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玉娟,馬振清
(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875)
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在我們黨的歷史上第一次突出強調,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也可以說,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是整個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重要方面[1]。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推進新時代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2]。黨中央之所以在相繼召開的兩次重要會議中都將“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問題作為核心議題,是因為大力推進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不僅是更好地解決現(xiàn)實社會矛盾和問題的迫切需要,也是應對今后國家現(xiàn)代化建設過程中所面對的種種嚴峻矛盾和挑戰(zhàn)的戰(zhàn)略選擇[1]。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社會發(fā)展和人的發(fā)展是一個相生相伴、相互促進的過程:人的發(fā)展需要在社會中實現(xiàn),而社會發(fā)展的實質就是人的發(fā)展。根據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理論,思想道德素養(yǎng)的提升是人的發(fā)展的應有之義,衡量社會公民能否獲得自由全面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標尺就是其思想道德素養(yǎng)是否得到全面提升。這是因為思想道德素養(yǎng)是人之為人的基本素養(yǎng),能夠反映一個人在協(xié)調各種關系、處理各類問題時所表現(xiàn)出的是非善惡判斷能力和行為舉止選擇能力,是人生活中的行動指向標[3],離開了思想道德素養(yǎng)的提升,人就不可能獲得自由全面發(fā)展。顯而易見,社會治理活動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密不可分。一方面,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的終極目標應是使全體公民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得到全面提升;另一方面,大力推進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必將對公民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提出更高要求。本文嘗試站在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發(fā)展與人的發(fā)展的內在邏輯這一視角,著重思考“新時代推進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對公民思想道德素養(yǎng)的要求以及積極培育公民思想道德素養(yǎng)、促進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的有效路徑”這一現(xiàn)實問題,以此求教于學界。
由原始走向文明,這是人類社會不可逆反的發(fā)展規(guī)律。自遠古時代起,人類就選擇了群居生活,這種生活習性催生了早期的人類社會,而后又衍生出了社會分工,有一部分人(往往是部落中的長者)萌生出處理公共事務、為整個部落服務的意愿并付諸行動。然而,彼時這種“參與意愿”只是一種極其樸素而簡單的“意愿”,并不具有強烈的主動性和廣泛的普遍性。之后,隨著社會發(fā)展和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民眾參與處理社會公共事務的意識也逐步得以加強。20世紀末,中國有學者提出:公民政治權利的全部要素,構成了以公民對公共事務的決定權、擔任國家公職權、對國家權力的監(jiān)督與制約權為核心,以聯(lián)合行動權為補充,以知政權為保障的有機統(tǒng)一的體系[4]。可見,從那時起,中國關于公民處理社會公共事務的權利及其保障問題的探究已日趨成熟。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了“社會管理”的概念,強調“社會管理”就是政府和社會組織為了保障整個社會的有序運行,主動采取相關措施協(xié)調和糾正社會失靈的過程。顯然,“社會管理”是單向的“公對民”“上對下”的“垂直式”管理,盡管其充分強調了政府和社會組織在處理社會公共事務中的權力和職責,但公民參與處理社會公共事務的權利并沒有隱含其中。隨著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社會治理”命題正式進入了公眾的視野。事實上,“治理”對“管理”的取代本身就詮釋出了公民在國家各個領域的建設中所擁有的權利[5],這些權利自然包括管理一切社會公共事務。不可否認,“社會治理”的提出凸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同時,從剛性的法律和制度層面充分保障了公民處理社會公共事務的一切政治權利。然而,僅從剛性層面對公民參與處理社會公共事務的權利加以保障顯然是不夠的,因為它只是為公民是否有權參與到處理社會公共事務活動中去創(chuàng)造了前提和可能,提供了外因和保障。而公民是否真的能夠參與到處理社會公共事務的實踐活動中,并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則需要一種更為強大的“內因”,即我們所說的“參與社會治理的主體意識”,并且這種“主體意識”不僅應該是積極主動的,而且應該是普遍廣泛的。然而,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公民積極主動參與社會治理的主體意識從何而來呢?這有賴于每一位公民自身思想道德素養(yǎng)的不斷提升。只有公民在思想道德層面充分認識到參與社會治理活動是每一位公民應有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時,他們才會在行動上有所作為,履行自己的治理責任。故而說,公民的社會治理主體意識有賴于其思想道德素養(yǎng)的不斷提升。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思想道德建設不僅能夠提高個人道德認知與道德踐履能力,從而營造幸福人生、實現(xiàn)人生價值,而且能夠彰顯中華民族昂揚向上的道德風尚,構建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關系[6]。