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書平
(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qū)西坪鎮(zhèn)樂稼小學 貴州 遵義 563000)
語言屬于人類表達自身情感的重要途徑,人類所有心理活動都可通過語言或者肢體行為表現出來。由于特殊兒童身體或者智力方面存在缺陷,特別是弱智兒童,其語言表達機能差,所以,在特殊幼兒教育過程當中,要將其語言能力培養(yǎng)作為重點。與此同時,教育者還需要根據特殊幼兒的行為表現,制定行為培養(yǎng)計劃,通過教育和引導,循序漸進讓特殊兒童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使其能夠正常表達自身想法,養(yǎng)成文明的習慣,提高特殊兒童教育質量。
特殊幼兒本身思維能力、智力、聽力等方面發(fā)育遲緩,對其語言表達能力可產生重要影響。由于特殊兒童本身存在缺陷,其會不自覺產生各類陋習,無論是在語言表達方面,還是在行為習慣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語言表達能力缺乏,單純依靠枯燥的訓練難以解決特殊幼兒的語言表達問題。在行為習慣方面,上課坐姿不正確,握筆姿勢不標準,頭部和桌面距離太近,課堂秩意識薄弱,甚至受到老師的批評之后還會出現摔東西的行為,以此發(fā)泄情緒。部分特殊兒童在學習過程用筆戳書本,并不覺得自身行為有何不妥,還有的兒童不注重個人衛(wèi)生,自理能力弱,不會換衣服、擦鼻涕,甚至剛剛入學的時候不會分辨男女洗手間、不會自主穿鞋等[1]。
面臨以上特殊兒童在語言表達、行為表現、智力水平方面的問題,需要教育者思考特殊兒童行為習慣“病因”,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具體而言,原因可能有多種,孩子在家時,受到家長的溺愛,對于孩子出現的不良習慣放任不管,使其養(yǎng)成隨心所欲的行為習慣。部分孩子在家由長輩照顧,自理能力不足,導致特殊兒童進入學校以后自理能力較差,良好的行為習慣尚未養(yǎng)成。為了培養(yǎng)特殊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使其能夠感恩懂理、自立自強,快速向社會當中融入,得到大家認可,需要教師思考教育思路。教育者的職責不僅僅是傳道、授業(yè)和解惑,更重要的是改正學生的習慣,對于特殊兒童的培養(yǎng),語言能力、行為習慣等教育內容都至關重要,通過有效的教育和引導,讓特殊幼兒養(yǎng)成文明禮貌的習慣,有助于幼兒品德、學習能力的提高。
2.1 語言培養(yǎng)。
2.1.1 傾聽習慣。特殊兒童傾聽習慣的培養(yǎng)需要將聽、說習慣培養(yǎng)融合進行。因為聽說屬于特殊兒童語言表達的重要前提,只有先聽懂他人話語的意思,才能形成和他人交流的能力。從特殊兒童的語言能力培養(yǎng)來講,聽說結合的方式對于其傾聽習慣的培養(yǎng)至關重要。特殊兒童語言教學的過程當中,大部分兒童都會跟隨教師所說的話語附和,部分兒童難以聽清教師所講內容,此時,若教師仍然要求特殊兒童利用自身語言表達,其必然難以清晰表達自身想法,所以,也會為語言教學造成困擾。
針對此情況,在特殊兒童語言教學環(huán)節(jié),教育者應該關注其傾聽習慣的培養(yǎng),特別是在語言教學過程,要求特殊兒童集中精力,認真傾聽教師講解,待教師講解結束之后,弄清老師語言表達要點,之后再進行自主表達。同時,教師還需注重特殊兒童傾聽習慣的培養(yǎng),提高其語言交流能力。在教學過程,注重特殊兒童語言方面的教學,側重于其傾聽能力培養(yǎng),使其能夠邊聽邊思考,認真回答教師提出問題。比如:在特殊兒童教學期間,要幫助其區(qū)分“有幾個”、“第幾個”等概念,根據問題中的重點信息,在教師不斷重復的情況之下,給出回答。通過循序漸進的培養(yǎng),讓特殊兒童形成認真傾聽的習慣,了解他人語言信息的前提之下,認真思考問題,逐漸形成語言表達能力[2]。
2.1.2 語言教學。對于特殊兒童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同樣需要利用因材施教的理念。由于特殊兒童存在智力缺陷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在特殊兒童語言表現方面也存在巨大差異。語言教學階段,教育者應該根據兒童語言缺陷實際情況,選擇差異化教學方式。在教學之前,做到了解每個兒童語言表達實際情況,制定教學策略,保證教學過程的針對性。
