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薈
(山東省青島市上合示范區(qū)實驗小學 山東 青島 266000)
水墨畫作為中國傳統(tǒng)畫作的一種表達方式,依照色調勾勒的濃淡性,構建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美學畫作,為欣賞者提供豐富的美學感受。這份美學感受正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對于美學的表現(xiàn),而如何將這份表現(xiàn)真正貫徹到全體國民心目中恰恰是美術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在文化傳承的背景下,要使中國真正的傳統(tǒng)文化傳播下去,就得使學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覺地成為文化傳承人。作為小學美術教師,能做的是為學生打好一個學科的底子,這就要求小學美術教師能夠在學生初步涉獵美術領域時,讓他們了解到什么是水墨畫,水墨畫能夠為他們帶來什么益處。要使學生能有意愿、有方向的了解水墨畫,小學美術教師就得思考如何構建出高效率、高價值觀的小學美術課,同時如何跟家長一起構建出一個具有水墨畫特色的生活空間體驗,如何借此來提高水墨畫的傳承程度。本文將圍繞水墨畫與文化傳承;圍繞著小學教學的具體路徑;圍繞"美"字來分析水墨畫與當今小學美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相應的決方法。
新課程標準改革的背景下,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傳承傳統(tǒng)文化具有重要意義,水墨畫教學有助于完善課堂教學內容,有助于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揚,促進美術教學的全面發(fā)展。作為小學美術教師,需要明確文化傳承對當今中國社會的積極意義;清楚在外來文化的不斷入侵下,中國本土文化受到迫害,國家加大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力度和深度,注重中國文化走出去來提升國人的文化自豪感與民族自信力,這份文化認同感是綜合國力的一種體現(xiàn)。要將文化傳承深入到每個國人心中,就要把傳統(tǒng)文化的種子很早地埋在學生的心里;少年人是一個國家的未來,只有學生有了自覺了解傳統(tǒng)文化,自覺學習傳統(tǒng)文化,自覺靠近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與能力,才能使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的流傳下來。而學生更多的生活空間,一是耳濡目染的家庭空間環(huán)境,二是在學校的學習空間。在學生在學校的學習空間尤為重要,教師為同學們奠定一個傳統(tǒng)文化交流的媒介與空間,學生再將這份環(huán)境回饋到家庭,如此一來,就可以形成一個良好的生態(tài)鏈。這條生態(tài)鏈是用來構建良好的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構建好這份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有利于國家提升整體國民的文化自信,有利于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文化軟實力"能夠促進綜合國力的提高,而綜合國力的提高也更能奠定我國的國際影響力。
2.1 水墨畫對于文化傳承的意義。結合當今時事來看,中華文化五千年源遠流長,它在各行業(yè)、各領域都有充非常多的代表性作品。作為小學美術教師,從美術這單一門類能夠選出的中華文化傳承的典型就是水墨畫。水墨畫大部分由黑白灰三色構成,由水與墨兩個差距巨大的顏色調和而成陰陽兩儀的畫卷,蘊含著中國文化的調和陰陽的魅力。這份畫卷中,可以包攬祖國所有的壯麗山河;可以包含中華文化魅力的重要方向,如《易經(jīng)》當中的"陰陽水墨"就是"陰陽兩字、陰陽生萬物"。水墨畫中表現(xiàn)出的"生萬物",這是中華文化的包容;水墨畫當中會描繪的祖國壯麗河山,這是中華文化的廣博;水墨畫當中展示的文人騷客提筆,這是中華文化的兼容共包。海納百川的中華文化,在水墨畫當中都可以找到影子,而這個影子就是烙印在學生心目當中的文化。利用水墨畫來以文化人,使學生在小學階段便能夠感受到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綜合魅力,讓他們從中選擇自己未來發(fā)展的方向,并樹立成為中華文化傳承人的信念。
