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志,張妍妍,王燕,董敏
(山東華宇工學院,山東 德州 253034)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日益發(fā)展,我們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出行愈發(fā)方便,隨之而來的便是客運服務快速發(fā)展。候車大廳作為車站最重要的功能區(qū),人們對候車大廳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尤其是對空調系統(tǒ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暖通的設計中,不僅要保證建筑物內的人有良好的舒適度,還要盡可能地降低空調能耗,節(jié)約能源。
候車大廳屬于高大空間建筑,與其他小型室內建筑相比,高大空間建筑往往呈現(xiàn)出變化較大的分布特點,尤其是在垂直方向上很容易形成分層現(xiàn)象。目前,高大空間空調系統(tǒng)氣流組織的設計尚無非常成熟的理論和實驗結論,需要借助氣流數(shù)值分析和模型實驗來找到最優(yōu)的氣流組織方案,數(shù)值模擬已經(jīng)成為研究高大空間氣流組織的最常用方式之一。
宣湟等人利用CFD 技術對上海某高大空間的座椅送風結合局部頂送風方式進行數(shù)值模擬分析,結果表明該方案下的熱舒適性得到了顯著的提升;溫新華運用CFD 技術對某酒店宴會廳空調系統(tǒng)進行氣流組織模擬,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的不足,通過改進措施,解決系統(tǒng)中存在的問題。王龍閣對不同熱源形式以及不同用途的高大空間建筑,采用不同的送風口布置方式以及不同的送風口數(shù)量,利用CFD 模擬軟件對室內流場進行模擬分析,得出布置方式及送風口數(shù)量對室內流場的影響。
目前,高大空間建筑常用的送風方式主要有上送下回、側送側回、分層空調、置換通風等。其中,分層空調往往用于空間容積大于10 000 m3、高度在10 m 以上的建筑;置換通風由于系統(tǒng)管道復雜,容易產(chǎn)生積塵等問題,應用較少;在10 m 以下的高大空間建筑中使用較多的是上送風和側送風方式。本文采用數(shù)值模擬方法,利用Fluent 軟件模擬側送側回送風方式下候車大廳的氣流組織情況,通過對比分析不同工況下氣流組織的特點,為候車大廳的空調設計提供參考。
本建筑物為候車大廳,屬于高大建筑,位于德州市,坐南朝北。建筑長度為20 m,寬度為10 m,高度為7 m,總建筑面積為200 m2。采用側送側回的送風方式,總共設置13 個尺寸為600 mm×600 mm 的回風口,2 個1 500 mm×1 500 mm的送風口。由于候車大廳屬于高大建筑,很多送風形式都不能同時兼顧經(jīng)濟性和舒適性的要求,頂送風在這個模型中就不合適,新風系統(tǒng)因為候車大廳巨大的高度差,很難到達旅客以及工作人員的活動區(qū)域。如果采用大風速、低冷量的送風方式,效果不一定理想,但是能耗和噪音都會增加。具體建筑模型如圖1 所示。
圖1 建筑模型圖
計算過程的第一步便是網(wǎng)格劃分,F(xiàn)luent 內設強大的自動劃分軟件Mesh,可對模型進行精準的網(wǎng)格劃分。一般情況下,由于網(wǎng)格數(shù)量代表了要計算的區(qū)域范圍,類似于微分方程,網(wǎng)格劃分的越密集數(shù)量越多,最終結論的準確性才會越高。但是網(wǎng)格數(shù)量過多,又會對計算機的運算速度提出較高的要求,需要長時間的運算,大大增加了計算量。房間的出風口與進風口對室內氣流組織有極大的影響,所以為了在較小計算量的同時增加計算精度,采用局部加密的網(wǎng)格劃分方法,最終網(wǎng)格節(jié)點被劃分為854 986 個。
由于候車大廳屬于高大建筑,對風速和溫度有較高的要求。合理風速在10 ~13 m/s 之間,合理送風溫度為15~18℃。因此在本區(qū)間選定4個合理的工況進行對比研究,具體參數(shù)如表1 所示。
表1 模擬工況
由于在候車大廳,人群年齡差別大、地域分布廣,所以每個工況均截取距地面1.5 m 和2 m 的平面云圖來分析。
對于A1 和A2 工況來說,送風溫度相等,送風風速不同。通過對比分析兩種工況下的溫度場圖和風速場圖,得出不同送風風速對氣流組織的影響,如圖2、圖3 所示。
