,并將其作為前進道路的根本指引,具備了較高的專業(yè)理論素養(yǎng)與實踐水平,建立起追求公平正義、敬業(yè)奉獻的內涵品質,能為社會向好向快發(fā)展獻策獻力[7]6。
同時不可否認,高校思政教育尚存在諸多需要改進的問題。具體來說,第一課堂只重視理論知識灌輸,對于學習效果的評價方式單一,對于理論知識的實踐方向也缺乏很好的啟發(fā)。第二課堂活動內涵性不強,活動追求形式,或者活動意義表面化,雖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實踐能力,但弱化了一二課堂的黏性。第三課堂創(chuàng)新及引導能力明顯不足。大多第三課堂脫離了與一二課堂內容的聯(lián)系,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大學生政治價值觀培養(yǎng),但實效性不夠強。因此有必要系統(tǒng)梳理影響大學生政治價值觀培育的“三個課堂”體系,設計并產出更多適合大學生政治成長的文化產品。
“三個課堂”在大學生政治價值觀培養(yǎng)中分別有不同的側重,承擔了不同的責任。政治認知是大學生對政治價值觀、政治制度、政治權力、政治理論等方面的認知和判斷,主要依靠第一課堂的教學活動來實現(xiàn)。當前,大學生在設的四門思想政治理論必修課以及陸續(xù)開設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上具有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滿足了大學生完整準確地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的需要。有研究顯示:在大學生對國家政策的認同方面,受專業(yè)課教師與思政課教師影響的分別是17.3%和51.4%,受朋輩群體影響的大學生占6.8%,受父母或其他長輩影響的大學生占12.8%,主要受網絡大V 影響的大學生占11.7%。由此可見,思政課教師對大學生政治認知的影響最大[8]。只要教師適應時代進步和學生發(fā)展的需要,從教學組織和教學方法上多加改進,對大學生在政治認知上會起到重要影響。當然,思政課教學和教師對大學生政治情感、政治信任感及政治參與也有較大的影響,但從政治價值觀培養(yǎng)角度來講,政治情感、政治信任感和政治參與更多依賴實踐途徑。
現(xiàn)實的感知更容易激發(fā)大學生的政治情感、政治信賴感。人的思想意識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可能憑空產生,而是處于社會關系當中的人通過一定的實踐活動而獲得的。作為社會實踐活動的第二課堂是學校進行大學生政治價值觀教育的重要載體,具有參與性強、滲透性強、輻射范圍廣的特點。大學生通過主動參與,將思想政治理論和道德觀念與社會實踐巧妙地結合起來,潛移默化地接受影響,形成自身正確的思想觀念并主動踐行。因此,只有引領學生親身歷練,才能使其內隱的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志真正轉化為外顯的行為——政治參與,才能使學生最終形成政治認同。
作為第三課堂的網絡平臺教育具有平等性和交互性的特點,可以使大學生和教育者在網上實現(xiàn)平等的對話和直接的交流,讓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和引導。網絡的隱匿性和虛擬性特點還可以使大學生在沒有思想壓力和心理防備的情況下針對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敞開心扉、暢所欲言,有利于教育者真實準確地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和脈絡,有利于增強大學生政治觀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思想政治理論課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八個統(tǒng)一”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六要”要求[9],蘊含著“三個課堂”間的相關性特征?!叭齻€課堂”所承載的教育側重點不同,而最終指向是一致的?!叭齻€課堂”協(xié)同聯(lián)動,要求第一課堂強化學生政治知識培養(yǎng),為第二三課堂提供方法論指導;第二課堂注重政治實踐,強化學生政治素質養(yǎng)成;第三課堂強調學生政治心理引導和政治思維升華?!叭齻€課堂”是培養(yǎng)學生“政治知識、政治能力、政治素質”有機體系中相互依賴的子系統(tǒng),三者的協(xié)同聯(lián)動是構建學生政治價值觀培養(yǎng)體系、提升政治價值觀培養(yǎng)成效的關鍵。
習近平總書記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他指出:“教師隊伍素質直接決定著大學辦學能力和水平,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需要一大批各方面各領域的優(yōu)秀人才。這對我們教師隊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們“要從戰(zhàn)略高度來認識教師工作的極端重要性,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性工作來抓”[2]。首先,完善“三支隊伍”成員配備。要配備數(shù)量充足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和專職輔導員隊伍;選拔專門從事學校黨政、共青團、輔導員、班主任干部隊伍以及專任教師組成第二課堂指導團隊;選拔具有廣博知識儲備、良好理論素養(yǎng)和互聯(lián)網思維的教師組建第三課堂運營團隊和指導團隊,共同開展政治價值觀培養(yǎng)“三個課堂”的指導工作。其次,加強“三支隊伍”理想信念教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zhí)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地擔負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在辦學方向和培養(yǎng)學生的原則問題上擺正立場,以“四有好老師”的標準夯實理想信念之基,提升自我政治理論修養(yǎng)。