2.2 小學美術對于學生發(fā)展的意義。受我國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影響,家長及學生會將自己的學習放在語、數(shù)、外三科,而忽略掉美術,但我國教育提倡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并證明了語、數(shù)、外三科并不是學生成長的全部,而美術帶給學生美的感受。當學生明白了什么是美,他們就會主動靠近美,會向美發(fā)展,這也是當今教育所倡導的美育。事實證明,任何人、任何事物都愿意向美靠近,而小學美術能帶給學生的美感是最直觀的,是最具有印象的。所以,當學生在小學階段種下了美的種子,在成長路徑上就會對美有執(zhí)念。這份執(zhí)念并不是學生未來一定會成為美學大師,而是他們會在日常生活中有對傳統(tǒng)文化美的想法和思考。如此一來,學生在生活中,就能將傳統(tǒng)美學運用出來。當這份傳統(tǒng)美學成為一種社會共識的時候,就是文化傳承真正適用于全體國人心中的時候。小學美術能夠幫助學生有這樣的自覺感,這一份自覺感能夠使學生更全面地發(fā)展。
2.3 水墨畫在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底蘊,是一個民族利用文字、圖片、口口相傳等方式來"化人"的一種手段,就是我們講的"以文化人"。這就是文化,這兩個字放在一起的真正含義。文化更強調的是潛移默化,小學美術通過課堂潛移默化,在生活中的點滴為同學們奠定一個傳統(tǒng)文化的思考底蘊。傳承是人們常說傳承經(jīng)典、傳承文化,這份傳承就是幾代人自下而上的一種交代,這種交代是使這份文化不被丟失、不被破壞,可以使這份文化完整的保留下來。而在現(xiàn)代化的社會中,傳承還有著與時俱進的意味,就是使這個民族的風俗、文章典籍、筆墨工具、歌舞藝術等能夠跟隨時代的發(fā)展,鑄就在這個民族每一代人的心里。小學美術在我國義務教育階段里對美術起著一個奠定基礎的作用。這個階段里,小學美術能夠幫助同學們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幫助同學們對傳統(tǒng)文化有著基礎的了解。而小學美術教師在文化傳承這一項上,能夠教學生對美的認知更加靠近中華民族傳統(tǒng)對美的了解。術業(yè)有專攻,當代小學美術教師對美學有著非常專業(yè)的理解--美術,就是使同學們在課堂上勾勒出自己對民族的美、對文化的美的理解,使學生形成一種中華傳統(tǒng)美學的藝術氣息,使學生在未來的每一次提筆中都能將文化傳承的美落到實處。水墨畫的基本構成無非黑白灰三色,畫家用最簡單的色調勾畫出山水風物候民俗,用陰、陽的筆觸勾勒忽隱忽現(xiàn)的山峰,展現(xiàn)出祖國的壯麗奇景。水墨畫區(qū)別于其他畫種,如西方油畫,更重要的是寫意,水墨畫注重的是那一份意境,這份意境是學生對美的了解,并知道如何用筆來描繪。而水墨畫的教學就是使同學們有這種心境去完成美術作業(yè);使同學們在山水風物之間,在各種各樣的傳統(tǒng)畫作之間去感受文化之美;使學生自覺地成為文化傳承人;使學生能夠將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將水墨畫留存于心,薪火相傳。
3.1 沒有美學人生的體驗感。學生心中沒有美學與水墨畫的定義;學生不知道什么是中國傳統(tǒng)美學;雖然生長在信息社會中,但學生在入學之前大概率不會去接觸中國傳統(tǒng)文化,學生所能看見的就是書本中的插畫,看見的是現(xiàn)代動畫片中的飽滿色彩,而忽略掉了黑白兩色及水與墨調和的灰色。一同構建出來的美學世界,一個人如果對某項事物沒有其最基本的認知與看法,那么這個人是很難去深入學習掌握了解這一項事物的。在美術教學當中這一特性特別明顯,學生們內心沒有基礎的美學體系,即使他們有心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人,也很難將真正的傳統(tǒng)文化傳播下去。所以,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當中為同學們構建這樣一份美學體系,用這份美學體系來為傳統(tǒng)文化做奠基。
