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會利(河北省邯鄲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河北 邯鄲 056000)
乳腺癌是一種惡性腫瘤,該疾病早期癥狀不明顯,但隨著病情的不斷進展和惡化,患此病的患者體內發(fā)生脫離的癌細胞可隨著全身血液的流動或隨淋巴液而向全身擴散,并發(fā)生轉移,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1]。臨床上,對于乳腺癌患者的治療,所使用的方法中首推的方法為乳腺癌根治術,該種治療方法效果較好[2]。近年來,乳腺癌根治術的手術方式也在發(fā)生變化,由傳統(tǒng)手術形式逐漸向改良根治術和保乳手術的方式發(fā)展,乳腺癌改良根治術能將腫瘤進行有效切除和根治[3]。但是,在為乳腺癌患者實施改良根治術治療時,是否保留ICBN、ATN,針對這一問題,臨床尚未達成統(tǒng)一意見[4]。基于此,本研究納入我院收治的106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治療的乳腺癌患者為對象,探討了保留ICBN與ATN的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對患者疼痛程度及上肢功能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納入我院收治的106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治療的乳腺癌患者為觀察對象,時間為2019年3月-2021年3月。納入標準:①單側病變;②與乳腺癌診斷標準符合[5];③臨床分期I-Ⅲ期;④經(jīng)臨床上病理活檢確診;⑤無遠處轉移;⑥凝血功能正常。排除標準:①處于特殊時期的患者,如哺乳期女性、孕婦;②術前采用過內分泌治療或放化療治療者;③除乳腺癌以外,體內還存在其他惡性腫瘤者;④重要器官功能不全的患者。將入選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每組53例。觀察組中,年齡30-62歲,平均(45.22±3.67)歲;腫瘤直徑2-8cm,平均(4.12±0.37)cm。對照組中,年齡31-62歲,平均(45.36±3.12)歲;腫瘤直徑2-7cm,平均(4.12±0.37)cm。兩組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本研究中的兩組患者均采用改良根治術治療乳腺癌,觀察組患者實施改良根治術時選擇保留ICBN與ATN,對照組不保留ICBN與ATN。開始手術前,讓患者取平臥位,為患者進行全麻處理,切口做于腫瘤外緣大于3cm處,切口形狀以乳房形態(tài)、腫瘤大小和位置為依據(jù)進行判斷,如腫瘤在外側則切口為縱梭形,內側則為橫月牙狀梭形。游離皮瓣后,將患者病變乳腺去除,同時連同其周圍結締組織也一并去除,將胸大肌和胸小肌分別進行內翻和暴露處理,清掃肌間淋巴結;向內牽拉提起余下乳腺,對鎖骨下淋巴組織、腋窩淋巴結及周圍脂肪組織進行清掃,結扎動靜脈,對患者腋窩處淋巴結進行清掃,清掃完成后去除肩胛下肌筋膜層。在對患者腋窩與肋間臂神經(jīng)下方淋巴結進行清掃時,觀察組要注重保護ICBN與ATN,對照組將其切除。手術完成后,給予兩組患者術后處理,包括留置負壓引流管和常規(guī)對癥治療。
1.3 觀察指標 ①分別于術前及術后3個月測量兩組的上肢活動度,包括前屈、后伸、外展活動度。②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分別于術后1、3個月評估兩組疼痛程度,分值越高,說明疼痛越強烈[6]。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其中,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上肢功能比較 兩組術前上肢活動度相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兩組上肢活動度均小于術前,但觀察組明顯大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上肢活動度比較(±s,°)
表1 兩組上肢活動度比較(±s,°)
注:同本組術前比較,*P<0.05。
組別(n=53) 前屈 后伸 外展術前 術后3個月 術前 術后3個月 術前 術后3個月觀察組 168.17±5.36 130.07±2.82*對照組 168.15±5.25 131.05±4.16*51.33±3.17 37.17±2.81*162.19±3.45 113.52±2.67*t 0.019 31.009 -0.128 13.670 0.181 31.025 P 0.985 0.000 0.898 0.000 0.875 0.000 106.38±4.03*51.41±3.25 30.07±2.53*162.07±3.39
2.2 兩組疼痛評分比較 術后1、3個月,觀察組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VAS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VAS評分比較(±s,分)
組別(n=53) 術后1個月 術后3個月靜息 運動 靜息 運動觀察組 1.57±0.41 1.68±0.48 0.82±0.23 1.52±0.35對照組 2.16±0.39 2.65±0.43 1.35±0.36 1.92±0.45 t-7.591 -10.958 -9.032 -5.108 P 0.000 0.000 0.000 0.000
乳腺癌在臨床上是一種發(fā)病率比較高的疾病,其發(fā)病率近年來呈上升趨勢[7]。近年來,醫(yī)療技術的進步,使得臨床上乳腺癌改良根治術不斷完善,此類患者的死亡率大大降低了[8]。以往的治療觀念認為,手術時將ICBN保留下來,可能會使得清掃腋窩淋巴結時不夠徹底,從而促使局部復發(fā)風險增加,因此常建議手術時將ICBN一并切除。但是,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和進步,臨床發(fā)現(xiàn),ICBN被切除后,患者上臂易出現(xiàn)感覺異常,影響預后[9]。而手術中將ICBN保留下來,會減輕患者的上肢感覺障礙。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對ATN功能認知欠缺,缺乏對ATN的保護,術中很容易損傷ATN,而ATN遭受損傷后易導致患者的肩關節(jié)活動出現(xiàn)問題[10]。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3個月,觀察組上肢活動度大于對照組(P<0.05)。這一結果表明,改良根治術中保留了ICBN和ATN,可以促進乳腺癌患者的上肢功能恢復。這可能是因為保留ICBN和ATN可以維持肌肉的活力,在肌肉萎縮方面具有很好的預防作用,同時還能增加關節(jié)的靈活性,促進乳腺癌患者上肢功能的改善[11]。
患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治療后,多數(shù)患者會出現(xiàn)腋窩、肩部上肢疼痛,且該種疼痛是神經(jīng)性疼痛,它受肋間神經(jīng)支配,而并非炎癥、水腫所致。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1、3個月VAS評分組間比較,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這一結果說明,保留ICBN與ATN的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在減輕患者疼痛方面,具有較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乳腺癌改良根治術中保留ICBN與ATN,能減輕患者疼痛程度,利于上肢功能恢復,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