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其鋒
(炎陵縣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 湖南 株洲 412500)
二十多年的舞臺經驗告訴筆者,戲曲演員要想在舞臺上、觀眾前永遠保持青春常態(tài),就得多排練,多演出,努力完善自我,抓住角色的靈魂,把握行當,著力塑造與眾不同的舞臺形象。演出結束之后,戲曲演員要及時總結經驗,明辨得失,不斷提升藝術素養(yǎng),這樣才能使自己在舞臺藝術中永葆青春,受觀眾歡迎。
選擇劇本是演員在塑造人物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好劇本不僅通俗易懂,故事架構嚴謹,而且文學底蘊深厚,能給觀眾帶來思想上的啟迪,激發(fā)演員無限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比如,筆者在大型傳統(tǒng)花鼓戲《福壽圖》中扮演張孝,這個人物看上去是個老實本分的生意人,對妻子百依百順,但在孝順父親這件事上有自己不可逾越的底線。當他經商回家給父親拜壽,發(fā)現父親因撿到銀子歸還給失主而遭妻子趕出家門時,頓時火冒三丈,當即寫下休書要休了妻子,最終妻子知道自己錯了,手拿銅鑼,高舉“不孝父親”的牌子,隨張孝尋找父親。
張孝在這出戲里深受觀眾喜愛。因為他代表著千家萬戶好兒子的形象。換言之,觀眾希望自己也有一個像張孝一樣孝順乖巧的好兒子。在花鼓戲中,張孝被歸納到了丑行。扮演張孝的演員舉手投足的表演把現代元素和觀眾的審美聯(lián)系到一起,觀眾在欣賞表演時,會因他的種種行為而產生共鳴,加之演員在劇中跳進跳出的表演讓觀眾感覺輕松自然。這樣的人物,演員演起來輕松,觀眾看起來過癮,還能從故事中受益。
花鼓戲本身來自田間地頭,雅俗共賞,通俗易懂。傳統(tǒng)花鼓戲《福壽圖》劇本出色,只要扮演者稍加努力,便可收獲觀眾好評。“表演藝術的基礎是戲劇文學,戲劇文學和表演藝術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兩個重要支點,二者相互依靠,相輔相成?!薄皠”緞”?,一劇之本?!庇辛撕玫膭”荆瑧蚓鸵呀洺晒α艘话?。由此可見出色劇本的重要性。
筆者曾在《徐九經升官記》中扮演徐九經,這個人物也很討觀眾喜歡,徐九經聰明睿智,嬉笑怒罵間,展示了一個“體歪心正”的好官的心路歷程與為官之道。家喻戶曉的《徐九經升官記》由郭大宇、習志淦根據張壽臣的單口相聲《姚家井》的故事改編而成,劇中既有生動逼真的細節(jié)描寫,又有飽滿鮮明的人物刻畫,故事波瀾起伏,沖突峰回路轉,巧妙地道出了官場黑暗,講出了老百姓的心聲,提升了正氣。觀眾尤其喜歡徐九經的中心唱段《當官難》,每次演出都給予熱烈的掌聲。這段唱詞通俗易懂,耐人尋味,折射了官場的黑暗,表達了做個好官、清官不易的心境,為劇情向前發(fā)展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這樣出色的劇本凝聚著劇作家的社會閱歷及超凡的智慧和文學底蘊。
有了好的劇本,演員在扮演劇中人物時要善于抓住人物靈魂。無論是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還是人物在劇中的身份、地位、事件等,演員都要詳細了解,當再度創(chuàng)作時才能使人物有血有肉,形象鮮明。比如,筆者在現代花鼓戲《黃桃情緣》中扮演村民牛愛華。這個人物靠種植黃桃發(fā)家致富,自作多情地對桃農金秀死纏爛打,沒想到金秀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牛愛華那種對愛情死不要臉的精神,滑稽的表演,幽默的唱腔讓觀眾覺得他可愛又可笑。尤其是他與金秀對歌的那段戲,“什么尖尖挑圓圓,什么尖尖滿藤牽。什么尖尖田里走,什么尖尖可換錢。”通過牛愛華答非所問的表現,成功樹立了金秀淳樸正直,聰明機智,對愛情執(zhí)著的新農民形象。
