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尖措太,星軍華,張永興(青海仁濟醫(yī)院,青海 西寧 810021)
膽結石屬于常見消化系統(tǒng)疾病,流行病學統(tǒng)計顯示本病好發(fā)于女性,高發(fā)年齡為40-60歲[1]。多數(shù)膽結石患者無明顯癥狀,部分患者則表現(xiàn)為右上腹絞痛,對日常生活產(chǎn)生嚴重不良影響。目前主流觀點認為膽結石的發(fā)生與飲食習慣、地域、遺傳基因等相關,而近年來由于飲食習慣改變的影響,膽結石的發(fā)病率呈現(xiàn)明顯的上升狀態(tài)[2]。按照發(fā)病位置膽結石可分為膽囊結石、膽總管結石、肝外膽管結石、肝內(nèi)膽管結石,不同部位的結石可能共存,其中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在所有類型中占據(jù)20%-30%[3]。本次主要對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治療展開研究,此類患者多采用手術治療,而近年來由于內(nèi)鏡技術的發(fā)展,外科手術朝著微創(chuàng)的方向不斷發(fā)展,故在治療膽囊合并膽總管結石中也更多地借助內(nèi)鏡開展微創(chuàng)術式。有報道指出,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ny,LC)聯(lián)合腹腔鏡膽總管探查術(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ile exploration,LCBDE)的方案在治療此類結石患者中有較理想的效果[4-5]。LC聯(lián)合LCBDE能在保障結石清除率的同時縮短康復時間,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本次研究選取本院收治的105例膽囊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探討LC聯(lián)合LCBDE的開展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取得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選取105例膽囊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為研究對象,病例入院時間為2020年1月-2022年1月,按照患者采用的治療方案分組,對照組45例,觀察組60例。對照組:男性、女性分別有20例,25例;年齡24-62歲,平均(42.62±12.81)歲;結石最大直徑6-15mm,平均(1.08±0.42)cm;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20-29kg/m2,平均(24.62±2.16)kg/m2。觀察組:男性、女性分別有25例,35例;年齡22-61歲,平均(42.48±12.92)歲;結石最大直徑7-15mm,平均(1.10±0.41)cm;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20-30kg/m2,平均(24.77±2.21)kg/m2。
納入標準:①經(jīng)影像學檢查證實為膽結石,符合膽囊合并膽總管結石的診斷[6];②符合開放式手術或微創(chuàng)手術的治療指征;③由同一醫(yī)療團隊開展手術治療;④患者或家屬簽字同意參與研究。
排除標準:①存在惡性腫瘤、免疫性疾??;②有凝血功能疾病;③心肝腎等器官組織嚴重功能障礙;④聯(lián)合其他治療方案治療。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經(jīng)統(tǒng)計分析,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傳統(tǒng)開放式手術治療,患者取仰臥位,全身麻醉,于患者右肋邊緣處作手術切口,切口長度10-20cm,經(jīng)切口入腹并對膽囊三角游離解剖,使膽囊管與血管分離,結扎離斷,再將膽囊與膽囊床解剖分離。切開膽總管前壁,取出結石,沖洗膽總管。
1.2.2 觀察組 采用LC聯(lián)合LCBDE的術式開展治療,患者取仰臥位,全身麻醉后以“三孔法”進腹,解剖膽囊三角,內(nèi)鏡下觀察膽囊管、動脈、膽總管的粘連關系,確認后以生物夾夾閉膽囊動脈與膽囊管,選擇在近端結扎膽囊管,然后提拉膽囊遠端,分離膽囊動脈,結扎、離斷,使肝膽總管充分顯露,穿刺并吸出膽汁證實是膽總管后,以縱切的方式切開膽總管(1-2cm),吸出膽汁,以分離鉗取出結石。自鎖骨中線上穿刺孔置入纖維膽道鏡,對肝總管、膽總管進行詳細的探查,觀察無結石后從操作孔置入T管,置入到膽總管內(nèi),以可吸收縫合線縫合膽總管全層,再將T管從右鎖骨中線穿刺口牽拉出來,完成縫合,確保無膽汁滲漏。
1.2.3 術后處置 兩組患者術后積極抗感染,并進行保肝治療。
1.3 觀察指標 ①對手術基本情況開展對比,對比內(nèi)容包括手術時間、切口長度、手術出血量、住院時間、肛門排氣時間。
②術前、術后1d抽取患者外周靜脈血進行生化分析,以酶法檢測患者的應激反應情況,檢測指標包括去甲腎上腺素(NE)、皮質(zhì)醇(Cor)、促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ACTH)。
③術前、術后1d抽取患者的外周靜脈血進行凝血功能檢測,檢測使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希森美康 XT-1800),檢測指標包括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APTT)、凝血酶原時間(PT)、纖維蛋白原(FIB)、D-二聚體(D-D)。
④對患者術后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進行統(tǒng)計。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將研究數(shù)據(jù)錄入至SPSS22.0進行統(tǒng)計學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值±標準差(±s)來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表示,采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基本情況對比 觀察組手術時間等指標數(shù)值均小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基本情況對比(±s)
