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鈺,邵春莉
大觀點,通常也被譯為“大觀點”或者“核心概念”,是學科知識領域的中心,具有普適的、持久的解釋力。它們是學科中各種概念、原理、規(guī)律建立內在聯(lián)系的根源,是學科領域中最精華、最有價值的核心內容。大觀點不是一個視覺可見的事實,而是將分散的知識聯(lián)系、抽象出來,能夠集中體現(xiàn)學科的本質,具有深層含義且能夠廣泛遷移的觀念。大觀點居于課程體系中心地位,集中體現(xiàn)學科結構以及學科本質。它能夠表明學科的重要觀點和思維方式,指向學科的核心。大觀點是經(jīng)得起反復推敲的、對具體學科知識的抽象概括和提煉,能反映學科的主要觀點和思維方式,對學科知識起組織作用。大觀點將學科具體知識技能進行聯(lián)結,能統(tǒng)攝或包含大量的學科知識,具有普遍性和廣泛的解釋力,能提供解決復雜問題的分析框架,可以運用于新的情境中以解決問題,具有持久的可遷移應用價值。
2017年版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首次采用“大概念”(大觀點)一詞,指出要“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情境化,促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1]。大觀點能夠幫助教師明確教學目標、重組教學內容、規(guī)劃教學流程,幫助學生搭建學科知識網(wǎng)絡、深化學科觀念、提高遷移能力,從而有效推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地,指向深度學習。王薔指出,對于教師來說,大觀點可以是統(tǒng)領教學設計的核心理念;對于學生來說,大觀點是學完后生成的認知結構、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想,以及產(chǎn)生深遠影響的價值觀念[2]。
逆向教學設計先根據(jù)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需求確定教學目標;然后從教學目標出發(fā),思考如何設置教學評價來反映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掌握情況;接著具體設計活動以落實任務評價。逆向設計強調了目標的清晰性,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具有目的性;將任務評價提到活動設計之前,將教學評價與教學活動緊密結合,保證了教學的有效性;注重問題引導,通過問題建構閱讀框架,鼓勵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保證知識學習的高效和持久[3]。
逆向教學設計主要由三個階段組成:教學目標設計、評價標準設計、教學活動設計(見圖1)[4]。設計過程中每個階段圍繞一個焦點問題展開,分別為:學生應當知道、理解和能做什么?我們怎么知道學生已經(jīng)達到預期結果或既定標準的要求?怎樣的學與教能促進預期結果的達成?
圖1 教學設計過程
逆向教學設計以終為始,統(tǒng)領教學目標、評價和活動。教師要先分析課程內容,確定學生本單元本課時可達到的學習結果,即學習目標,然后以此為起點,設計合理的評價方式和標準,最后綜合教學目標和評價方式,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使學什么、如何評、怎么教的指向保持統(tǒng)一。
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前需歸納、提取本單元能夠整合和遷移的學科核心知識結構,也就是學科大觀點,從而凸顯核心知識的運用與遷移。在確定教學目標和預設學生的學習結果前,需深入研讀和分析本單元的多模態(tài)文本,識別和確定本單元所屬的主題語境、主題群、學生所需要理解的具體內容(含核心價值與觀念)以及學生需要掌握的可遷移到新情景解決新問題的結構化知識與技能。
文本選自新外研版高中英語必修三Unit 2 Making a difference。基于學科大觀點,從確定單元主題、確定教學目標、確定評價方式、設計教學活動四個方面進行英語閱讀逆向教學設計。
本單元主要涉及兩個語篇,Understanding ideas的The Well that Changed the World 和Developing ideas 部分的The Power of Good。The Well that Changed the World 主要講述了加拿大男孩Ryan 在六歲時聽說非洲許多國家的孩子用水困難的問題之后,萌發(fā)了幫助他們的念頭,并一步步用實際行動幫助他們解決用水困難問題的故事。The Power of Good 主要講述了Nicholas Winton 從納粹手里救出了669 個兒童的故事,從而改變了他們的人生。
如表1所示,筆者引導學生從多維度建立起“幫助他人”這一主題意義背后的大觀點。學生需要逐層建構的三個核心學習維度:了解平凡人是如何幫助別人的,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了解他們背后的付出,從而明確努力的方向;理解幫助他人的深層意義,從而能為社會做出貢獻。
表1 Unit 2 閱讀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方向。圍繞著主題意義的基本信息是學生需要了解的基本知識,歸屬于信息層。貫穿在以上信息中的,是學生需要掌握的重要英語學科知識,包括詞匯、短語、句型等語法單位。詞法、時態(tài)、句法等語言學科的中層概念,需要關注詞匯在語境中所表達的含義和語法的表意功能。居于中層概念之上的就是核心概念(大概念),包含語言規(guī)則系統(tǒng),即語音規(guī)則系統(tǒng)、語法規(guī)則系統(tǒng)以及文體語義系統(tǒng)、應樹立的正確人生觀等(如圖2)。
圖2 基于大概念的教學目標
圍繞著單元大概念下形成的教學目標,整合及重構閱讀教學內容,確定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教學目標(如表2)。
表2 基于大概念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教學目標
