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essay”譯名演變與中國散文的現(xiàn)代轉型

        2022-11-25 10:37:05蔡西希
        華中學術 2022年2期
        關鍵詞:小品文美文文體

        蔡西希

        (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福建福州,350007)

        清末民初時期,翻譯在國民現(xiàn)代知識體系建構中具有重要地位,譯名問題一直受到學術界的長期關注。在早期的翻譯實踐中,受社會、環(huán)境、文化和譯者等綜合因素的影響,“譯名”混淆、誤讀等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1917年,周瘦鵑最早開啟了外國純散文的譯介工作[1],英文“essay”一詞便逐漸進入“五四”學人的視野,先后出現(xiàn)“論文”“隨筆”“散文”“小品文”和“試筆”等多個譯名。這些譯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混淆使用:周作人就曾稱“essay”在日本譯為“隨筆”,而在中國譯作“小品”,將“隨筆”“小品”混為一談[2];魯迅將已出版的《魯迅雜感集》稱為“隨筆集”,“隨筆”“雜文”混用[3];甚至到了當代,仍有學者說出:“我實在分不清散文、隨筆和小品的區(qū)別?!盵4]譯名繁多的表象下是變化著的“五四”學者的散文觀,而譯名的混淆和誤用則與“essay”文體邊界模糊有關。為此,我們有必要回到“五四”現(xiàn)場,從譯介與傳播的角度,還原“essay”譯名產生的語境,勾勒出“essay”語義演化、變遷、融合的過程,挖掘背后主導的觀念形態(tài)。這不僅有助于呈現(xiàn)“五四”學人對中國現(xiàn)代散文建構的動態(tài)圖景,在一定程度上匡正對“隨筆”與“小品文”“試筆”“論文”之間語義關系的誤讀,還對中國現(xiàn)代散文相關概念的理解有所助益。

        一、“essay”譯名的誕生:在“雜”與“純”之間

        英文“essay”一詞的引入源起于白話文運動。文言的破除、從詞匯到語法的語言革命觸發(fā)了文學文體的變革,知識者們紛紛將目光投向了域外。1919年,傅斯年發(fā)表的《怎樣做白話文》一文,可以說是“essay”一詞在中國的首次露面,他主張借鑒歐式語法來構建現(xiàn)代語體文[5]。1920年,《新青年》推出一組羅素的“essay”譯介作品,展示出一種以個人情感介入對時政議論和批判的論說類散文[6]。可見此時,來自英國的“essay”文體已被當作一種重要的域外資源用以建設“白話文學”。

        (一) “essay”譯名的登場:“論文”

        1921年周作人在《美文》中率先將“essay”譯作“論文”[7],王統(tǒng)照在《散文的分類》中也采用這一譯法[8]。但從日后接受來看,“論文”譯名并未被采納,反而文中“美文”一詞卻大行其道,被當作“essay”的譯名來使用。那么周氏文中“論文”究竟所指為何?“論文”和“美文”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周氏積極主張“美文”的背后又伏隱著中國現(xiàn)代散文發(fā)展的何種脈絡?

        “論文”按《現(xiàn)代漢語詞典》所釋,是指在現(xiàn)代學術體制下對某種問題進行討論或研究的文章,主要指學術論文[9]。這一解釋似乎與周氏所言的“批評的,是學術性的”[10]論述較為相符。從周氏下文所舉“愛迭生”“蘭姆”等人可看出,文中“論文”所指乃是英國的“essay”文體??v觀1915—1920年間國人對英國“散文”一詞的譯介,以羅素和培根的作品居多,大多為偏說理與議論類的散文,如培根的《論學》,羅素的《教育改造論》《論戰(zhàn)爭為常存制度之一種》[11]等。因此,周氏的“論文”譯名從表面上看,似乎有些以偏概全。因為“essay”文體還有另一藝術性的稱謂“美文”存在,且周氏文中,對“essay”文體內涵與特征的介紹并不清晰,反而從標題到內容都在主張“美文”,因而容易使人誤將“美文”當作“essay”一詞的譯名。這些都反映了當時學界對“essay”文體認知的普遍狀況。

        在英國“散文”一詞的譯介之初,學界對“essay”文體的認知是有偏誤的。較為典型的是,1917年周瘦鵑所譯蘭姆隨筆《故鄉(xiāng)》,被當作“小說”收錄于《歐美名家短篇小說叢刻》中[12]。不僅如此,學人們在對“essay”文體的介紹中也常帶有個人主觀偏見。1918年,胡適在《建設的文學革命論》中談及,“即以散文而論,我們的古文家至多比得上英國的Bacon和法國的Montaigne”[13]。新文學運動干將將培根與蒙田的文體與我國古文家文體相比,個中情感態(tài)度一望即知。廚川白村似道出其中原委:“引用古典之多,至于可厭。”[14]梁遇春對此亦有分析:“國人因為厭惡策論文章,做小品文時常是偏于情調,以為談思想總免不了儼然”[15]??梢?,新文學倡導者對嚴正的、偏思想的策論類文章并無好感,所以才將蒙田、培根與古文家并舉,說明此時,“essay”文體兼具嚴正論說類風格和閑適絮語類風格的認知并未被胡適捕獲。然而,這并非孤立現(xiàn)象,卜立德在《一個中國人的文學觀》中指出,周氏對“essay”可能并不熟悉,《美文》的旨歸不過是借西學之名闡發(fā)其對新文體的設想罷了[16]。

