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善海
(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qū)崆峒鎮(zhèn)初級中學,甘肅 平涼 744000)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信息化時代全面到來,教師已經意識到了,只有高效率課堂才能節(jié)省課堂教學時間,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模式,有助于構建高效率的數學課堂,這對于數學學習來說具有很好的幫助。教師應借助生活化教學素材的引導,直觀地理解初中數學知識的概念和內涵,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成倍提升。
生活化的導入場景能夠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在新課程導入的環(huán)節(jié)之內,導入的內容與生活越接近越容易被學生理解,教師引導學生打好基本功,熟悉最基本的概念和內涵,就能在此基礎之上增強學生理解問題的能力,并且引導學生主動把握初中數學的各類基礎性問題。為了能夠更方便地理解各類知識點,很多學生和教師都在課堂上集思廣益,用多種多樣的情境打造符合生活現狀的數學學習場景,學生也由以往的被動式學習逐漸轉化為主動式學習,成為初中數學課堂上的主人,學生在努力的過程中慢慢超越了自己。教師也可借助多種多樣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教學場景之內漸漸理解數學概念和數學理論,學會理論聯系實踐,并能夠更好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數學課堂的教學之中,讓學生和教師均能夠在課堂上達成更好的互動,結合自身實際生活狀況,了解更多與數學原理有關的知識點。每個學生在生活中都將獲得很多啟示,人是在生活中逐漸成長的,而數學知識源自生活,能夠解答很多非常具有深度的數學原理。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之下慢慢地理解了數學的奧義,也可以和自己的同學討論一些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東西,教師適當地引導學生考慮數學應用力問題的解題思路,并誘導其自主思考、積極學習。
比如,在學習和訓練《隨機事件與概率》這節(jié)內容時,教師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概率的基本要素,找到一個容易進入的起點。如,在打排球的情況下,拋出的球肯定會掉下來。因為地球引力的作用,每一個網球都會掉到地上,這也是必然的事情。以每天上學路上的中學生為例,他們每天早上遇到的第一個人可能是男人或女人。這件事沒有人能夠完全預測,也無法提前預見。教師以動畫的形式詳細介紹了學生每天上校車的場景,學生討論他們每天可能看到的人,這樣,教師就自然引導學生的注意力進入教學過程。同時,為了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認知期望,增強學生課堂教學的參與度,教師可以團隊為單位,要求學生列出相應的概率事件。有同學舉了一個例子:人們是否每次打開電視都看自己喜歡看的綜藝節(jié)目,這也是隨機的事情,電視打開的時間長短不一,無法預知發(fā)生的綜藝節(jié)目是否令人感興趣,教師引導學生想到一些與概率和相互獨立性密切相關的內容。
問題導學法的教學優(yōu)勢非常明顯,有助于體現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性,學生與教師相互配合教師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每個教師都需要掌握數學課堂的教學需求,教師拋出問題學生自由解答,在解答的過程中經歷了與教材內容相耦合的過程。學生自主思考解答之后,就能夠把數學這門原本邏輯性很強的知識逐漸分解。數學教師在課堂之前精心設計問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幫助學生潛移默化地進入到數學知識的學習氛圍之內,而學生的初步思考也能夠得出初步的解答,再結合教師下一步問題的引導,就能夠掌握教學的關鍵。當然教師給予的問題情境,不能完全脫離教材內容,不能特別天馬行空,這是因為所有的問題情境都是為重點知識點服務的,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且圍繞教材逐漸找到了數學基礎的延伸,慢慢地,數學問題由學生提出,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也變得更加民主化。
