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密
中國的師道精神源遠流長,孔子的師道精神是中國師道觀的文化源頭。后世教育家的一脈相承與不斷豐富,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八挠小焙媒處煹奶岢鼍哂猩詈竦慕逃幕滋N,賦予師道精神以新時代內涵。怎樣實踐“四有”教師觀,是當前學校教師發(fā)展所面臨的重要問題。南京市夫子廟小學的校本實踐,在這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形成了鮮明的特色,為更多的學校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成功經驗。
孔子作為一個教師無疑是非常成功的。他所取得的“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的教育成就,在2000 多年前是舉世矚目的。其在長達40 多年的教育實踐中所表現出來的師道精神,深刻地影響了此后我國師道觀的發(fā)展,特別是其中的精神內涵,對于“今天我們怎樣做個優(yōu)秀的教師”依然能夠提供豐富而有益的啟示。在我看來,孔子的師道精神主要體現在“志道”“立德”“好學”和“愛生”等幾個方面。
其一是“志道”??鬃颖救酥敬娓哌h,一生“志于道”(《論語·述而》),甚至表示“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哪怕不能被人理解也“不慍”。認為一個人只有“志于道”,他才會“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論語·衛(wèi)靈公》),才會不“恥惡衣惡食者”(《論語·里仁》),即才不會去貪圖個人的物質享受。一個人只有“志于道”,才能達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的境界。孔子也是特別重視對弟子進行“志道”教育的,他經常與弟子討論“志道”問題。如《論語》中那段著名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就記錄了孔子對學生進行“志道”教育的真實情景??鬃又赃@么重視對弟子的“志道”教育,是因為他認為“道”是靠人來弘揚的,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論語·衛(wèi)靈公》)。
其二是“立德”??鬃映珜А熬印敝拢惨源俗晕乙?。在他看來,一個人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才能立身處世。他主張人要“據于德”(《論語·述而》)而行,即要符合“德”的要求,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并且只有自正立德,才能以德育人?!捌渖碚?,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薄安荒苷渖恚缯撕??”(《論語·子路》)所以,他非常重視“立德”教育,自覺以自身道德言行為示范,指導弟子進行道德修養(yǎng)。他培養(yǎng)了許多德行突出的弟子,像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等,均堪稱當時的道德模范。其弟子曾參在個人修養(yǎng)方面尤為嚴格,“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達到了“慎獨”的境界。
其三是“好學”。孔子主張:“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保ā墩撜Z·述而》)他為人十分謙恭,但在“好學”上卻特別自信,曾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保ā墩撜Z·公冶長》)他是相信學以致知的,“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在他看來“好學近乎知”(《禮記·中庸》),否則會導致6種弊病。他曾語重心長地教導弟子子路:“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保ā墩撜Z·陽貨》)好學的品質使孔子成為當世的“博學”之人,吸引了眾多弟子前來求學。其弟子中最為好學者當屬顏淵。有一次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回答說:“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保ā墩撜Z·雍也》)
