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 威,王 盼,林祥芝
(開封市第二中醫(yī)院,河南 開封 475000)
腦梗死是一種腦組織軟化、壞死的臨床綜合征,多見于老年,由腦動脈系統(tǒng)病變致使血管閉塞引起,具有致殘率高、起病急、死亡率高等特點[1]。相關數據顯示,腦梗死患者80%遺留神經功能缺損癥狀[2]。且有研究發(fā)現,腦梗死后2周~6個月的恢復期是功能康復的最佳時機[3]。目前,臨床主要以改善癥狀、修復神經功能、降低死亡率、減輕傷殘程度為治療目的。丁苯酞被廣泛應用于腦梗死治療中,可通過修復神經功能、抗腦缺血、抗炎,緩解臨床癥狀,但長期使用療效較差,影響預后。有研究指出,在西醫(yī)基礎上輔以中藥湯劑可進一步保護受損神經,提高肢體運動功能,增強療效[4]。滌痰湯由甘草、膽南星、竹茹、枳實等9種藥物組成,具有化濁通絡、調和氣血之效,正合腦梗死恢復期中醫(yī)病機[5]。本研究采用丁苯酞軟膠囊、滌痰湯加減方治療老年腦梗死恢復期患者,旨在從神經功能及血液流變學等多方面探討其臨床效果?,F報道如下。
1.1 基線資料 選取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腦梗死恢復期患者116例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58例。參照組男32例,女26例;年齡61~77(69.24±2.23)歲;病程3~21(13.69±2.00)周;病情程度:輕度16例,中度32例,重度10例;病灶部位:腦干34例,基底節(jié)區(qū)10例,大腦皮層14例。研究組男30例,女28例;年齡60~77(68.76±2.19)歲;病程3~22(14.10±2.23)周;病情程度:輕度13例,中度33例,重度12例;病灶部位:腦干31例,基底節(jié)區(qū)9例,大腦皮層18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病例選擇標準
1.2.1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符合西醫(yī)腦梗死相關診斷標準[6];MRI、CT檢查證實,且經3名主任醫(yī)師聯(lián)合確診。中醫(yī)診斷:符合中醫(yī)腦梗死相關診斷標準[7],屬痰瘀阻絡型。主癥:偏癱、半身不遂、舌斜、軀體感覺異常、不語、口歪。次癥:肢體麻木、乏力、飲水發(fā)嗆、面白、頭痛、共濟失調、手足腫脹。舌脈象:舌質黯淡,苔黃膩,脈細、弦滑。
1.2.2 納入標準 均符合上述中西醫(yī)診斷標準;對本研究藥物無過敏者;病程2~24周;年齡≥60歲;患者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2.3 排除標準 出血性腦梗死;合并惡性腫瘤者;凝血功能異常者;急性腦梗死;造血功能障礙;依從性差,中途未完成退出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予以基礎治療,包括抗血小板、降低血壓、控制血脂血糖及營養(yǎng)神經藥物,同時指導患者完成常規(guī)康復方案,包括神經發(fā)育療法(Bobath)、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療法(PNF)、多種感覺刺激治療法(Rood)和呼吸等技術訓練。
1.3.1 參照組 予以丁苯酞軟膠囊(石藥集團恩必普藥業(yè)有限公司,批準文號H20050299,每粒0.1 g)口服,每次0.2 g,每天3次。
1.3.2 研究組 予以丁苯酞軟膠囊和滌痰湯加減方治療,丁苯酞用法用量與參照組保持一致。滌痰湯加減方組成:甘草6 g,膽南星6 g,竹茹12 g,枳實15 g,半夏10 g,石菖蒲15 g,陳皮10 g,茯苓12 g,當歸15 g。隨癥加減:頭暈、目眩者加龍骨30 g,天麻10 g,鉤藤10 g,白芍10 g;氣短乏力者加黃芪30 g;瘀血甚者加桃仁10 g,紅花5 g。每天1劑,加水混合煎熬,取汁300 ml,分早晚溫服。
兩組均治療和觀察4周。
1.4 觀察指標 ①兩組臨床療效。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8]標準,評估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按無、輕度、中度、重度主癥分別記0、2、4、6分,次癥分別記0、1、2、3分,最后進行總分合計?;救号R床癥狀消失,中醫(yī)證候積分下降≥85%;顯效:臨床癥狀顯著改善,65%≤中醫(yī)證候積分下降<85%;有效:臨床癥狀改善,35%≤中醫(yī)證候積分下降<65%;無效:臨床癥狀無變化,中醫(yī)證候積分下降<35%。②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9]、改良Rankin量表(mRS)[10]、Fugl-Meyer量表(FMA)[11]評估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傷殘程度、運動功能。NIHSS分值范圍為0~42分,分值與神經功能呈負相關。病情分度:1~4分為輕度,5~15分為中度,>15分為重度。mRS滿分為6分,得分越高則表示殘疾程度越嚴重;FMA共50個條目,分值范圍為0~100分,分值與運動功能成正比。③血液流變學指標。于清晨采集兩組治療前后空腹靜脈血5 ml,3 0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清液,置于低溫環(huán)境待檢。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纖維蛋白原(FIB)、血小板聚集指數以全自動血流變儀(淄博恒拓分析儀器有限公司,型號HT-100G)測定。④血管內皮功能、血清氧化應激指標。血清采集方法同上,內皮素-1(ET-1)以夾心雙抗酶聯(lián)免疫法測定;一氧化氮合酶(eNOS)、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丙二醛(MDA)、8-羥基脫氧鳥苷(8-OHdG)以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一氧化氮(NO)以硝酸還原酶法測定。