        (二) 譯名“美文”與中國“純散文”想象

        學界將“essay”一詞譯作“美文”的認知偏誤,與“美文”和“論文”在概念上的夾纏不清有關。按周作人所述,“美文”乃“論文”下的一類,是更為“藝術性的”[17]。中國古文中的序、記和說就是典型的“美文”:在形式上,它敘述與抒情夾雜;內容上,真實簡明;體裁上,蘊藏著破體的潛能,有著詩、散文和小說文體互滲的特質??梢姟懊牢摹笔且环N偏文學性和藝術性的開放文體,但在周氏論述過程中,“論文”與“美文”之間又互有夾纏。以周氏所譯《晚間的來客》[18]為例,這是一篇具文體互滲特征的文章,無法單純歸為小說或散文,符合其對“美文”的闡釋,但周氏卻指出這類文章也可以用“論文”去表他;又如文中提及英國愛迭生、蘭姆、歐文等人的文章是典型的“美文”,而這些大家享譽文苑的是其英國“essay”文體??赡苷且虼耍S多人便將“essay”譯為“美文”。

        但令人困惑的是,日后,“美文”譯名為何超越“論文”,被廣為理解和接受,甚至成為中國現(xiàn)代散文藝術定位的第一塊基石[19],這應與當時的歷史語境有關。其一,周氏倡導的“美文”呼應了文學革命中知識者們對新文體的想象。劉半農、傅斯年、胡適都曾表達過對文體變革的具體設想:劉半農提倡“文學散文”[20];傅斯年主張通過“留心說話”“國語歐化”來做“無韻文”[21];胡適認為要發(fā)展“言之有物”,即“有什么話,說什么話”“說我自己的話”[22]的散文。質言之,他們對現(xiàn)代散文的訴求是:純散文、白話散文和自我表現(xiàn),周氏所提倡的“美文”恰與這種自我表現(xiàn)、不拘一體的言說形式契合。其二,“美文”一詞的提出有著深厚的學術積淀,是受近代中國“美術”觀念影響而來的,而后者又是轉譯自日本而源起于西方的美術/文學觀念[23]。20世紀初,“美術”在中文語境下有雙重含義:一為“藝術”,與西方的“art”對應;二指“純文學”,即“l(fā)iterature”。從蔡元培的“文學者,亦謂之美術學”[24],到王國維將審美非功利性帶入文學之中[25],不難發(fā)現(xiàn)清末民初知識者“純文學”觀念的逐漸生成?!懊牢摹钡奶岢龊徒邮鼙闶艽擞^念的影響。

        (三) “essay”譯介與中國現(xiàn)代散文觀念的轉型

        1917—1924年間,對英國“essay”的譯介和闡釋幾乎都帶有傳統(tǒng)“雜”文學觀的影子?;氐疆敃r的歷史場域,周瘦鵑譯介蘭姆的隨筆被歸入“小說”之類,混雜“小說”與“essay”之別;傅斯年對“essay”文體作無韻之雜體的闡釋,這仍屬于傳統(tǒng)大散文觀的范疇;周作人將“essay”以文類意義提請現(xiàn)代學者注意,又在“論文”和“美文”之間夾雜不清,多少也有大散文觀的余影。但此時,新文學觀念已漸生萌芽,從劉半農提出的“文字”散文與“文學”散文之別開始,已然開啟純文學理論建設實踐。周氏“美文”之提出,是對藝術散文的追求,并得到王統(tǒng)照“純散文”(pure prose)[26]和朱湘“pure essay”[27]的呼應。這些理論設想和實踐,反映了學人們在散文觀念上不約而同地由“雜”而“純”的轉向。同中有異,部分學人對“essay”文體的理解與闡釋中又帶有個人的情趣與選擇,即對嚴正“論說文”的不喜和對“閑適”風格的偏好,這種偏執(zhí)的散文觀念,對其后“essay”譯名的變化及現(xiàn)代散文理論建設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二、“essay”譯名的雜語時期:現(xiàn)代散文理論的多維探索

        隨著“五四”知識者對現(xiàn)代散文理論探索與實踐的深入,英國“essay”的譯介作品逐漸增多,并先后出現(xiàn)“試筆”“散文”“隨筆”和“小品文”等多個譯名。這些譯名主張的過程伴隨著現(xiàn)代散文在“閑適”“個性”“自我”話語等方面的探索,是對五四散文理論從風格、內涵到精神等維度的進一步深化,“essay”譯名的語義也在貫通中西、融舊鑄新中不斷變遷。

        (一) 眾聲喧嘩:從“試筆”“散文”到“隨筆”

        1925年,魯迅在其譯文中提及廚川白村將“essay”一詞譯為“試筆”:“essay者,語源是法蘭西essayer(試),即所謂‘試筆’之意罷?!盵28]其后,這一譯法得到朱光潛和梁宗岱的支持。朱光潛主張:“‘小品文’向來沒有定義,有人說它相當于西方的essay。這個字的原義是‘嘗試’,或許較恰當?shù)淖g名是‘試筆’?!盵29]梁宗岱為還原“essay”的本義——“嘗試”,將其譯為“試筆”[30]。雖然,一直以來,采用這一譯名者絡繹不絕,但大概因中國并未有與之對應的文體,“試筆”譯名一直未被確認為統(tǒng)一的譯名。

