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春輝
(上猶縣梅水學校,江西 贛州 341200)
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信息技術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未來課堂以多媒體和互聯(lián)網為基礎,將過去單向的講述教學轉變?yōu)閹熒g的互動學習,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并啟發(fā)學生思考。
混合學習理論是未來課堂需要遵循的理論之一,其理論原理是將人、方法、環(huán)境和技術等要素進行綜合研究。未來課堂教學需要汲取傳統(tǒng)課堂的教學經驗,擺脫單純依靠課本講解知識的局限性,結合課堂環(huán)境、混合理論研究方法以及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接受和吸收新知識。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注重學生的實踐,讓學生在充分掌握教學內容后,完成不斷增加難度的實際任務。
分布式認知理論是指人的認知會隨著周邊環(huán)境不斷地改變,即人的認知是開放性的,這一理論強調環(huán)境的重要性。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結合分布式認知理論,將教學內容和環(huán)境更好地結合起來,這時,需要做好以下三點:第一,拓寬教學空間,改變過去教學地點,教學不再局限于教室,教師根據(jù)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地點,讓學生能夠在合適的教學地點有一個具體的感知與體驗;第二,設定教學情境,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一些實際生活中的情境,讓學生憑借實際的生活經驗,更好地融入教學過程中;第三,教師在課堂中引入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的學習認知能力。
情境認知教學一直是教育界推崇的一種教學理論,旨在通過個體參加實踐,在與他人接觸的過程中提高個人學習能力。近幾年,我國學者在與國外學者進行學術交流后,將這一理論引入國內,當下,我們對該理論的運用還不太嫻熟,將其應用在實際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由于國內外在教學內容、方法等方面存在差距,所以導致該理論的價值無法全部發(fā)揮出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將民族文化作為教學情境的一部分,在課堂教授知識的過程中融入民族文化知識。教師在設計和開展教學活動時,不僅需要以民族歷史文化為背景,而且需要將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的目標納入教學活動中。
關聯(lián)主義學習理論是指個體通過不斷學習,使各個信息源通過外界工具和技術鏈接成網絡。教師借助外界工具和技術,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可以增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開闊學生的視野。
課堂不是教師獨自表演的舞臺,而是師生交往、互動的舞臺,是引導學生發(fā)展的場所,是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的場所。在傳統(tǒng)課堂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知識教授是單方面的,互動性不強,教師也只是單調地進行模式化教學,無法實時得到學生的意見反饋。而未來課堂是學生和教師的實時互動平臺,除了教師向學生單方面?zhèn)魇谥R,還可以實現(xiàn)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良好互動,學生可以及時向教師反饋意見。當人、環(huán)境、技術等要素之間融合得越來越緊密時,課堂的教學效果也會越來越好。
憑借先進的技術支持,未來課堂有著傳統(tǒng)課堂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第一,人性化的優(yōu)勢。未來課堂從頭到尾始終貫穿著以人為本這條主線,如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的工具都采用可回收利用的再生材料。同時,課堂還對學生的情感和個人訴求予以更多重視。第二,混合性的優(yōu)勢。未來課堂有多種教學形式相融合,比如真實空間與虛擬空間的交叉,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的交叉,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的交叉等。第三,開放性的優(yōu)勢。教學桌椅可以靈活拼裝組成不同形狀,方便學習小組成員進行面對面的互動交流,原有大型教學設備可采用便攜設備進行代替。第四,交互性的優(yōu)勢。在網絡平臺的支持下,課堂能夠實現(xiàn)人與人、人與技術、人與環(huán)境之間的良好互動。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忽視學生參與教學的重要性,導致課程設計過于偏向教師,教師對學生還是采用說教式的教學方法,教學方式更加傾向于管理而非引導,這使得學生容易失去主動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應該更加注重學生的實際學習體驗,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引導他們積極探究知識,而不是一味地死記硬背相關的定義。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憑借在線評價系統(tǒng)和投票系統(tǒng),依據(jù)學生的評價投票結果,及時掌握學習者的學習情況,針對學習者存在的問題進行補充講解。
小班化教學的特點是教學規(guī)模比較小。小班化教學并不是簡單地減少學生數(shù)量,而是在經過基礎設施建設和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等配套改革后的一種教育形式。小班的人數(shù)一般控制在20—25人,課堂教學形式靈活,教師能夠因材施教,同時根據(jù)任務數(shù)量和難易程度劃分出學習小組。小班教學不僅能夠提高教學效率,而且便于教師掌握每一位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除上述優(yōu)勢之外,小班教學還能夠讓學生更好地融入班級中,在小組討論過程中,通過獨立探究、合作探究和組內交流,學習者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在全面提升自己能力的同時實現(xiàn)合作共贏。
教育的目的不是要讓學生掌握理論知識,而是要讓學生學以致用,將知識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當中。當前,我國課堂教育過于注重理論教學,忽視了實踐的重要性,無法將理論與實踐聯(lián)系起來,嚴重地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這也讓課堂教學缺少了應有的吸引力。因此,我們在擴展教學空間時,不能只注重縱向擴展,還要注意橫向擴展,增加更多課外實踐,讓學生能夠有機會運用理論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習興趣。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傳統(tǒng)課堂教學缺乏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單一,而創(chuàng)建的未來課堂更加智能化、人性化。在以互動為核心的課堂生態(tài)環(huán)境中,課堂的設計和應用始終是圍繞學習者展開的,更加注重學生探索知識的過程及合作學習,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拓寬學習的領域和范圍,旨在為學習者構建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習與生活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但是我們對未來課堂的研究不能局限于教育技術和教學方法,還應從未來課堂的定位、設計及開發(fā)著手,根據(jù)不同的學科特征和培養(yǎng)需求,選擇相應的教學模式,將課堂上的各要素和諧地組合在一起,同時對教育技術和教學方法的相互融合也要進行研究,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xiàn)未來課堂的教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