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慶白珍
西藏拉薩市達孜區(qū)委黨校,西藏 拉薩 850000
在我國法律體系當中,各項法律要求錯綜復雜,容易導致行為人需要履行多個彼此不相容的義務,并且對多項義務履行中必須做出單一選擇,所以在現(xiàn)實中會存在很多義務沖突現(xiàn)象,尤其會涉及到刑法義務沖突。目前我國刑法當中對于義務沖突的界定和解決面臨一定困境,因此,有必要對刑法中義務沖突的內涵進行深入分析,并結合實踐及相關問題探討刑法中義務沖突構成要件,在此基礎上合理規(guī)劃義務沖突。
沖突即代表事物之間存在矛盾,保持對立關系。一般來說,義務沖突主要指的是行為人承擔有多項義務,且不同義務之間為不相容的,必須選擇其中一項義務去履行。而刑法當中所說的義務沖突具體指的是在同一時空有多項法律義務存在,為對其中某項義務加以履行,只能對履行其他義務保持懈怠態(tài)度,并且沒有辦法可以兼顧[1]。立足義務履行、義務侵犯兩個視角分析,可發(fā)現(xiàn)刑法當中涉及到的義務沖突內涵有兩大基礎要素:一是在義務沖突當中包含有諸多義務,這其中至少有一個屬于刑事義務,若無就不必要探討刑事責任承擔與否,所以行為人在義務履行過程中所未履行的義務是和刑法相關或屬于刑法明確要求的義務,而在義務人沒有按要求履行刑事義務情況下,必須作出說明,闡述理由,若其無法說明理由,或者所闡述理由不合理,那么就可以義務人未履行其刑事義務為依據(jù),對其做出制裁或者是譴責;二是在發(fā)生義務沖突的時候,行為人所做出的行為選擇是錯誤的,并對刑事法律義務的履行表現(xiàn)出懈怠態(tài)度[2]。通過上述分析,可明確在刑法釋義內思考義務沖突根源是義務人有刑事責任需要承擔,而且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基礎性前提就是和刑事義務要求相違背,未作出違背刑事義務行為將不涉及刑事責任相關問題,也就不必要進行相關探討。綜合分析,在刑法當中,義務沖突具體指的是義務人按照相關要求必須履行多項義務且相關義務保持相互排斥關系,而為對其中某項義務加以履行,在沒有其他辦法的情況下,只能對其所承擔的刑事義務保持懈怠態(tài)度。深入探析義務沖突其內涵,可立足形式邏輯層面對犯罪以及非犯罪相關類似情形作出區(qū)別,并在處罰或者是不處罰間提供重要依據(jù),發(fā)揮防范司法恣意的作用。
刑法當中關于義務沖突的構成要件主要涉及以下幾方面問題:
1.關于行為人所承擔義務數(shù)量的問題。一般所說的沖突是兩項義務所發(fā)生的沖突,此時看似義務人所承擔義務為兩個,但實際上卻有很多義務沖突,涉及到的義務是三個甚至更多。如家長發(fā)現(xiàn)同時有三個孩子落水,此時其肩負的救助義務數(shù)量就是三,而在不同情況下義務數(shù)量也會有所不同。
2.行為人承擔有多項義務,不同義務之間必然有沖突,屬于互不相容關系。具體來說,行為人若履行其中某項義務就必定會侵犯到履行其他義務,其沒有辦法同時履行多項義務,若行為人同時涉及到多項義務,而對每項義務都有充足的履行時間,那就不屬于刑法所說義務沖突范疇之內。
3.行為人承擔的相關義務有無限制條件。目前刑法學界對此問題有諸多爭議,但主要討論點有兩方面:一是義務沖突究竟是指作為義務相互沖突,還是義務沖突當中既包含作為義務,又包含不作為義務,也就是作為義務、不作為義務雙方發(fā)生沖突;二是刑法當中所涉及沖突義務只局限于法律義務層面,抑或涵蓋有道德義務[3]。
針對前者,曾有德國學者提出義務沖突主要涵蓋三組情形:第一種,作為義務和不作為義務兩者發(fā)生沖突;第二種,行為人面臨兩項作為義務,但必須只能二選一地履行某項義務;第三種,多項不作為義務發(fā)生相互沖突[4]。但有日本學者對此觀點提出異議,其表示在刑法當中所說的義務沖突應只包含作為義務相互之間存在沖突,不涉及到不作為義務與作為義務雙方發(fā)生沖突,或其他不作為義務相互之間有沖突。
