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瑤瑤
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隨著人口老齡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壓患病率逐年提升。我國18 歲以上的成年人高血壓患病率約為27.9%,與龐大的高血壓患病人群相比,高血壓的知曉率、控制率和治療率仍處于較低水平。
高血壓這種疾病,按理說調節(jié)好生活方式,好好服藥治療,可以控制得很好,但是不能有效控制的人群大有人在。我們不禁要問,高血壓的控制,到底難在哪兒?
說起高血壓這個疾病,知道的人不少,但半數高血壓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壓。臨床上,醫(yī)生經常問到患者有沒有高血壓,患者回答沒有;再問平時測的血壓是多少,患者要么回答根本沒測過,要么測的高一點也不認為患有高血壓。如果自己的血壓自己都不清楚,高而不自知,談何控制高血壓呢?
這里就要問了,過了18 歲就是成年人的你血壓還好嗎?
很多人并不了解自己的血壓情況,認為高血壓是老年人的事情,離自己還很遠,默認自己血壓沒問題,就不去監(jiān)測血壓。要知道,高血壓人群早已開始年輕化,但青年高血壓人群的認識相對不足,重視程度遠遠不夠。還有一部分老年人,很多年前曾在社區(qū)或診所偶爾測過血壓在正常范圍,就認為自己血壓是正常的。實際上,隨著年齡的增長,血壓也會逐漸升高,過去沒有高血壓,不代表現在或以后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zhàn)不殆。要想控制好血壓,就要先了解自己血壓的情況,只有定期監(jiān)測血壓,我們才能及時知悉有無高血壓。所以,建議每個成年人都應定期監(jiān)測血壓,特別是高危人群:18 歲以上成年人每2年至少測量一次血壓,35 歲以上人群每年都要測血壓,高血壓易患人群每6 個月測量一次血壓。當然,如果想提高測量頻率,對身體也是有利無害的。
控制高血壓,首先要知道高血壓的正常標準是什么:未使用降壓藥物的情況下,在不同的3 天測量,診室血壓值≥140/90 毫米汞柱,家庭自測血壓值≥135/85 毫米汞柱。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平時血壓正常,偶爾出現一兩次血壓波動,也沒必要過度緊張,可以過一段時間測量或咨詢醫(yī)生。
那得了高血壓就一定要控制嗎?
經常有人問醫(yī)生:“我的血壓高一點,但沒有癥狀,可以先不用吃藥嗎?”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疑問,究其原因還是對高血壓的危害知之甚少,認為吃藥不好,是藥三分毒,吃了就得長期吃,根本停不下來。這個時候,如果患者剛好道聽途說了什么土方或者“高科技”,很容易一不留神就被收了“智商稅”。在你猶豫要不要控制血壓的時候,似乎沒有什么癥狀困擾你。殊不知,高血壓在不知不覺中損害全身的動脈,直到出現心肌梗死、腦卒中、腎功能衰竭、周圍血管病等并發(fā)癥,此時再治療為時已晚。如果時光可以倒流到初診高血壓的時候,患者能收起僥幸心理,毫不猶豫地好好控制血壓,也許一切都會不一樣。
所有高血壓患者一旦被確診,就要在生活方式干預的同時開始藥物治療。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限鹽、減重、多運動,戒煙、戒酒、心態(tài)平。如果根據病情或者患者意愿想暫緩藥物治療的患者,在采用單純的生活方式干預超過3 個月仍不達標的情況下,還是要遵從醫(yī)囑進行藥物治療。
對高血壓有了初步的認知,也下了決心控制好血壓,最后就是如何才能使血壓達標。血壓的達標不只是血壓降到正常范圍就可以了,是要平穩(wěn)達標、晨起達標和長期達標。
因此,患者必須糾正一些錯誤的觀念:高血壓只要吃著降壓藥就行——其實還要定期監(jiān)測血壓;吃著降壓藥血壓好幾天都降不到正常,是不是藥不管用——其實降壓藥是需要數周才能達到最佳的降壓效果;平時血壓高就不舒服,等感覺不舒服時自行再吃片降壓藥——調整降壓治療最好是在醫(yī)生指導下進行。
市面上有很多的降壓藥,有單藥、單片、復方制劑還有聯合多種藥物治療,到底選擇什么降壓藥對患者來說似乎很難。各種降壓藥物都有自己的藥物特點,指南上推薦的用藥方案,具體到個人,還要考慮個體化治療的效果。
控制效果說了算,只要降壓方案能使血壓達標,就是適合自己的方案。
當然,也存在難治性高血壓,需要到醫(yī)院好好檢查明確病因及調整治療方案。同時要牢記,面對高血壓最重要的是堅持:堅持定期監(jiān)測血壓,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堅持藥物治療,在血壓偶爾波動時也不要泄氣。
只要患者長期去做,一定能讓血壓平平穩(wěn)穩(wěn)。
高血壓被稱為“無聲殺手”,在與高血壓作戰(zhàn)的時候,要知道主戰(zhàn)場就在我們身邊。控制好高血壓,就要無處不戰(zhàn),無時不戰(zhàn)。這是個漫長且需要長期維持的過程,不僅需要醫(yī)院,、社區(qū),更需要患者、家屬及潛在的高血壓人群,知行合一,共同參與,共同抗擊高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