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明
(山東省東營市勝利第一中學 山東 東營 257100)
在大力深化教育的背景下,基礎教育不再是讓學生機械的接受知識與套用知識,更加注重學習思維的塑造以及學習方法的拓展,旨在改善以行為的勤奮掩蓋思維惰性的畸形學習狀態(tài),構建良好教育生態(tài)。高中政治作為重要的基礎學科,肩負引領學生全面認知社會,拓展政治視野,樹立正確價值觀的教育使命,展現(xiàn)無可取代的育人價值。然而,受制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高中政治面臨育人功能狹窄,學生興趣低迷的現(xiàn)實問題。如何落實生本教育理念,增強課堂能效,提升學科吸引力,讓高中政治課堂重換生機成為教學改革的當前要務。
1.1 推動教育觀念重塑,發(fā)展素質教育。高中政治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關注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行為表現(xiàn),倡導開放互動的教學方式與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充滿民主氣息的教育過程中,提高自主學習與發(fā)展的能力”。由此可見,高中政治堅持生本教育理念,推動教學模式轉型是順應教育改革發(fā)展趨勢的必然,有助于深化教育觀念的重塑,為素質教育的持續(xù)發(fā)展創(chuàng)造延伸支點。具體而言,第一,由“師道尊嚴”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自古以來,教師展現(xiàn)出無私奉獻的職業(yè)操守,造就了尊師重教的傳統(tǒng)文化。但是在傳統(tǒng)觀念下的奉獻更多以教師的主觀意愿為主導,而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強調人文教育的新時期,教育不再是全盤授予而是相機誘導,教師角色定位的轉型迫在眉睫。對于高中政治而言,教師將學生視為具有獨立意志的個體,強調師生共同參與,并給予足夠的認同與支持,推動教學相長,是提升教學效果的有力驅動。第二,由關注知識向關愛學生轉變。在生本理念引導下,促使教師轉變自上而下的知識灌輸,而是關心學生對知識內容的需求程度、理解層次以及對教學方式的接受能力、參與態(tài)度。教育觀念的中心由政治知識轉向學生需求,有益于促成課堂的多維互動,讓高中政治為課堂不再是一汪死水,而是有溫度、有深度、有靈氣的課堂,賦予知識以鮮活的生命力,吸引學生主動探究。
1.2 發(fā)揮學科德育能效,支持全面發(fā)展。全人教育理念的驅動下,基礎教育倡導五育共舉,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高中政治作為德育的重要載體,其課程價值是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學生的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感,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做事,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覺悟。這就要求高中政治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不應禁錮于知識與技能狹窄的目標維度,而是著力于健全人格的塑造。立足人本教育理念構建高效課堂無疑與現(xiàn)代化教育理念相契合,有助于擴大高中政治學科的價值功能,提升學生的課堂受益面。一方面在人本教育理念的驅使之下,教學最終落腳點聚焦于學生的自由、解放與發(fā)展。促使教師能夠尊重學生的個性,增強教學設計的彈性空間,關注學生的差異化需求,讓每一位學生能夠學習有價值的政治知識,獲得多元化、個性化的成長。有助于捕捉學生在思維、認知、情感、信念及價值觀等不同層面的優(yōu)勢,深入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推動思想政治素養(yǎng)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另一方面有助于促使教師以高屋建瓴的姿態(tài)審視高中政治學科,立足宏觀視角定位學科育人價值,教學目標兼顧知識、技能與價值觀的協(xié)同發(fā)展。很大程度上改善德智割裂的現(xiàn)象,減少高分低能的偏才問題,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具有鮮活意志與自我追求的完整的人,為學生未來的學習、生活乃至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1.3 平衡教與學的關系,促進個性發(fā)展。從本質而言,素質教育改革是對教與學關系的調整,讓師生回歸教育本位。但是在現(xiàn)行高考文化影響之下,高中師生仍然面臨嚴峻的考核壓力,如何平衡教學目標、教學需求與教學實際三方關系,探尋教學制衡點成為突破改革瓶頸的關鍵。生本教育理念具有綜合性、延展性、人文性的特點,或將為高中政治教學轉型帶來新的突破路徑。