確定了單元主題和教學目標之后,筆者據(jù)此確定了評價方式,貫穿整個閱讀教學過程。第一,通過詞匯測試確定學生課前閱讀的情況,評價學生是否能夠通過課前學習掌握生詞,提高學習的主動性。第二,運用KWL 模式檢測學生對先前知識的掌握情況。通過What I Know 部分,使學生了解自己對于Ryan 和Winton 事跡的掌握情況;通過What I Want to Know 部分,使學生了解自己對于該話題還有哪些有待進一步掌握的知識;通過What I Have Learned 部分,使學生思考自己在閱讀課中獲得的新知識,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自信。第三,通過觀察學生討論如何幫助身邊的人的情況,評價學生是否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新的問題。第四,通過課堂提問的方式確定學生對閱讀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情況,包括:讓學生復述文章內容,加深學生對閱讀內容、作者情感的理解;要求學生畫思維導圖,以時間軸的形式呈現(xiàn)人物的生平事跡,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對閱讀材料內容的提取能力;要求學生撰寫人物評價,升華主旨,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第五,制訂自我評價表(如表3)。教師通過整理和分析自我評價表,可以全面了解學生整個閱讀課的學習情況,以便調整和改進下階段的教學計劃。
表3 自我評價表
教學目標的達成在于學生對語篇的深度學習,下面以Unit 2 Understanding ideas 部分的語篇The Well that Changed the World 為例,對教學活動的設計進行闡述。
1.讀前活動
(1)呈現(xiàn)飲用水的圖片,播放非洲人飲用水問題的視頻。引發(fā)學生思考:What can you see in the video?How do you feel about it?Why? 通過對比,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喚起他們的同情心。
(2)呈現(xiàn)非洲淡水問題的地圖,引導學生讀圖并回答問題:What is the map about?What do different colors stand for? 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能力,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對非洲缺水問題的認識。
(3)頭腦風暴,引導學生思考解決非洲缺水問題的方法。其既可以鍛煉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又可以培養(yǎng)他們用思維導圖組織信息的能力,從而使獲取的信息能夠模塊化。
(4)呈現(xiàn)文章標題和圖片,要求學生讀圖和標題,從而預測文章內容。
Where is the text from?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on the right?Can you see the words?Why is it called Ryan’s well?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on the left?What’s their relationship?How do you know?Can you guess how they become friends?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and the title, can you predict what the passage is about?
圖3
文本所呈現(xiàn)的是多模態(tài)語篇,這一活動的設計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能力和推理判斷能力。
新知識的構建來源于學生的已有知識。整個讀前活動,教師提供多模態(tài)的文本(圖片、視頻、文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問題鏈,不斷激活學生已有的背景知識,并且提供適量的信息,幫助學生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聯(lián)系,從而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的知識。
2.讀中活動
(1)學生速讀文本,檢驗預測是否正確。
(2)認真閱讀文本,找到Ryan 解決問題的辦法,以時間軸的形式梳理出細節(jié)。完成時間軸后,引導學生討論:What kind of person do you think Ryan is?Why?What changes can you see from the chart?
教師通過深度分析教材,對單元教學內容形成整體感知,確定本課時閱讀教學的大觀點,設計時間軸,使學生通過對文本重要信息的梳理理解文本的主題意義。在此基礎上,通過追問,讓學生評價人物的個性品質、行為做法,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評價能力。
圖4
3.讀后活動
引導學生深入討論:How can you help people in need?
Guiding questions: Who do you want to help?What problem do they have? How can you help? Are your solutions practical?
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運用所獲取的語言技能,嘗試在新的語境中運用所學語言和文化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評價問題解決方案是否可行,從而實現(xiàn)運用實踐、遷移創(chuàng)新,達成深度學習的目的。
以學科大觀點為基礎的高中英語閱讀逆向教學設計,教師要深度分析教材,對單元教學內容形成整體感知,教學中調動學生的前置知識,設計教學活動,使學生通過學習理解、運用實踐、遷移創(chuàng)新等層層遞進的語言、思維、文化相融合的活動,理解主題意義,習得語言知識,運用語言技能,嘗試在新的語境中運用所學語言和文化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實現(xiàn)深度學習,潛移默化地發(fā)展學生的高階思維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最終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