中共中央2001年9月頒布實施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了20個字的公民基本道德規(guī)范:“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yè)奉獻。”[7]顯然,這份綱要對公民思想道德建設提出的要求本身與社會治理的目標是高度契合、殊途同歸的。一方面,只有不斷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引導和教化每一位公民自覺地遵紀守法、堅守誠信、團結友善、勤儉持家、愛崗敬業(yè),整個社會才能安定、團結、風清氣正,才更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另一方面,只有不斷加強社會治理,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民眾營造平安有序、充滿活力的社會環(huán)境,才能更好地激發(fā)人們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深厚情感,人們才能安居樂業(yè),為社會創(chuàng)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在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同時促使整個社會變得更加和諧、文明、欣欣向榮。無獨有偶,2019年10月,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特別強調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培育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不斷提升公民道德素質,鼓勵人們在社會上做一個好公民,在工作中做一個好建設者,在家庭里做一個好成員,在日常生活中養(yǎng)成好品行。顯然,該綱要對公民思想道德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強調通過思想道德建設,引導全體公民積極樂觀、向上向善,自覺具備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高度契合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努力成為德才兼?zhèn)涞臅r代新人,從而為實現(xiàn)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目標打下堅實的人文基礎或營造良好的道德環(huán)境??傊?,無論是2001年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還是2019年修訂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都旨在通過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全面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養(yǎng),從而保證每一位公民都能夠遵紀守法、團結友愛、愛崗敬業(yè)、樂于奉獻,實現(xiàn)自由全面的發(fā)展,同時,保障整個社會能夠有序運行、充滿生機、更加和諧。由此可見,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確具有不可替代的社會“治理”功能。
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推進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目標的提出可以追溯至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在此基礎上,中共十九大強調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xiāng)基層治理體系”;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要“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李克強總理在2021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夯實基層社會治理基礎,健全城鄉(xiāng)社區(qū)治理和服務體系,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試點”。從黨中央近年來召開的歷次重要會議精神可以肯定,當前大力推進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已然成為黨中央和國務院高度重視的一項中心工作。然而,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目標的順利實現(xiàn),不僅需要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和制度建設作為剛性層面的外部保障,更需要引導全體公民具備更高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作為柔性層面的內驅動力。
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的理念。中共十九大進一步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讓社會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2018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毋庸置疑,“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是黨和政府順應歷史潮流、遵循社會規(guī)律、回應現(xiàn)實需求,在新時代為進一步提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水平而作出的頂層設計[8]。如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顯然,“共享”是人的本性需求,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公民對于“共享”的理念是與生俱來的,無須政府刻意去強調。然而,“共建、共治”的理念并不能自發(fā)地被廣大民眾所認同、接受,并自覺踐行。因此,在新時代,要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僅憑百姓的自覺和自律是難以實現(xiàn)的,除了需要政府采取必要的法治手段之外,最重要的途徑就是通過道德教化和思想引導不斷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尤其要逐步強化廣大公民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意識,讓每一位公民充分認識到自己不僅擁有“共享”社會治理成果的權利,更具有“共建”社會大家庭、“共治”社會問題的重要責任和使命??梢?,“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要求公民強化社會責任感和擔當意識。