第一,打造健康、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在傳統(tǒng)教學觀念影響下,教師普遍秉持勤學苦練、熟能生巧的教育思維,高中政治課堂節(jié)奏普遍較快,以擴大課堂知識容量。正因如此,知識呈現(xiàn)自上而下的單向灌輸,造就了師生關系的不對等。而基于生本教育理念,促使教師能夠站在學生角度設計課堂教學,對于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方法以及學習過程給予更多的關注,提供精準引導,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支持與關愛。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師生關系的調整有助于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理解政治學習的重要價值,形成持久穩(wěn)定的內在學習驅動。第二,構建教學相長的政治課堂。在大力深化改革的當下,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成為永恒不變的話題,需要教師擺脫一成不變的教學思維,積極推陳出新。以生本理念為導向構建高效高中政治課堂,有效沖擊了教師以考為綱、依參而教的固化教學模式,思考如何讓學生樂學、善學、易學,不斷反思教學設計,有助于提升教學活動的適切性,引發(fā)學生的積極參與,實現(xiàn)教學質量與學習成效的共通提升。
2.1 教學觀念存在滯后性。新課程改革由來已久,為高中政治課堂注入了源源活水,全新的育人理念對灌輸式、背書式教學以猛烈沖擊,教學改革出現(xiàn)成效。但是就目前而言,基礎教育改革仍然處于轉型的關鍵節(jié)點,新舊理念正面交鋒且僵持不下,教育新觀念的落地面臨諸多現(xiàn)實問題。第一,分數(shù)至上思想根深蒂固。雖然提出了新高考改革,旨在改善一考定終身的現(xiàn)象,然而高考的指揮棒依然在,“以分數(shù)論英雄”的思想很難得到徹底的轉變。對于高中政治而言也不例外,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研討的核心問題是怎樣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更高的分數(shù),如何可以在高考中獲得分數(shù)上突破。高考作為學生人生的重要分水嶺,給予足夠的重視本無可厚非,但是將高考作為教學的唯一目標,不僅會削弱高中政治的學科價值,而且容易讓學生形成窄視化的學習目標。此種教學觀念缺乏生命力的,難以支持學生的長遠發(fā)展。第二,預設性教學思維普遍存在。高中政治是一門擁有龐大、繁雜知識體系的學科,鑒于課時有限,教師習慣于對每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課程進度做出詳細的規(guī)劃,并在課堂教學中嚴格執(zhí)行??此茋乐?、規(guī)范、按部就班的落實教學,卻忽視了學生接受程度這一很重要的問題,甚至出現(xiàn)為了完成設定任務而舍棄師生活動、學生獨立思考以及合作探究等教學活動,造成政治課堂枯燥乏味且倍道而行,削弱學生政治學習興趣的同時,對思維能力與創(chuàng)造能力造成的禁錮,不利于學生思想政治核心素養(yǎng)的本質提升。
2.2 教學內容過于空洞。從課程性質而言,高中政治是對學生展開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的教育載體,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展現(xiàn)出實效性、前瞻性、豐富性的特點。高中政治教學內容的組織應依托社會實際,聚焦學生生活實踐,打造有血有肉的趣味性知識體系,但是著眼于教學實際,表現(xiàn)得卻差強人意。第一,教學內容呈現(xiàn)碎片化。高中政治的知識點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層面的各個維度,而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對于學生而言,想要完全理解與掌握并非易事。教師采用依參而教的教學內容組織模式,并未對知識點進行整合與重組,學生所接收到的知識信息呈現(xiàn)碎片化狀態(tài),而且高中學生欠缺自主梳理總結的意識及能力,致使凌亂的知識點又如一盤散沙般隨意堆疊在腦海中,難以形成帶有自我見解的觀點或是轉化為解決問題的方案。雖然教師在馬不停蹄的解析、講授、傳輸,但是學生真正受用的知識點即為匱乏,形成事倍功半的低效問題。第二,脫離學生實際生活。高中政治知識理論性較強,而教師并未給各個知識點構建生活化的認知載體,教學內容脫離了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無形中拉大了學生與政治知識之間的距離感,主客體相分離的現(xiàn)象并非個例。此外,在封閉式的教學內容組織模式下,學生掌握的皆是遙不可及的大道理。雖然通過死記硬背同樣可以侃侃而談,但是并不意味著學生真正理解其中本質內涵,無法將政治理論與社會現(xiàn)象關聯(lián)起來。面對自我意志日趨完善的高中學生,過于理想主義的知識論點說服力不足,難以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或是政治認同,極易形成質疑、困惑乃至排斥的心理,而影響學習積極性。
