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琴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體育學院 湖南長沙 410205)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舉辦讓各族人民以運動會的形式參與進來,通過競賽和表演兩個主題展示不同民族文化的特色,促進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增強各民族人群體質,增進民族平等,加強民族之間的團結。然而,在國民體育的熱潮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賽事項目和形式也逐漸多樣化,民族運動賽事的發(fā)展存在許多問題,如何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管理系統化,更好地發(fā)展和傳承民族文化,促進民族團結和凝聚力,是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懷化市作為鮮有的多個少數民族聚集地,有著得天獨厚的民族文化優(yōu)勢。因此,該文以懷化市為切入點,針對懷化市少數民族傳統運動會的發(fā)展現狀進行了調查與研究。
該文將懷化市往屆少數民族運動會發(fā)展現狀作為研究對象。以參加懷化市少數民族運動會的組織領導人員、教練、運動員、裁判員和參觀運動會的觀眾作為調查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以“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會”為關鍵詞進行文獻檢索,閱讀大量碩士論文、學術期刊等文獻資料,并通過媒體網站查閱懷化市少數民族運動會報道以及運動會相關比賽資料信息了解比賽消息和比賽進程。通過歸納整理收集的資料信息,從中總結觀點,為該文的撰寫提供依據。
1.2.2 問卷調查法
依據研究目的和需要,制定出“懷化市少數民族運動會發(fā)展現狀調查問卷”,通過問卷星微信鏈接的方式,向懷化市參加民族運動會的運動人員、教練人員、群眾進行方法,了解他們對民族運動會發(fā)展現狀和對運動會舉辦的建議,運動員有92 人,共發(fā)放和回收問卷92 份,有效問卷75 份,有效率為81.5%;教練有10名,共發(fā)放和回收10 份問卷,有效問卷9 份,有效率為90%;向群眾共發(fā)放問卷100 份,回收83 份,有效問卷81份,有效率為97.6%。
1.2.3 數理統計法
通過Excel 辦公軟件對問卷調查獲取的數據進行初步統計和處理。
1.2.4 訪談法
依據該文內容需求,對運動會負責事項的領導及裁判等進行深度訪談,了解運動人員組成、選拔機制、教練員培訓情況、裁判員培訓學習情況等內容。
2.1.1 民族運動會文化特征
懷化市歷屆少數民族運動會的比賽項目設立具有分布廣泛的特點,其地域性和民族性十分明顯,其中競賽項目不僅來自懷化市,更借鑒了全國的少數民族運動會[1],具有鮮明文化特性。民族運動會開閉幕式中,有來自不同少數民族的傳統服裝精彩亮相,競賽期間舉辦的民族風情展中,各民族特色的舞蹈表演、民運會競技項目的設置等,體現了各民族的傳統文化精粹,整個民運會呈現了民族大融合、大團結的氣象。
2.1.2 歷屆懷化市民運會的競賽項目具有推陳出新的特點
懷化市歷屆民運會都會根據實際情況對競賽項目進行增減,前期民運會競賽項目的變動相對較大,其主要原因是舉辦開始經驗不足,隨著時間經驗的積累,后續(xù)民運會的競賽項目數量呈現穩(wěn)定增勢,其各項目的劃分更加細化,其中增設的競賽項目主要包括高腳競速、民族健身操等。增設這些競賽項目的出發(fā)點在于,其能夠代表懷化市少數民族的自然美以及體育美,具有觀賞性與體育性共存的魅力[2,3]。同時,比賽項目的細化也標志著懷化少數民族體育傳統競技項目的不斷成熟和完善,能夠讓具有推廣價值的民間體育項目進入民運會之中,促進懷化市民運會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最終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畫面。
2.1.3 懷化市民運會的民族性、廣泛性和業(yè)余性特色
民運會有著民族性、廣泛性和業(yè)余性等特點,民運會項目需要不斷完善。首先,由于民族運動會對少數民族的特色更加注重,其比賽項目與人們日常生活體育鍛煉以及其他的運動會存在明顯差異,導致其參與人數較少,部分項目往往只有專業(yè)的運動員參與,缺乏群眾基礎。同時,民族運動部分項目的業(yè)余性,導致部分表演和競技項目還沒有完全形成對應的、獨立的體育文化特征,由于它具有幾個不同的文化特征,很難以相對獨立的形式存在于體育活動中。另外,對于表演項目而言,其體育活動特征并不明顯,且難以用相對公平的方式進行評分等級,因此需要對評獎制度進行改進,僅采用等級制的評獎模式過于簡單化。
2.1.4 民運會地域性特點
