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智娟
“南京白局”是南京地區(qū)的古老曲種,早在2008年就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懷揣“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扎根幼兒心田”的教育初心,秉承“傳承優(yōu)秀傳統文化要從娃娃抓起”的理念,我園將“南京白局”引入幼兒園課程,成立了“南京白局”兒童俱樂部。我園立足于3~6 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規(guī)律,以俱樂部活動為載體,通過探索性研究與實踐,創(chuàng)造性地開發(fā)一系列貼近幼兒的生活、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的“南京白局”學習和游戲活動,使古老的“白局”藝術煥發(fā)“古曲新唱”的魅力,讓優(yōu)秀的非遺文化潤澤幼兒的心靈,使其萌發(fā)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初步的文化自信。與此同時,教師、幼兒、家長在親歷過程中,收獲知識、技能、情感等,共同成長。
“南京白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作為南京唯一的地方古老曲種,有“百曲”之稱。它經歷了長期積淀后傳承下來,與人民群眾的生活密切相關,體現秦淮獨特風俗生活,具有教育、審美、認識、娛樂等多種功能。幼兒園開展“南京白局”體驗活動,以俱樂部活動形式帶領幼兒接觸非遺文化,實現與幼兒園教育的有效融合,有助于幼兒培養(yǎng)幼兒對家鄉(xiāng)傳統文化的深厚情感。
“南京白局”是南京極具濃郁地方特色的說唱藝術,說的是最正宗的城南老南京話,唱的是明清俗曲和江南民調,內容涉及金陵美景、秦淮美食、歷史傳說、節(jié)慶民俗、方言俚語等方面。因此,去蕪存菁是關鍵。我園關注幼兒的年齡特點、興趣與需要,擇取適宜的內容,為幼兒提供有益身心的文化經驗和非遺體驗。一方面,合理取舍。教師去掉不適宜的內容,保留金陵美景、秦淮美食、人文歷史等內容的唱段;另一方面,適宜調整。教師根據幼兒的現有水平和發(fā)展需要,將傳統“白局”唱段的內容和曲牌進行適宜的調整。既保留原有戲曲韻味,又朗朗上口,易于幼兒吟唱。
除了在已有“白局”曲目中進行選編,教師敏感地察覺幼兒對唐詩的喜愛,大膽將耳熟能詳的唐詩匹配簡單工整的曲牌,生成“唐詩唱‘白局’”系列活動,如《詠鵝》《靜夜思》《絕句》等。有了成功的案例,教師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出發(fā),以“秦淮小吃”叩開了幼兒探索“白局”世界的大門,帶領幼兒自編“白局”兒歌《秦淮小吃謠》。朗朗上口的曲調、詼諧有趣的說唱形式,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幼兒加入“白局”俱樂部,一起學唱“白局”。
選擇幼兒已有經驗的說唱內容,更易激發(fā)幼兒對“白局”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大膽開發(fā),與幼兒一同將自己在園生活、游戲的內容編進“白局”里,生成了第一首兒童原創(chuàng)“白局”作品《娃娃學非遺》。“秦淮兩岸美如畫,秦幼是我家,娃娃們從小學非遺,各項非遺學的是頂呱呱……”
幼兒將自己唱“白局”、做絨花、捏面人、玩皮影的有趣故事都編進了“白局”里,用說唱的形式向大家展示自己學非遺的有趣經歷。這一大膽的嘗試讓更多幼兒萌發(fā)了學唱“白局”的愿望,也讓更多人認識了這群唱“白局”的“秦淮娃”。
通過學唱“白局”,幼兒了解家鄉(xiāng)的文化傳統,社會習俗,大膽表達自己熟悉的生活游戲、人文環(huán)境,幼小的心靈種下非遺的種子,不斷生發(fā)體驗與傳承非遺文化的愿望。
幼兒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學習?!澳暇┌拙帧本銟凡炕顒油瑯有枰P注幼兒的年齡特點,遵循幼兒的發(fā)展規(guī)律,采用有效的策略,讓幼兒感知非遺文化。
為了將原汁原味的“南京白局”呈現給幼兒,我園邀請“南京白局”省級傳承人黃玲玲老師作為俱樂部的指導教師,成立了全市首個幼兒園個人“白局”工作室,指導師幼共同學習“白局”。黃老師悠揚悅耳的聲音、聲情并茂的表演讓幼兒連連鼓掌;生動活潑的課堂讓幼兒流連忘返。有了黃老師的指引,俱樂部的師幼獲益匪淺,幼兒在黃老師一字一句、口耳相傳的指導下,對“白局”有了新的認識和感悟,對非遺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教師汲取了“白局”藝術的精粹,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規(guī)律,開發(fā)了符合幼兒發(fā)展需要的“南京白局”俱樂部活動方案,如唱玩“白局”《詠鵝》。教師以游戲的口吻,吸引幼兒傾聽“白局”《詠鵝》,創(chuàng)設“挖寶”的情境,帶領幼兒一同尋找唱段中獨特的南京話發(fā)音。