2.3 教學評價維度狹窄。評價環(huán)節(jié)是教學的結束,也是開啟下一次求知之旅的開端??茖W的教學評價體系能夠起到為教師的教學定向,為學生的學習定法的作用,推動教學活動的良性、持續(xù)發(fā)展。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學評價是常常被忽視的環(huán)節(jié),在高中階段尤為顯著。對于高中政治學科而言,教學評價存在內容維度狹窄、評價方式單一的問題,評價蒙上了一層功利化的陰影。第一,從評價內容維度而言,過于專注知識與技能。從古至今考試都是衡量學生學習成效的直接方式,驅使我國教育事業(yè)走向了應試化道路。在教育新時期,雖然高考呈現(xiàn)開放化、綜合化、人性化趨勢發(fā)展,但應試內核尚未完全改變。日常教學評價以高考為綱領,同樣難逃應試意味。高中政治的教學評價以知識為核心,以各類測驗與考試為載體,將應試能力作為評判學生的唯一標準。對于學生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的考量不足,造成評價結果較為片面,學生的閃光點被埋沒,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第二,從評價方式維度而言,以教師為絕對主導。目前高中政治的教學評價大多以教師單方評價為主,教師以成人思維或是應試視角評判學生,缺乏客觀性與全面性,很難深入的挖掘學生的潛能。此外,教師站在制高點單方面的評價學生,并未及時聽取學生的心聲與意見反饋?!蔼毑檬健钡脑u價方式不僅削弱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形成為了迎合教師而學習的偏激心態(tài),而且教師不能夠獲得真實有效的教學反饋,教學反思喪失了一項強而有力的佐證,不利于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與調整,限制了教學成效的提升。
3.1 立足學生主體地位轉變教學觀念。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與實施者,高效課堂并非是傳遞知識數(shù)量的多少,也并非是知識難度多大,而是對比教學目標的落實情況,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程度,通過課堂學習所獲得的感悟是否深刻、豐富。基于此,高中政治打造高效課堂,教師應擺脫知識本位的教育觀念,認可并堅定不移的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構建平衡互動的師生關系,盡自己所能啟發(fā)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得其法而明其理。以原始社會的解體和階級社會的演進教學為例,首先,堅持教學目標的預設性與生成性相統(tǒng)一,拓展課堂教學層次。在課前,教師對教材內容與學生基本學情進行嚴謹分析。在此基礎上,從知識、能力與情感三個層面制定教學目標,明確教學的頂層設計,既符合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又為學生創(chuàng)造彈性的成長空間。在教學落實過程中,根據(jù)學生的認知反饋,對教學目標要求做出合理調整。例如,面對學生政治理解深度的差異性,教師對教學目標進行分層,在保證全員達成基礎目標的前提下,根據(jù)學習能力做出層次劃分。其次,注重師生關系的調整,構建人文民主課堂。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下,更易于刺激學生的主動表達欲望,促成課堂的有效互動。因此,教師應走到學生中間去,以平等的視角與欣賞的態(tài)度與學生交流,深入了解學生的思考方向,獲得實時的課堂反饋。例如,對于階級和國家是怎樣產生的這一重點問題,教師先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發(fā)表看法,在此過程中,不單純的以對或錯評判學生,鼓勵其大膽表達。教師從學生的闡述中捕捉關鍵信息,明確學生的理解層次,并提供精準指導,立足開放式的教育觀念,將政治課堂真正歸還給學生,讓教學結果成為學生意志的真實反饋,推動個性化發(fā)展。
3.2 立足學生需求取向組織教學內容。教學內容不僅關系到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更是決定學生學習深度的重要因素。高中政治展現(xiàn)較強的抽象性與時代性,高效課堂所涵蓋的教學內容一定是豐富、多元、真實、延展的?;诖耍處煾纳茖⒔滩淖鳛樗夭膩碓吹姆忾]式教學內容構建模式,立足社會熱點,結合學生現(xiàn)實生活,實現(xiàn)教學內容的有趣且有意義。以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教學為例,此章節(jié)包含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及完善個人收入分配兩大主體模塊。對于社會閱歷較為淺薄的高中生而言,單純依靠理論講解,理解起來并非易事。教師可以拓展課外輔助資源,為學生搭建認知腳手架。首先,以時政相關資料幫助學生理解。教師可以播放《財經小貼士》《70年數(shù)據(jù)見證新中國偉大飛躍居民收入分配兼顧公平和效率》《內蒙古促進國企職工收入分配合理有序》等資料,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基本政治概念,對分配制度的演變發(fā)展形成清晰的認知。其次,以生活案例為媒介,將教材理論拓展至現(xiàn)實生活。教師以自己家庭收入作為研討對象,借助政治知識闡述父母收入體現(xiàn)了哪些分配方式,并根據(jù)家庭生活的變化,分析我國實行這些分配方式的原因,依托學生較為熟知的生活素材拓展課堂教學內容邊界,同時,賦予抽象的知識與具象化的載體,減緩認知坡度。