        1926年,胡夢華將“familiar essay”譯作“絮語散文”,指“美的文學”“散文的散文”[31]。胡氏對英國“essay”從風格、特點等作了更深入的解析,尤其是對“familiar”一詞從性質和情狀方面進行的描繪,即和顏悅色的嘮叨、茶余酒后的閑談和浪漫文士的談話等。因此大家的注意力也都在“familiar”上,他的這一“散文”譯名也未引起太多的關注。

        雖然,魯迅在1925年就有專門探討“essay”文體的譯作,但直至1928年,魯迅才在翻譯日本作家鶴見祐輔的《思想·山水·人物》一書中,以“隨筆”對譯美國威爾遜的“essay”一詞[32]。此時的“隨筆”譯名在當時并未成為統(tǒng)一譯名,但文中對“essay”的解釋,指向一種率性閑適、體現(xiàn)“人格底調子”[33]的文體。其中,魯迅不僅提煉出“essay”文體的思想、藝術特色,還指出其與現(xiàn)代期刊之間的緊密關系,拓展了知識界對文體與物質基礎之間的關系的認知。

        (二) “小品文”譯名的短暫確立:“閑適風”散文的發(fā)展

        然而,直至“小品文”譯名的出現(xiàn),才真正引起了學界對“如何翻譯‘essay’一詞”這一問題的關注。20世紀30年代初期,學界持“小品文”譯名主張的占多數(shù)。此時,不僅有專門的英國“essay”譯介作品集出版,如梁遇春在1930—1935年間先后出版的《英國小品文選》《小品文選》和《小品文續(xù)選》等書,書中均將“essay”譯為“小品文”[34];大量的理論研究者也開始關注“essay”一詞的譯名,如鐘敬文在《試談小品文》中直接提倡:“英文中有所謂familiar essay,胡夢華先生把它翻作‘絮語散文’,我以為把它譯作小品文很確切?!盵35]小品文研究專家李素伯也曾直言:“就性質、內容和寫作的態(tài)度上”,似乎“小品文”最能體現(xiàn)“essay”這一類體裁[36]。方重的口吻則更加確信,認為“小品文就是英文里的essay”[37]。

        “小品文”譯名在學界廣受認可與“小品文”熱有關?!靶∑贰币辉~源自佛教用語,與“大品”相對,指較為簡略的佛經。在明代中期,開始被移用至文學領域,如田藝衡的《煮泉小品》、王思任的《文飯小品》、陳天定的《古今小品》等[38]。這些“小品”多是一些文體雜陳的合集,其中有詩、賦、散文等。之所以命名為“小品”,取其“品鑒”“回味”之意,或是“小”之簡略義,并不意味著“小品”擁有獨立的文體地位。當今學界普遍認為,將“小品”提到文體層面與周作人有莫大關系[39]:周作人在西山養(yǎng)病時期,受佛經啟發(fā),做了兩篇文章,命名為《西山小品》,于1922年發(fā)表在《小說月報》上[40];同年,胡適在《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中就下了定論,認為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最值得注意[41],胡適此文基于建構歷史之目的,一經發(fā)表,便引起廣泛影響。

        承接胡適、周作人的闡釋和提倡,加之期刊的推波助瀾,“小品文”熱由此而起,并使“小品文”在真正意義上成為一種文體而廣受追捧。正是此時,“小品文”常被拿來與“essay”對譯。在眾多的刊物中,林語堂于1932—1935年間創(chuàng)設的《論語》《人間世》《宇宙風》無疑反響最大,“將‘小品文’推向了新文學發(fā)展的風口浪尖處”[42]。但是,林語堂過分強調文學的獨立價值,主張回歸文學的主體性,認為“性靈”才是文學的根本[43],將閑適風小品推向了極致。他提倡“個人筆調”(personal style),吸收英國“essay”之“幽默”,與胡夢華“絮語散文”說遙相呼應,并在其創(chuàng)設的期刊中大肆宣揚。一時之間,“小品文”的語義逐漸轉為偏向“幽默”“閑適”“性靈”風格的散文,這種閑適雅致的隱逸精神與周氏取“小品”來表達顛覆反抗精神的初衷相悖。魯迅就直陳,被林氏窄化的“幽默”小品是“把玩”和“小擺設”,將這一趨勢評價為“小品文的危機”[44]。論爭過程中,“小品文”這一名稱也承受了一定的激憤與不滿:“這種種的誹謗,其實都不是小品文本身招來的。而是‘小品’這個名字招來的,倘若當初不把這種文字稱為‘小品’,而稱之為散文或隨筆,我想一定不至于受到這許多似是而非的攻擊的?!盵45]受此影響,人們提及“小品文”時,語義常指向帶有貶斥意味的閑適隱逸類散文。“小品文”這一名稱再難獲得當初所擁有的關注度,與“essay”對譯的主張與也只維持了短暫的時間。