眾所周知,實現(xiàn)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必須有科學的治理體系作為支撐。中共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xiāng)村治理體系”。在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報告中,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正式上升為一種官方認可的城鄉(xiāng)社會治理體系。毋庸置疑,自治、法治、德治三者各有其內在邏輯,三者內在邏輯的有機結合使其成為當代中國最具標志性的治理成果之一[9]。然而,如何實現(xiàn)“三治”有機融合呢?筆者以為,公民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道德情操通常指道德情感和道德節(jié)操的結合,在不同的時代道德情操具有不同的內涵[10]。但無論是何種內涵,有一點是相通的,即任何一個秩序井然的社會的運行首先是以控制公民利己主義行為的良好道德情操為前提的。事實上,道德情操對于任何一個社會和個人來說都至關重要,尤其在社會主義社會,公民的道德情操是經過長期實踐、鍛煉、積淀而形成的,能夠約束公民的言行舉止,有利于“自治、法治、德治”三者的有機融合。
首先,“自治”是公民的自律性治理。要實現(xiàn)公民自治,就要培養(yǎng)公民具有克制私利的“自控能力”,棄惡揚善的道德意志,熱愛集體的道德節(jié)操,以及奉獻社會的道德情感。其次,“法治”是社會治理的制度保障。法治社會的實現(xiàn)同樣需要全體公民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覺崇尚法治精神,維護憲法權威,注重法治思維和法治意識的培育,并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最后,“德治”是社會治理的內在動力,能有效解決“自治”和“法治”無法解決的社會問題。從某種程度上說,“三治融合”的社會治理體系中,“德治”的功能范疇更為寬泛,“德治”的實現(xiàn)對公民道德情操的要求也更高。只有公民達到較高的思想境界,具備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才能明辨是非善惡,自覺維護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嚴格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并用實際行動影響和感染周圍的人,促使整個社會變得更加和諧安寧??傊∪叭稳诤稀钡纳鐣卫眢w系需要浸潤公民的道德情操。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十四五”時期要實現(xiàn)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jié)、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11]。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要求在社會治理實踐活動中以“共同體主義”為價值追求,尋求共同體成員的協(xié)同合作,并提倡治理效果的普惠共享。顯而易見,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首先要求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尤其是涵養(yǎng)公民的“家國情懷”。這是因為公民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是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前提[12],而家國情懷是一種由家及國一脈相通的情感表述與理想追求,呈現(xiàn)為個體對家鄉(xiāng)故土的依歸和眷戀,對國家民族的熱愛和認同,是全體人民奮進新時代、創(chuàng)造新作為的力量和源泉[13],其基本內涵是家國同構、共同體意識和仁愛之情。深沉的家國情懷有利于民眾提高公民意識,熱愛社會大家庭,產生對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情感認同,并付諸行動,通過建成社會治理共同體推進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因此,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需要涵養(yǎng)公民的家國情懷。
中共十九大以來,我國在社會治理理念現(xiàn)代化、社會治理體系現(xiàn)代化,以及社會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諸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效,人民群眾的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穩(wěn)步提升。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十四五”時期深化平安建設、推進新時代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提出了新任務和新要求: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水平明顯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我們要從戰(zhàn)略高度深刻認識黨中央關于推進新時代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作出的重要部署,以時不我待的使命感和緊迫感切實把這一重要任務落到實處。這就需要喚醒全體公民強烈的歷史歸屬感和無比堅定的民族自信心。這是因為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重要構成,事關國計民生。新時代,我們正遭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國內的治理環(huán)境都不容樂觀,面臨重重考驗,這使得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目標的實現(xiàn)難度有增無減。因此,當下,我們需要讓全體公民找到中華兒女與生俱來的歸屬感和自信心,勠力同心、共同奮斗,加快推進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