其四是“愛生”。這是孔子“仁”思想在教育中的具體體現,是其教育愛的情感凝結。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孔子說:“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無誨乎?”(《論語·憲問》)即使在周游列國時,依然記掛著留在魯國的弟子。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保ā墩撜Z·公冶長》)弟子冉伯牛生了惡疾,孔子親至問候,“自牖執(zhí)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論語·雍也》)弟子顏淵去世,孔子悲慟欲絕,連說“天喪予!天喪予!”孔子對弟子的關心、愛護,也得到了弟子們的熱愛和尊崇。正如孟子所說:“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離婁章句下》孔子一生絕大部分時間、精力都用在教育弟子上,并常以此為樂,體現了標志著他的教師職業(yè)意識覺醒水平的“樂教”精神。[1]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有”,是對好教師特質的精煉表達。這既是對中國傳統(tǒng)師道精神的脈承,也是對新中國教師發(fā)展經驗的升華,更是對當前優(yōu)秀教師隊伍建設的要求。
其一,是要“有理想信念”。新時代的教師肩負著黨和人民的重托,為國家和民族培養(yǎng)各級各類人才。人有了理想信念,就有了精神支柱,就能成為真正的人。教育是百年樹人的事業(yè),需要教師有理想、有信念,站得高、看得遠,才能引導學生“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才不致迷失于眼前的功利。有星空,才知宇宙的浩瀚;有燈塔,才有明確的航向;有夢想,才有奮斗的動力。教師是“托著太陽升起的人”,其職業(yè)的神圣責任不可漠視。人民教育家、全國特級教師于漪曾說:“教師工作無時無刻不是你世界觀、人生觀的亮相,你整天和學生在一起,你有什么樣的思想觀念,自然會對學生產生相應的影響?!?/p>
其二,是要“有道德情操”。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追求,而“育人”先要“育德”。我們的教育傳統(tǒng)向來把“德”放在首位,重視人的德才兼?zhèn)?。研究表明,教育教學活動蘊含深切的道德意蘊,關注教師教學是否合乎倫理并考量學生福祉是很重要的課題。[2]全國道德模范張桂梅老師的事跡之所以感動了整個中國,就是因為她在極為困難的條件和充滿誘惑的情境下,堅守了高尚的道德情操,高標準地要求自己,保護了學生的健康發(fā)展。教師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在面對利與義的激烈沖突時,才能做出正確選擇;在個人和群體發(fā)生矛盾時,才能恰如其分地處理。教師在立德樹人實踐中,將“育德為先”落到實處,才有可能避免培養(yǎng)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其三,是要“有扎實學識”。這是做一位好教師的基本條件。教師應該是個有真學問的人,其知識應該是多方面的、扎實的??茖W的知識是用來解蔽的、啟蒙的,藝術的知識是用來體驗的、鑒賞的,教育的知識是用來助力的、促進的。教育就是教師用知識去改變人,就是讓學生也擁有知識,從而打開學生的眼界,擴展學生的心宇。那么,教師的扎實學識從何而來?這要靠教師的學習,扎扎實實的學習,精益求精的學習。教師的專業(yè)知識需要專精地學習,教師的相關知識需要跨界地學習,教師的實踐知識需要體悟地學習。教師應該做個樂于學習的人,給學生以幫助,為學生樹榜樣,讓學生看到知識的力量,具有探求知識的樂趣。另外,教師還要經常審視自己的知識結構是否需要更新、調整、優(yōu)化。
其四,是要“有仁愛之心”。教育是用“心”成就的事業(yè),對于學生的成長來說,教師的仁愛之心就像普照的陽光一樣溫暖。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就主張“愛滿天下”“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被稱為“國寶”教師的霍懋征,也是一位“把愛獻給教育的人”。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斯霞更是主張“母愛教育”,她說:“人民教師對學生的愛,是愛祖國、愛人民、愛教育事業(yè)的集中表現。”其實,教師之愛比“母愛”要偉大得多,因為它遠遠超越了血緣之親。教師之愛是一種大愛,是對學生命運的關心,是對人類未來的期望。相信人類的未來,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學生的發(fā)展,才能形成堅定不移的教育信念。教師對學生要關心,細致入微;要耐心,靜待花開。同時,教師也要將仁愛之心傳遞給學生,讓他們學會關心,“推己及人”,關心別人、關心集體、關心人類、關心世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夫子廟小學作為全國唯一一所以“夫子”命名并傳承孔子教育思想為特色的學校,通過學習孔子的師道精神,尋找“四有”好教師的校本表達,自覺推進教師隊伍的成長。夫子廟小學的校本實踐注重對標“四有”好教師要求,目標明確、效果突出。具體說來,進行了以下幾方面的校本實踐。