表1 兩組手術基本情況對比(±s)
組別 例數(shù) 手術時間(min) 切口長度(cm) 手術出血量(ml) 肛門排氣時間(h) 住院時間(d)觀察組 60 85.61±15.62 4.56±1.25 45.68±11.74 22.64±4.62 4.59±1.26對照組 45 102.67±19.77 12.86±2.15 125.64±19.54 29.44±5.41 5.91±1.41 t 4.940 24.846 26.062 6.934 5.047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2 兩組應激反應對比 術前兩組應激反應相關指標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術后觀察組NE、Cor、ACTH指標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應激反應對比(±s)
表2 兩組應激反應對比(±s)
組別 NE(nmol/L) Cor(ng/ml) ACTH(ng/ml)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觀察組(n=60) 2.67±0.51 3.32±0.63 98.41±5.62 101.41±12.68 12.14±1.86 14.31±1.99對照組(n=45) 2.59±0.52 4.05±0.68 97.41±5.59 133.41±15.64 12.21±1.78 16.75±2.14 t 0.789 5.679 0.904 11.573 0.194 6.020 P 0.432 0.000 0.368 0.000 0.846 0.000
2.3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對比 術前兩組凝血功能相關指標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術后觀察組APTT、PT、FIB、D-D指標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對比(±s)
表3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對比(±s)
組別 APTT(s) PT(s) FIB(g/L) D-D(m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60) 27.65±1.71 30.06±1.8311.25±1.02 12.41±1.06 2.62±0.48 3.02±0.46 0.26±0.06 0.65±0.25對照組(n=45) 27.83±1.76 32.24±1.9311.31±1.07 13.31±1.10 2.68±0.49 3.64±0.54 0.24±0.06 0.96±0.31 t 0.524 5.901 0.292 4.237 0.628 6.342 1.690 5.670 P 0.602 0.000 0.771 0.000 0.531 0.000 0.094 0.000
2.4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 觀察組急性胰腺炎等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n(%)]
我國膽囊合并膽總管結石的發(fā)病數(shù)量較大,且近年來仍有上升的趨勢,故研究如何治療此類結石患者具有重要臨床意義和社會價值[7]。該類結石患者的發(fā)病多起源于膽囊,隨著疾病進展而導致膽管炎的發(fā)生,致使結石在膽管生成。膽囊合并膽總管結石在臨床上需要采用手術治療,傳統(tǒng)術式為開腹手術治療,優(yōu)勢是結石清除率高,但缺點是創(chuàng)傷大、出血多,康復時間較長[8]?;颊咴谛g后短時間難以正常飲食,并且有較高的醫(yī)源性損傷風險,并發(fā)癥難以杜絕。
近年來隨著內(nèi)鏡及相關配套術式的發(fā)展,對于膽囊合并膽總管結石的治療有報道指出采用LC+LCBDE的治療能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殘余結石率<3%),只要膽囊管未閉塞,結石直徑<15mm的情況,均可采用該術式進行治療[9]。其優(yōu)勢包括:切口較小,手術創(chuàng)傷小、出血少,術后康復快;對胃腸功能的影響小,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短;患者可盡早恢復正常進食,縮短康復時間[10]。本次研究為進一步探究LC+LCBDE在膽囊合并膽總管結石中的治療效果,選取105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LC+LCBDE治療方案對患者應激反應、凝血功能的影響展開對比。
最終本研究結果證實觀察組手術時間、切口長度、住院時間等較對照組存在明顯的優(yōu)勢,表明采用LC+LCBDE的治療方案有利于促進患者的康復。此外,本次研究還對比兩組患者的NE、Cor、ACTH指標,顯示在術后的對比中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這提示LC+LCBDE相較開放式手術能極大降低患者術中、術后應激反應,而這有利于控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本次研究還對比了兩組凝血功能,結果顯示觀察組在術后的APTT、PT、FIB、D-D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LC+LCBDE相較開放式手術,對患者凝血功能的影響更小,有益于患者盡早下床、出院。最后在兩組并發(fā)癥對比中,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更低,提示LC+LCBDE并發(fā)癥風險更小。
綜上所述,LC+LCBDE治療膽囊合并膽總管結石的效果理想,能促進患者康復,降低應激反應,減少對凝血功能的影響,使并發(fā)癥風險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