前文已述,推進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需要不斷強化公民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意識,使公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社會治理活動中。對于如何實現(xiàn)上述要求,最重要的一個途徑就是要加強公民“公共精神”的培育和踐行。眾所周知,“公共精神”是道德層面的一種精神和素養(yǎng),是社會人在群體活動和公共生活中理應具備和展現(xiàn)出的道德素養(yǎng)。關于“公共精神”的內涵和實質,近年來有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詮釋。王麗指出公共精神包括獨立的人格精神、社會公德意識、自律自制的行為規(guī)范、關心和參與公共事務、政治利他、愛心和奉獻等公共價值與信念等[14]。鄭士鵬則認為“公共精神是人們在正確認識自身的社會倫理角色及擁有良好社會道德的基礎上,遵循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遵守公共規(guī)定,主動關注和參與社會治理的一種積極的情感、意志和思想”[15]。這種積極的情感、意志和思想能夠幫助公民在公共理性的指引和感召下,主動參與社會公共生活并處理公共事務,自覺維護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關心社會和他人。因此,一方面,應通過各級政府宣傳部門、大中小學校等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采用各種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理直氣壯地對公民進行“公共精神”教育,并引導公民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斷強化其社會責任感和擔當意識;另一方面,應借助網絡、電視、廣播、報刊、書籍以及各種隱性的社會實踐活動為培育公共精神營造濃厚的社會環(huán)境,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循序漸進地向公民滲透“公共精神”,逐步強化其社會責任感和擔當意識,為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筑牢思想基石。
道德于人猶如空氣一般,無處不在,缺之不可。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埋藏著一顆道德的種子,只要悉心澆灌就會開出絢爛的花朵。新時代,需要以“四德教育”浸潤公民的道德情操,為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加固精神支柱。這是因為四德傳承了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精華[16],是浸潤公民思想道德情操最好的養(yǎng)料。首先,要持之以恒地加強社會公德建設,不遺余力地向全體公民宣傳和普及遵守社會公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為社會公德建設創(chuàng)造良好的契機,尤其要充分發(fā)揮現(xiàn)代媒體在社會公德建設上的影響力和創(chuàng)造力,立場堅定地贊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 讓全社會充滿正能量。其次,要持之以恒地加強公民的職業(yè)道德建設,面向全社會大力弘揚勞動光榮、愛崗敬業(yè)、樂于奉獻、創(chuàng)優(yōu)爭先的職業(yè)操守,逐步提高各行各業(yè)從業(yè)人員的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再次,要持之以恒地強調家庭美德建設,在全社會弘揚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的良好風尚,積極培育家庭美德,以每一個小家的幸福美滿構建全社會處處有愛、團結互助的大家庭。最后,要持之以恒地加強個人品德建設。這是因為,根據“棘輪效應”原理,“要想使棘輪前進, 需要對擺桿反復加力, 但如果想讓棘輪倒退, 只需松開止回棘爪”[17],而個人品德建設往往最容易產生“棘輪效應”,“易降難升”是其普遍趨勢。只有持之以恒地加強個人品德建設,使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得到全面提升,個人才算得上實現(xiàn)了全面發(fā)展,整個社會才能全面進步。總之,“四德教育”是對公民道德情操最有效的滋養(yǎng),在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進程中,務必要重視“四德”建設,通過“四德教育”浸潤公民的道德情操,為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加固精神支柱。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耳熟能詳?shù)?4個字高度凝練了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的價值追求,它與家國情懷所蘊含的“家國同構、共同體意識、仁愛之情”是同根同源、一脈相承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涵養(yǎng)家國情懷,加深公民對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目標的情感認同。首先,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為我們勾勒了一幅國家富強民主和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壯美圖卷。這幅圖卷可以激發(fā)公民對國家和民族更加深沉的熱愛以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份熱愛和向往足以調動起每一位公民自覺樹立“家國同構意識”,甘愿為祖國的繁榮昌盛、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其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為我們擘畫了一個理想的社會愿景。