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煒
(甘肅省白銀市第二中學,甘肅 白銀)
隨著生本理念、人文思想以及生命教育的日益普及,教師開始重點注意學校教育的品質(zhì)化、人性化以及時效化開展,開始重點探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途徑以及可行方法。因此,很多教師開始將敘事心理療法應用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借助親切自然、真實有效的故事素材為青少年提供一個人性化的心理疏導方法,為青少年的快樂生活、健康成長而保駕護航。
敘事心理療法是指教師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過程中借助講述一個真實化、生活化、趣味化、可信化的案例故事,以此承載教師需要對青少年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內(nèi)容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目標[1]。而且,在敘事心理療法中的案例故事都是教師精心選擇、科學考量后提供給青少年的,因而案例故事具有一定的主題性、指向性、思想性與教育性,能對青少年有所啟迪,從而幫助青少年解決心理問題。因此,敘事心理療法具有非常高的趣味性、娛樂性、感召性、有效性以及人文性,能成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的新生力量與有效元素。
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簡單、直接、枯燥的語言說教活動容易激發(fā)青少年的抵觸情緒、厭煩態(tài)度與逆反心理,經(jīng)常導致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無功而返。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必然要走向設計化、策略化、親切化以及友好化,首先獲得青少年的積極接受、快樂參與以及自覺配合,這樣才能科學開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敘事心理療法以趣味橫生、真實可信的案例故事為教育載體,以聽故事、說故事、議故事為教育過程,因而毫無語言說教的痕跡,更無專題批斗的不良刺激。因此,敘事心理療法具有非常高的人文性、誘導性以及親切性,隱含著充足的人文關懷與科學理念,能掀開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嶄新的一頁[2]。
敘事心理療法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理念、新方法與新思維,且具有非常高的人性化、親切化與友好化,易于青少年的認可、配合與悅納。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敘事心理療法能給予青少年一個具有故事性、情節(jié)性、完整性、可信性的案例素材,讓青少年在開心快樂地聽故事中獲得啟發(fā)與教育,以此促使青少年悅納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獲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效化開展??梢?,敘事心理療法在“活動內(nèi)容”上具有非常高的人性化、趣味化以及誘導化,因而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應以故事素材為“物質(zhì)包裝”,提高趣味性與體驗性,在青少年的主動思考、欣然悅納、自覺踐行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信息。
例如,某個青少年具有較強的自卑心理,在人際交往中非常不自信,總擔心自己說錯話、辦錯事、惹麻煩,因而總是吞吞吐吐、欲說還休,甚至有時磕磕巴巴、語無倫次,遭人嘲笑。這樣的青少年往往由于過于“懂事”、過于擔憂、過于謹慎,從而導致個人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超過承受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借助自己的成長故事進行心理教育,將自己定位于“與該青少年類似的人”,并且將自己的笨嘴笨舌、磕磕巴巴、瞻前顧后甚至有點窩囊的缺點闡釋為“不想給爸爸、媽媽惹麻煩”“不想讓爸爸、媽媽生氣”,以此獲取青少年的心理共鳴與欣然悅納,拉近心理距離,實現(xiàn)“破防”。然后,再講述自己如何樹立正確人際交往的準則——“只要正常交往,爸爸、媽媽就不會生氣”,以此慢慢克服自己的缺點。這樣,教師的個人故事就具有非常高的趣味性,能獲取青少年的信服感。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敘事心理療法能有選擇地為青少年輸送具有較高主題性、針對性、實用性以及有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為青少年輸送具有代表性、指向性的案例人物及其故事內(nèi)容,以此啟迪青少年積極效仿、自主發(fā)展。可見,敘事心理療法在“活動過程”上定位準確、目標具體、方法有效,能借助故事素材的主題性與針對性實現(xiàn)“對癥下藥”。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應提升心理疏導工作的主題性與針對性,簡潔、流暢、有效地幫助青少年打開心結[3]。