3.2 水墨畫的美沒有成為學生們未來發(fā)展的可能目標。現(xiàn)代社會的浮躁和水墨畫自身的隱蔽感,使學生小的時候很難接觸到水墨畫,使學生錯失了一個藝術熏陶的機會。如果這份熏陶從小學開始,還是可以讓教師在小學美術課堂中重新為學生構建這一份水墨美學體系,使這一份水墨人生蘊含到學生的成長中去,使水墨畫變成學生生活的一部分。水墨畫美學在社會溝通中的缺失是什么及傳承中所欠缺的是什么,是這份不清楚與不了解;而教師可以使這份欠缺有所減少,使水墨畫能夠成為文化傳承中的重要突破口,如何實施后續(xù)會有論證。
3.3 水墨畫與學生家庭的距離感。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中,水墨畫沒有能夠直接為家庭增加美的感受,無法為家庭增添實際功效,所以在日常家庭的溝通當中自然會忽略關于其美學的話題。同時,水墨畫因為傳統(tǒng)性、學術性,跟一般家庭產(chǎn)生了極深的距離感。這份距離感也是水墨畫傳承中的難關,這一份難關體現(xiàn)在大部分人不能夠將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相連結,而這大部分人自然包含了我們的小學階段的學生。大家著重于現(xiàn)代美學的直觀感受,而忽略掉水墨畫能帶給我們的美學體驗,忽略掉以"古帶今"這樣一個重要的融合模式。能否將這份古今差異彌補,會是小學教師未來發(fā)展的重要方向。以小學的教學作為經(jīng)典案例,能夠鋪墊出古今融合的現(xiàn)代化中華美學,來彌補這份古今之間的距離感。
4.1 使傳統(tǒng)文化的種子在小學生心中扎根。要想構建一個美學世界,使傳統(tǒng)文化之美在學生心中扎根,我們可以利用課上時間為同學們,播放、展覽優(yōu)秀的水墨畫,并為其進行講解,使學生們知道水墨畫的構成、基本技法;使學生發(fā)自內心地想去了解什么是水墨畫。在高科技發(fā)展的今天,中國出現(xiàn)了非常多的動畫電影,當然,動畫電影表面上看與水墨課堂并無關,但追根究底,水墨電影的美學思想及美學體系是可以與水墨畫相連接的。
以一個非常經(jīng)典的水墨動畫片《蝌蚪找媽媽》為例,電影講的是青蛙的幼崽蝌蚪在破卵而生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的體態(tài)樣貌沒有對標的物種,就開始了漫長的尋親路程。在經(jīng)過各種魚蝦的相互辨別確認之后,在這個漫長的尋親過程當中,小蝌蚪蛻變成了小青蛙,最后,它也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父母是青蛙。這樣漫長的一個路程中,小蝌蚪從小至大,它的色澤體態(tài)的變化,當它變化成青蛙那一瞬間的轉換,都蘊含著水墨畫的技巧,同時也包含著水墨畫的美感。同樣類型的動畫電影還有很多,不一一列舉。而教師在講解這樣一幅一幅的水墨畫時,可以讓學生在觀看影片之后,對影片進行分析,讓他們找出該影片中所蘊含的色彩,讓他們說出該電影帶給他們的美學靈感,提升學生對美感的觸覺。
教師在構建這樣一個美學世界的時候,更多的作用是幫助同學們建立自己的美學體系,美本身就是千變萬化的,我們追求美的同宗同源。同時,要構建傳統(tǒng)美的獨樹一幟,要使同學們每一個人都能在同一個水墨畫內找到符合自己的審美點。當一個多元的水墨畫世界構建在學生的世界觀的時候,當這樣一個世界觀經(jīng)過不斷的傳遞傳輸?shù)臅r候,學生心中就能勾畫出一個完整的美學世界。學生群體中有了美的靈魂,美的話題就可以被不斷地傳輸,水墨畫的教學也就埋下了文化傳承的伏筆。
4.2 領悟水墨之美,構建底蘊人生。水墨畫的教學不能單單只依靠課堂上的幾十分鐘,而要在課外加深學生們對水墨畫的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在家庭時間當中,與父母一同查找水墨畫的相關知識;去查找水墨畫領域的優(yōu)秀畫作;制作關于水墨畫的手抄報,手抄報當中的主要內容就是:什么是水墨畫,水墨畫畫的是什么,水墨畫如何傳承,水墨畫畫家中的佼佼者,水墨畫的佳作;可以將優(yōu)秀的手抄報張貼在班級的展示墻上。這樣的一個展示墻,教師需要及時更新,要使學生不斷地去了解美學、美術,去了解水墨畫;這樣的一面展示墻需要放在學生最容易關注的位置上,要使學生們在課余時間能夠再去了解水墨畫,加深心中對于水墨畫的印象。同時,這一面展示墻不單單要有水墨畫的基本知識,更要使同學們去學習水墨畫,使學生用毛筆墨水宣紙,用這樣充滿著中國古典文化氣息的文化用具去勾勒出文化特有的美,這份水墨畫美不是山川樓閣,雕檐畫棟,不是鱗次櫛比的山楓樹林,不在是充滿民族特色的高樓寶塔,而是用筆墨畫去勾勒出現(xiàn)代的世界。