牛愛華這樣的人物在生活中比比皆是,這個人物不同于傳統(tǒng)花鼓戲的小花臉,他有個性,有思想,有靈魂。筆者在處理這個人物時,保留了傳統(tǒng)小花臉的喜劇基調,如臺步的處理,唱腔的設計,技巧的運用及夸張造型等,每次演出都有新的突破,都能迸發(fā)出新的靈感,越演越新,越演越覺得這個人物有味道,久而久之形成了自己的喜劇風格。
其實,只要演員把人物的心理歷程理順了,演出中就可以運用適當的方式將人物的心理外化,使人物更加豐滿生動,從而找到劇本中沒有的表演空間,找到忘我的境界,觀眾自然會為這樣的人物塑造叫好。
在現代花鼓戲《黃桃書記》中,筆者扮演黃詩燕,這個人物與牛愛華迥然不同。黃詩燕是時代楷模,優(yōu)秀共產黨員。這出戲謳歌了黃詩燕書記心中有黨,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心中有民,一心為民的公仆情懷,以及心中有責,清廉自守的高貴品質。扮演黃詩燕書記的難度很大,因為大家很熟悉黃詩燕書記,他身上沒有官架子,和藹可親,平易近人。扮演他需要形神兼?zhèn)?,尺度拿捏要準,稍有不到位,觀眾是要投反對票的。
扮演他時,筆者下了一番功夫,反復觀看他在扶貧工作中的視頻錄像,仔細分析和揣摩他的一舉一動,一個眼神以及講話的語氣等。讓筆者記憶猶新的是,導演在這出戲里化用了傳統(tǒng)手法的同時,又在生活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新的表演程式,既從生活出發(fā),又從生活中提煉,既有時代感,又有戲曲味,現場觀看演出的領導、專家和觀眾對這個人物的塑造和定位給予了充分的肯定。2021 年,在“歡樂瀟湘·文化株洲”百團百角唱百年競演中,《黃桃書記》榮獲“十佳節(jié)目”稱號,筆者個人也獲得了“十佳演員”的稱號。這對筆者來說是莫大的鼓勵。塑造人物如果抓不住人物的靈魂,舞臺表現肯定達不到理想的效果,人物也就無法在觀眾的心里扎根。不能被觀眾接受,所有演出將費力而不討好。
藝術作品的內容和形式是不可分離的,內容寓于形式之中,形式表現內容,同時,藝術作品的內容和形式具有相對獨立性。因此,藝術院團要求作品具有健康的思想內容與完美的藝術形式。
所謂找準服務對象,是指內容和形式要找準對象,藝術院團最終的服務對象是百姓,這個對象更要找準。院團不論大小,陣容強弱,服務百姓才是首要目的。所以,藝術作品應具有健康的審美品格。我們正處在追夢圓夢的偉大時代,戲曲舞臺應當積極唱響時代主旋律,傳承崇高的民族精神,展現百姓自強不息的創(chuàng)新風貌,揭示生活真諦,彰顯戲曲藝術的情感美。
一味花大力氣,大價錢追求那些子虛烏有的高雅名聲,一出戲的經費多則幾千萬,少則幾百萬,主創(chuàng)團隊全部是外援,這種打腫臉充胖子的舞臺藝術,到頭來不僅空空如也,徒有虛名,還會使地方財政受到影響。
院團要找準服務對象,讓戲曲藝術歌唱忠良正義,懲治奸佞邪惡,贊美勤勞勇敢,真誠善良,批判貪圖富貴,虛偽狡詐,讓雅俗共賞的戲曲藝術走進基層,服務百姓,使百姓在欣賞藝術的同時精神得到升華。對于藝術院團與戲曲演員來說,觀眾買賬和好的市場口碑才是王道。
