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昆蓉
(川北醫(yī)學院 學工部,四川 南充 637000)
網絡熱點事件是新媒體傳播環(huán)境背景下衍生出的全新產物,是指某一特定的社會問題或者社會現象發(fā)生后,通過新媒體網絡傳播得到迅速擴散,并逐漸引起社會較多民眾的廣泛關注。網絡熱點事件多為貼合大部分群體的情感訴求或者切中了某些群體的利益,進而產生意見的交鋒或者情感的宣泄,并以網絡為主戰(zhàn)場,進行大量的討論、轉載、跟帖或者參與,進而在網絡甚至是全社會范圍內形成了影響力十分巨大的新聞事件[1]。網絡熱點事件是互聯網時代下的專有產物,極易引起社會的轟動效應,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形成穩(wěn)定的高校大學生來講,具有極大的影響力。
(1)層出不窮,可持續(xù)性強。網絡熱點事件顧名思義就是基于網絡快速傳播屬性而產生的新聞熱點事件,在中國社會經濟建設高速發(fā)展的今天,社會主體矛盾已經逐漸從物質生活矛盾轉變成為精神生活矛盾,各類突出的社會矛盾事件總會通過互聯網絡頻繁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當中,層出不窮,人們視線范圍內無時無刻不充斥著各類新聞熱點,此起彼伏,可持續(xù)性極強。
(2)擴散極快,爆發(fā)性較高。在新媒體傳播環(huán)境下,網絡熱點事件傳播的突出特點就是短、平、快,各種新媒體傳播平臺為了賺取流量、捕獲人們的眼球而將事件概括得短小精練,相關新聞并沒有詳盡報道,往往通過“標題黨”人為有意地推波助瀾,來激發(fā)人們內心對新聞事件的情感矛盾。在這種傳播環(huán)境下,人們關注的視線逐漸脫離了新聞事件本身,往往一條標題就掀起了驚濤駭浪,而各種新媒體傳播平臺不僅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以引起網民集體憤慨為盈利手段,不斷帶動“爆款”新聞事件的“節(jié)奏”,使得網絡熱點事件的傳播擴散速度極快,且在社會范圍內引起強烈的反響,新聞影響的爆發(fā)性極高[2]。
(3)影響深刻,主題性較強。網絡熱點事件存在宣傳不利的一面,但同時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長, 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huán)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長。而網絡熱點事件的集中性和多樣性恰巧響應了十九大的號召。網絡熱點事件既有“翟天臨假博士”學術造假的教育方面主體,也有“趙宇案”見義勇為反被拘的刑法碰撞主體;既有“買短乘長”高鐵霸座的社會生活主體,也有“北大學生弒母案”的道德倫理主體。網絡熱點事件較強的主題性能夠在人們心中產生深遠的影響[3]。
網絡熱點事件之所以能夠成為熱點就是因為事件內容的本身往往源于生活和貼近生活,它在社會公眾的心底具有很強的代入感和感染力,能夠突出地反映一些社會問題和尖銳矛盾。當代大學生受網絡新聞影響出現的比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就是群體極化和網絡感染,在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不成熟的階段極易因為理性不足或者閱歷尚淺而受到網絡熱點事件的影響,雖然消極的網絡熱點事件能夠給大學生的政治思想觀念帶來巨大的沖擊,但只要加以正確的思想觀念引導以及科學的方法論,就能夠產生不一樣的教育效果。因此,網絡熱點事件本身能夠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學提供豐富的題材素材,并通過大學生對網絡熱點事件的高關注度和興趣程度找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須深刻走入學生的內心世界,走進學生、關注學生以及傾聽學生,思想政治教學內容要在學生的內心引起同頻共振的效應。網絡熱點事件就是一份十分鮮活的教育素材,將大學生廣泛關注的網絡熱點事件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當中能夠拉近教學與學生彼此之間的距離,使思想政治教學內容更加具備吸引力。同時,以正確的價值觀來引導學生深入認識網絡熱點事件,還能夠及時糾正學生的偏頗思想,展現人文主義關懷,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親和力。
作為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fā)展轉型過程中各種矛盾集中產生的突出代表,網絡熱點事件通過對社會現實問題的折射極易引發(fā)社會公眾的廣泛爭論,大學生作為當代網絡社會中的中堅力量,其對網絡熱點事件的態(tài)度和關注度恰好能夠很好地反映出大學生自身的思想動態(tài)。因此,網絡社會已然成了信息時代背景下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優(yōu)化改革的現實環(huán)境,網絡熱點事件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鮮活的教育素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基于網絡熱點環(huán)境能夠避免教學內容脫離現實本質,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能夠更貼地氣,這種有的放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更能夠為學生有效解決思想困惑,與時代發(fā)展環(huán)境保持高度一致。
(1)有利于高校大學生思想視野的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正確的思想觀和科學的方法論針對網絡熱點事件進行教育宣傳工作,對學生思想觀念具有極大的正向推動作用,能夠通過豐富的社會事件素材來拓寬學生的思想視野。學生通過基于網絡熱點事件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不僅能夠學到專業(yè)的理論基礎知識,還能夠結合理論聯系實踐,透過現象看本質,獲得更高的綜合素質以及更加廣闊的發(fā)展視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過對網絡熱點事件的有效分析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多元化問題,使學生的思想教育范圍變得更加寬泛,便于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2)有利于高校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高校大學生是我國更好地落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重要人才資源,也是最為直接的戰(zhàn)略資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過有效融合網絡熱點事件能夠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幫助大學生逐步貼近社會,與社會發(fā)展進行深度接軌,幫助學生更加深入淺出地了解網絡熱點事件所體現的矛盾根源,并通過對網絡熱點事件的正確解析來提升學生的自主辨識能力,使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及社會責任意識得到有效的強化,使大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的祖國以及社會發(fā)展的實際情況,進而幫助大學生在思想深處建立起健全的貢獻意識,為大學生步入社會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3)有利于高校大學生思辨能力的增強。