        (三) 眾聲喧嘩之下的中國現(xiàn)代散文理論建設的細化

        上述譯名主張大都是知識者們在其散文理論和譯介文章中提出來的,對現(xiàn)代散文理論建設作出了各自的貢獻?!霸嚬P”譯名雖然最后未被廣泛采納,但其主張之下,是對英國“essay”文體之“嘗試”“探索”精神的還原,為中國散文文體精神提供了有益的借鑒。胡夢華“散文”譯名主張對“familiar”(絮語)情狀的解析,與周作人“圍爐閑話”及魯迅所譯隨筆之“任心閑話”的場景,共同奠定了中國現(xiàn)代散文“閑話”話語理論。魯迅譯自廚氏的文章《出了象牙之塔》中有兩節(jié),此文對“essay”和“essay與新聞雜志”的話題進行了專論[46],以及胡夢華的《絮語散文》更是在學理上彌補了周氏《美文》的不足,對英國“essay”從內涵、特點和歷史源流等進行了全面論述??梢?,“五四”學人們開始有意識地多維度吸收和借鑒西方散文,用以指導中國現(xiàn)代散文理論建設。

        此一階段的散文理論批評眾聲喧嘩,成果頗豐。首先,在散文理念上,顛覆了傳統(tǒng)的“文以載道”觀念,置之以“言志”的“自我表現(xiàn)”。這種“自我表現(xiàn)”被胡夢華闡釋為“個人的”(personal)[47];魯迅譯介中是“人格底調子”(personal note)[48];林語堂那里是“個人筆調”(personal style)[49];郁達夫主張“個性說”[50]。其次,還確立了一批散文理論話語:先后有劉半農的“文學散文說”、周作人的“美文說”、王統(tǒng)照的“純散文說”、胡夢華的“絮語散文說”、梁實秋的“文調說[51]”、林語堂的“閑適筆調說”、魯迅的“匕首投槍說”等。在小品文論爭中,中國現(xiàn)代散文風格漸趨明朗:一是林語堂等主張的,偏于審美和藝術性的“閑適”“幽默”風格;另一是魯迅主張的,捍衛(wèi)思想上抗爭、顛覆一脈的,偏于諷刺、掙扎和戰(zhàn)斗之風格。但隨著左翼文學思潮占據主流,在階級論的基礎上確立文學的本質和價值的文學觀念,促使20世紀中國文學向革命文學轉變。在論戰(zhàn)中形成的“清談”“小擺設”等語義,均成為帶有貶斥意味的詞語,影響著人們對“小品文”的認知,這為“essay”一詞的“隨筆”譯名主張騰出了空間。

        三、“essay”譯名的確立與統(tǒng)一:現(xiàn)代散文理論的自主建構

        在歷經20世紀30年代末至70年代的低回時期之后,80、90年代,中國散文理論迎來了再次的發(fā)展高潮。理性、主體的回歸,使得在這兩方面都有突出表現(xiàn)的隨筆文體再度進入人們的視野。此時,“essay”的譯名被統(tǒng)一為“隨筆”,這一結果與魯迅有關。作為譯名的“隨筆”,譯前與譯后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這源于在翻譯過程中,概念經歷了古今、中外的對應與重組。

        (一) “隨筆”譯名的提出:更新與移植

        如上文中提到的,1925年,魯迅在《京報副刊》上發(fā)表了廚川白村的翻譯文章,其中涉及“essay”和“essay與新聞雜志”的話題。在譯文內,雖然廚氏對將英文“essay”譯為“隨筆”的觀點進行了駁斥,卻促進了譯文外“essay”與“隨筆”的對譯。廚氏駁斥的是“essay”文體與日本歷史文類“隨筆”的對應,而魯迅主張的“隨筆”亦有別于中國傳統(tǒng)文論中的概念,指向的是一種現(xiàn)代文體。

        中國散文歷史悠久,魯迅與周作人都注重在文學傳統(tǒng)中發(fā)掘資源,以更新已有的文學觀念,發(fā)展新文學。在中國傳統(tǒng)文論視域中,“隨筆”一詞被理解為由兩個成詞語素“隨”和“筆”所構成,強調文章跟隨文意或思緒而著。按劉勰《文心雕龍》中對文體作“文”“筆”之別來看[52],中國古典文學中的“隨筆”顯然屬于“筆”類,指跟隨思緒而作的不用韻之文。洪邁《容齋隨筆》自序中,“予老去習懶,讀書不多,意之所之,隨即記錄,因其后先,無復詮次,故目之曰隨筆”[53],往往被認為是中國古代隨筆概念的經典詮釋,指向一種隨筆而錄,不求韻律的文字記錄。魯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學中的“隨筆”并不陌生,很早就表現(xiàn)出對雜學的興趣,愛看野史筆記,并曾購買《容齋隨筆》《酉陽雜俎》《池北偶談》《輟耕錄》等隨筆筆記類書籍[54],但他的著眼點是:“從古書里發(fā)見了舊中國的病根,養(yǎng)成他反封建,反禮教的思想,發(fā)動偉大的思想的革命,這影響是很大的”[55],將這種逸出正史的隨筆筆記當作反抗傳統(tǒng)禮教的思想資源?!耙笆贰薄半S筆”中常涉及社會下層百姓,其中“俗”的一面與魯迅人本主義關懷相契合。自由、邊緣性和人文關懷,從形式到內容的更新是中西隨筆得以對接的前提。

