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勝先 羅娜 董從勛
我國教育正經(jīng)歷從“五育”并舉到“五育融合”的變革。[1]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勞動教育具有綜合育人價值,走向跨界融合成為勞動教育重要的發(fā)展趨勢。[2]這一時期,產(chǎn)生了很多關于勞動教育的新理念,如勞動教育與知識教育、審美教育的整合[3],“三教”(教育、教學、教研)融合[4],勞動教育的“鄉(xiāng)村思路”[5]等。可見,勞動教育已經(jīng)走向從關注“量產(chǎn)”到關注“提質”的發(fā)展階段。然而,勞動教育體系建設與勞動教育實施仍然存在較大的區(qū)域和校際差異。勞動教育“提質”的前提是做好基礎調研,找準問題。為此,筆者以安徽省淮南市的中小學教師、學生與家長為調查對象,開展問卷調查,以期厘清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意見。
筆者通過“問卷星”將問卷發(fā)放至全市609 所中小學進行問卷調查,共收回有效教師問卷2889 份、有效家長問卷20 514 份、有效學生問卷16 166 份。調查發(fā)現(xiàn),該市的中小學都開展了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勞動教育,如辦勞動教育手抄報,手工制作,向勞動模范學習,參加基地實踐、校外公益勞動等。
從勞動教育課程落實情況來看,55.07%的教師表示學校獨立開設了勞動教育必修課,認同勞動教育課程是落實勞動教育的重要形式。83.39%的勞動教育教師表示,學校每周會固定安排1 課時及以上的勞動課,62.03%的勞動教育教師表示勞動教育課程從未被侵占。
就勞動場域而言,中小學生勞動教育主要發(fā)生于學校、家庭,極少涉及社會勞動教育。大多數(shù)家長對勞動教育的價值、勞動與學習的關系認識比較合理;98.32%的學生表示父母會要求自己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97.84%的家長表示會要求孩子每周都做一定的家務勞動。
在勞動教育評價方式上,教師主要通過學生的作品展示或活動總結,學生課堂表現(xiàn),學生互評、自評等方式對學生參與勞動教育的表現(xiàn)進行評價。總之,淮南市的中小學能夠有序地開展勞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家校共育的局面,但是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有序運行,需要勞動教育運作系統(tǒng)和保障系統(tǒng)的有序配合,筆者將從這兩個方面對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予以梳理。
勞動教育的運作系統(tǒng)是指為實現(xiàn)勞動教育目的,中小學對勞動教育進行組織、實施和評價的過程。
1.勞動教育缺乏連貫性和系統(tǒng)性
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僅有55.07%的教師表示,自己所在學校獨立開設勞動教育必修課;83.39%的勞動教育教師表示,學校每周會固定安排1 課時及以上的勞動課;92.83%的家長表示,孩子所在學校開設了勞動相關課程。來自3 個不同群體的調查數(shù)據(jù)存在較大差距,可能源于不同群體對勞動課程的理解存在差異,也可能是部分中小學校未能將勞動課程編入課表,使得勞動教育課程的影響力不足。
在課程內(nèi)容選擇方面,僅有63.65%的勞動教育教師是以課程大綱為基礎,結合實際展開勞動教育的;有9.17%的勞動教育教師是由個人隨意選擇勞動課程內(nèi)容的。因此,勞動教育的課程內(nèi)容仍存在較大的隨意性。小部分勞動教育教師對課程的開發(fā)缺乏系統(tǒng)指導,加之缺少穩(wěn)定的教師隊伍,不能開展有效的團隊教研,使得勞動教育課程缺乏內(nèi)在的系統(tǒng)性。從家庭勞動教育內(nèi)容而言,學生主要從事與個人相關的勞動事務和家庭衛(wèi)生事務,學生并沒有有效參與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僅有27.41%的學生表示有過做飯經(jīng)歷。顯然,家庭勞動教育也缺乏系統(tǒng)性和全面性。
此外,應試教育仍在影響著基礎教育的教育教學活動。在高中階段,學生高考壓力加重,勞動教育便成為“犧牲品”,致使勞動教育出現(xiàn)斷層,缺乏連貫性和系統(tǒng)性。
2.勞動教育教師指導方式極端化