比如:如果特殊兒童語言缺陷相對較輕,在教學過程,對于表達能力相對較強的兒童,為其提出更高的要求,清晰、完整組織語言,回答問題;如果特殊兒童的語言缺陷相對嚴重,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盡量將語速放慢,以清晰的語言,一字一句完整表達,并要求這類兒童反復練習,在回答問題。部分特殊兒童存在口吃現象,在表達過程一次只能說幾個字,對于此類兒童,在其語言表達過程,教師可以要求其按照一字、一詞、一句方式進行語言表達,跟隨老師口型進行練習,最終達到清晰表達的目標。
2.1.3 表達習慣。特殊兒童語言能力培養(yǎng)要注意語言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讓兒童養(yǎng)成良好的說話習慣。因為語言環(huán)境是語言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礎。對于特殊兒童教育和培養(yǎng),需要教育者將聽說結合,為兒童營造語言表達機會,給予其更多鍛煉的機會,讓特殊兒童正確利用語言表達自身想法,盡可能使其每次表達都能完整、清晰。對于特殊兒童的教學,語言環(huán)境創(chuàng)設階段,需要教師與之展開語言交流,并在特殊兒童表達期間,利用肢體動作,給予其微笑和鼓勵,營造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氛圍,讓特殊兒童身處其中能夠產生表達欲望,多聽、多說建立學習自信。通過持續(xù)練習,激發(fā)特殊兒童的語言表達意愿,使其通過實踐,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特別是那些說話過程聲音較小的特殊兒童,經過堅持進行語言訓練,無論是語言表達的流暢度,還是聲音音量都有一定程度提升。
需要注意,特殊兒童由于本身智力方面存在缺陷,使其思考的持續(xù)時間較短,所以,對待特殊兒童語言教學,還需教師注意適度休息,利用游戲的方式幫助兒童放松大腦、身心,保持其大腦興奮性,提高后續(xù)教學效率。訓練特殊兒童語言能力,其說話習慣的培養(yǎng)也十分重要,在課堂上,讓兒童使用標準用語、文明用語表達自身想法,改掉以往存在的不良習慣,形成良好的語言思維[3]。
2.1.4 語言訓練。因為特殊兒童語言能力是其他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礎,所以,在語言教學方面,還需教育者關注語言訓練形式的豐富性,部分特殊兒童在自我控制力方面能力不足,難以長期在同一事物上集中精力。如果語言教學過程過于枯燥,那么教學質量難以得到保證。教師可以選擇擬生故事,還可以選擇兒歌或者繞口令多種方式輔助其學習。同時,利用情景模擬、歌唱比賽、課堂游戲多種形式輔助教學能夠使特殊兒童的大腦始終處于興奮狀態(tài),激發(fā)其學習興趣。適當運用游戲,不但能夠活躍課堂,而且還能幫助特殊兒童鍛煉語言,在游戲過程與他人交際,嘗試用規(guī)范的語言,使其表達自我想法。除此之外,教師還可在課余時間為特殊兒童播放故事、歌曲或者錄音,課前師生共同完成“舌操”,鍛煉其舌部肌肉。
2.2 習慣培養(yǎng)。針對特殊兒童的行為習慣問題,在教育和培養(yǎng)過程當中需要從生活出發(fā),關注特殊兒童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具體包括如下幾點:
2.2.1 生活習慣。生活習慣是特殊兒童需要具備的基本能力,教師需要關注兒童日常生活習慣的培養(yǎng),比如:要求特殊兒童飯后漱口、飯前洗手、勤剪指甲、講衛(wèi)生、定期洗澡等,日常注重對特殊兒童的觀察,如果發(fā)現其存在生活習慣方面的問題,需要及時叮囑,督促其改正。在學校也要形成便后洗手的習慣,還需提示家長盡可能讓孩子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可為其包辦一切,注重特殊兒童自理能力和生活習慣的培養(yǎng)。
2.2.2 道德習慣。對于特殊兒童的習慣培養(yǎng),道德習慣為重要內容之一,因為良好的道德習慣是特殊兒童參與社會生活的重要前提。無論是孝順父母,還是尊敬師長,又或者是尊老愛幼都是道德教育重點。教育者需要引導特殊兒童愛護公物,不隨意踩踏花草,遵守交通。以上內容對于普通孩子來講可能容易理解,也容易做到,但是對于特殊兒童來講,要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習慣還有一定困難。部分特殊兒童可能情緒暴躁,如果受到他人指責,就會發(fā)脾氣,愛摔東西,造成公共財物受損。所以,對于此類兒童應該以說服教育作為主要方法,運用教育者的耐心對于其進行引導,不可對其嚴厲斥責,幫助特殊兒童找到克制情緒的方法,逐漸形成道德認知。
