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茹茹,劉曉紅
慢性心力衰竭或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當今社會的一大重要醫(yī)學課題。心力衰竭是所有心血管疾病的終末階段。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加劇,心力衰竭患病率及死亡率呈明顯升高趨勢。目前我國心力衰竭患病率為1.3%,推算患病人數超過1 100萬例[1]。遺憾的是,即使是在目前最佳的標準治療方案下,多數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都會不可避免地出現心力衰竭的惡化(即從左心衰竭發(fā)展為肺動脈高壓,進而出現右心室肥厚和右心衰竭的過程)[2]。因此,深入研究心力衰竭的發(fā)病機制,延緩或阻止左心衰竭向右心衰竭進展,具有重要臨床意義。然而,關于左心衰竭后病人肺功能的變化如何,是否能從某些角度干預肺臟進而治療心力衰竭仍有待于進一步研究。本研究就左心衰竭后肺功能的變化情況進行相關研究。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6年—2019年在山西省人民醫(yī)院住院的慢性左心衰竭病人20例為心力衰竭組,特發(fā)性肺間質纖維化病人20例為肺間質纖維化組,無心肺疾病病人20例為正常組。左心衰竭的原因包括瓣膜性疾病、高血壓、冠心病、心肌病等。排除標準:①肥胖;②有基礎肺部疾?。虎刍忌窠浖∪饧膊?;④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心功能Ⅳ級,不能配合進行肺功能檢查者;⑤合并其他系統(tǒng)嚴重疾病,如肝腎功能不全、腫瘤等。所有病人檢查時無急性心力衰竭發(fā)作或處于心力衰竭緩解期。正常組納入無任何心肺疾病病史且相關檢查提示無心、肺、腎功能異常者。
1.2 檢測指標及方法
1.2.1 心功能指標 包括:左室射血分數(LVEF)、左室短軸縮短分數(LVFS)、左室舒張末期容積(LVEDV)、左室收縮末期容積(LVESV)。
1.2.2 肺功能指標 包括: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1 s用力呼氣容積(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FEV1)、用力肺活量占預計值百分比(percentage of forced vital capacity to predicted value,FVC%Pred)、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百分比(percentage of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 to predicted value,FEV1%Pred)、1 s用力呼氣容積與用力肺活量的比值(the ratio of FEV1 to FVC,FEV1/FVC)、一氧化氮彌散量占預計值百分比(percentage of diffusion capacity for carbon monoxide to predicted value,DLCO%Pred)。
2.1 3組一般資料比較 3組年齡、體質指數(BMI)以及血氣分析指標pH值、血氧分壓(PaO2)、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血氧飽和度(SaO2)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3組一般資料比較
2.2 3組心功能指標比較 與正常組比較,心力衰竭組、肺間質纖維化組LVEF、LVFS均明顯降低(P<0.05),而LVESV、LVEDV明顯升高(P<0.05);與肺間質纖維化組比較,心力衰竭組LVEF、LVFS降低,LVESV升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3組心功能指標比較(±s)
2.3 3組肺功能指標比較 與正常組比較,心力衰竭組FVC、FEV1、FEV1/FVC、FVC%Pred、FEV1%Pred、DLCO%Pred均明顯下降(P<0.05);與正常組比較,肺間質纖維化組FEV1、FVC%Pred、DLCO%Pred明顯降低(P<0.05);與心力衰竭組比較,肺間質纖維化組FEV1/FVC、FEV1%Pred升高(P<0.05),DLCO%Pred明顯降低(P<0.05)。詳見表3。
表3 3組肺功能指標比較(±s)
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臟結構或功能性疾病導致的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受損,心排血量不能滿足機體組織代謝需要,以肺循環(huán)和(或)體循環(huán)淤血,器官、組織血液灌注不足為臨床表現的一組綜合征,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體力活動受限以及水鈉潴留[3]。心力衰竭可引起肺臟炎癥[4]和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分類的第2類肺動脈高壓即左心疾病引起的肺動脈高壓[5],臨床預后較差。左心疾病引起的肺動脈高壓是由左心收縮、舒張功能障礙和(或)左心瓣膜疾病引起的肺動脈高壓,其病理生理學特征為左心疾病引起的左室充盈壓升高被動向后傳遞,肺靜脈回流不暢,隨著時間的推移,肺靜脈壓持續(xù)的升高,最終導致肺動脈壓增加,這一過程伴隨著肺臟功能及結構的改變[6]。
心力衰竭治療效果不佳,治療費用高、死亡率高。研究發(fā)現,心力衰竭的死亡率與癌癥相當,甚至高于某些常見腫瘤(如膀胱癌、前列腺癌),約50%心力衰竭病人在確診后5年內死亡,約20%心力衰竭病人在確診后1年內死亡[7]。盡管心力衰竭治療已經從傳統(tǒng)的“強心、利尿、擴血管”治療發(fā)展到抑制神經內分泌激活治療的三駕馬車——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滯劑(ARB)、醛固酮受體拮抗劑,再到近兩年的血管緊張素受體腦啡肽酶抑制劑(ARNIs)、β受體阻滯劑、鹽皮質激素受體拮抗劑(MRA)和鈉-葡萄糖協(xié)同轉運蛋白-2抑制劑(SGLT2i)組成的“新四聯療法”[8-9],這些心力衰竭治療方案在不斷進步,但心力衰竭的死亡率和再住院率仍居高不下,給病人家庭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因此,尋求更有效、更優(yōu)化的心力衰竭治療方案至關重要,對于減輕社會公共醫(yī)療負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課題組既往在動物實驗中發(fā)現,主動脈弓縮窄術(TAC)誘導小鼠發(fā)生心力衰竭后會導致小鼠肺臟重量增加、肺血管和肺間質炎癥,嚴重的肺動脈高壓及右心室肥厚。心力衰竭可引起小鼠肺臟順應性降低及肺氣道阻力增加,肺臟順應性的下降程度與肺臟重量的增加程度及右心室的肥厚程度呈線性相關[10]。臨床研究發(fā)現嚴重心力衰竭病人肺臟密度增加[10]。表明在心力衰竭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出現了肺組織的實變。
本研究選取了慢性左心力衰竭竭病人作為研究對象,同時選取肺間質纖維化病人、無心肺疾病的病人作為對照,比較其心功能、肺功能等指標,結果發(fā)現,與正常組比較,心力衰竭組、肺間質纖維化組LVEF、LVFS均明顯降低,而LVESV、LVEDV明顯升高;與肺間質纖維化組比較,心力衰竭組LVEF、LVFS降低,LVEDV、LVEDV升高。上述結果提示肺間質纖維化可引起心功能下降。與正常組比較,心力衰竭組FVC、FEV1、FEV1/FVC、FVC%Pred、FEV1%Pred、DLCO%Pred均明顯下降;與正常組比較,肺間質纖維化組FEV1、FVC%Pred、DLCO%Pred明顯降低;與心力衰竭比較,肺間質纖維化組FEV1/FVC(%)、FEV1% Pred升高,而DLCO%Pred明顯降低。結果提示慢性左心力衰竭可引起肺功能降低。因此,通過改善肺功能、抑制肺纖維化來減緩心力衰竭的進展或通過抗心力衰竭治療來減緩肺功能下降及肺纖維化可能成為未來心力衰竭治療及肺間質纖維化治療的新靶點。
本研究為單中心的回顧性研究,樣本量較小,因此結果有一定局限性,尚需多中心且增加樣本量進一步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