其一,怎樣才能做到“有理想信念”?首先,要求教師“眼中有榜樣”。什么樣的教育人身上有理想信念呢?那就是古今有成就的教育家和優(yōu)秀教師們。有鑒于此,夫子廟小學組織所有教師修學“見賢課程”。在見賢課程中,向孔子、陶行知等教育家學習,向斯霞、王蘭等“大先生”學習,目的就是希望每一位教師都能在一場場精神奔赴中“見賢思齊”,擇善而從。其次,要求教師“腳下留足跡”。怎樣保障教師的理想信念不落空談?那就要引導教師腳踏實地地用腳步丈量到理想的距離。夫子廟小學引領每一位青年教師結合原有經驗、發(fā)展背景,主動制定三年期的“青年教師個人成長動態(tài)規(guī)劃”,內含“青年教師個人發(fā)展情況分析”“青年教師個人專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青年教師專業(yè)成長軌跡圖示”和“青年教師個人成長記錄”等四部分。于此,教師的理想信念追求轉變成腳踏實地的真實進步。
其二,怎樣才能做到“有道德情操”?首先,對教師明確提出“德才兼?zhèn)洹钡囊?。教師的道德表現能夠影響一個學生的一生。夫子廟小學對教師提出“德才兼?zhèn)洹钡囊?。德才兼?zhèn)涞摹百t達教師”,正是需要“德行”與“才干”的兩翼并舉,既要做到以德立學,也要做到學以養(yǎng)德,通過道德自律激發(fā)“為己之學”的內驅力,再從學習中喚起并強化個體自身的道德情感。其次,要求教師不斷地自我完善,實現“以德育人”。教師道德情操的養(yǎng)成是一個不斷提高的過程,其精神境界每提升一步,就會對教育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認識得更深刻一些。相應地,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也就自然升高,學生從教師身上得到的做人教益也就更為豐富。潛移默化之下,學生的道德情操就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其三,怎樣才能做到“有扎實學識”?首先,為了促進教師的自身成長,夫子廟小學成立了教師發(fā)展平臺——孔子書院,根據不同類型的教師設立不同層級的研習社,如面向職初教師的“敏學研習社”、面向骨干教師的“仁智研習社”、面向名特優(yōu)教師的“明格研習社”等,彼此學習、坦誠交流、合作互助、專業(yè)探究,“博學篤志、切問近思”,不斷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其次,夫子廟小學作為夫子廟小學教育集團總校,堅持以集團內教師隊伍建設均衡發(fā)展為首要任務,定期組織名師工作室教師開展觀課、研課活動。再次,夫子廟小學注重教師全面素養(yǎng)的優(yōu)化,追求著“君子不器”,教師們都在如饑似渴地學習著詩歌、書畫、民樂,汲取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粹。此外,夫子廟小學尤其注重教師的讀書習慣、讀書能力、讀書品質的提升,以讀促學,“書”“人”統(tǒng)一,“教”“育”合璧。教師們“學然后知不足”,能主動地學習新知識,增強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其四,怎樣才能做到“有仁愛之心”?首先,設立“仁愛獎”。從2010 年開始學校設立該獎項,正是為了發(fā)現在家庭、學校、社會中主動承擔責任、幫助他人、服務集體、奉獻愛心之人。獲獎的人中就有不少教師,他們的身上都體現著孔子提倡的“仁愛精神”。其次,倡導“仁愛厚責”微公益。2021 年,學校成功申報了江蘇省中小學生品格提升工程“仁愛厚責:智多星微公益行動”,希望在豐富多彩的微公益活動中,讓師生有責任之心、仁愛之心,從而實現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在覺悟、自由生長。再次,爭做“仁愛之師”?,F在,夫子廟小學教師人人洋溢著仁愛之心。如有的教師在自己的“教師論語”中這樣寫道:“學生,永遠是老師眼中最美的風景。愛學生,不需要理由,因為當你走進童心,你就會發(fā)現這是一個多么純潔的殿堂!我愿和孩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成長的快樂,我愿用愛澆灌孩子的心田,創(chuàng)造一個屬于他們的美妙天堂?!笨梢姡叭蕫壑摹币讶怀蔀闇嘏蜃訌R小學師生的校園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