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敏
(甘肅省玉門市第二小學 甘肅 玉門 735211)
古箏,是我國古老的民族彈撥樂器,被譽為“眾樂之王”,亦稱為“東方鋼琴”,因其音色清越、高潔、典雅、委婉動聽,輕拂宛如行云流水,重掃勢若山崩濤嘯。多年來,深受廣大家長和孩子們的青睞。近年來,線上線下及校內(nèi)外各類培訓班如雨后春筍班發(fā)展起來,其教學水平和質(zhì)量良莠不齊,令家長們眼花繚亂,令教育主管部門憂心忡忡。2021年我校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市有關“雙減”政策精神,嚴格按照文件要求“為學有余力的同學拓展學習空間,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文體、藝術、勞動、閱讀、興趣小組及社團活動”。學校領導充分利用本校資源,精心策劃,先后創(chuàng)辦了體育、美術、書法、音樂、計算機、棋類等十幾個社團。各位老師大顯身手、各盡所能,為社團的開發(fā)研究出謀劃策。其中音樂社團就分為:鼓號隊、合唱隊、民樂隊、古箏班等,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滿足了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有效減輕了學生的課業(yè)負擔,沖擊了校外培訓機構給孩子們帶來的壓力。特別是我校古箏社團創(chuàng)建,受到了學生、家長及社會的認可,2021年所指導的學生曾榮獲第五屆“央音”全國青少年藝術展演器樂古箏獨奏金獎和銀獎。已成為學校對外宣傳的窗口,是課后服務亮點之一。
筆者從事教育工作30年、愛好并探索研修古箏十余年,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在社團成立后,義不容辭的擔任了學校古箏社團的課后服務工作?,F(xiàn)就小學生學習古箏的好處及指導策略談一些自己的方法和見解。
在小學生學習彈奏古箏有許多好處。
2.1 提升手的靈敏度。彈古箏是一個動手、動腦,心神合一的工作,21根琴弦,八個手指靈活運用,才能彈出好聽的曲子。中醫(yī)認為,手乃百竅之匯,手指的靈敏度能夠刺激大腦皮層的開發(fā),“心靈手巧”指的就是手越是靈巧,腦子也越是靈活,二者是互通互融的。
2.2 強化眼睛的鍛煉。練古箏的時候,眼睛要一邊看譜子,一邊還要照顧著每一根琴弦,眼睛的瀏覽如果速度不快,稍一跟不上就容易忽此失彼。所以學古箏能訓練眼力。
2.3 鍛煉體型。彈古箏講究“坐有坐相”,身體姿勢、手肘之間的距離都是有一定要求。正確的坐姿練習和培養(yǎng),對于孩子今后日常學習生活大有益處。如果我們在課堂中不注意坐姿,就會導致孩子出現(xiàn)“挺肚子”“駝背”“近視”等系列問題,在彈奏古箏過程中教師會教孩子正確的坐姿,并養(yǎng)成良好的坐姿習慣,就會減少孩子出現(xiàn)近視眼、駝背的情況。
2.4 提升氣質(zhì)修養(yǎng)。童年是孩子智力開發(fā)的關鍵期,但是年輕的父母忙于事業(yè),有時會忽視孩子早期氣質(zhì)的培養(yǎng)。一旦錯過了關鍵期,想要彌補就十分困難。學彈古箏,有助于孩子氣質(zhì)的提升。
2.5 增強孩子的記憶。古箏對孩子記憶力的提高也大有益處。古箏講究雙手協(xié)調(diào)配合,左手指運動刺激右大腦記憶區(qū)發(fā)展。通過觀察,練習古箏的孩子,記憶力有明顯的改善和提升。而且利用音樂來減輕平時的學習壓力,讓孩子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2.6 鍛煉孩子的意志力。古箏學習過程中想要掌握熟練的技術和技巧,需要不斷的聯(lián)系,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一個難點經(jīng)過上千次的正確的重復練習才能掌握,也是在這種不斷練習中培養(yǎng)了兒童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zhì)和持之以恒的良好學習習慣。
2.7 養(yǎng)成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愛動是孩子的天性,貪玩也是孩子的特點。學習古箏有助于孩子意志力的培養(yǎng),孩子在練習古箏的過程中,要讓孩子學會聆聽,做到全神貫注;要學會閱讀,一目十行;要學會速記,聽后不忘。長此以往,就會形成一系列好的學習習慣。
學校古箏興趣班,是為發(fā)揮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有效緩解家長焦慮情緒,在“無作業(yè)日”為孩子提供的免費古箏指導,旨在培養(yǎng)孩子對古箏的興趣,不需要參加各種考試。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課后服務時間內(nèi)更好的指導孩子學習古箏?