3.3 立足學生能力發(fā)展設計教學方式。高效課堂的落實依賴于在以互動為基礎的,能夠引發(fā)多維思維碰撞的交互式教學模式。因此,教師設計開放、合作的探究活動,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發(fā)現(xiàn)、思考與探討的全過程,自主完成政治知識的重塑。以法治社會教學為例,此章節(jié)教學重難點在于讓學生理解法治社會的內涵、構建法治社會的具體要求以及重要意義。教師改善背書式的說教方式,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自主探索,再根據(jù)學生的理解情況做出針對性的點撥與指導。首先,構建探討情境。教師借助多媒體課件播放關乎法治的案例情境資料,如老張在未走斑馬線的情況下,騎自行車橫穿馬路,與一輛正常行駛的小汽車發(fā)生碰撞,造成腿部受傷。老張利用汽車司機害怕承擔責任不走法律程序的心理,毫無根據(jù)向汽車司機提出了20萬元的賠償要求。教師圍圍繞特定情境提出探討任務,老張與司機的做法有何不妥之處?根據(jù)情景材料說一說構建法治社會的必要性?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類似的事情應該怎樣處理?以生活中常見的案例作為探討背景,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望,促成生生互動。其次,互動合作內化知識。組織各小組通過成員的獨立思考、發(fā)表見解與交流探討等一系列活動得出問題答案,并派出代表進行闡述,各小組之間針對不同意見展開進一步探討,形成多方思辨。教師作為輔助者在必要時做出干預,在學生交流結束之后,做出總結式解析,推動學生理解層次的升華。
3.4 立足學生成長目標拓展教學評價。教學評價能夠為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提供可參考性反饋,支持高中政治高效課堂的構建。教師應予以足夠的重視,并以學生長遠發(fā)展為目標,探尋行之有效的教學評價模式,完善教學評價體系。以正確認識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學為例,此章節(jié)是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樹立高度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重要模塊。教師從評價內容以及評價方式各個方面做出調整,支持學生的深度學習。首先,從評價內容而言,既要關注學生對于傳統(tǒng)文化內容、特點、時代價值等知識性內容的掌握情況,又要注意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每一環(huán)節(jié)、每個設計的學生反應,對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做出評判。在此基礎上,關注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自身素養(yǎng),能否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提出自我見解,評判學生的理解力與踐行力。通過拓展評價內容維度,對學生能力形成準確、客觀認知,為教與學的調整提供參考。其次,從評價方式而言,教師應堅持恩威并重的原則,兼顧能力評價與賞識評價,讓學生了解自身不足的同時,保持學習自信。同時,注重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實施師生互評、生生互評、學生自評等方式,讓學生不再是被評價者,而是教學活動反思的參與者,喚醒主體意識,實現(xiàn)教學相長。
總而言之,在大力深化素質改革新時期,對于課堂教學提出了更為嚴苛的要求,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成為永恒的話題。高中政治應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不斷的探索更有利于學生長遠發(fā)展的教學模式,使政治課堂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單一走向多元,由枯燥走向有趣,開展有溫度的教學,促進學生政治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