比如,在學習和訓練“角平分線”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問“有3 條路,其中兩條與其中兩條相交,加油站老板要在每條路開一個油箱,3 條路的交界處,如果要讓3 個加油站的距離一樣,應該怎么設計?”教師鼓勵學生用所學的專業(yè)知識進行講解,然后教師再提問:“那么,如果有5 條高速公路相交,情況也一樣,怎么處理?”深入層次,正確引導幼兒進一步思考,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主動性。教師給學生提完問題之后,學生明白了不同問題之間的層次性關系,因此逐漸加深對于該問題的理解。由此延伸的還有栽樹問題,栽樹問題可以分為兩頭都栽或者兩頭都不栽,或者只栽一頭等等。教師鼓勵學生自己出問題,再反過來問教師,這種互問互答的形式,受到了學生的一致好評。問題式的教學情境對于學生來說很有幫助,在這樣一個和諧的數學學習環(huán)境之內,數學學習變成了快樂的樂園,大量的數學知識被抽象成數學問題和數學故事,緊緊圍繞著學生的日常生活所展開,課堂氣氛也變得非?;钴S,這符合學生在初中階段的學習特點。學生也因此更愿意挖掘數學知識和自身之間的聯系,并愿意把問題作為貼合學習目的的導向,結合數學思維習慣,自己給自己提問題,以問題引導自己的有序思考。當然,這些問題也并不一定非得是非常復雜的邏輯性問題,也可能是一些簡單的數學應用的問題。在生活中的某一現象或者某一案例的啟發(fā)之下,學生能夠自己給自己提出一些很新穎的問題。比如,在學習“數學軸對稱”圖形時,有個同學就提出:外星人是不是軸對稱圖形呢?生命是不是都是軸對稱圖形呢?這樣跨學科的問題,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自己在課后進行思考或查詢,獨立解決類似的問題。
在初中數學課堂上,學生的學習同樣有賴于注意力的長久保持,很多教育工作者都認為如果沒有注意力就很難吸引學生學習的熱情,而沒有熱情的學習幾乎是一種災難。因為數學知識非常抽象,因此,想要理解數學難題就必須要對其有所熱情。在初中數學課堂上教師要帶領學生共同挖掘數學中值得關注的點,通過這些案例幫助學生理解吸引更多的注意力,在初中數學課堂上挖掘生活中的教學素材,結合教材中的各類內容,善于發(fā)現和學習,活學活用并且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典型案例進行解釋和列舉。這些方式都是教師結合初中生的學習特點和規(guī)律,思考關于教材相關內容之后作出的嘗試,教師從生活和各類輔助材料上搜索學生可能感興趣的數學內容,讓學生專注于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從而能夠使其以后成為綜合性人才,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對數學課堂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其觀察數學案例、積極思考的習慣。
比如,在學習《全等三角形》的教學內容時,學習目標是學生認識三角形,對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有直觀的認知能力,發(fā)現全等三角形的特點,解決某些實際問題。首先,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舉了一個例子,告訴他們什么是全等三角形。然后讓學生說說三腳架、工程機械設備等等三角形的特點。教師也可以給學生一個小難點:“老師有兩個全等三角形的耳環(huán),其中一個不小心掉了,你能把另一個做成一模一樣嗎?”兩個可以完全重疊的三角形稱為全等三角形。一只耳環(huán)損壞,但另一只完好無損,根據另一個的形狀,可以制作與它完全重疊的三角形樣式。通過與學生互動,不僅提高了學生對專業(yè)知識的理解,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日常生活的好習慣,提高了數學學習的效率。
對于學生來說趣味性的課堂永遠是吸引人的,大量的數學知識和抽象的數學定理可能使學生感到學習困難,但是趣味性的故事情境和數學課堂,往往能夠幫助學生把教學知識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把數學知識融入數學故事之內。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加深印象,而且還能提升學生辨別事物、感受數學思維樂趣、理解抽象概念的能力。有趣的數學課堂說起來非常簡單,但執(zhí)行起來卻有一定的難度,這是因為趣味性的數學課堂,要求教師把大量的初中數學知識融合在一起,抽象成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數學故事,這對于教師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只要讓學生們感受到數學學習也并不是那么難,就會漸漸地愿意聽教師講課,把思路調整到學習狀態(tài)之上,當學生意識到數學課堂的趣味性可能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就會努力學好每個環(huán)節(jié)的知識點,并且自己總結不同類型題目的核心要素,做好課堂筆記,方便隨時查閱。教師在和學生共同探討數學問題的時候,盡量使用詼諧幽默的語言引導學生,讓學生在哈哈大笑中就掌握了初中數學知識。