3.1 將常見的少兒歌曲和古箏教學內(nèi)容相結合。古箏的教學,需要依據(jù)兒童的年齡特點,有計劃、有步驟、地由淺入深的選擇教學內(nèi)容,設計教學方法,循序漸進地來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只有讓孩子看到自己的一點一滴的進步,才能讓他們產(chǎn)生繼續(xù)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在剛開始學箏的時候,首先讓孩子直面音樂,身處一定的音樂氛圍之中。把歌唱作為兒童學習古箏的第一步。老師用古箏演奏一兩首他們熟悉的兒歌,如:《小兔乖乖》“小白船”等孩子們耳熟能詳?shù)纳賰焊枨?,孩子聽到熟悉的歌曲竟然可以用古箏來伴奏,對學習古箏的興趣會油然而生。他們會唱著歌、拍著手,眼睛死死地盯著老師的手是如何彈琴的。這種將常見的少兒歌曲和古箏教學內(nèi)容相結合方法,不但能消除孩子們上古箏課的神秘感和陌生感,同時可以很快提高他們的識譜能力,掌握音高的正確概念,感受音程之間連接的過程。同時,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從而愉快地參加古箏學習。
3.2 將有趣的語言游戲和深奧的樂理知識學習相結合。彈奏古箏,離不開音理知識的學習,如姿勢、手形要求,高低音符號的識記等。如何讓枯燥乏味的樂理學習變得生動有趣,便于識記?我采用了將有趣的語言游戲和深奧的樂理知識學習相結合的方法。例如:在學習坐姿時,我根據(jù)歌曲《我們來唱歌》創(chuàng)編了這樣一首《我們彈古箏》的兒歌(后附詞曲),內(nèi)容是這樣的:“我們彈古箏,姿勢很重要,腰挺直,頭偏低,身體要放松;我們彈古箏,雙腳不亂伸,身右側,肩放松,小手握蘋果”。我將編好的兒歌配上簡單曲子,在彈奏古箏時帶領學生遍唱遍示范正確姿勢給孩子們聽,孩子們不但聽到了要求,還看到了老師的姿勢,孩子們在朗朗上口的游戲中很快就掌握了正確的坐姿?!痹诠殴~教學中,我盡力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以幫助學生理解音樂作品,體會音樂作品的內(nèi)在意境,以達到教學要求。例如:我在教授剛入小學的初級班孩子學習古箏時,是從認識箏弦的位置開始,為了讓孩子們區(qū)別高低音區(qū),我把高音部分稱作“戴帽帽的音”,把低音區(qū)稱作“穿鞋鞋的音”,兒童化的語言,讓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游戲中很快的就知道了高低應的位置和標記。
3.3 將“線上名師”指導和“線下”自我練習相結合。手機、網(wǎng)路是當今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孩子們對手機的熱愛幾乎可以拿“癡迷”二字來形容。為了減少手機對孩子們的影響,許多學校規(guī)定“教師手機不進課堂”“學生手機不進校園”,目的是防止孩子玩手機游戲上癮,老師上課接打電話影響學生。但是,手機最大的功能是工作、學習、生活,手機中的“游戲”并不是都一無是處,重在持有者自己的選擇。例如:“抖音”人人愛玩,我通過“抖音”發(fā)現(xiàn)了“古箏高手”,聽到了“世界名曲”,“關注”了著名古箏演奏家“袁莎”的抖音賬號,有時還能聽到她的“公益直播”。古箏教學是需要教師有扎實的基本功,對孩子進行面對面指導效果最佳。但對于古箏班的助教人員及在家輔導孩子的家長朋友,他們的識譜能力和古箏彈奏技巧不很精通,在輔導孩子彈古箏時難免有顧慮,總擔心自己對節(jié)奏把握不準、指法手型不對、強弱處理不當?shù)葐栴}。如果先讓孩子們欣賞抖音,將“線上名師”指導和“線下”自指導練習相結合,學生學習會更加有趣,彈奏練習錯誤會減少許多。因此,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學校電器設備,采用課前下載或在線觀看的方法將“線上名師”請進課題,孩子通過反復觀看,形成正確概念,如何再指導孩子“線下”自我練習,這樣不但可以減少我這個“二傳手”的失誤,還可以提高練習質(zhì)量。