例如,某個青少年在自己犯錯后總產(chǎn)生自殘傾向,經(jīng)常采取一些不正常的手段懲罰自己,導致傷痕累累。于是,教師就為其講述了一個關于“列寧”的故事?!傲袑帯毙r候去朋友家玩,不小心打碎了桌上的花瓶。然后“列寧”敢于面對自己的錯誤,就去向朋友的父母道歉,并表示愿意賠償,從而正確地處理了自己的錯誤。教師講完故事后,還要總結一下,青少年犯錯后懲罰自己要方法正確,如懲罰自己讀一本好書、做三天家務、為爸媽洗腳等,要用積極、健康的方法懲罰自己、提升自己,以此提升心理疏導活動的主題性。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敘事心理療法能借助故事素材向青少年輸送豐富多彩、趣味橫生的心理疏導與思想開導,以此進行心智啟迪與心理教育,而且還能具有非常高的實效性??梢姡瑪⑹滦睦懑煼ㄔ凇盎顒臃绞健鄙嫌歇毜街?,能通過講故事、談心、聊天等“家常方式”去獲取青少年的認可與接受,鄙棄“教育痕跡”與“治病信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應該走向親和性、主體性以及實效性,立足生本理念與人文思想設計心理疏導方式,提高實效性與適宜性[4]。
例如,某個青少年具有明顯的抑郁癥傾向與自閉癥傾向,天天郁郁寡歡、悶悶不樂、面無表情,對人總是敬而遠之,令人心痛!因此,如何讓該名青少年坐下來用心傾聽,就成為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前提條件。為此,教師可以選擇子女、親戚或兄弟姐妹的成長故事營造出可信、開心、親切的談話氛圍,以此吸引青少年繼續(xù)傾聽。如小剛晚上寫作業(yè)時停電了,就用蠟燭照明,而蠟燭又不太亮,就找來兩面鏡子放在蠟燭后面,將亮光盡可能多地反射回來。這樣,蠟燭的亮度明顯提升。不料,小剛一不小心將鏡子打翻了,鏡子又將蠟燭砸倒,熄滅了。這樣充滿童心、童趣的故事必然具有較高的親和性與吸引力,博取青少年哈哈一笑,以此開啟心理疏導的序幕,再慢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質(zhì)量。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青少年已經(jīng)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尊嚴意識、形象意識以及自我保護意識,即使對善意的思想教育與語言指責也會產(chǎn)生排斥情緒而關閉心門。因此,敘事心理療法立足青少年愛聽故事的主體喜好在循循善誘中點到即止,能為青少年提供一個可以效仿、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以此幫助青少年解開自己的心結??梢姡瑪⑹滦睦懑煼ň哂蟹浅8叩牟呗孕?、人文性與間接性,不僅能“給足青少年面子”,還能幫助青少年解決實際問題。
例如,某個青少年甘愿平庸、不學無術,甚至有自甘墮落的傾向,自尊意識與形象意識非常差。教師在對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時可以借助一個趣味故事來開展,教師可以告訴這名青少年一個關于“寵物狗”的特殊故事。一些智商較高的“寵物狗”與主人生活七年左右時就會進入“老年時期”,“寵物狗”會在自己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時候離開主人?!皩櫸锕贰钡碾x開或為了不讓主人看到自己死去而傷心,或是為了保持自己在主人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不愿讓主人看到自己老弱無力、奄奄一息的“可憐相”。這樣,青少年就會被這個“寵物狗”的趣味故事所吸引,因而能一起探究“寵物狗”的聰明智慧與善解人意,一起贊嘆“寵物狗”通人性。因此,教師可以將“寵物狗”的故事內(nèi)涵進行拓展,并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教育,以此啟迪青少年要做一個“愛惜自己羽毛的百靈鳥”。
綜上所述,敘事心理療法已成為現(xiàn)階段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得力助手,在心理疏導、方法指導、心智啟迪等教育實踐中卓有成效,因而成為教師進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師積極探究敘事心理療法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啟示,并立足活動內(nèi)容、活動過程以及活動方式上去自覺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主題性以及親和性,優(yōu)化教育效果,為青少年輸送高品質(zhì)、高水平、高效益的心理疏導信息,加速青少年的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