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瑜璐
小雨(化名),16歲,高一女生。體型偏瘦,膚色白皙,臉上有很多青春痘。初次訪談時,小雨說感覺生活沒意思,別人都不喜歡她,自己也時常對周圍人感到憤怒,想要和所有人對著干。
小雨家庭經濟條件較優(yōu)渥,父母對她期待甚高,如果成績下滑就會責罵她。成長過程中遇到幾位嚴格的老師,不愉快的相處經歷讓她害怕與權威人士相處。大大咧咧的個性、直來直往的表達方式也導致她身邊缺少朋友。九年級時由母親陪同到??漆t(yī)院就醫(yī),確診為抑郁狀態(tài),此后一直遵醫(yī)囑服藥。高一上學期病休兩個月,復學后醫(yī)生建議輔以心理咨詢。小雨主動向家長、班主任提出前來咨詢。
自我同一性混亂指個體感覺人生沒有目標,無法獲取滿意的社會角色或地位。自我同一性混亂者一般擁有消極的自我認同,沒有明確的發(fā)展方向。小雨從小成績優(yōu)異,后來學習壓力較大,努力不見成效,內心開始焦慮不安。該狀態(tài)延續(xù)到高中,形成當下逃避問題、感覺生活沒意思等心態(tài)。
小雨自訴成長中遭遇過老師的言語欺凌、體罰等負性事件,父母對她的學業(yè)期待甚高,這導致小雨內心充滿矛盾。一方面,父母、老師是兒童早期認同模仿的對象,他們嚴厲的互動模式造成小雨對權威既敬又畏。另一方面,被動承受傷害的小雨開始習得攻擊性的應對模式,如“我就是要和你們對著干”“等我強大了你們都要受到懲罰”等。同伴關系方面,小雨沒有關系親密的同性朋友,這不利于小雨學習如何與同齡人相處。
小雨看起來頗為叛逆,但進入高中后,她主動申請擔任課代表,這是她尋求自我價值的表現。小雨散漫的態(tài)度背后隱藏著渴望肯定與關注的需求。
小雨初中時被診斷為抑郁狀態(tài),一直服藥。高一時因狀態(tài)不佳到腦科醫(yī)院住院一周,休學數月。復學后,對學業(yè)和人際關系產生焦慮。在班主任建議下前來咨詢。小雨在人際關系中遭遇挫折,內心沖突大。一方面,她覺得父母對自己關心不足,不能理解自己承受的學業(yè)壓力和困難;另一方面,過往經驗中遭遇的不公正待遇讓她在解讀他人行為時產生負性認知,減少主動交往行為。
我與班主任、小雨家長進行溝通,解釋學校心理咨詢工作主要在于幫助來訪者穩(wěn)定情緒,適應返校后的學習生活,小雨須在父母陪同下定期前往醫(yī)院就診并反饋具體就醫(yī)情況。
家庭是來訪者最重要的資源,小雨一直認為父母對自己不好,幫助她理解父母的愛可以促進小雨的心理康復之路。小雨說父母總是偏心其他人,小時候因為玩具、零食被媽媽分給親戚的孩子而離家出走,被找回來以后選擇絕食賭氣。我詢問她父母是如何處理這件事的,并請小雨對“父母對我漠不關心”等信念進行辯論。小雨的表情開始變得生動起來,直接承認父母的關心與愛對她來說有些害羞,她調皮地說“他們是老好人”。接著,我又請小雨回憶父母向她表達關心的事件。漸漸地,小雨對于父母的想法和態(tài)度發(fā)生變化。之前她認為父母不關心自己,在對不合理信念進行辯論的過程中,她開始從新的視角看見來自父母的關心與愛。
小雨在面臨人際挫折情境時的應對方式比較消極,要么聲嘶力竭地吵架,要么被動忍受后憤怒情緒再次爆發(fā)。我向小雨解釋了辯證行為療法的概念和基本工作原理,幫助她在“接受”與“改變”之間找到平衡。例如,小雨提到自己喜歡抖腿,導致桌子晃動發(fā)出聲音,同學說這聲音讓人心煩,不能靜心聽課,就會阻止她,因此她對周圍同學很氣憤。我問小雨:“當同學阻止你抖腿、晃動桌子時,你感覺如何?”小雨回答:“我很憤怒,他們?yōu)槭裁匆缮嫖??我不喜歡這種被管教的感覺?!蔽医又鴨枺骸澳悄惝敃r是怎么回應他們的?”小雨理直氣壯地說:“我就假裝沒有聽見,走出教室了。”“在感到被管教時,的確會有不舒服的感覺。離開以后,事情變得如何了?”小雨說:“離開教室并不是一個好的做法,但我不知道怎么做會更好?!蔽蚁葞椭∮昀斫?,在當時的情境下她的信念、感受以及行為都是可以理解的,進而應用具體的問題行為解決策略幫助小雨糾正或改善原有行為。
咨詢后期,我與小雨回顧了辯證行為療法的操作性技術,并討論可以在什么場合下運用,以及如何運用。小雨表示自己獲得了新的問題解決辦法,不再消極地應對沖突。我還和小雨一起尋找支持力量,包括在什么情況下可以尋求父母的幫助,什么情況下可以尋求老師的幫助等,讓小雨感受到她在心理康復過程中擁有很多支持力量。在獲得小雨知情同意后,我與班主任保持積極溝通,協助做好家校醫(yī)聯動。
接受醫(yī)學治療逐漸康復返校的高中生并不少見,幫助他們適應新班級,提供心理支持,開展醫(yī)教協同很必要。咨詢師一方面對個案進行個別輔導,另一方面與醫(yī)院、家庭和班主任通力合作,多方評估學生的康復程度及支持性策略的有效性。本案例中,咨詢師為接受醫(yī)學治療后復學的小雨“撐傘”,幫助她找到撫平心中紊亂的方法,用更靈活的方式應對生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