對于此爭議,我國學者提出不一樣的觀點,一部分學者提出作為義務以及不作為義務兩者之間是有沖突存在的,但同時也有學者提出不作為義務、作為義務兩者之間雖可發(fā)生義務沖突,但不能納入刑法范疇內,主要表現(xiàn)就是行為人對于某項具體事件要么去做,或者就是不做,不能表現(xiàn)出既做了但是又不做的情形,也就是法律不能對公民提出既要做某事但又不讓做某事的要求,這種自相矛盾的要求無法給人明確指示,只會讓人無所適從。例如《日本刑法》當中要求律師以及醫(yī)生等肩負保守秘密義務,但是《日本刑事訴訟法》又提出證人具備提供證言義務,這就要求公民既有提供證言義務,還肩負著保守秘密義務,但這兩項義務無法并存,只能履行其中一項義務,不過這種矛盾的出現(xiàn)是兩項法律規(guī)定存在矛盾或相互存在抵觸情形,屬于倫理層面義務沖突,不屬于刑法義務沖突范疇之內,也就不涉及刑法義務沖突問題。
而通過對中外學者圍繞此問題展開的探討的分析,可發(fā)現(xiàn)此問題的分歧表面上看似是刑法當中關于相互沖突的義務只表現(xiàn)在法律義務層面還是既涉及到法律義務又關系到道德義務,但其本質討論的是道德義務是否能視作不作為義務。根據(jù)制定法特征,在不同法律當中,可能會導致公民所肩負的兩種不同的法律義務彼此發(fā)生沖突,而若公民相關義務被履行抑或被侵犯均屬于法律義務的時候,法律基本上都會以司法解釋、法律明文規(guī)定抑或判例的形式指出行為人應該做出的行為方式[5]。例如家長面對兩個同時落水的孩子,他對兩個孩子都肩負有救助義務,并且屬于法律義務,但在一個家長面對兩個孩子的情況下,就會涉及到刑法層面的義務沖突,因為這兩項義務有著相同價值,這一位家長無論救其中的誰都不需要負法律責任,這也就代表對于此類情況,法律也賦予行為人選擇權。
綜合分析,刑法當中對于義務沖突相關表現(xiàn),主要應表現(xiàn)在行為人出于萬不得已、無法面面俱到的情況下,看似行為人作出的是法律選擇,其本質卻是行為人做出的良心選擇。若被履行義務和被侵犯義務兩者相比前者價值更大,同時在無社會危害性的情況下,其行為就會被合法化。而若被履行義務和被侵犯義務兩者相比前者價值更小,但此時行為人所處情境相對緊急,在迫于無奈之下作出選擇,此時其行為雖和法律規(guī)定相違背,但仍舊不需要承擔相關刑事責任。在這其中,第二種情形其實就是作為義務以及不作為義務兩者之間發(fā)生沖突的表現(xiàn)。另外針對行為人其所承擔的義務有兩項及以上,并且互不相容情況下,是否局限于法律義務呢?圍繞此問題不同學者持有不同觀點,本文提出法律義務以及道德義務兩者能夠在刑法范疇內發(fā)生義務沖突,不過出現(xiàn)此情形涉及到兩項基本條件:第一項,所涉及到的道德義務必須為被履行義務,不可為被侵害義務;第二項,并非所有道德義務都可在刑法范疇內和法律義務發(fā)生義務沖突,也就是能從刑法層面和法律義務出現(xiàn)義務沖突的道德義務必須是有助于維護社會基本關系,并且立足公眾視角相關道德義務的履行應是優(yōu)先的。
4.若是行為人因過失或者故意所引發(fā)的義務沖突是否可歸納在刑法范疇內。圍繞此問題,一些學者提出否定觀點,原因就是法律并不會因為行為人是過失或者是故意等原因導致就將其行為視作合法行為。例如甲、乙兩個法院都傳喚A在同一時間進行出庭作證,A在已經收到兩個法院的傳票,并且明知出庭作證時間有沖突的情況下,卻故意沒有向甲、乙兩個法院闡述自己所處的情況,由此導致無法對這兩項作證義務同步履行,此時發(fā)生的義務沖突就不能納入刑法范疇內。但本文認為,引發(fā)義務沖突原因在構成義務沖突當中并未發(fā)揮決定性作用,行為人只要有兩種保持互不相容關系的義務,同時為對其一義務加以履行,在不得已情況下侵犯另一義務,依舊屬于刑法義務沖突范疇之內[6]。在該案例當中A需負刑事責任,不過其原因不是由于A被迫無奈只能選擇一家法院作證而不能履行另一個義務,而是在構成義務沖突之前,故意未向相關法院說明理由導致沖突成立。在《刑法》當中規(guī)定,若在緊急情況之下發(fā)生義務沖突,此時行為人做出的選擇不僅僅體現(xiàn)在法律選擇層面,更重要體現(xiàn)的是良心選擇,在無期待可能性、社會危害性的情況下,可以免責化、正當化。不過此案例發(fā)生義務沖突之前涉及到的違法行為并不是緊急狀態(tài)下的,所以需承擔刑事責任。