勞動教育是一種生成性很強的活動,需要教師與學生共同完成。調查顯示,在勞動教育教師指導方面,有30.53%的教師過度指導學生,2.37%的教師從不指導學生。這些教師的指導方式顯然比較極端,要么是過度指導,要么是不指導,沒有根據(jù)學生所處的階段和學生的需求來做指導。結合數(shù)據(jù)來看,小學生勞動的自覺性更低,他們需要更多的監(jiān)督。此外,在“不參加家務勞動”這一項中,小學1—4 年級55%的學生表示自己不會做家務。因此,教師的指導一定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實際需要,低年級以基本技能指導為主,高年級要以啟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勞動為主。
3.勞動教育評價體系不完善
評價對教育教學活動有著重要的導向功能,教師和家長的評價觀念會影響勞動教育的開展與實施。評價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過于單一。大部分家長能夠合理看待勞動與學習的關系,但仍有極少數(shù)家長的觀念存在偏差。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學校并沒有將家長納入評價主體之中。此外,也有部分學校通過校外實踐基地開展勞動教育,但是并未將實踐基地的工作人員納入評價主體中。評價的方式比較單一,主要是學生作品展示或活動總結等,評價的標準主要是課堂上及活動中的表現(xiàn)和成果優(yōu)劣,未形成多元化的評價標準。
在評價結果的運用方面,學生的作品展示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差異性,可以激勵學生,有利于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但是缺乏有效的師生溝通與交流,不能就學生勞動能力的具體方面提供有效指導,未能有效利用勞動教育評價的反饋功能。
勞動教育保障系統(tǒng)是指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為保障勞動教育有序進行而提供的主體層面、制度層面和物質層面的保障服務。
1.勞動教育缺乏穩(wěn)定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從主體層面而言,淮南市勞動教育的任課教師僅有45.6%是專職教師,其他任課教師都是兼任的,缺少穩(wěn)定的、專業(yè)的勞動教育教師團隊,因此不能有效開展團體教研活動。調查顯示,僅有3.99%的教師表示會就勞動教育內(nèi)容進行團隊研討。勞動教育教師的專業(yè)背景比較復雜,34.3%的勞動教育教師是學校安排的,只有8.63%的教師是基于個人興趣而選擇承擔勞動教育工作。由此可見,勞動教育教師的素質有待提高。勞動教育要實現(xiàn)高質量發(fā)展,對教師的專業(yè)性也提出了相應要求。
2.勞動教育教師培訓制度不健全
調查顯示,17.91%的勞動教育教師表示,每學期未能接受有關勞動教育的專業(yè)培訓,其專業(yè)素養(yǎng)難以得到有效提升;49.62%的勞動教育教師表示,每學期可接受1—2 次的相關培訓。從勞動教育教師的年齡構成來看,專職教師以20—30 歲為主,兼職教師以51—60 歲為主。不可忽視的是,這些教師都比較缺乏勞動教育的專門知識,因此,培訓就成為其成長的重要途徑。勞動教育教師存在著較大的培訓需求。
3.在家校社配合方面,存在家校社配合機制不完善的問題
調查顯示,16.66%的家長對勞動與學習關系的認知存在偏差。也就是說,大部分家長具備配合教師做好勞動教育的觀念,同時96.7%的家長支持學生做家務,但是從家校配合角度而言,無論是家長接受來自學校的勞動教育指導的情況,還是參與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實際情況,并沒有形成完善的家校配合機制。教育工作本身的專業(yè)性,使得家長只能從行為上要求學生承擔家務勞動,并不實現(xiàn)“以勞育德、以勞培智”的綜合育人價值。此外,學生很少有參與社會生活勞動的經(jīng)歷,因此缺少與社會其他機構的合作,因此未能形成家校社配合機制,不能有效發(fā)揮教育合力。
4.勞動教育缺乏必要的物質保障
勞動教育中存在勞動場所單一、勞動資源匱乏的問題。調查顯示,學校勞動教育涉及的內(nèi)容主要是日常生活勞動教育,即個人生活事務處理、維持班級與學校衛(wèi)生等。學校勞動教育的途徑主要是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內(nèi)容、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強化勞動文化。僅有25.77%的學生表示參與過學校組織的校外實踐基地勞動教育。因此,單一的勞動場所,使得勞動教育資源極其有限,不能為學生提供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的勞動教育資源。大部分學校出于管理、安全等問題,并沒有研究全面勞動教育的應然系統(tǒng),而將場所局限于校園內(nèi)部,未能與其他社會機構和系統(tǒng)展開深度合作,嚴重影響了勞動教育的開展和實施。