        不僅如此,與“essay”對譯的“隨筆”亦是魯迅在借鑒日本隨筆的基礎之上建構起來的。1902—1909年,魯迅在日留學期間,親歷日本現(xiàn)代隨筆的發(fā)展和繁榮。受明治維新文化影響,日本隨筆一改往日溫和面貌,出現(xiàn)以冷嘲熱諷語調來批評封建腐朽觀念的風格。至大正時代,長谷川如是閑等人拓寬了隨筆的題材和風格,創(chuàng)造出“寸鐵”諷刺性的文體,這基本奠定了日本現(xiàn)代隨筆文體的面貌。為了確立隨筆在文學中的地位,一批日本現(xiàn)代學者通過引進英國“essay”理論,來為“隨筆”文體的合理性張目,分別有廚川白村、福原麟太郎等[56]。魯迅回國后,除了譯介,創(chuàng)作的重心都在雜感隨筆上,他開始主張一種新的文體,其中帶有尖銳和抗爭的風格。在魯迅看來,傳統(tǒng)文學中溫柔敦厚的風格并不適應當下中國,而以長谷川如是閑為代表的文風,力主潑辣犀利,這才是現(xiàn)代中國新文體所需要的。所以,1918年,魯迅在《新青年》上發(fā)表第一篇隨感錄后,便開啟了其“匕首投槍”類隨筆之路[57]。可見,與英國“essay”對譯的“隨筆”,是魯迅在更新中國傳統(tǒng)隨筆資源和移植日本隨筆的基礎上生成的現(xiàn)代概念。

        (二) 譯名的確立與統(tǒng)一:實踐與論爭

        隨著“小品文”熱的消退,魯迅開始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重視“隨筆”作為文體的出現(xiàn)。20世紀30年代開始,魯迅逐漸以“隨筆”指稱自己的作品。1932年,魯迅在《三閑集》末尾附上自己1921年—1931年的譯著書目,每一書目后面都有文體類型備注,就散文而言,有“短評”“雜感”“論文”“隨筆”“雜文”等[58],顯示出其文體自覺意識。1928年,魯迅在翻譯鶴見祐輔文集時,直接將文中威爾遜的作品“essay”譯為“隨筆”[59]。1933年在《小品文的危機》中也直接將英國“essay”譯為“隨筆”[60]。不僅是譯著,魯迅也漸漸指稱自己的創(chuàng)作為“隨筆”,在《墳》后備注為“一九○七至二五年的論文及隨筆”[61];類似的還有1933年,魯迅致李小峰的信中稱將出版的《魯迅雜感選集》為“隨筆集”[62];1934年在致趙家璧、蕭軍蕭紅、劉煒明信中,以“隨筆”指稱自己文章[63];1935年,與日本作家鹿地亙的信中稱“我覺得仍加進其他隨筆為好”[64];1935年,在《徐懋庸作〈打雜集〉序》中生出“雜文中之一體的隨筆”[65]的認識。“隨筆”譯名主張,與“隨筆”作為一種文體,在魯迅這里得以確認。

        在上述基礎之上,張若谷最早指稱魯迅部分作品為隨筆,加之其后卷入的相關論爭,間接促進了魯迅“隨筆”譯名主張的傳播與接受。張若谷曾在1931年指出,“《華蓋集》的內容,據作者自道,是雜感,是短評。其實就是‘隨筆’而已”,并認為,“與其當魯迅先生是小說家,毋庸說他是隨筆作家更來得恰當”[66]。張氏觀點在當時并未激起水花,反而是1940年,張若谷《怎樣寫文學隨筆》一文中對魯迅作品風格的總結引起了軒然大波[67]。彼時,在上海淪陷區(qū),正開展一場有關“魯迅風”問題的論爭。左翼人士抨擊張若谷用“習氣”“紹興師爺”“特殊性格”等詞語形容魯迅文風,認為其“從地域來分別文人的性格,文人的作品,是未必正確的”[68]。巴人更借此機會出版《論魯迅的雜文》,對魯迅的雜文進行了科學的論述,并駁斥了張若谷的觀點[69]。這一論爭雖在批駁張若谷對魯迅隨筆風格的論斷,但卻在側面促進了張若谷關于魯迅的文章就是隨筆的主張。

        新時期以來,在翻譯家和散文理論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隨筆”作為“essay”譯名最終得以確認。1984年,翻譯家劉炳善在其《英國隨筆簡論》中如此闡釋:“隨筆(The essay,過去曾用譯名‘小品文’)是散文(Prose)的一種。”[70]1987年,汪文頂《英國隨筆對中國現(xiàn)代散文的影響》一文在全面介紹英國隨筆的同時,也主張把“essay”譯為“隨筆”[71]。1990年,美國的約翰·坎農發(fā)表的《中英隨筆比較》中直接將英國“essay”譯為“隨筆”[72]。其后,在系統(tǒng)的外國隨筆譯介工作中,如1996年譯林出版社出版的《蒙田隨筆全集》,2001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伍爾芙隨筆全集》,1987年劉炳善所譯《伊利亞隨筆選》以及2006年的《倫敦的叫賣聲:英國隨筆選譯》等譯著,基本采用的是“隨筆”譯名主張[73]。至此,“essay”的“隨筆”譯名主張基本得以統(tǒng)一。

