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愛菊
(甘肅省定西市岷縣寺溝鎮(zhèn)紙坊小學,甘肅 定西)
小學數學教學必須著重發(fā)展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確保學生在解答應用題時,能夠發(fā)揮自身的解題能力對問題進行探究,但是目前的小學數學應用題課堂教學中仍舊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因此,本文就其中存在的具體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題策略,促使學生的綜合能力能夠得到更進一步的發(fā)展。
廣大小學數學老師應當根據學生的發(fā)展情況制定針對性的教學策略,為學生營造出生動活躍的教學氛圍,讓學生以積極向上的狀態(tài)解答應用題,進而發(fā)展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從根本上提高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質量。在學生解決應用題的過程中,老師可以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并明確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的優(yōu)劣勢,通過應用題讓學生綜合運用所掌握的數學知識,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
對小學生來說,他們在對應用題進行解答的過程當中,必須要有效地對應用題進行審題,進而明確題目的具體含義,從而有效地對問題進行解答。但是對很多小學生來說,他們會出現審題偏差問題從而導致解答錯誤。除此之外,我們可以發(fā)現很多老師在進行具體教學時僅僅以數學公式的應用為主,并沒有從真正意義上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鍛煉自身的解題能力和審題能力。小學階段是學生思想啟蒙的重要階段,在這一階段必須要有效地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引導,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應用題的具體含義,進而正確地解答應用題。
很多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通常是以課本當中的例題為學生講解應用題,進而讓學生套用解題步驟去解答應用題。這種方式雖然能夠讓學生明確應用題的解題思路,但是會導致學生的思維局限在課堂當中無法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同時也沒有突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主地對問題進行探究。學生只有從真正意義上提高自身的解題能力,才能夠提高數學學習水平。為此,小學數學老師在展開應用題教學時,也應當打破傳統(tǒng)的解題教學思維,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讓學生能夠以舉一反三的思維解答應用題。
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基礎上,為了有效地迎合教育改革所提出的相關要求,相關教育部門也一直在對小學數學教材進行完善與創(chuàng)新,確保教材內容中能夠綜合體現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讓學生能夠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不斷發(fā)展自身的數學綜合能力。為了優(yōu)化學生的解題能力,在小學數學教材中也優(yōu)化了應用題的展現形式,從傳統(tǒng)的文字描述轉變?yōu)閳D文并茂的形式。這是一種新型的應用題展現形式,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學生的感官,讓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對應用題進行探索與學習。但是,對很多老師來說,他們受到傳統(tǒng)思維的影響,在具體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時,仍舊以學生的數學成績?yōu)橹鳎炊鲆暳藢W生各方面能力的發(fā)展,影響著課堂教學質量。除此之外,一部分老師缺乏對應用題的講解,并且在講解應用題時沒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影響著學生對應用題的理解。
小學數學課本當中的學習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較大的關聯(lián)性,因此,老師在設計應用題時,一定要切實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確保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應用題題目的具體含義并激發(fā)其學習熱情。但是很多老師在設計應用題時,并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能力,導致學生在審題時存在一定的困難,影響著學生解題能力的提升。
由于數學學科的重要性,相關教育部門也增加了對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視程度,實現對數學教育模式的創(chuàng)新。但是對很多學校來說,他們在展開具體的教學時,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限制了學生思維能力及問題意識等方面的發(fā)展,學生在解答應用題遇到問題時,也不敢主動向老師尋求幫助。不僅會學生使喪失學習數學知識的自信心,同時也不利于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在具體進行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必須要充分發(fā)展學生的審題能力,確保學生在審題時,能夠快速提煉出題目中的重點內容,避免問題“陷阱”對學生產生誤導。在具體展開教學時,老師也可以增加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次數,讓學生回答題目中的數字關系,并讓學生明確應用題中的數量關系,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審題技巧,發(fā)展學生的審題能力。比如,甲乙兩個人從兩地同時相向而行,經過4 小時后,兩個人在距離終點4千米處相遇。甲和乙哪個速度更快?平均每小時快多少千米?這種相距問題一直在困擾著小學生,學生會認為這種問題解答相對困難,這主要是因為學生的審題能力較差。學生在審題的過程當中,非常容易受到題目概念的誤導而得出錯誤的答案。
由于小學數學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聯(lián)性,老師可以貼合學生實際生活設計應用題,確保學生能夠明確實際生活與數學知識之間的關聯(lián)性,并從生活化的角度出發(fā)對應用題進行解答。除此之外,教師要最大程度提高學生探究數學問題的積極性,讓學生以發(fā)散性思維對數學問題進行分析。比如,在學習“加減法應用題”的過程中,老師就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小紅去超市購物,她想買兩根火腿腸和一個鹵蛋,火腿腸的售價為1.5 元一個,鹵蛋的價格為1 元一個。小紅有20 元,在買完所需產品后,小紅還剩多少錢?通過舉這些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應用問題,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應用題的具體含義,也能夠讓學生運用加減法對相關應用題進行解答,提高學生的應用題解題水平。
在數學教材中涵蓋著非常豐富的運算公式,在對應用題進行解答時,需要有效地運用運算公式來實現應用題的解答。但是對很多學生來說,他們并不懂得運算公式的由來。因此,在具體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必須要深入地對數學運算公式的內涵進行分析與講解,確保學生能夠在理解運算公式內涵的前提下運用數學運算公式。除此之外,在日常展開教學時,老師也應當重視對例題的講解,讓學生能夠明確應用題的解答方式與技巧,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對解題思路進行思考與分析,進而能夠發(fā)展自身的綜合思維對數學問題進行探索與學習。在課后鞏固環(huán)節(jié),老師也可以適當增加應用題的作業(yè)量,讓學生鍛煉應用題解題能力。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由于社會閱歷相對較少,未能形成完善的邏輯思維能力對應用題進行解答。因此,在日常應用題教學中,老師必須要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讓學生能夠以良好的解題思維對應用題進行分析與解答。首先,在具體對應用題進行解答的過程當中,學生應當認真審題,了解題干主旨并明確應用題的具體含義。其次,課堂上老師應當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式,讓學生能夠通過不同類型的應用題來明確不同題型的解題技巧,確保學生明確解題思路,進而根據相應的解題思路完善解題過程。最后,老師也應當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基礎為學生設計符合學生個性發(fā)展的應用題,讓學生自主對問題進行解答,進而讓學生做到舉一反三并形成發(fā)散性思維。
總而言之,我們在展開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過程中,應當從多個方面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培養(yǎng),讓學生發(fā)揮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能力,對問題進行解答與分析。在日常教學中,老師也應當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幫助學生準確地讀題,讓學生把握題干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