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壽勝
(福建省上杭縣下都中學 福建 上杭 364200)
新課改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既要做好基礎知識的傳授工作,同時也要關注于學生的未來發(fā)展與成長。堅持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有助于學生綜合水平的提升,在實際教學工作中,通過對傳統(tǒng)教學手段、內容等進行創(chuàng)新、優(yōu)化,使學生在掌握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同時養(yǎng)成能夠滿足社會發(fā)展需求以及能夠促進學生終身發(fā)展的能力與品格。筆者在教學中對此展開了一系列探索,取得一定成績,故在此進行經驗分享,以期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學水平。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如何在一定的時間內最大程度上取得復習效率的提升,這無疑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組織的關鍵所在。在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視野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活動的設計也需要做出對應的優(yōu)化升級,通過加快活動型復習課的構建,不斷優(yōu)化當前的教學模式,為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提供保障。
在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之前,教師首先要清楚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是什么,只有清楚內涵,才能解決“教什么”和“如何教”的問題。就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來說,核心素養(yǎng)主要涉及有科學精神、參與意識、法治精神以及政治認同四個方面的內容。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其目的在于讓學生在未來的生活學習中,在面對一些復雜的不確定的情境時,能夠運用通過道德與法治學科學到的探究技能、思維模式、學科觀念去解決問題,從而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適應社會,成為良好公民。
其次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之間也是相輔相成的,二者屬于相互促進、彼此有利的一種關系。當前隨著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不斷改革,課程也開始逐漸以人的發(fā)展作為核心,以培養(yǎng)受教育者的文化基礎,推動學生的自我發(fā)展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而這實際上也是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工作的重點所在。
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盡管其在小學階段就已經接受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啟蒙,但是學生在不同的學習階段中對于具體內容的理解自然是存在差異的。對于中學階段的同學來說,其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理解已經開始擺脫稚嫩的看法,開始有了一些更為深刻的認識。這種深刻的理解實際上也是有助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的。借助于明確的課程目標以及完善的學習體系,能夠引導學生去認真地學習和履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這對于學生的自我發(fā)展無疑是至關重要的。同時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理念也能夠進一步助力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改方案中也清晰指出了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方式,與以往機械式的教學方式不同,新的教學方法更關注于學生自身的成長,強調以小組寫作、鼓勵創(chuàng)新等方式去組織教學,這對于豐富學生體驗,助力學生的發(fā)展無疑是至關重要的。
2.1 利用問題情境加以引導。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問題情境的設置意義重大,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視野下,問題情境的設計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同時也能夠有效的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感。作為教師,可以嘗試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去就學生加以引導,從而幫助學生樹立社會主義理想信念。例如,在講解《守望精神家園》這一課時,教師可以以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著力點,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去挖掘和感受生活中存在的傳統(tǒng)文化元素。引導學生從建筑文化、美食文化、民歌、民俗文化等幾個方面闡述中華民族文化,以此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力、民族自豪感,從而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2.2 利用案例教學法展開教學活動,增強初中生的法治意識。部分初中生的法治意識淡薄,在實際生活中不懂得使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也因為不懂法而做一些錯誤的事情,教師可以通過案例教學法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以增強初中生的法治意識。
例如,在講解《法律在我們身邊》這節(jié)課時,若是教師照本宣科,給學生一味地講解課本上的理論知識,學生不容易理解。若是結合案例進行教學,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的理解、增強學生的記憶,還能從根本上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例如,教師可以選擇近些年發(fā)生的一些校園欺凌事件,給學生講述這些校園欺凌事件中欺凌者受到的法律懲罰。這些真實的事例具有感染力、震懾力,能夠增強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在潛移默化間也能夠讓學生去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行為,逐漸的成長為一個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2.3 利用小組辯論賽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具體來說,就是讓學生求真務實、實事求是,提高辯證思維能力、堅守正確價值取向。在筆者看來,以小組辯論賽的方式展開教學,能夠促進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
