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海霞(江蘇省海安市曲塘鎮(zhèn)中心小學)
成尚榮先生說過,兒童原來還有一個名字,叫“游戲者”。兒童有他自己游戲的方式。作為游戲者的兒童天生對游戲有著強烈的興趣。游戲的趣味性和活動性深深地吸引著兒童的參與度。教師巧妙地將游戲引入小學科學課堂會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yǎng)。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對整節(jié)課教學的順利開展具有重要的影響。教師利用游戲進行課堂導入,能夠激發(fā)學生探究科學知識的興趣,容易讓學生快速融入課堂教學活動中,增強探究科學原理的動力。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科學》(以下統(tǒng)稱“教材”)二年級下冊“磁鐵的吸力”一課時,其中的一個活動是給學生提供一些物品讓學生用磁鐵吸一吸該物品,判斷哪些物品能夠被磁鐵吸引,哪些物品不能被磁鐵吸引。如果直接以這個活動導入新課,很難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通過“小貓釣魚”的游戲以比賽的方式導入。課前,教師做好如下準備:將銅、鐵、塑料、木頭、鎳等不同材料的物品預先放入“魚”的嘴中,一根帶有磁鐵的魚竿。上課伊始,教師給每組學生提供相同的魚竿和帶有八條不同材料魚的魚盤,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釣魚比賽,要求把魚釣到指定位置,不允許用手直接拿。
學生在游戲比賽的過程中興趣盎然,在邊玩邊思考的過程中尋找為什么有的魚能釣起來,有的魚釣不起來。主動探究的欲望在不知不覺中被激發(fā),這樣的游戲導入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游戲學習是指學生以游戲的方式進行知識的主動建構、技能的訓練、方法的習得和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游戲的重要特點之一是活動性強,這符合學生的天性。學生以游戲的方式參與到學習活動中,課堂氣氛和諧,學生思維靈活。
例如,教材三年級下冊“紙”這節(jié)課有這樣一個探究活動:想辦法做一只不滲水的紙船。對于三年級學生而言,折一只紙船還是比較容易的,但是做一只不滲水的紙船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如果巧妙進行改進,通過游戲化的教學方式,將“折紙船”作為一種游戲貫穿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會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實際進行以下改進,優(yōu)化學生的探究過程。首先,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餐巾紙、蠟光紙、復印紙、硬卡紙等不同的紙,讓學生開展“折紙船”游戲比賽。學生在折的過程中會發(fā)現(xiàn)有的紙能很快折出紙船,有的紙不能快速折出紙船。學生觀察、討論后,發(fā)現(xiàn)原來教師給他們提供的紙是不一樣的,為后面的對比探究實驗做準備。其次,教師讓學生探究不同材質紙的吸水性,并選擇一種合適的紙來折不滲水的紙船。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選擇其他的紙來做實驗,看看是否有更合適的選擇。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游戲的方式學習科學知識,在比一比、想一想、做一做的過程中找到合理的折不滲水的紙船的方法。
將游戲貫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能夠使學生的學習整體性更強,思維進階明顯,學生學習積極性更高,課堂學習氛圍輕松、和諧,有利于學生科學觀念的建立。
利用游戲的方式進行課堂總結,目的在于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回顧一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和獲得的技能,以及在探究過程中習得的科學方法、形成的科學態(tài)度。然而,部分教師在教學時課堂授課草草收場,缺少回顧反思的過程,這不利于學生形成網絡化的科學概念和結構化的思維。
例如,在教學教材一年級下冊“形形色色的動物”一課時,在學生通過多種活動基本了解了多種動物的特征后,有些教師會要求學生完成書面練習,然后結束教學,學生大都覺得這樣的作業(yè)枯燥乏味。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扮演不同的角色開展“你做我猜”的游戲,來總結這節(jié)課認識的形形色色的動物。具體如下:一名學生模仿小狗、小貓等做一些動作,另一名學生猜猜他模仿的是什么動物;也可以由一名學生說出一個動物的名稱,另一名學生做動作。這樣的方式不僅強化了學生對動物特征的認識,還培養(yǎng)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表演的能力。
游戲作為學生學習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方式,將其合理應用到小學科學課堂中,貫穿課堂的引入、學習和總結等教學環(huán)節(jié),有利于學生科學概念的建構、科學方法的培養(yǎng)和科學探究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