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晗 (江蘇省沭陽縣沭陽如東實驗學校)
追求美的實質和追求美的境界是教育促進詩意人生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目標, 聆聽欣賞所感知的音樂情感往往就蘊含在音樂的意境之“美”中。作為音樂課程性質之一的“審美教育”思想與我國的教育、文化傳統(tǒng)一脈相承,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針的有機組成部分。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課程就特別要求:“通過音樂教育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發(fā)展個性,啟迪智慧,豐富和發(fā)展形象思維,激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盵1]那么在音樂教學實踐中如何引領學生走進音樂并“美”在其中呢?
音樂是情感激蕩的藝術,美與情感交織,如在博愛、寬廣、渾厚的《大海啊,故鄉(xiāng)》中領略充滿深情地、飽滿地對母親、對大海、對祖國的眷戀之情,在震撼心靈的《英雄贊歌》中激蕩著對英雄的崇敬與民族的精神,在溫柔、細膩、秀美的《太湖美》中感受旖旎的大自然,并油然而生熱愛家鄉(xiāng)之情,這就是音樂所帶來的藝術美。然而,音樂學科除了具有自身“樂”性外,還具有強烈的審美性以及通過音樂審美的過程性等基本特征。作為音樂教師,只有時刻以音樂學科的這些基本特征去引領學生走進音樂,學生的音樂“美”的學習與獲得才能得以實現。
首先,從音樂語言的表現特征出發(fā),引導學生通過音樂本體而發(fā)現美。音樂語言的表現特征體現在師生音樂語言的交流,學生對音樂的聽之感悟以及對音樂各種如節(jié)奏、速度、強弱、力度、旋律等知識要素的認知與掌握中,學生了解這些要素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將會深刻領悟音樂語言是通過音樂的表現形式來體現內容與情感的,從而進一步發(fā)現音樂美之所在。
其次,從音樂“情”與“美”轉化過程性特征出發(fā),引領學生獲得審美境界而感悟美?!懊馈笔冀K和“情”相輔相成的,即“美”在“情”中,“情”生“美”中,也就是說,學生的音樂情感的生成是通過音樂審美的過程實現的,這是音樂學科區(qū)別于其他學科而具有的“美”和“情”感動學生的獨特魅力。學生發(fā)現音樂美,主要體現于對音樂的悲、喜、優(yōu)、壯、崇高和歡樂的認知,學生只有積極主動地走進音樂作品,才能不斷從中體驗作品的風格,感悟作品的內涵,逐步實現音樂學習的審美境界,從而達到發(fā)現作品所折射出的形態(tài)萬千的音樂美。
最后,從音樂時間過程性特征出發(fā),引領學生領略音樂時空的整體性而感受美。音樂也可以說是時間藝術,時間造就過程,音樂的美感往往伴隨著運動過程而發(fā)生。審美一個作品要注重從頭到尾的完整過程,才能把握時間流逝所帶來的音樂感受,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時間就是過程,過程即音樂,音樂即過程,教學過程也就是教學目的。[2]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去發(fā)現與領略包括以歌曲為代表的綜合藝術的美和器樂曲的無標題、有標題的音樂美。
音樂美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生活中的天籟之音本身就是音樂,如流水嘩嘩,鳥鳴婉轉悅耳、動物悲情哀號、雨水滴答、車輪撞擊咔咔……這些自然界的音律常常給人帶來音樂創(chuàng)作的靈感,如《百鳥朝鳳》《清晨》等作品中都飽含了自然界的聲音,這些聲音再通過樂器演奏模仿而表達出來。生活中處處隱藏著美,只看我們能不能發(fā)現,自然音源可以成為音樂,只要我們不斷挖掘與探索、開發(fā)與利用,對學生正確而合理的引導,他們的音樂創(chuàng)作靈感自然生發(fā)。
教學片段:引導學生聯(lián)系音樂與生活——發(fā)現美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為你們準備了一些物品,有彩紙、剪刀、塑料桶、水杯、清水、大米、相關聲音的磁帶、錄音機、礦泉水瓶、指揮棒等。我們即將來到美麗的山谷,你們將遇到各種畫面和聲音,請你們自由選擇物品,結合《我們來到美麗的山谷》的歌詞,用實際行動把山谷的美麗表達出來。
……
自然音樂組:學生立即表現出很高的熱情,有的研究歌詞,有的手持剪刀彩紙,拼出一朵朵鮮艷的花;有的用水和杯子即塑料桶結合模擬出山間泉水叮咚的聲音,或者山間溪水的潺潺聲;有的用綠色彩紙裝點成綠色小道;還有的學生干脆就利用自己的嘴和手表演起口技來,一時間鳥鳴聲、水流聲、蛙叫聲此起彼伏,美的意境已經得到了創(chuàng)設。
點評:學生運用的是生活中常見的物品,能根據對生活的想象模擬出自然聲響,并能結合生活情境做到“聲”與“景”的結合,表現出了生活美。那么,能否進一步將這些發(fā)現的美融入歌曲《我們來到美麗的山谷》呢?