例如,在講解《交友的智慧》這節(jié)課時候,教師可以設置“競爭會不會影響友誼”“應該不應該網絡交友”等辯題,然后讓學生圍繞這些辯題展開辯論。經過這樣的辯論,無論勝出方還是失敗方,其思維能力均得到鍛煉,對“友誼”也有了更加客觀、深入、全面的認識。經常對學生進行辯論賽訓練,能夠提升學生辯證看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
2.4 利用豐富的實踐活動展開教學。增強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就是培養(yǎng)學生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有序參與社會事務的態(tài)度。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教師可以立足實際,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開展或者參加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通過一些社會實踐的組織,也能夠切實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
例如,在講解《做守法的公民》這節(jié)課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加社會上組織的一些志愿者活動,如“小小交通員”等,讓學生扮演交通指揮員,指導行人按照規(guī)則過馬路。經常參加這類社會實踐活動,能夠增強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
就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情況來看,很多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也暴露出了不少的問題。首先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未正式更名的情況下,很多學校將該課程的教學與傳統(tǒng)的思想品德教育課程混為一談。將這門課定義為規(guī)范學生行為準則的課程,以此作為學生道德教育的依托。除此之外,對于課程本身,很多教師也并不重視,更多的時候是為了應付課程教學任務或是上級的檢查,這樣一來,課程本身的價值自然無法得到充分發(fā)揮,更多時候僅僅能夠起到一點常識性的教育目的,對于學生思想認識的提升以及個性化的教育也是尤為不利的。
在考慮到這一情況之后,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改革也展開了更為積極地嘗試,從育人的目標以及育人要求上都設置了更為全新的目標。這一轉變對于教學活動的組織而言,本身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我們可以普遍感受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3.1 課程教學的整體難度有所提升,在組織教學的時候,教師不僅需要充分結合當前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來授課,也需要充分融合當前的社會實踐活動,去展開針對性的教學設計。這對于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對于學生而言,其自身能否高質量地接受這些信息,也是一個未知數。
3.2 課程教學對象的價值觀也正在呈現(xiàn)多元化的趨勢,在新時期的發(fā)展背景下,這一代的初中生可以說是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他們借助于各種便捷的網絡渠道,在獲取信息的效率與途徑上,甚至比很多教師都要高效。同時作為新生代群體,這群孩子的個性更強,價值觀也更為復雜。這也為教學活動的組織帶來了不少的要求。是按部就班的根據課程體系來組織教學,還是迎合學生的思想認識去做出嘗試與轉變,這也需要教育工作者結合教學活動的開展實際去做出選擇。
3.3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方法也有了更多的選擇。隨著信息技術以及網絡技術的高度普及,各種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也開始涌入我們的日常教學活動中。交互式教學、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也讓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課堂教學可以感受到更為豐富地學習體驗。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更好的實現(xiàn)教學技術的應用與探索,這也需要每一位教師去做出努力與嘗試。
4.1 注重教學觀念的升級。作為一名教師在組織教學的時候能否秉持正確、科學的教學觀念,這也將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對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來說,活動型復習課的設計亦是如此。為此作為教師首先要堅持自身教學觀念的與時俱進,堅持以新課改的精神作為主要的教學引領。同時堅持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目標,以課堂復習為主線,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基礎。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去組織教學,更好的構建道德與法治課程復習課堂。
4.2 注重師生間的交流。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復習課程的組織與教學過程中,教師自身也需要加強對具體教學內容以及學習目標的掌握,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去設計教學情境,更好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通過加強師生間的溝通交流,引導學生去體會自身的生活情感經歷,以謀求學生自身經歷與課程本身之間產生情感共鳴。借助于這樣的方式,也可以引導學生以更高效的狀態(tài)參與到教師所設置的復習情境中,進一步加深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知識的理解與記憶。
在這樣的學習環(huán)境下,學生自身也能夠實現(xiàn)自身情感、知識、技能等多方面的升華與提升,對于學生思想道德水平、道德與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也是大有裨益的。在當前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大背景下,這樣的活動型復習課程構建無疑是十分成功的。