        (三) 從“essay”到“隨筆”:散文概念的“現(xiàn)代化”與“本土化”

        早至1921年周作人在《美文》中就開始思考“essay”一詞的譯名問題,但直至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隨筆”作為“essay”的譯名才得以確立下來。歷經70多年,英文“essay”一詞在翻譯中不斷地進行概念的對應與重組,呈現(xiàn)出中國現(xiàn)代散文譯介過程中的兩種價值導向。

        其一是“現(xiàn)代化”,表現(xiàn)對文學觀念和文學創(chuàng)作理念的變化上。中國傳統(tǒng)的大散文概念被“化”為西方文學四分法中的一體,成為一個純文學概念。與此同時,“文以載道”的散文創(chuàng)作理念也在此過程中被置換成“自我表現(xiàn)”;“道統(tǒng)”下千篇一律的“我”,在對日常生活經驗的瑣碎描寫中被還原為各具特色的“人”,人學理念的注入為中國散文打上了現(xiàn)代的烙印。

        其二是“本土化”,“隨筆”是在中國傳統(tǒng)文學范疇中挖掘出來的資源,在現(xiàn)代學人自主整合下形成的新文體?!拔逅摹睍r期,“言志”“閑適”話語重在批判載舊時之道的文學和繼承其中的反叛精神。“性靈”借鑒明末公安派詩歌理論,強調情感的自然流露,抒發(fā)作者獨特的個性。這些話語理論在小品文熱退潮后,被移至“隨筆”之上。與此同時,英國隨筆在五四學人的譯介下被闡釋為具“散漫零碎”“個人特質”“不規(guī)則”“非正式”等藝術特質的文體。其中,“言志”“性靈”“閑適”等與“essay”的“絮語的”“自我表現(xiàn)”“個人的底色”“個性”“人格”等特征相匯合,共同塑造了一種個人的,藝術獨立的,從形式到精神帶有反抗意味的新文體。魯迅則吸收了日本現(xiàn)代隨筆的批判文風,形成的“投槍匕首”風格既具現(xiàn)代性又帶有濃厚的民族本土氣息,豐富和完善了中國現(xiàn)代“隨筆”理論。此時的“隨筆”與中國傳統(tǒng)文論中的“隨筆”已大相徑庭,為一種統(tǒng)合“閑話”和“投槍匕首”兩種風格的現(xiàn)代性自我言說方式,在此過程中形成的“個性”“自由”“真實”等文體核心范疇,構建起現(xiàn)代散文的話語理論。

        結語

        “essay”一詞的譯名演變史不僅關乎一個文學名詞的翻譯,亦呈現(xiàn)出整個中國散文現(xiàn)代轉型的演化景觀。知識者們在外國隨筆譯介過程中,一方面,既重視“名”之翻譯,深入了解源語言中“名”之實質與內涵;另一方面,亦強調翻譯之“名”在中國的傳播、理解與接受。最終采取“吸歐納古”的翻譯策略,在中西概念的交互與融合下,以本土范疇“隨筆”對譯,從而建構起中國現(xiàn)代隨筆文體。及至當代,學界針對“essay”譯名問題的探索還在繼續(xù),如有人提出將“essay”一詞譯作“論說文”“論筆”等[74]?!癳ssay”譯名問題的研究仍有其現(xiàn)實意義,主要體現(xiàn)在:其一,對“essay”文體概念的界定有一定幫助。一直以來,因形式上的不規(guī)則和內容上的非系統(tǒng)性,學界在“essay”概念的界定上一直聚訟不已,譯名演變問題中涉及的“essay”一詞的語義流變對進一步界定“essay”文體有所助益。其二,對諸多夾纏的概念有所匡正。中國現(xiàn)代散文史上,“隨筆”“小品文”“試筆”“論文”等概念一直糾纏不清,通過梳理可知,他們之間的夾纏與“essay”一詞的翻譯有關。其三,對現(xiàn)代文類理論研究有所助益。散文的概念是采用排除法來進行界定的,文類邊界的模糊使其理論研究受限?;氐健拔逅摹爆F(xiàn)場,當年學人對現(xiàn)代散文的構想其實就是“散文”這一概念的內涵不斷收縮窄化,建構自身文體邏輯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essay”譯名流變史的查考,為現(xiàn)代文類理論建構的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實證。

        注釋:

        [1] 此書為1917年周瘦鵑譯述,是漢譯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品,共收14國47位作家小說50篇,其中白話翻譯17篇,文言翻譯33篇,均為英文轉譯,《歐美名家短篇小說叢刻》是初版時的書名,本文所引為1987年的再版版本。參見[英]卻爾斯蘭姆(Charles Lamb):《故鄉(xiāng)》,周瘦鵑譯,《歐美名家短篇小說》,長沙:岳麓書社,1987年,第35~38頁。