學生經過再次的討論并進行展示。
學生演唱之前,合理運用泉水、風吹的各種聲音作背景,放飛心情演唱《我們來到美麗的山谷》,并能根據音樂的節(jié)奏伴以舞蹈、律動,最后依然在自然的聲音中結尾。
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領下通過合作、討論的方式,參與意境與聲響的創(chuàng)編并表現,有效把藝術與生活相融,深刻感悟音樂之源便存在于我們的生活。這正是我們的音樂課堂教學所要追求的審美意識與能力培養(yǎng)之體現,在發(fā)現美與應用美中呈現出教與學的最佳契合點。
對音樂的感受與體驗是人類音樂活動的基本方式。目前,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對音樂情感體驗的界定已經從核心素養(yǎng)的視角做了說明,即音樂情感體驗是指學生在聽、唱、奏、動等音樂活動中,通過直接體驗(音樂感知覺直接產生的情緒體驗)和間接體驗(音樂表象及聯(lián)想產生的情感體驗),用音樂表達與抒發(fā)情感,或從音樂感悟中激發(fā)情感,這是音樂從音響形式轉化為情感本質的關鍵過程。[3]可以說,高中核心素養(yǎng)觀下的音樂情感體驗的界定對義務教育階段音樂教學中是一種啟發(fā)。因而,在音樂教學中,我們有充足的理由立足學生感受和體驗音樂作品內涵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形成音樂情感體驗的意識和能力。這種審美體驗能力體現著特定社會歷史階段的審美本質,凝聚著深刻的民族特征和豐富的社會生活內涵,學生隨著音樂進行感知、想象、理解等心理活動,在音樂審美過程中獲得自己的感受和體驗。[4]
作為文化的一種形式,中國經典的音樂藝術中有無數珍品。在蘇少版《音樂》教材九年級(上)《悠遠古風》單元的教學中,我將古琴曲《陽關三疊》作為重要的一節(jié)音樂欣賞課。《陽關三疊》作為中國傳統(tǒng)的古琴曲經常在各大電視媒體播放,在教學時,我根據該曲的風格,努力創(chuàng)造與之適應的課堂氛圍,從學生內在參與和情感的體驗出發(fā),從體味作品自身的內涵和情感入手,引導學生理解中國傳統(tǒng)樂器古琴表現音樂美和情感的表達方式,感受中國古琴特有的魅力與迷人的意境,體味古琴高雅、含蓄、悠遠、情意綿綿的東方古典藝術美。圍繞《陽關三疊》的曲風、詩歌內涵、視頻畫面、動作表達方式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從藝術的不同角度,全方位將自己的音樂文化視野和音樂知識拓展開來,體現出學生對音樂欣賞的廣度和深度,并從藝術本身結合文化、歷史背景進行分析和感悟,從而體驗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之美,產生深愛之意、之情。
音樂學習的基本方式是對音樂的聆聽,并不斷感悟音樂所帶來的體驗,這通常需要一些活動作為途徑。在教學中,以音樂為主線,貫穿于學生的每一個學習活動中。學生通過三次聆聽后,不同程度地從音樂的音色、節(jié)奏、旋律以及音樂固有的創(chuàng)造手法中感染了情緒、感受了一種意境,也自然獲得了應有的體驗。學生懂得了“三疊”的含義,也懂得了樂曲為五聲調式即商、羽調式的交替,結合附點音符、八度跳音程、切分節(jié)奏、十六分音符的時值的構成體現了我國古典音樂的結構特點。教學中采用了聆聽、觀看、欣賞、品味、學唱相結合的學習途徑,做到“聽中有視”“視中有品”“品中有思”,然后實踐于學唱環(huán)節(jié),從樂曲的體悟中也強化了對音樂的理解。在我國唐代有一首以歌曲形式廣為流傳的詩,即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一千多年來也一直受到音樂愛好者的廣泛青睞。學生通過樂曲的聆聽和詩詞朗誦,“詩”“樂”交融,情意共生,體悟著憂傷惜別的情感之美。
教學片段:學生在音樂感受中體驗之美
……
學生A: 這首曲子和詩歌的結合,讓我們沉浸于音樂與畫境之中,“渭城”“客舍”“陽關”之處,“朝雨”澆淋著青青的楊柳,以酒對飲傾訴著離別的憂傷、惜別和期待之情,這些畫面被樂曲表達得淋漓盡致,深深感受到了詩為樂之心,樂則為詩之魂,兩者之間那種幽美深邃的意境表現得淋漓盡致。
學生B: 樂曲典雅而綿長悠遠,節(jié)奏舒緩交替有致,時而低沉,時而緩慢,如泣如訴,離別愁腸,但又不乏悲壯與激情慷慨,這種傷感與激昂之情尤其體現在“遄行,遄行”的八度大跳以及“歷苦辛”等處,重復陳訴,情真意切,詩人與樂曲中的主人公之間的傷感離別、關心備至、留念之情油然而生。