社會存在的網絡熱點事件是社會各類矛盾的集中體現,這種復雜的社會矛盾關系往往比書本教育內容給大學生帶來的沖擊性更大。同時,網絡熱點事件的多元化組成成分也提升了好與壞的辨識難度,大學生只有具備較高的明辨是非的能力,才能夠有效篩選網絡熱點事件的有效思想價值。因此,基于網絡熱點事件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不僅能夠幫助大學生對新聞事件進行正確的輿情分析,對整個事件所展現出來的社會矛盾進行深入反思,還能夠幫助大學生逐漸形成自身的思想辨識體系,對網絡熱點事件內容能夠有自己的清晰判斷,不盲目跟從社會風氣和輿論,能夠對網絡熱點事件的內容本身進行客觀的多元化分析,進而全面增強大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思辨能力得到顯著強化。
(1)混淆大學生的價值判斷和現實追求。我國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使得網絡信息傳播呈現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除去傳統(tǒng)的文字與圖片形式,音頻以及視頻等格式也成了網絡信息的主要方式,互聯網中各種關于社會權錢、官貴的不良內容都會受到較大的批判,對立階層激進的針鋒相對使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受到個人主義束縛,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學生在這種網絡熱點爆棚的環(huán)境下極易遭受波及,思想觀念的發(fā)展方向容易出現偏差?,F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在結合網絡熱點事件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并沒有對社會人文教育的綜合價值進行深入的挖掘,再加上學生對網絡熱點事件的價值分辨能力有限,極易造成大學生在價值觀判斷上的混淆,大學生容易迷失在網絡中而丟失現實追求。
(2)致使大學生抵制和蔑視傳統(tǒng)倫理價值觀?;ヂ摼W絡中存在的網絡熱點事件是獨立性的,本質上并不存在絕對的誘導性,但是一些不良的自媒體平臺斷章取義、博取眼球,致使新聞事件的本身并不能夠完全展現在社會公眾面前,再加上大學生自身對社會事件的辨識能力較弱,致使大學生無法自主過濾掉一些不積極的社會熱點新聞,大學生在潛意識中接觸到的社會負能量遠遠大于正能量,致使大學生對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認知存在阻礙,久而久之造成了大學生在心底對傳統(tǒng)倫理價值觀的抵制。
首先,提升互聯網絡時代下思政教師的專業(yè)素質和信息化教育能力,思政教師要認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儲備實例知識,積累網絡熱點素材,通過對網絡熱點事件進行深入分析,正確挖掘價值來引導學生對網絡熱點進行正確的認識;其次,強化思政教師的網絡信息分析能力和教育拆解能力,使得思政教師能夠對學生當下感興趣的網絡熱點話題進行理性分析,并將網絡熱點事件的本質教育思想迅速地落實到思想政治教育當中,保障分析網絡熱點事件的正確性和時效性。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構建專門的新媒體預警機制,對互聯網絡中爆發(fā)的網絡熱點事件進行專項把控,及時地掌握各類網絡熱點事件所產生的輿論影響,并對不良事件的傳播進行第一時間控制;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設立專門的網絡熱點事件課程分析機制,教師要針對當下各類網絡熱點事件進行討論分析,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價值意義,并將討論分析的有效內容添加到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內容當中,幫助學生抽絲剝繭式地逐步深入到網絡熱點事件的核心當中,學習到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最后,高校要與社會單位和學生家長進行積極聯系,打造三位一體的互聯網健康生態(tài)體系,通過多方力量的聯合控制來強化對學生思想實施動態(tài)變化的監(jiān)督職能,對學生使用互聯網獲取信息進行正確的引導。
首先,思政教師要選擇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fā)展的網絡熱點事件進行課堂教學內容設置,通過剝離網絡熱點事件的表象來還原事件的本質核心,使事件本身所展現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學生思想產生共鳴,借助網絡熱點事件的傳播效應和社會影響帶動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探索;其次,思政教師要選擇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相一致網絡熱點事件,教師要依靠自身強大的專業(yè)素養(yǎng)以及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將網絡熱點事件轉化成為課堂教學內容,利用網絡熱點事件的內在核心思想來引導學生實現思想政治教學目標,保持網絡熱點與高校教學的一致性。
高校在構建基于網絡熱點的思想政治教育機制以及深入融合網絡熱點思政課堂教學內容之后,就要搭建多場景的網絡熱點融入平臺,通過探索參與式的思想教學模式來提升基于網絡熱點的思想政治教學效果。首先,突破傳統(tǒng)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模式的壁壘,將網絡熱點教育主陣地與其他場域實現互動,通過搭建校園媒體、專業(yè)課堂、社會實踐、校園活動等多維度的網絡熱點思政教育場域平臺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網絡熱點相互呼應、相互貫通的效果,進而拓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其次,將學生參與網絡熱點事件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轉變成為參與式的教學模式,學生通過教育角色的轉變,將學習過程變被動為主動,通過分組討論、情境扮演、對立辯論等教學模式使學生積極地參與進教學過程當中,進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