多數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其來源往往與該民族的生活習俗密切關聯,同時也與其勞動方式、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等具有較大相關性[4]。懷化市具有民族眾多的特點,因此懷化市的民運會項目具有各民族特色,且形式多樣。但是,由于各少數民族大都聚居在同一區(qū)域,彼此之間相互交流的機會較少,導致了部分項目不同區(qū)域不適用的現象。且由于參賽的運動員多來自這些民族居住區(qū)域,導致項目的參賽人數少,限制了項目在全市的普及和發(fā)展。
2.2.1 懷化市少數民族運動會運動員建設現狀
在我國傳統民族體育競技體系逐漸豐富的背景下,各地省市民族項目比賽運動員的隊伍逐漸擴大,運動員的整體水平向高質量發(fā)展[5]。懷化市參賽運動員分為甲組和乙組,甲組隊員為專業(yè)運動員,如龍舟、板鞋競速等團體性比賽項目多為體育專業(yè)的學生以及各地級優(yōu)秀隊員,這類運動員在賽前會集中進行系統訓練;乙組隊員為各地級的民族運動愛好者,在比賽前根據自己的條件進行簡單的訓練,多依賴于平時的業(yè)余訓練。由此可見,隨著民族運動會規(guī)模的日漸擴大,各類運動員依據自己的實際條件進行訓練,尤其是專業(yè)性運動員。
2.2.2 懷化市少數民族運動會裁判人員建設現狀
從懷化市歷屆民運會的項目設置來看,項目總數增多,項目細分也增多,因此民運會對裁判的需求量越來越大。雖然,懷化市近年來對裁判的選拔更加科學,對于裁判的管理更加規(guī)范,然而仍有許多不足。
調查顯示,懷化市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裁判員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包括以下方面。首先,裁判員隊伍整體素質以及裁判水平參差不齊,大多數缺乏對民族體育文化的了解,且多為臨時性工作人員,專業(yè)性較低。其次,裁判員隊伍中存在男女比例失調的問題,且大多為年輕人裁判。另外,缺乏完整裁判員管理體系制度,裁判員上場執(zhí)法前缺乏系統培訓,工作要求標準普遍較低。最后,裁判隊伍的管理,缺乏明確培養(yǎng)梯度,處于無組織的狀態(tài)。
2.2.3 懷化市少數民族運動會競技體育教練員建設現狀
體育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與體育事業(yè)的完善和發(fā)展息息相關[6]。同樣,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技能的提高和發(fā)展也離不開體育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雖然近年來,懷化市從歷屆民運會、從各地方組織、從各訓練基地等視角對當前競技體育教練員規(guī)范化管理模式進行了審視,也積累了經驗,得到了一些頗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但從現有的調研數據分析,教練員選拔往往來自以前的運動員,缺乏系統性的培訓,缺乏對應的管理制度,沒有明確的培養(yǎng)梯度。因此,懷化市在重視發(fā)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同時,應特別重視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練員的規(guī)范化制度管理。
懷化市少數民族傳統運動會項目特點:文化底蘊豐富、競賽項目推陳出新,且兼具民族性、廣泛性、業(yè)余性、地域性等。
懷化市少數民族運動會運動員建設發(fā)展現狀:運動員的整體水平向高質量發(fā)展,各類運動員會依據自己的實際條件進行訓練,尤其是專業(yè)性運動員。
懷化市少數民族運動會裁判人員建設現狀:裁判員隊伍整體素質以及裁判水平參差不齊,多數為臨時性工作人員,男女比例失調,且缺乏完整的裁判員管理體系制度,缺乏明確的培養(yǎng)梯度,處于無組織的狀態(tài)。
懷化市少數民族運動會競技體育教練員建設現狀:教練員選拔多來自以前的運動員,缺乏系統性培訓和完善的管理制度,沒有明確的培養(yǎng)梯度。
以政府為龍頭,從中央到地方建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fā)展中心,協調各地區(qū)的管理,完善管理體制。充分利用民族資源,從管理體制上實現與市級體育職能部門的對接,理順上下關系。
各代表團應充分利用學校以及當地的設施條件,組成專門的訓練基地,構建運動員評級體系,提升整體的運動員實力。
傳統體育教練員不僅要從理論上提高認識,同時也要有效利用從實踐中得到的經驗,通過建設相應的教練員制度完善教練員工作。
具有懷化市特色的少數民族運動會的舉辦,能夠充分帶動當地的發(fā)展,體育賽事的舉辦能夠擴大懷化市在國內外的知名度,發(fā)展懷化旅游文化,轉化文化軟實力,帶動地方經濟發(fā)展。要把握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民族性、娛樂性、娛樂性、觀賞性、群眾性等特點,把該地區(qū)的傳統體育項目作為旅游景點的特色文化呈現給游客,以獲得最大化的經濟效益,用以發(fā)展懷化市的各民族傳統文化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