圖2 顯示了A1 工況下Z=1.5 m 處的溫度場和速度場,圖3 顯示了A1 工況下Z=2 m 處的溫度場和速度場,由溫度云圖可以看出,最高溫度為300 K,最低溫度為289 K,溫度呈現(xiàn)出由四周向中間逐漸降低的走勢,氣溫最低處在兩個送風口附近,溫度最高處在兩個墻的夾角處。根據(jù)分析得出結論,風由風口吹入后涌入出風口。而兩個墻的夾角處,風無法吹到,屬于盲區(qū),由風場流速圖也可以看出,兩個夾角處風速為零,說明此區(qū)域空氣流動緩慢,換氣效率低下。最高風速在送風口處,速度為3 m/s。在人員密集的中間區(qū)域,云圖情況表現(xiàn)良好,風力強度在1 m/s 以內,屬于人體舒適風速。從溫度圖中可以看出,房屋四周溫度較高,但是隨著風吹入深度的增加,房屋由四周向中心氣溫逐漸下降,且下降速度比較明顯。在人員密集的中心區(qū)域,溫度都在296 K以下,屬于體感舒適的黃金溫度范圍。
圖2 A1 工況下溫度場和速度場(Z=1.5 m)
圖3 A1 工況下溫度場和速度場(Z=2 m)
由圖2 和圖3 的對比分析可知,由于風口設置在3.5 m高度處,隨著高度的上升,空氣溫度下降比較明顯,氣體流速上升較為顯著,由此可知高度也是影響氣流組織的因素之一。根據(jù)A2狀況下的云圖,比較兩種工況下氣流狀態(tài)的差異。A2 工況下氣流溫度與流速的云圖如圖4、圖5 所示。
圖4 A2 工況下溫度場和速度場(Z=1.5 m)
圖5 A2 工況下溫度場和速度場(Z=2 m)
從圖中可以看出,相較于A1 工況,A2 工況的進風速度有所上升,溫度場與速度場有了明顯的變化。由溫度圖可以看出,溫度最高處依然是墻壁四周,溫度為300 K,但是相較于A1 工況,高溫面積擴大。最低溫度為291 K,相較于A1 工況,最低溫度上升兩度,此外,明顯的表現(xiàn)就是,溫度場四周溫度上升,而靠近出口處的溫度下降幅度較大的情況。這樣帶來的后果就是,人員密集的地方氣溫較高,而靠近出口的地方氣溫較低,帶來房屋內氣溫差異過大的問題。舒適氣溫環(huán)境相較于A1 工況,面積較小,人員處于不舒服環(huán)境的概率更大。從速度場來看,房屋四周風速較低,房屋中心區(qū)域風速較高,特別是房屋兩夾角到出風口的一條線,風速超過2.7 m/s,超出了人體的舒適風速??傮w來說,風速提高后,房屋內部的氣流呈現(xiàn)出分布不均、差值較大的情況,這就極大地降低了人體舒適度。
相較于A1、A2 工況,A3、A4 工況提高了溫度,如圖6、圖7、圖8、圖9 所示。
圖6 A3 工況下溫度場和速度場(Z=1.5 m)
圖7 A3 工況下溫度場和速度場(Z=2 m)
圖8 A4 工況下溫度場和速度場(Z=1.5 m)
圖9 A4 工況下溫度場和速度場(Z=2 m)
在A3 工況下,由溫度圖可以看出,最高溫度依然為300 K,溫度最高處是四周,相較于A1 工況,高溫面積比較大,最低溫度為293 K,上升4 K。與A2 工況相同,此時溫度場出現(xiàn)了四周溫度上升,靠近出口的溫度下降幅度較大的情況,進而造成房屋內氣溫差異過大。人群密集的地方氣溫高,而靠近出口的地方氣溫低,舒適氣溫環(huán)境的面積較小,在此條件下人員多處于不舒服的環(huán)境中。從速度場圖中可以看出,A3 工況下,最高風速為3.4 m/s,相較于A1 和A2 工況,風速較大的區(qū)域降低的較為明顯,除靠近出風口的內部區(qū)域,剩余大部分都處于1 m/s 的風速之下。
由云圖可以看出,在12 m/s 的流速下,A4 工況出現(xiàn)了與A2 工況相同的問題。并且由于A4 工況提高了溫度,所以在A4 工況下,所展現(xiàn)的室內氣流溫度、流速分布不均的問題更加嚴重,舒適區(qū)域的面積進一步減少。在A4工況下,氣溫最高分布在墻壁四周,為300 K,面積相較于A1 來說,擴張明顯。最低溫度292 K,且分布呈現(xiàn)線性趨勢,由溫度最高的進風口夾角處,流向兩個出風口處。除去極端氣溫,處于舒適溫度的區(qū)域面積進一步減少,相對于人流密集的候車大廳來說,這會極大地降低旅客的舒適度。流場圖的變化更為明顯,出現(xiàn)了明顯的風向線,且室內氣流不穩(wěn),最高流速為3.8 m/s,其他地方流速降低較為明顯。雖然流速在1 m/s 的區(qū)域面積比較大,但是問題在于這種流場分布,對于人體健康影響較大,處于風口處,人體在高風速的環(huán)境中,體感較差,加之該區(qū)域溫度偏低,這就給旅客帶來了更多健康上的風險。綜上所述,A1 工況為最佳工況。
本研究通過Fluent 軟件對某候車大廳側送側回送風方式的四種工況進行了模擬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在相差不大的送風溫度條件下,候車大廳空間內的溫度和氣流組織不會有顯著的變化,但是,不同的送風速度對于候車大廳內的氣流溫度有著較大的影響,較低的送風速度會導致空氣溫度在大廳空間上部區(qū)域內急速衰減,并且近地面的氣流流動速度也接近停滯,對室內空間舒適度有極大的影響??傮w來說,當送風溫度為289 K、送風速度為11 m/s 時,候車大廳內大部分區(qū)域都處于1 m/s 之下,溫度處于289 K ~296 K 之間,此時為最優(yōu)工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