在這樣的社會愿景中,每一位公民都將是社會的主人、治理的主體,公民所有的權利都將得到保障,人人都將崇尚自由、享受平等,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最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是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為我們樹立了良好公民的完美形象,這樣的公民應該擁有“仁愛之情”,熱愛自己的祖國,敬畏所從事的職業(yè),誠實守信、與人為善,對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目標具有深切的認同感。是以,當下通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涵養(yǎng)公民的家國情懷,為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目標加深情感認同,既符合現(xiàn)實的需要,更順應時代的潮流。一方面,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公民熱愛祖國、熱愛集體,逐步樹立“家國同構,有國才有家”的思想意識,持續(xù)滲透“先國后家”“先公后私”“先集體后個人”的價值取向,讓每一位公民都能自覺維護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利益,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有序。另一方面,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全體公民熱愛社會主義、熱愛中華民族,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實現(xiàn)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除此之外,還應通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全體公民誠實守信,常存“友善之心,仁愛之情”,幫助每一位公民將人性中向上向善的一面完全激發(fā)出來,真正將家國情懷厚植于每一位公民的靈魂深處,切實加深民眾對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目標的情感認同。
“我們從哪里來,我們要到哪里去?”這是人類始終在探索的一個哲學命題。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懂得以歷史的視角和思維去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才能時刻保持清醒,堅定信心,走得更遠。每一位社會公民只有深入了解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才能從歷史發(fā)展進程中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份歷史歸屬感和民族自信心,并憑借它披荊斬棘、銳意進取、開拓創(chuàng)新,取得更加偉大的勝利。歷史蘊藏著無盡的寶藏和智慧,它總是會告訴我們應該將自己的本心歸屬于何處。近代以來的中國曾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在帝國主義鐵蹄的蹂躪下,國民的歷史歸屬感和民族自信心一度不足。幸而有馬克思主義真理的指導和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中華民族才實現(xiàn)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中國人民才重新找回了曾經那份歷史歸屬感和民族自信心。如今,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重要組成部分的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目標已經確立,它的實現(xiàn)同樣離不開全體中華兒女的歷史歸屬感和民族自信心。因此,新時代,要以“四史教育”喚醒公民的歷史歸屬感和民族自信心,為實現(xiàn)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目標增強動力、堅定信心?!八氖贰敝刑N含著中國共產黨自成立至今全部的治國理政智慧和經驗,是全體共產黨員“科學認識‘三大規(guī)律’,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百科全書’”[18],更是每一位新時代中國公民回顧歷史、歸依靈魂、樹立信心的最佳淵源。因此,一方面,相關政府部門要積極號召全體公民深入了解學習“四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覺接受宣傳部門、學校、社區(qū)等組織的“四史教育”,以此來增強公民的歷史歸屬感和民族自信心,為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堅定信心;另一方面,各級宣傳部門要借助各種載體和文藝活動來加強“四史教育”的宣傳力度,創(chuàng)新“四史教育”的方法和途徑,全方位激發(fā)公民主動學習“四史”的積極性,以形式活潑、內容豐富的“四史教育”喚醒新時代每一位公民的歷史歸屬感和民族自信心。此外,教育系統(tǒng)應考慮將“四史教育”納入國民教育尤其是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中去,讓祖國未來的花朵從小就熟知“四史”。通過學習和掌握“四史”知識,能夠更好地激發(fā)中小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從而增強他們?yōu)樯鐣卫憩F(xiàn)代化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不懈奮斗的動力和信心。
總之,公民是社會的主人,是社會治理實踐活動的重要主體,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的實現(xiàn)需要以人的現(xiàn)代化為前提,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目標對公民思想道德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各種社會思潮暗流涌動,意識形態(tài)陣地表面風平浪靜、實則硝煙彌漫的新時代,公民思想道德素養(yǎng)的培育和提升永遠在路上。未來,應堅定不移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治理之路,通過各種途徑和手段,持之以恒地培育和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養(yǎng),著力推進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