2.2.3 學習習慣。在特殊兒童的教育過程中,其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至關重要。在課堂上需要端正坐姿,以正確的姿勢書寫,目視前方,挺胸抬頭,將其以往學習過程存在的陋習改正,像隨意咬手指、癱坐等。如果特殊兒童課堂上坐姿端正,教師也應該不吝表揚。相反,如果學生做得不好,需要逐一糾正,盡可能找到特殊兒童身上的閃光點,利用激勵教育措施,要求其他兒童學習,幫助特殊兒童樹立榮譽觀念,循序漸進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2.4 勞動習慣。對于特殊兒童的習慣教育,勞動教育屬于重要內容,因為勞動教育不但能夠鍛煉特殊兒童身體機能,而且還能使其樹立勞動意識。例如:鼓勵特殊兒童自主穿衣、洗毛巾、掃地,鍛煉其手部肌肉的靈活性,愛惜他人勞動成果,在搬桌子的時候,可與他人進行合作,樹立合作意識,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2.2.5 禮貌習慣。文明禮貌的習慣培養(yǎng)也極為重要,主要是培養(yǎng)特殊兒童運用文明用語的意識,在請求他人幫忙的時候會說“謝謝”、“請”,見到他人的時候能夠主動問好,與人交談的時候注視他人雙眼,當其犯錯的時候也會說“對不起”,回應他人感謝的時候會用“不客氣”進行表達。無論是家中還是在學校,都需要運用禮貌用語,長期堅持當特殊兒童養(yǎng)成文明禮貌的良好習慣。在學校教育方面,教師需要抓住所有禮貌教育的機會。比如:在幫助特殊兒童整理衣服的時候,可以詢問“老師幫助你整理衣服,你應該說什么?”啟發(fā)特殊兒童說出“謝謝”。對于智力水平相對較高的特殊兒童,教師還可通過提示的方式,示意其幫助自己,并真誠地對學生說出“謝謝你幫助了老師,真棒!”之后稍微停頓,提示學生“老師表揚你并且感謝你,你應該說什么回應?”給予特殊兒童思考時間,使其能夠自主說出“不客氣”,教育要持之以恒,對于特殊兒童的教育更要如此,只有持續(xù)堅持才能幫助其養(yǎng)成文明禮貌的良好習慣。
2.3 家校合作。家校合作能夠為特殊兒童社交和認知能力的發(fā)展提供良好平臺,關注特殊兒童品質方面的教育,使其能夠和社會快速融合。部分存在智力障礙的兒童在課堂上可能出現隨意跑動,拿他人物品,和老師之間產生沖突的行為。所以,需要教師和家長共同關注特殊兒童的教育和引導,使其明確在特定場合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家長通過家庭教育規(guī)范孩子行為,教師通過學校教育加強教育引導。家校合作方式可以創(chuàng)新合作方式,比如:對特殊兒童的教育開發(fā)校本課程,發(fā)動家長提出建議,共同參與教材資源的開發(fā),加強家長和教師之間的聯系,選擇和特殊兒童熟悉的事物編寫教材。
同時,在家校合作過程當中,家長還需要關注特殊兒童心理狀態(tài)的引導,尤其是針對剛剛步入學校的兒童,其在情緒方面可能存在障礙,需要教師做好其情緒疏導工作,分析其行為表現,判斷特殊兒童存在的心理問題,根據特殊兒童所處年齡段,選擇差異化的引導措施。特殊學??梢源蛟煨睦碜稍兪?,為家長提供教育咨詢服務,為特殊兒童提供心理引導,鼓勵家長走進咨詢室,咨詢孩子心理健康問題的教育方法,緩解其承受的壓力。
在家校合作過程當中,特殊兒童為家長和教師關注的重點對象,需要雙方不斷努力發(fā)現特殊兒童個人興趣、優(yōu)勢,家校合作共同制定教育計劃,讓特殊兒童對于所學內容產生興趣,在學習過程獲得快樂的體驗。大多數的特殊兒童對于動手操作類型實踐活動感興趣,教師可以利用節(jié)日契機,為其布置動手制作任務。比如:中秋節(jié)來臨之際,可以布置“制做月餅”任務,由教師將中秋節(jié)起源向特殊兒童講解,之后將月餅制作流程錄制成視頻,呼吁家長參與其中,和孩子共同完成制作任務,在此過程既能增進親子情感,又能增強家?;?,通過學習任務讓家校之間緊密連接,落實對特殊兒童的教育。
綜上分析,對于特殊幼兒的教育屬于系統(tǒng)化工作,教育者面臨的工作任務較重,所以應該根據特殊兒童的表現,運用針對性的教育策略,注重特殊兒童語言方面的教學,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深度融合,為特殊兒童提供語言訓練和表達的機會,提高教育質量。與此同時,教育者還需要關注特殊兒童生活、道德、勞動、學習等方面習慣的培養(yǎng),適當運用家校合作方式,提高特殊幼兒的教育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