在游戲情境的推動下,幼兒逐漸學說南京話,為學唱南京“白局”奠定基礎。遷移了《詠鵝》的活動經驗,在與幼兒的互動探索中,教師還開發(fā)了多種方式學唱“白局”,如借助情景表演學唱《憫農》《游子吟》、借助圖譜學唱《絕句》《烏衣巷》。
“南京白局”吸引人的不僅有能說會唱的表演者,還有極具特色的傳統服飾、有趣好玩的表演道具,吸引著幼兒關注的目光。一臺精彩絕倫的“白局”表演正是由服裝、道具、表演組合而成。
因此,小會員們分工合作:有的選擇服裝組,為演員設計各種紋樣的旗袍;有的選擇道具組,自制二胡、大鼓;有的選擇表演組,練唱“白局”,幼兒都在為精彩的演出忙碌著。
俱樂部活動滿足了每個幼兒的個體需要,促進其發(fā)展個性。幼兒從服飾、樂器、唱段等角度認識“南京白局”,通過美工、繪畫、語言、音樂等形式展現“白局”文化。幼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了解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積極獲取經驗、不斷成長。
非遺文化源遠流長,在文化自信的引領下,全社會都在推動建立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非遺傳播體系,讓豐富多彩的非遺與現代生活交融。師幼在感知和欣賞“白局”的過程中整合多方資源,了解了更為廣闊的“白局”世界。
作為俱樂部活動開展的主陣地,我園承載了主要活動。除了每周舉行的俱樂部常規(guī)活動之外,我園還創(chuàng)辦非遺文化節(jié)、“白局”巡演周等專場活動,為“白局”小演員打造專屬的展示舞臺。除此之外,在班級區(qū)域活動、主題活動中也能看到“白局”的身影。如此豐富多樣的活動形式讓“白局”潛移默化地融入幼兒園各項活動中,以“潤物細無聲”的姿態(tài)沁潤幼兒的心靈。
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我園充分挖掘家長資源,邀請“老南京”來園與幼兒一起玩“南京話兒歌”游戲,如城門城門幾丈高、頂指頂角(guo)。同時,我園鼓勵幼兒在家向家長學“寶藏”南京話,如稀奇巴啦、乖乖隆地咚、阿要辣油啊等。
隨著全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重視,越來越多的非遺傳承基地受到人們的關注。我園組織幼兒參觀秦淮區(qū)非遺館,感受秦淮非遺的獨特美韻;幼兒參與甘熙故居里的民俗活動,登上舞臺唱一曲“南京白局”;幼兒走進老門東,參加“南京白局”保護15 周年展演……“南京白局”兒童俱樂部先后參加了市區(qū)多個平臺的演出,切實感受了大家對“白局”的喜愛,也為宣傳了“南京白局”而自豪。
在“南京白局”兒童俱樂部的不斷探索中,在教師的潛心觀察、努力開發(fā)中,在家庭、社區(qū)的積極配合下,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南京白局”,動手動腦唱玩“白局”,逐漸喜歡上這一家鄉(xiāng)古老曲種,萌發(fā)了對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喜愛和認同。
“南京白局”俱樂部將幼兒的個性發(fā)展與傳統文化相融合,利用家長、社區(qū)、傳承人等社會資源,采用了親子互動、參觀體驗、傳承人進課堂等多種活動模式,讓幼兒園教育更開放、社會資源教育渠道更豐富。
在俱樂部活動中,教師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發(fā)揮榜樣作用,從而喚醒幼兒的經驗,吸引幼兒專注地傾聽“南京白局”。幼兒在興趣的引導下主動獲取經驗,教師采用了師師互動,師幼互動,幼幼互動等多種形式,發(fā)揮同伴互教互學的良性循環(huán),以教促學,不斷進步。
在我園的積極宣傳和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家庭關注“南京白局”,參與各項體驗宣傳“白局”活動中來。家長更加關注幼兒身心特點及學習規(guī)律,不斷端正教育觀念,提高育兒水平。
展望未來,我園將繼續(xù)開展“南京白局”兒童俱樂部活動,探尋更加適宜幼兒成長的活動平臺,在幼兒的心靈播下對非遺文化認知、保護和傳承的種子,讓幼兒與家長、教師、幼兒園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