4.3 合理拓展教學內容。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活動型復習課的組織過程中,教師也要嘗試轉變自身在教學活動所扮演的角色,積極努力地成為課程活動的引導者。在堅持以教材為基礎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教學資源,合理的進行整合利用,實現(xiàn)對道德與法治課程教材的創(chuàng)新。同時結合教學活動的實際情況,嘗試以更具生活氣息的方式去解構學習內容,讓學生感受到更具生活氣息的學習體驗,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于教材知識的理解與認同。這樣的教學方式,也能夠有效的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在深化學生自身核心素養(yǎng)的同時,為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復習提供更好的保障。
4.4 應用多樣的復習方法延伸教學。在組織道德與法治復習課程的時候,教師需要認真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在現(xiàn)有的教學條件下,如何更好的擺脫傳統(tǒng)教學思想對于自身、對于學生的束縛。在組織復習課程的時候,教師要勇于嘗試,努力將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引導學生在復習的基礎上,通過小組討論、任務實踐等多樣的學習方法去組織復習。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引導學生掌握知識點復習的方法與脈絡,不斷提升學生自身的合作探究能力與自主學習水平。同對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延伸,也能夠更好地實現(xiàn)高效復習課堂的構建。
5.1 結合考試趨勢,明確復習目標。隨著中考考試重點的轉變,道德與法治課程試題開始強調“能力方法”,強調“落實學科素養(yǎng)”。在中考的試題中,我們也能夠明顯的感受到對學生法治意識、道德責任的考查。所以在組織復習課的時候,我們首先要明確復習的目標、明確本課程要落實的核心素養(yǎng)是什么。當前很多教師在組織教學的時候還能夠考慮到對核心素養(yǎng)的考查,但是在復習環(huán)節(jié)的時候卻很容易忽視,沒有很好地發(fā)揮復習課程應有的價值。例如在復習《走向未來的少年》這一單元的相關內容時,該單元的教學要求在于引導學生學會擔當,提升學生的政治認同感,讓學生感受到自身的成長與國家命運之間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而在《理解義務權利》這一單元的復習中時,則要樹立讓學生明確權利與義務關系的素養(yǎng)目標??偟膩碚f,只有在以具體的教學要求以及考試要求為參考的基礎上去設置復習目標,才能有效的實現(xiàn)課程教學要求與學科素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相融合的目的,才能引導學生更好的把握住復習之中的重點與難點,更好地提升整體復習質量。
5.2 設置主題情境,促進學科素養(yǎng)落實。教材的編寫多是以單元為主題來設計的,所以在進行復習的時候,也可以以大單元為單位進行整合,同時結合時政熱點信息,讓學科復習以話題式活動的形式展開。例如教師可以圍繞學生的生活實踐,分別設置“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集體和社會”、“我與法治”、“我與國家”這四個主題模塊,而后結合教材內容將每一個大的模塊細化為很多小的模塊。以“成長中的我”為例,可以將該模塊細化為“成長的節(jié)拍”、“青春的時光”、“生命的思考”以及“走向未來的少年”四個單元主題,通過這樣的設置,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教材編寫順序,同時以具體的知識為線索,也能夠更好的體現(xiàn)學生自身的生活成長因素。這種雙探索的教材整合方式,使得復習課程的主題模塊之間有著較高的黏合度,學生自身所學習和掌握的知識也更容易高質量的吸收。
值得一提的是,在設置單元復習話題的時候,也可以充分結合時事熱點,以時政熱點為引導去進行考點的梳理。例如在復習“我與法治”的主題模塊時,該模塊的核心話題是“理解權利義務”,此時教師就可以圍繞網友“蠟筆小球”侮辱戍邊英雄的案例進行問題設計,首先,作為我國的公民,網友“蠟筆小球”都享有哪些權利?在這次事件中,戍邊官兵們的哪些權利受到了侵犯?英雄官兵以及官兵家屬們該如何維護自身的權利?通過這樣的設計去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分享,不僅能夠使得課堂變的更加鮮活,學生們的思維也能夠得到很好地發(fā)散。通過從履行義務的角度就英雄官兵的行為進行分析,也能夠很好地復習有關公民基本義務的相關知識。總的來說,通過具有層次性的問題設計,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也能夠得到很好地激發(fā),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學生所學習的知識才是鮮活的、生動的。
5.3 培養(yǎng)答題能力,落實核心素養(yǎng)。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3月份的一次發(fā)言中講到“任何形式的教育都不能只關注于學習的分數,而是要引導學生形成成熟的人格?!保瑢嶋H上,分數作為當前教學活動的重要衡量標準,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在潛意識中去追求高分數。但是如果只將分數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那一定是大錯特錯的。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核心價值在于立德樹人,所以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也不能忽視了學生自身健康成熟人格的培養(yǎng)。要注重學生必備知識以及關鍵能力的養(yǎng)成,在領悟感受核心價值的基礎上,更好地落實學科素養(yǎng)。所以復習課不僅要致力于學生考出好的成績,也要落實學科素養(yǎng),讓復習的效果更上一層樓。
如何實現(xiàn)這一目標?就需要充分借助思維導圖的作用。思維導圖作為復習過程的一把“利器”和有效模式,在教學實踐中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借助于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快速構建學科知識網絡,讓學生的學習過程可視化,在教師的引導以及學生的參與下,學生在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也能夠起到“做中學”的教學效果,不僅能夠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更好的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也能確保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好的感受立德樹人的內在邏輯以及潛在價值,更好地助力學生的未來成長與進步。
針對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復習課程的組織現(xiàn)狀,就如何更好的開展課后復習的相關問題進行思考。在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視野下,初中教育工作者也要積極嘗試教學方法的升級與改革,更好地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致力于推動學生的不斷進步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