在刑法當中,這是構成義務沖突的基本要件,不過其中也有兩項問題需要深思:
1.行為人必須是在不得已情況下放棄履行他方義務。這里的不得已代表著不履行他方義務屬于唯一途徑、最終手段以及有效方法,面對兩難境遇,再無其他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和其他國家關于緊急避險相關要求比較類似[7]。像《意大利刑法》當中就提出“沒有其他能夠避免的方式”,《德國刑法》也提出“無他法可避免”,《奧地利刑法》當中有“難期待有其他舉動”的要求,《日本刑法》則以“不得已”描述行為人若其不放棄履行,會導致其他義務也不能夠履行。例如一位家長面臨兩位同時落水的孩子,他對這兩個孩子同時肩負有救助義務,但無奈他只可對其中一個實施救助義務,不過若在現(xiàn)場有其他能夠救人的人選,這位家長可委托他人對另外一個孩子施救,而這種情形就不在不得已情形之列,也就不構成義務沖突。
2.行為人在選擇履行某一項義務而不履行其他義務時并非隨意做出的選擇?;诶婢庠瓌t,行為人所放棄履行的義務和履行的義務兩者之間前者價值應小于或者等于后者,且不會有社會危害性產生。但怎樣權衡利益大小關系在實踐中又面臨諸多困境,對于此問題,有日本學者提出在衡量義務價值高低過程中,一方面可對因不履行義務導致法益受侵害或者義務履行迫切程度等加以考量,另一方面可立足法律秩序視角做出相關決定。而德國學者則提出衡量義務時應堅持合法化緊急避險原則,不過需要立足整體層面對沖突相關利益進行考量,并要明確做出相應行為要達到的最終目標,還要以公認的價值觀為根據(jù)明確相應義務的價值是否更高。本文則提出在對比義務價值的過程中,可基于相關義務其具體保護的利益所占據(jù)的刑法地位加以確定,也就是結合為保護不同利益的相關犯罪在刑法中的量刑輕重作出判斷。通常情況下,生命利益比身體利益要高,而身體利益比財產利益更加重要,此外,和私益相比,公益更加優(yōu)先,不過實際上還需要結合具體態(tài)勢作出判斷。在判斷價值大小期間,還要結合客觀標準,即義務人面臨義務沖突作出選擇,可在綜合考量下優(yōu)先選擇履行具有更高價值的義務,而對價值更低的義務選擇放棄。不過在實踐中,也可因為過失或者故意而履行價值更低或者相等的義務,但義務價值高低不由行為人主觀判斷,需由法官按照一定客觀標準在事后作出判斷。但若行為人受到多項因素影響履行的義務價值更低,此時其行為算不算違法?有學者認為行為人所履行的義務屬于次要義務,而非重要義務,相關義務沖突為超法規(guī)免責事由,也就是雖然行為人所做出的行為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但也不需要承擔刑事責任。原因就是在相應義務沖突場合不能由法律解決,所以法律有一定追責領域。如行為人履行低價值義務,可最大程度減小危害,同時相應場合有要件錯誤,那么不可避免會做出這種選擇,所以要對行為人責任非難加以免除。但若行為人明知事態(tài)無法解決,但仍然按照完全禁止認識做出相應行為,那么行為人同樣要免責。本文認為此觀點有一定道理,不過還要結合具體情況做出具體判斷。
刑法中義務沖突不同于倫理上義務沖突,具體就是在刑法當中明確規(guī)定了義務沖突屬于法定正當化事由抑或免責事由。刑法中義務沖突構成要件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行為人承擔有兩項甚至更多的義務,并且相關義務存在互不相容性;二是行為人在萬不得已情況下只能履行一方義務而放棄履行他方義務。文章對刑法中義務沖突的內涵及構成要件進行深入探析,有助于對犯罪功效進行深入剖析,可促進義務沖突相關理論深化發(fā)展,并可供司法實踐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