3.4 將古老故事和現(xiàn)代樂曲演奏相結合。古箏在我國已經(jīng)有2000多年的歷史,學習古箏免不了要學習歷史、了解古箏曲所表達的意境,但是有許多著名的古箏曲建構繁雜,分段或分小結指導孩子彈奏練習,他們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果我們把故事講述、樂曲欣賞、段落情緒進行對照分析,孩子們就會“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了。例如:《梁祝》是流傳于我國東晉時期著名的愛情故事,曲中表現(xiàn)了梁山伯好祝英臺“快樂的學校生活”、舍不得的“十八相送”、憤怒哀怨的“抗婚不成”、到最后“哭靈”“化蝶”,曲調(diào)變化多,建構復雜,單獨講解難免枯燥。我在指導孩子練習《梁?!窌r就先講故事,然后用簡單語言進行提示“上學啦”“告別了”“生氣了”“難過啦”“變蝴蝶啦”孩子們在彈奏中對樂曲的理解更加深刻,對音樂的鑒賞能力逐步提高。通過對名曲名人背后故事的了解,洗滌孩子的靈魂,讓她們的生活更完美。
3.5 將影視動畫、美術作品欣賞和古箏樂曲教學相結合。小學生的思維正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過渡。對于那些冗長的古箏曲,只讓孩子憑空想象是有困難的。例如:對于生活在西北缺水少雨地方的孩子,或生活在高樓林立城市的孩子,那些從來沒有見過湖泊、也不會撒網(wǎng)打魚的孩子,讓他們單純地去想象“夕陽西下”“湖水波光粼粼”“漁民撒網(wǎng)打魚、劃船你追我趕、肥魚滿倉”的喜悅心情是有一定難度的。我采用將影視動畫、美術作品欣賞和古箏樂曲教學相結合的方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擠牛奶》,這是著名的電影《草原兒女》主題曲,電影主要描述草原兒女在遼闊草原上策馬奔馳、放牧、擠奶等快樂勞動、幸福生活的場景。在看完電影片段后再讓孩子們欣賞感知樂曲,然后教他們彈奏樂曲,孩子們對樂曲的結構處理會有一個整體的理解,學習的積極性會大幅度提高。在古箏教學中,有許多古箏曲內(nèi)容均選自某一著名的電影、故事、人物或環(huán)境。對于那個年代或看過影視、圖片的人記憶猶新,但對于生活下當代的小學生是很陌生的。因此,用影視動畫和美術圖片還原當時的人物事跡、勞動場景,給孩子一個具體形象概念,他的記憶才會更加深刻。例如:“織布忙”“繡金匾”“繡荷包”“瀏陽河”等曲目,讓沒有拿過針、沒有見過水的孩子們觀看電影中的場景和人們的勞動,才能進一步感知理解樂曲的意境。
3.6 將教師指導和家長陪伴相結合。彈奏古箏是一種包含著視、聽、運動等多種感官與大腦思維中樞協(xié)同作用的有意識的心理活動。這種心理活動需要把技能操作與形象思維結合起來,也就是說,彈奏古箏需要經(jīng)過大腦的智力加工,才能由手指彈出。對于一二年紀的小學生,她們年齡小,專注力差,對學習沒有自覺性,練習時感到枯燥的孩子,有了家長陪伴與鼓勵效果會好一些。因此教師要利用接待時間或微信、QQ網(wǎng)絡等途徑及時和家長溝通,讓家長了解上課內(nèi)容,知道老師的要求,在孩子練琴過程中知道他哪里彈得好,哪里不正確。切記,家長只是適當給孩子把把關,成為他們的欣賞者和提醒者,而不是監(jiān)督者或嘮叨者,要時刻把控練習時間和指導方法的科學性。等到了高年級,孩子學深了,您就輕松了,即使看也看不懂了,那時您就只能是欣賞著和崇拜者啦。
3.7 將個人努力和學校獎勵相結合。雖然學校古箏興趣班以培養(yǎng)孩子學習興趣為主,老師在活動中充分給學生“玩”的時間。但說實話,學古箏容易,學好古箏難。要使學生保持持久的學習熱情,離不開教師正確的引導,同時也需要學校、家長、社會的密切配合與大力支持。例如:學校方面可以給孩子提供溫馨舒適安靜的活動場地、音色優(yōu)美的古箏及音響設備,適時組織表演活動,給古箏班孩子提供登臺亮相的機會,并適當?shù)慕o與物質(zhì)和精神獎勵。表演過后的掌聲,可以讓他們的學習興趣更加持久性,自信心得到提升。家長方面可以利用孩子上臺表演之際給孩子們購置漂亮演出服,畫個美美的淡妝、更換適齡的義甲、用相機記錄孩子成長的瞬間,并適時滿足一個小愿望等方式表揚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我真的很不錯”“我是爸爸媽媽的驕傲”,從而在今后的學習中更加刻苦。
總之,學校古箏興趣班的創(chuàng)建,是為了落實我國“雙減”政策的落實,是為了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給家長和孩子帶來的壓力,不是為了實現(xiàn)家長希望把孩子從小就培養(yǎng)成為“高素質(zhì)”“多面手”的愿望。學校古箏興趣班,是為了滿足孩子對古箏學習的興趣,搭建幫助孩子去開發(fā)自己,成就自己的平臺。是為了活躍學生校園文化生活。它不是古箏突擊隊,也不是為了培養(yǎng)“古箏大師”。因此、學校、家長及社會要“擰成一股繩”,達成共識,不給授課教師和孩子增加任何壓力,要肯定授課教師的工作熱情,保護孩子們的學習動力,共同促進孩子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