花鼓戲是湖南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特色藝術形式,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戲曲藝術家一代又一代的傳承,它已經成了故事詩歌化,音樂化,舞蹈化的產物,其綜合性、虛擬性、程式性早已被觀眾認可。戲曲是眾多藝術的綜合體,在處理舞臺藝術和生活的關系上,應找準“以虛寫實,以形傳神”的對象。演員在舞臺上扮演角色,要追求形神合一。
虛擬性是戲曲舞臺的法寶,沒有虛擬手法,戲曲藝術就談不上美學。有了虛擬性,舞臺就可以獲得極大的自由和空間,比如一個圓場可以是十萬八千里,一個上下場可以表示一瞬間,也可以表示十年甚至幾十年,一根馬鞭、幾個龍?zhí)拙涂梢源砬к娙f馬等。
戲曲藝術既是奇巧的又是智慧的,戲曲演員必須深刻領會這一點,認真學習,挖掘自身潛力,在舞臺上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樂觀姿態(tài)。尤其是基層藝術院團,經常下鄉(xiāng)演出,演出環(huán)境不像正規(guī)劇院那么好,加之觀眾群體酷愛傳統(tǒng)戲曲,這就要求藝術院團要用辯證的觀點對待傳統(tǒng)戲曲的演出。戲曲本身存在一定的表演技法,演員要通過舞臺表演巧妙地將它呈現給觀眾。
許多觀眾是看戲的行家,用他們的話講,看了一輩子戲,演員走上舞臺,在哪亮相,身上有戲沒戲,所演劇目高潮在哪里,哪里是中心唱段,在哪有什么技巧,講述的是什么故事,觀眾說得頭頭是道,基本爛熟于心。這就要求演員對舞臺,對演出,對人物絲毫不能馬虎。
戲曲改革以來,許多花鼓戲藝術家始終懷著滿腔激情,嘔心瀝血維護著戲曲事業(yè)的發(fā)展,國家出臺政策保護戲曲傳承,更好地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弘揚戲劇美學。湖南花鼓戲在塑造人物上具有濃重的抒情色彩,借景抒情,體物得神。各地花鼓戲流派大多數的劇目皆是如此。不同于大劇種的那種氣派和規(guī)格,花鼓戲雖是地方小劇種,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它講究的是熱鬧!不熱鬧不成戲,一方山水養(yǎng)一方人。湖南人愛的就是熱鬧,過于高大上,老百姓不但接受不了,還會在觀看時打瞌睡。
熱鬧本身就是一種境界,這是一種爽朗、明快、昂揚的藝術境界。熱鬧的花鼓戲在湖南家喻戶曉,這和湖南人愛吃辣椒的火熱性格息息相關。二十多年的舞臺生涯告訴筆者,戲曲演員,尤其是地方花鼓戲演員,要想在舞臺上有所成就,沒有嫻熟的技藝,沒有刻苦拼搏的精神,是很難實現這一目標的。仔細想想,但凡名家,無不功底深厚,技藝精湛,有的人還練就了一招一式的“絕活”。當然,做一個好的戲曲演員,除了勤奮努力之外,還得有好的天賦,不是什么人都能站在舞臺上獨當一面的。過去老百姓有句口頭禪——“聽戲去”,看似簡單的三個字,說明了演員唱功、念白的重要性?!八墓ξ宸ā敝校菙[在首位的,許多戲曲表演藝術家的盛名來自其精湛的唱工。唱工離不開唱腔,離不開詞曲內容表達的情感,但不同演員的唱工會產生不同的形式美。
作為一個戲曲演員,綜合素質的提升與舞臺技藝的把控應該形成正比,德藝雙馨永遠是演員追求的最高境界。演員同樣可以在戲曲藝術中獲得審美享受。筆者始終相信,一個無法正視自己的戲曲演員,要想在戲曲舞臺永葆青春常態(tài)是有難度的。作為演員,必須深刻理解人物,熟悉劇本,走向生活,發(fā)現生活,了解生活,只有這樣,才能從人物的內心和性格出發(fā),懂得用唱腔、念白、身段、技巧去塑造形象。戲曲演員只有緊隨時代的步伐,擁有一顆無畏的恒心,努力提升自身的藝術素養(yǎng),才會在戲曲舞臺永葆青春常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