勞動教育作為全面發(fā)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勞動教育的內(nèi)涵呈現(xiàn)出新的特點。[6]筆者針對勞動教育存在的現(xiàn)實問題,以及勞動教育的時代需求,提出了下述提升勞動教育質量的對策。
針對勞動教育缺乏系統(tǒng)性與連貫性的問題,要加強勞動教育的體系建設。在縱向上,要加強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一體化設計[7],結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增強課程的連續(xù)性。在橫向上,勞動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勞動教育的開展要與學科教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文化建設等相關內(nèi)容有機結合。在課程內(nèi)容上,應力求全面綜合,這樣才能引導學生了解勞動、社會和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勞動實踐過程中,提升社會責任感。
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認識勞動的重要意義和價值,體會到?jīng)]有勞動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就沒有美好幸福的生活。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勞動,在勞動中體驗創(chuàng)造的艱辛,感受收獲的快樂。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學會勞動,習得一定的勞動技能和方法,會使用必要的勞動工具。學生學會了勞動,能夠勞動,才能體會到勞動與成功的快樂。
評價對課程的實施起著引導、激勵與調節(jié)的作用,能保障勞動教育順利開展與有序實施。因此,建立完善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是重要的保障舉措。首先,評價目標應體系化,不僅要關注基本勞動知識、技能的評價,還要關注學生在勞動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的評價,著眼于學生勞動素養(yǎng)的提升。其次,要讓多主體參與到勞動教育評價之中,在現(xiàn)有的基礎上,要把家長、社會人士、教育管理者等相關人員都納入其中,力求多角度評價勞動教育成果。最后,評價的形式要多樣化,在勞動教育評價過程中,要分析各種評價方式的優(yōu)點和缺點,并結合實際需要,綜合運用觀察評價法、同伴評價法和成長日記等評價方法,促進學生勞動素養(yǎng)的提升。
針對課程資源不足的問題,要加強學校、社區(qū)和社會組織的合作,擴充勞動教育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勞動教育形式,提高學生的勞動興趣。在實施勞動教育時,要根據(jù)具體內(nèi)容,加強同本地相關部門的合作。
在課程資源開發(fā)方面,教育行政部門要牽頭,組建由專家、一線教師共同組成的勞動教育課程資源開發(fā)團隊,共同打造一批樣板課和精品課,為全市勞動教育提供模板和參考。此外,還可通過競賽、教研活動、教師輪崗等方式,鼓勵勞動教育教師釋放自身活力,勇于創(chuàng)新,在自主、合作、互助中共同成長,實現(xiàn)勞動教育的質量提升。
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提供豐富的教育培訓資源,滿足勞動教育教師的培訓需求。通過教師培訓,可有效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解決教育方法不科學的問題,并在一定程度上改進評價方式和評價的利用能力。對于勞動教育教師而言,也要樹立專業(yè)發(fā)展的意識。首先,教師要不斷領悟新時代對教師角色的新要求。在勞動教育中,學生是勞動教育的主體,但是也離不開教師的有效指導。其次,勞動教育實施過程主要包括進入情境、實踐體驗、表達交流和評價反饋4 個階段,教師要根據(jù)活動的不同階段,給予學生必要的幫助,做到適時指導。
在教師、家長和學生群體中,仍有一部分人對勞動教育的價值理解不到位。因此,勞動教育的規(guī)范運作,不能單靠勞動教育教師和中小學校,還需要教育行政部門將勞動教育納入教育督導范圍,并及時將督導結果反饋至各個學校,進而加強對中小學勞動教育的規(guī)范、引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