比如,在學習《一元一次方程》的運用環(huán)節(jié)中,許多學生比較馬虎,經常是丟三落四,忘了用方程式解決數學問題時應該注意什么。此時教師可以以數學故事的形式給學生列出方程解應用題時的“核心三點”:
師:一場大雨來了,小兔們根據方程式中的三個核心原則尋找避雨場所,只要把核心三點分別填入“蘑菇小屋”中,就能得到避雨場所。
師:(大屏幕展示一分鐘:列方程式的核心三點分別是:抓相等關系、抓相等關系后列方程、使用方程思維解答生活中的應用問題。)
師:請成功進入“蘑菇小屋”的同學,用三個核心點的算式舉例說明。
這個趣味性的故事非常有趣,每個學生都能夠很快地理解,而且在記憶數學原理的時候,這種形象化的背誦方式讓學生們幾乎過目不忘,馬上就在課堂上記錄下列方程式的三個核心要點,而且通過這種開闊式的思維訓練,學生再遇到類似問題的時候能夠主動自覺地打開思路,對關鍵知識點進行掃描式地記憶。趣味性的教學方法,能夠使學生的學習效率非常高,幫助學生歸納和總結數學規(guī)律以及在發(fā)現數學問題時,使其在快樂中解題,提升數學思維和綜合素養(yǎng)。同樣地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讓課堂非?;钴S,學生在思考數學概念或定理的應用方式教師精心設計并有效引導,讓學生能夠在良好的氛圍下快速記憶和掌握知識,使其對趣味數學課堂更向往,促進師生之間有效互動,使學生的思維更加縝密、靈活。
分層教學的過程是有層次的,把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分為不同的層次,教師給予個性化的教育方案和指導,改變現有學生在數學學習層面的疑惑,而且,教師可利用信息化時代的多媒體教育手段,跟學生共享教育過程中的各類疑難性問題。這種學習方式足以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鞏固已有的學習基礎,提升平均成績,并且刺激學優(yōu)生的學習欲望,使其更愿意進行延伸性的學習。采用分層教學的方式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學生感受到了自己也能答上數學問題的成就感,在學習的過程中推進了個人進步,并且以階段性的發(fā)展逐漸達成現有的學習目的。每個學生都在分層學習的過程中漸漸有了新的感悟,而教師為學生制定的輔導計劃,也能實現“一對一”式的特殊引導,這樣就可以為下一輪知識的強化訓練打好基礎。
比如,在學習幾何知識《三角形三邊關系》時,教師巧妙地利用多媒體展示三角形的變化關系,首先畫出三角形三邊關系的規(guī)律,并且以多媒體動態(tài)的方式展現規(guī)律的內涵。在三組學生均能夠對基本規(guī)律和知識要點完全掌握之后,加入更深的三角形變化規(guī)律。學優(yōu)生和達標生的考核題目相對較難,但是卻因為這一難度激發(fā)了學優(yōu)生勇往直前的探索意識,在探討已知三角形兩邊長、計算三角形周長取值范圍時,學優(yōu)生將會發(fā)揮個人的創(chuàng)見性,調動創(chuàng)新性思維,快速推算出三角形第三邊的取值范圍,而后計算出三角形周長的取值范圍。在分層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思路被充分地打開,教師有效地引導學生學習和進步,采用分層次的引導,再結合合作學習方式使數學學習變成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觀察每個學生對于數學知識反應速度的差異,并通過日常測評了解學生學習基礎的區(qū)別,從而因材施教,轉變現有的傳統學習方式,使學生的學習更主動和積極。
總而言之,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塑造初中數學的高效課堂,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師從多個方面進行努力,在“生本主義”理念的指導之下,當下的數學改革堅持以學生為根本。因此所有的教學模式都應圍繞學生的主體身份,讓數學課堂真正回歸學生的學習需求,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幫助其有效的探究和思考,夯實數學學習基礎,從整體上促進學生的綜合發(fā)展,這樣的課堂教學效率更高,而且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學困生不斷進步,拓寬其學習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