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士菊
班上有幾個學生的學習成績總是拉低班級平均分,其中小浩最為突出。我在思考如何提高班級的總體成績這個問題時,從國家的扶貧政策中受到啟發(fā),決定也在我班實施“一對一”幫扶政策:一個學習成績暫時領先的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幫扶一個學習成績暫時落后的學生。幫扶雙方自愿結對,并且結對對象可以一周一換。同時,我還建立了激勵機制,被幫扶的同學成績有進步,就給幫扶雙方同時發(fā)獎狀。
孩子們對這種幫扶模式反響強烈,積極性很高。我也堅守自己的承諾,每次測試成績出來了,只要被幫扶人的學習有進步,就會獲得“學習進步獎”,而幫扶人會獲得“優(yōu)秀小老師”的稱號。
這天,單元測試成績出來了,小浩進步很大。我照例詢問:“你這次的小老師是誰?”
他沉默了。
我又問一遍,他仍然沉默。
我以為他沒聽明白,便換了一種問法:“這段時間給你輔導功課的小老師是誰?告訴我,我好給他發(fā)獎狀呀?!?/p>
小浩輕輕抿了抿嘴唇,迅速瞟了同桌一眼。
“是你的同桌嗎?”
小浩還是不說話,但腦袋左右輕輕擺動了一下,要不是我一直緊盯著他,根本無法發(fā)現(xiàn)這個細小的動作。
奇怪,這孩子今天怎么啦?平日嘰嘰喳喳的,今天怎么一言不發(fā)?
我又問一遍:“你的小老師到底是誰?再不說,連你的獎狀也不發(fā)了!”見我態(tài)度嚴厲起來,小浩也緊張了,但他依然沉默不語。最終,因為他不肯說出小老師的名字,我也沒有給他發(fā)獎狀。
回到辦公室,我越想越覺得事情有點蹊蹺,這樣的好事,同學們每次都爭先恐后地搶著回答,可今天不光小浩本人不說,其他同學也沒有替他回答。不對,這里肯定有原因。
于是,我把小浩喊到辦公室,親切地問:“小浩,剛才到底怎么回事?我問你這次小老師是誰,你怎么不回答我?”小浩欲言又止,不停地撓頭,似乎內(nèi)心在經(jīng)歷艱難的掙扎。過了一會兒,他終于低聲說:“我怕我的同桌生氣?!?/p>
“我問你小老師是誰,你怎么說怕你的同桌生氣呀,難道是同桌不讓你說?”我有些驚訝。
“上一次考試前,我的小老師是我的同桌,可是我的成績一點都沒有進步,她就說我笨,不教我了。這段時間,張揚當我的小老師,我進步了。你問我,我不敢講,怕我的同桌生氣?!?/p>
原來如此!小浩知道他的同桌是一個敏感好強的女生,在她的輔導下,小浩的成績沒有起色,而在張揚的輔導下成績明顯提升,勢必會讓這個爭強好勝的小女孩感到很沒面子。小浩不愿意這樣傷害自己的同伴,寧愿自己不要獎狀,也要小心翼翼地保護同桌的自尊心,班里其他同學也似乎都和小浩心有靈犀,唯獨我不懂!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很多老師都能做到關心兒童,不歧視兒童,但真正把孩子當成與自己人格平等的人卻很少。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我們總會有意無意地表現(xiàn)出一種居高臨下、盛氣凌人的姿態(tài),動輒對孩子諄諄教誨、指手畫腳,覺得自己就是真理,孩子任何時候都該向老師看齊,否則便是“忤逆不尊”。
從教師的角度去觀察學生的行為,分析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這個很容易做到。但是,讓教師蹲下身來,以孩子的眼光看待事物、分析問題卻很難。當我們真正蹲下身子,就能發(fā)現(xiàn)孩子真是這世界上最美好的生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