學生C:樂曲纏綿起伏,錯落有致,旋律不斷發(fā)展變化,意境情感深邃,體現出別致的音樂創(chuàng)作手法,體現了“詩”與“樂”的韻境交融,“情”與“意”的相觸相感。
師:同學們!《陽關三疊》之所以成為千古絕唱,深受歡迎,是因為《陽關三疊》樂曲呈現的是聲、韻意、畫,其風情雖然各異,卻不乏神韻共生,這就是我國傳統(tǒng)的富有典型東方古典美的藝術之獨到之處。這也同時說明,藝術的表現形式雖然是豐富的,多樣的,可以說千姿百態(tài),但它們蘊含的文化價值往往又是具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應該借助音樂藝術多元化的這種特點,加深理解與包容,不斷體驗,提升文化藝術修養(yǎng)。
在教學的拓展部分,讓學生欣賞合唱版的《陽關三疊》,讓學生感受到加入各個聲部后音色變得更加豐富和渾厚了,層次也分明了許多,從力度的起伏變化之中體現除了音樂的高潮,音樂的表現力得以加強。進一步讓學生進入表演角色,以情景劇的表現形式,將元二、詩人、酒保、琴者、青柳、朝雨等作品元素演繹出來,學生在真實的感受中再次體現一種真實的“美”的意境。
音樂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初中課程標準提出:音樂課程各領域的教學只有通過聆聽、演唱、探究、綜合性藝術表演、音樂創(chuàng)編等多種實踐形式才能得以實施。學生在親身參與這些實踐活動過程中,獲得對音樂的直接經驗和豐富的情感體驗,為掌握音樂的相關知識和技能、領悟音樂內含,提高音樂素養(yǎng)打下良好的基礎。[5]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創(chuàng)造美,以拓展的形式,在八年級下冊《亞非拉掠影》單元的教學中,我選擇了《櫻花》一課,引導學生用聆聽、觀察、欣賞、探究、合作等多種方式參與音樂學習,用自己獨特的方式進行表達和創(chuàng)造。教學按照四個步驟開展,即初步理解與感受音樂作品、逐漸走進音樂、深入感悟音樂本體、表現與創(chuàng)造音樂。
教學片段:引導學生展開音樂表現——創(chuàng)作美
師:同學們!通過《櫻花》詞曲的學習,感受到櫻花的美麗與芳香,也了解了日本民族積極的精神面貌,日本人為了珍惜櫻花短暫的時刻,往往會通過舞蹈來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和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F在,我們正處于春天,我們國家的油菜花、桃花也競相開放了,現在老師播放音樂《櫻花》合唱,請你們根據所學知識,在音樂和視頻圖畫的背景下,也嘗試創(chuàng)編一些舞蹈來表達自己沉浸在花海中的喜悅之情和對大自然的美好的熱愛之情,好嗎?
師:根據學生的情況分為表演組和評價組。
表演組:通過幾分鐘的討論后,開始在音樂聲中分別進行表演。他們根據音樂的節(jié)奏,翩翩起舞,或喜悅,或激昂,或托臉迷醉于花海的芳香,或展開雙臂擁抱風與陽光……
評價組:看到大家的表演,我們都感到情不自禁了,在我們的眼前仿佛就是一片粉紅的、金黃的、藍白相間的各種花的海洋,是他們的表演把我們帶入美好的世界,是音樂和舞蹈的結合讓我們再次感受到青春氣息,原來我們也可以創(chuàng)造出音樂的美……
師:是的,同學們的表演都能與音樂的節(jié)奏保持一致,也能把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帶到自己的肢體表達之中,把自己對美的崇敬和熱愛表現得淋漓盡致,舞蹈動作很有創(chuàng)造性,相信大家只要用心、用情,就會隨時發(fā)現音樂美并能夠去創(chuàng)造音樂美的,讓我們再次為他們鼓掌。
可以說,這樣的教學體現了現代課程理念的實踐觀,打破了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育模式,注重學生音樂學習過程中的美的表現能力,強調音樂實踐與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教師通過對所學知識的分析與討論,結合音樂結構特點以及藝術表現的手法,巧妙地引導學生根據對音樂的了解,創(chuàng)編舞蹈融入音樂而表達情感,實現對音樂美的再創(chuàng)造。
體現“美”的音樂課堂教學主張形式精簡但內涵豐富,方式靈動而過程扎實。充分利用生活與音樂之緣,從“美”的視角不斷探索音樂意境與生活情感的相襯生輝,學生既學會了學習,也體驗與感受了音樂與生活的共同美好,音樂素養(yǎng)在不知不覺中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