文化是要傳承的,是要傳播的,是要與時俱進的。教師與學生不能只拘泥于傳統(tǒng)美學、水墨畫的過去,要使水墨畫與現(xiàn)代世界相融合,要使傳統(tǒng)的美增添現(xiàn)代感。這樣的一份文化傳承,就可以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地延伸下去,一個有文化底蘊的民族,從不著眼于過去,而是會著眼于現(xiàn)在于未來。傳統(tǒng)文化能為我們帶來文化自信力,可以為現(xiàn)代文化帶來新的生命力,是現(xiàn)代感與民族感的創(chuàng)新。所以,在課外、在課上為同學們構建一個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社會交融的信念,可以為學生建造一個有文化傳承魅力的有底蘊氣息的文化人生。4.3深挖文化內涵,構建古今互通。"過去終將會過去,未來終究會出現(xiàn)",要使同學們在傳統(tǒng)美學當中,找到現(xiàn)代的科技感。以今年在北京隆重展開的2022北京冬季奧林匹克運動賽事的開幕式為例,在本屆冬奧會的舉辦過程當中,北京奧組委拋棄了之前中國在各大賽事當中,所采用的經(jīng)典配色紅與黃的相配,利用冬季雪與冰的元素,構建出了有東方美學的配色體系。比如,在運動員的服裝配色當中,冬奧組委會選取了霞光般的紅色、象征著迎來春天的黃色、空中雨后初晴的藍色、長城巍峨的灰色、瑞雪兆豐年的白色,并在服裝設計上采取了漸變變化元素的特點,整體非常具有東方美學的韻味,具有文化傳承的魅力。當運動員穿上服飾,東方美學又一次震撼了世界人的眼球,而我們在整體元素選擇 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千里江山圖》跟奧運主辦賽事中的山區(qū)相呼應,中國的傳統(tǒng)畫作與中國現(xiàn)代奧運技術的融合,就是一個古今碰撞的關鍵體現(xiàn)。當無人機從天空上拍回來的照片傳到網(wǎng)上的時候,白雪皚皚的蜿蜒縱橫的賽道,就是一幅非常具有美學感官的水墨畫,首鋼滑雪大跳臺是一抹橫穿大地的飄帶,就像是一個東方的巨龍,在一個山水畫昂揚起來。透過這些畫面,讓學生們將這份美與時事相結合,要讓他們知道古典美,現(xiàn)代美都是傳統(tǒng)的中國美。
本屆冬奧會的順利舉行,為全世界展現(xiàn)出了山水中國的魅力??梢宰寣W生在觀看2022冬奧會的時候,從中找到他們所認為的水墨元素,并用筆將其勾勒出來。如此可以向2022北京冬奧會致敬,也能向中國的山水畫致敬。指導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內涵從不在于水墨畫勾勒的是什么,而在于這幅畫展現(xiàn)、利用的是什么,在于作者是從什么事情當中找到的美感。要讓學生有這種美的思維,能使他們在獨立時的時候都能夠有水墨畫的印象。提升水墨畫的影響力,使得文化傳承真的成為在小學美術教學期間的重要教學方向。
文化傳承,絕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需要家長、學校共同出力,老師與學生共同努力,并且是存續(xù)性、長期性的發(fā)展過程。作為當代青年美術教師的我們,要有傳播文化的自覺力,有為美術教育事業(yè)獻身的勇氣。水墨畫的文化傳承要從水墨畫的由來、發(fā)展,從代表作、代表人物做起;要從學生在小學階段的學習開始熏陶暈染;要使學生們有承接時代任務的勇氣。文化傳承與文化創(chuàng)新在當今中國是不可缺少的,源源不斷的滿足祖國對于文化傳承的需要,水墨畫應當根植于小學美術教學體系當中;應當根植于小學生心目當中;應當成為文化傳承的一大助力。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優(yōu)良的傳統(tǒng),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于凝聚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起著重要的紐帶和基礎作用。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水墨畫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切入口。希望能夠與各位同仁一起構建出文化傳承背景下的水墨畫在小學教學中的新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