        [2] 知堂:《再談俳文》,《文學雜志(上海1937)》1937年第1卷第3期,第21~33頁。

        [3] 魯迅:《致李小峰》,《魯迅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386頁。

        [4] 汪曾祺:《塔上隨筆·序》,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9年,第1頁。

        [5] 傅斯年:《怎樣做白話文》,《新潮》1919年第1卷第2號,第217~227頁。

        [6] 羅素這組作品有:《民主與革命》《工作與報酬》《游俄之感想》《哲學里的科學法》《夢與事實》等文章。參見《新青年》1920年第8卷第2號目錄。

        [7] 子嚴:《美文》,《晨報》1921年6月8日,第7版。

        [8] 王統(tǒng)照:《散文的分類(續(xù))》,《晨報副鐫·文學旬刊》1924年3月1日第27號,第1~2版。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859頁。

        [10] 子嚴:《美文》,《晨報》1921年6月8日,第7版。

        [11] 上述文章分別參見[英]培根:《論學》,夏沛豐、徐金湶譯,《英文雜志》1915年第1卷第12號,第37~39頁;[英]羅素:《教育改造論》,陳仲克譯,《教育潮》1920年第1卷第8期,第63~71頁;[英]羅素:《論戰(zhàn)爭為常存制度之一種》,陳仲克譯,《兵事雜志》1920年第78期,第7~10頁。

        [12] [英]卻爾斯蘭姆(Charles Lamb):《故鄉(xiāng)》,周瘦鵑譯,《歐美名家短篇小說》,長沙:岳麓書社,1987年,第35~38頁。

        [13] 胡適:《建設的文學革命論》,《新青年》1918年第4卷第4號,第304頁。

        [14] [日]廚川白村:《出了象牙之塔》,魯迅譯,魯迅:《魯迅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第166頁。

        [15] 梁遇春譯注:《小品文續(xù)選·序》,吳福輝編:《梁遇春散文全編》,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第555頁。

        [16] [英]卜立德:《一個中國人的文學觀:周作人的文藝思想》,陳廣宏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22~123頁。

        [17] 子嚴:《美文》,《晨報》1921年6月8日,第7版。

        [18] [俄]A. Kuprin:《晚間來客》,周作人譯,《新青年》1920年第7卷第5號,第1~6頁。

        [19] 范培松:《中國散文批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2頁。

        [20] 劉半農:《我之文學改良觀》,《新青年》1917年第3卷第3號,第1~13頁。

        [21] 傅斯年:《怎樣做白話文》,《新潮》1919年第1卷第2號,第217~227頁。

        [22] 胡適:《建設的文學革命論》,《新青年》1918年第4卷第4號,第290頁。

        [23] 狄霞晨:《作為文學的“美術”:美術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觀念的生成》,《中國比較文學》2021年第2期,第153~167頁。

        [24] 蔡元培:《學堂教科論》,高平叔編:《蔡元培教育論集》,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28頁。

        [25] 王國維:《論哲學家與美術家之天職》,謝維揚、房鑫亮主編:《王國維全集》第1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32頁。

        [26] 劍三:《純散文》,《晨報副鐫·文學旬刊》1923年6月21日第3號,第1版。

        [27] 朱湘:《統(tǒng)一局》,方銘主編:《朱湘全集·散文卷》,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7年,第275頁。

        [28] [日]廚川白村:《出了象牙之塔》,魯迅譯,《魯迅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第171頁。

        [29] 朱光潛:《一封公開信:給〈天地人〉編輯者徐先生》,《天地人》1936年創(chuàng)刊號,第24頁。

        [30] [法]蒙田:《蒙田試筆》,梁宗岱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7頁。

        [31] 胡夢華:《絮語散文》,《小說月報》1926年第17卷第3號,第1~10頁。

        [32] [日]鶴見祐輔:《思想·山水·人物》,魯迅譯,《魯迅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第407頁。

        [33] [日]廚川白村:《出了象牙之塔》,魯迅譯,《魯迅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第165頁。

        [34] [英]斯梯爾,等:《英國小品文選》,梁遇春譯注,吳福輝編:《梁遇春散文全編》,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英]斯梯爾,等:《小品文選》,梁遇春譯注,吳福輝編:《梁遇春散文全編》,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英]考利,等:《小品文續(xù)選》,梁遇春譯注,吳福輝編:《梁遇春散文全編》,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

        [35] 鐘敬文:《試談小品文》,《文學周報》1929年第7卷,第779頁。

        [36] 李素伯:《小品文研究》,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頁。

        [37] 方重:《英國小品文的演進與藝術》,《國立武漢大學文哲季刊》1937年第6卷第4號,第689頁。

        [38] 陳艷麗:《從文體特征論小品文的時代生存》,《山東社會科學》2012年第5期,第60~63頁。

        [39] 徐從輝:《后五四時期“小品文”的文體實踐與文化邏輯》,《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5期,第28~34頁。

        [40] 周作人:《西山小品》,《小說月報》1922年第13卷第2號,第1~4頁。

        [41] 胡適:《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胡適全集》第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43頁。

        [42] 趙潔:《誤讀周作人:對周作人與小品文關系的再考證》,《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2期,第55頁。

        [43]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越裔漢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6年,第342頁。

        [44] 魯迅:《小品文的危機》,《魯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590頁。

        [45] 康嗣群:《創(chuàng)刊釋名》,《文飯小品》1935年創(chuàng)刊號,第1頁。

        [46] 這兩節(jié)分別是《Essay》和《Essay與新聞雜志》,參見[日]廚川白村:《出了象牙之塔》,魯迅譯,《魯迅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第163~171頁。