政治價值觀屬于意識形態(tài)范疇,政治價值觀要貫穿“三個課堂”的全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文化人”,要求教育要體現(xiàn)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政治觀念和價值取向,高校要將政治價值觀充分融入“三個課堂”,推進理論知識、社會實踐和網絡文化的有機統(tǒng)一,以滿足學生成長成才的發(fā)展需求,不斷增強“三個課堂”體系的親和力、針對性、實效性。
4.2.1 優(yōu)化“三個課堂”的內容
(1)強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體系建設,保證教材內容與時俱進,增強教材內容的時代性。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入課程教學中,注重課程教育中政治價值觀內容的講述,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融入教材中,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純粹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2)著力實施“思想引領鑄魂工程”,深入推進“青年大學習”行動,開展“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復興重任”“與信仰對話”等主題教育活動,創(chuàng)造性地組織編排以革命先驅為原型的文化藝術作品,形成校園文化品牌,引導廣大學生了解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建設史,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3)網絡工作隊伍要充分運用自媒體、慕課、公開課等媒介,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英雄模范事跡為主題,運用形象生動的案例、故事、史料傳播政治價值觀內容,形成優(yōu)秀網絡文化傳播陣地。
4.2.2 設計“三個課堂”教導藝術
(1)設計政治性特色突出的活動內容??蓢@重大時間節(jié)點廣泛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廣泛開展“青春心向黨·建功新時代”“我與祖國共成長”等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大力開展實踐教學,推動體驗式學習,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體察國情民情,在實踐中追尋真理,夯實學生政治價值觀培育的思想基礎。(2)準確分析線下教育的薄弱之處,并加以改進。通過網上互動社區(qū)、網上論壇等形式,創(chuàng)建多維師生互動關系,對國家、社會、學校的熱點問題尤其是有關政治價值觀培養(yǎng)的熱點,加強輿論引導力度,深入細致地為學生答疑解惑。
4.2.3 推動“三個課堂”方式時尚
積極探索靈活高效、充滿吸引力的課堂教學方式。首先,創(chuàng)新話語體系,要著眼于細微化理念,運用“微形式”打造“微課堂”,構建“微學習”模式。選擇唱響主旋律、符合中國實際的政治價值觀內容講好中國故事。其次,充分運用新媒體打造大數(shù)據(jù)背景下的“微平臺”,凝聚“微力量”[10],通過MOOC混合式教學、微課、直播、自媒體平臺等優(yōu)勢,推進網絡教學、第一課堂答疑、理論宣傳與時事熱點引導,形成教師與學生間的良性互動。最后,通過創(chuàng)建網上黨建、團建園地、網上黨校等平臺,制作貼近學生特點的政治價值觀文化產品,運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吸引學生,使學生在學習中強化價值判斷,引導學生作出正確的價值選擇。
“三個課堂”不是單一的,而是以系統(tǒng)方式共存的,當系統(tǒng)內部各個要素按照最優(yōu)的原則合理配置時,系統(tǒng)的整體性功能都能得到最大化的發(fā)揮[11]。政治價值觀培養(yǎng)作為一個長期的、系統(tǒng)的工程,需要在整體把握“三個課堂”相關性的基礎上,統(tǒng)籌把握“三個課堂”的優(yōu)缺點,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政治價值觀培養(yǎng)格局。
第一,緊扣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制定二三課堂政治價值觀培養(yǎng)方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內容只有進入學生的頭腦、內化于學生的心靈,才能在實際生活中引導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因此,第一課堂教學中除傳授基本的政治價值觀理論知識外,還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強化學生體驗式學習,提升學生認知的廣度和深度,而夯實學生意志定力,引導政治行為,這是二三課堂所要擔負的主要任務。第二,積極擴充“三支隊伍”,抓好二三課堂指導教師團隊建設。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不斷壯大,國家對其隊伍人數(shù)比例作了明確要求。同時,要重視二三課堂教師隊伍建設,在高校思政課教師、黨團干部隊伍、社會黨政研究團體中廣泛動員,組建二三課堂指導團隊,完善二三課堂導師制度建設,發(fā)揮“三支隊伍”的指導作用。第三,建立“三個課堂”聯(lián)動的保障機制,形成“三全育人”體系。要加強學校各部門的縱向聯(lián)動和橫向聯(lián)動,強化配合,在學校全員參與、全過程培養(yǎng)、全方位促進的氛圍中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志,促使學生產生政治信任,引導學生進行政治參與,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