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玉鳳(長沙市第一中學語文教師)
讀《三國演義》,我們總會有一種奇妙的感受,不管出自哪一個政治集團,也不管出身是否高貴,每一個英雄都會讓我們唏噓。你稱王、我稱帝似乎都有道理,陰謀陽謀都是智慧,文臣武將、降將叛臣各有風采。從某種程度上說,讀《三國演義》就是在讀一部英雄傳奇。
在英雄輩出的三國時代,武將群體令人矚目,他們如一顆顆明珠點綴著熠熠生輝的三國英雄譜。在這個諸侯兼并、戰(zhàn)爭頻繁的亂世,將領改換門庭是常有之事。然而,有一批人忠肝義膽、以勇武著稱于世,使得后人在談起三國英雄時肅然起敬。
“桃園三結義”后,關羽與劉備的關系可概括為兄弟之情和主從之義。關羽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投降了曹操。投降后,曹操給了關羽許多尊重、理解和關愛,盡管關羽是“身在曹營心在漢”。重義的關羽,明是非、知圖報。曹操對他好,他斬顏良,誅文丑,盡全力報答;但曹操贈予的錢物與美女,他都退回。心念舊恩盼歸期。知道劉備下落后,他千里走單騎,重回劉備身邊。這些,都凸顯了關羽的忠肝義膽。
張任被稱為西川四將之首。他智勇兼?zhèn)?,“鴻門宴”中舞劍救劉璋,落鳳坡設計殺龐統,雒城追劉備。劉備將入川的精英人馬幾乎全用上了才將張任拿下。劉備誠懇勸降,但張任慷慨激昂地怒斥:“忠臣豈肯事二主乎!”劉備無奈,在諸葛亮的建議下,將張任斬首。為表張任之忠義,將其厚葬在金雁橋邊。
典韋是曹操早年的帳下大將。曹操中了呂布之計,被困城中,典韋三次殺出城來尋覓曹操,而后又三次“沖煙突火”殺入城去,“直混戰(zhàn)到天明”,最終將曹操護送回寨。正是因為典韋三次義救曹操,所以當他戰(zhàn)死時,曹操一反“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狠心之徒”形象,親自哭而奠之。
自古忠義難兩全?!爸摇迸c“義”在先秦之前是兩個獨立的概念。儒家的“忠”指盡心為人辦事,不分對上與對下,如“為人謀而不忠乎”;“義”指辦事準確,是一種高尚的人格,如“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而《三國演義》里的“忠義”與儒家的概念有所區(qū)別,主要指對國家、君主、兄弟等盡心竭力,奉守“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的原則,堅守“士為知己者死”的人生信條?!度龂萘x》中的忠義者是在忠君護主的范圍內,因此,看似可以兩全。然而,放眼整個中國歷史,“忠義”曾是歷史上無數英雄人物的悲歌。
“忠”歷來都是相對的。如秦國名將白起,在長平之戰(zhàn)中坑殺降卒。對秦王而言,白起是“忠勇可嘉”的臣子,但對于別國的百姓而言,白起則是令人聞風喪膽的“萬人屠”。白起當然知曉這樣的行為必會使得個人名望毀于一旦,但這不妨礙他成為秦國的忠將。
“忠”更體現在臣子身上,而“義”則更突出在民間俠士之中。他們以“義”為先,為了踐行自己的行為準則,不惜與皇權對抗。西漢游俠郭解就是這樣一位“義薄云天”的人。他為朋友報仇,替弱勢群體平冤,然而他的行為有時也會觸犯皇權,因而,最終為漢武帝所不容。今人看來,漢武帝是有識明君,郭解是令人敬仰的大俠,然而忠義難兩全,我們對郭解這類人物也只能扼腕嘆息。
兼顧忠義很難,但我們仍能從歷史長河中撿拾到不少“珍珠”?!逗鬂h書》也用“功雖不遂,忠義炳著”來評價東漢末年的何進、諸葛亮、趙子龍等。
如今談“忠義”,并非是要踐行古人忠義的方式,但在日常生活中謹記這一為人處世的原則,有助于我們克己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