        [47] 胡夢華:《絮語散文》,《小說月報》1926年第17卷第3號,第1~10頁。

        [48] [日]廚川白村:《出了象牙之塔》,魯迅譯,《魯迅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第165頁。

        [49] 語堂:《小品文筆調》,《人間世》1936年第 6期,第10~11頁。

        [50] 郁達夫:《〈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郁達夫編選:《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上海: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5年,第5頁。

        [51] 梁實秋:《論散文》,《新月》1928年第1卷第8號,第1~5頁。

        [52]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89頁。

        [53] (南宋)洪邁:《容齋隨筆》卷一,長沙:岳麓書社,2006年,第1頁。

        [54] 周作人:《關于魯迅》,《周作人文類編·八十心情》第10卷,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8年,第111頁。

        [55] 周作人:《魯迅的青年時代》,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0頁。

        [56] 程麻:《溝通與更新:魯迅與日本文學關系發(fā)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第245頁。

        [57] 相關文章參見唐俟:《二五·隨感錄》,《新青年》1918年第5卷第3號,第291~292頁。

        [58] 魯迅:《魯迅譯著書目》,《魯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181~190頁。

        [59] [日]鶴見祐輔:《思想·山水·人物》,魯迅譯,《魯迅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第407頁。

        [60] 魯迅:《小品文的危機》,《魯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592頁。

        [61] 魯迅:《魯迅譯著書目》,《魯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182頁。

        [62] 魯迅:《致李小峰》,《魯迅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386頁。

        [63] 魯迅:《致趙家璧》,《魯迅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313頁;魯迅:《致蕭軍、蕭紅》,《魯迅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316頁;魯迅:《致劉煒明》,《魯迅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325頁。

        [64] 魯迅:《致鹿地亙》,《魯迅全集》第14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393頁。

        [65] 魯迅:《徐懋庸作〈打雜集〉序》,《魯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301頁。

        [66] 張若谷:《魯迅的華蓋集》,《新時代月刊》1931年第1卷第2期,第1~9頁。

        [67] 張若谷:《怎樣寫文學隨筆》,《十五年寫作經驗》,上海:谷峰出版社,1940年,第83頁。

        [68] 劉長鼎、陳秀華:《中國現(xiàn)代文學運動史》,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13年,第510頁。

        [69] 巴人:《論魯迅的雜文》,上海:上海書店,1984年,第4頁。

        [70] 劉炳善:《譯后記:英國隨筆簡論》,[英]約瑟夫·艾迪生:《倫敦的叫賣聲》,劉炳善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3年,第347頁。

        [71] 汪文頂:《英國隨筆對中國現(xiàn)代散文的影響》,《文學評論》1987年第4期,第94~104頁。

        [72] [美]約翰·坎農:《中英隨筆比較》,金文俊譯,《揚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2期,第28~31頁。

        [73] [法]蒙田:《蒙田隨筆全集》,潘麗珍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6年;[英]弗吉尼亞·伍爾芙:《伍爾芙隨筆全集》,石云龍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英]查爾斯·蘭姆:《伊利亞隨筆選》,劉炳善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7年;[英]阿狄生,等:《倫敦的叫賣聲》,劉炳善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

        [74] 趙勇:《作為“論筆”的文學批評:從阿多諾的“論筆體”說起》,《文藝爭鳴》2018年第1期,第56~64頁。

        猜你喜歡
        小品文美文文體
        美文欣賞
        美文閱讀
        學生天地(2020年4期)2020-08-25 09:07:56
        輕松掌握“冷門”文體
        文從字順,緊扣文體
        學生天地(2019年36期)2019-08-25 08:59:44
        轉瞬即逝的絕美——例談小品文《蟬》的微解讀策略
        若干教研文體與其相關對象的比較
        小品文的精神
        小品文選刊(2015年1期)2015-08-15 00:46:32
        論張岱小品文的“以詩為文” ——以《補孤山種梅序》為中心
        文體家阿來
        阿來研究(2014年1期)2014-02-27 06:18:36
        冬去春來又一年
        小品文選刊(2013年1期)2013-02-01 09:34:18
        色综合久久天天综线观看 | 国产自产自现在线视频地址| 国产在线播放免费人成视频播放| 白白发在线视频免费观看2| 国产精品99精品久久免费| 欧美第一黄网免费网站| 神马不卡一区二区三级|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性色av| 亚洲精品久久国产精品|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亚洲精品 |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ⅴ| 在线看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成人免费观看97|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久久久久国产一级毛片高清版A | 18禁免费无码无遮挡网站| 粉嫩小泬无遮挡久久久久久| 日本中文字幕精品久久| 伊人大杳焦在线| 蜜臀av一区二区| 青青草免费激情自拍视频| 麻豆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各种少妇正面着bbw撒尿视频| 大地资源网最新在线播放| 日本av在线精品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综合免费在线| 黑森林福利视频导航| 欧洲在线一区| 中文字幕成人精品久久不卡| 少妇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9999吃药| 99热在线精品播放| 国产自产在线视频一区| 日本人妻免费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午夜理论片不卡| 91情侣视频| 精品国模人妻视频网站| 亚洲午夜无码毛片av久久| 亚洲av永久无码天堂网毛片| 日韩精品国产自在欧美| av一区二区三区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