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4.83%,參照組為82.76%,研究組高于參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FMA、mRS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各項評分均改善,研究組NIHSS、mRS評分低于參照組,FMA評分高于參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FMA、mRS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FMA、mRS評分比較 (分,±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參照組治療后比較,②P<0.05
組 別研究組參照組n 58 58 NIHSS評分治療前9.53±2.32 9.60±2.58治療后3.85±1.01①②4.95±1.23①FMA評分治療前43.54±6.71 42.78±6.35治療后78.41±5.37①②69.45±6.14①mRS評分治療前2.93±0.77 2.91±0.82治療后1.53±0.50①②1.92±0.49①
2.3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治療后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均改善,研究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FIB、血小板聚集指數均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參照組治療后比較,②P<0.05
組 別研究組參照組n 58 58全血高切黏度(mPa·s)治療前7.81±1.29 7.78±1.33治療后4.03±0.92①②5.74±1.06①全血低切黏度(mPa·s)治療前15.93±3.06 15.87±3.12治療后9.95±1.08①②11.47±1.16①FIB(g/L)治療前4.88±1.07 4.92±1.12治療后3.07±0.88①②3.76±0.75①血小板聚集指數(%)治療前78.41±7.16 78.15±7.33治療后52.31±6.24①②60.08±6.45①
2.4 兩組治療前后血管內皮功能相關指標比較 治療后兩組血管內皮功能相關指標均改善,研究組VEGF、NO、eNOS高于參照組,ET-1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管內皮功能相關指標比較 (±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管內皮功能相關指標比較 (±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參照組治療后比較,②P<0.05
組 別研究組參照組n 58 58 VEGF(ng/L)治療前217.43±27.41 219.85±26.44治療后385.69±33.18①②343.27±32.42①NO(μmol/L)治療前52.19±6.52 53.71±6.28治療后66.95±7.06①②60.17±6.33①ET-1(ng/L)治療前85.71±10.13 83.69±11.42治療后61.06±8.44①②69.37±7.53①eNOS(IU/L)治療前51.48±6.82 50.75±7.11治療后69.56±7.27①②62.35±7.18①
2.5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氧化應激指標比較 治療后兩組血清氧化應激指標均改善,研究組8-OHdG、ox-LDL、MDA低于參照組,GSH-Px高于參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氧化應激指標比較 (±s)
表5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氧化應激指標比較 (±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參照組治療后比較,②P<0.05
組 別研究組參照組n 58 58 8-OHdG(pg/ml)治療前48.36±5.11 49.24±5.37治療后16.42±4.26①②27.11±5.85①GSH-Px(mg/L)治療前94.26±12.04 93.68±13.11治療后153.29±14.33①②132.17±12.76①ox-LDL(mmol/L)治療前654.29±43.01 657.22±40.83治療后517.63±39.42①②559.51±34.28①MDA(nmol/ml)治療前25.46±3.18 25.11±3.64治療后10.35±2.41①②15.27±2.68①
腦梗死是致使患者殘疾、死亡的首要疾病,而在其恢復期時給予有效干預措施,對改善患者遠期預后及生活質量具有關鍵性意義[12]。丁苯酞為多靶點腦保護劑,可修復神經功能,縮小梗死面積,但單獨使用對部分患者療效欠佳,無法滿足臨床預期。
中醫(yī)將腦梗死歸于“中風”范疇,認為其與痰瘀緊密相關。痰脂濁血,黏稠凝滯,壅滯經脈,阻塞腦竅,以致氣血無以向上通達,致氣血運行不暢,日久不祛,消耗正氣,使得清竅四肢百骸無以濡養(yǎng),故發(fā)為中風[13-14]。中風后脾虛肝旺、痰阻風動,脾虛則生痰,脾虛則肝木乘之,以致痰瘀阻絡。故治法應以調和陰陽、化風祛痰、通絡疏經為主。本研究依據其痰瘀阻絡的病機特點,予以滌痰湯加減治之,方中半夏、石菖蒲共為君藥,前者辛散溫燥,善散結消痞、化痰燥濕,為治寒痰、痰濕之要藥;后者善化痰濕、開竅閉,能治痰濕蒙閉心竅諸癥。枳實苦降下行,辛散,微寒不溫,既善破氣消積以除脹滿,又長于行氣消痰以通閉塞;陳皮善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竹茹具清熱化痰之功,三者相配使痰不再生,濕不再聚,合而為臣。茯苓、當歸、膽南星同為佐藥,能化瘀活血、祛痰理氣,并助藥力通行于周身。甘草性平為使,可補中益氣、調和諸藥。諸藥配伍,可達痰滅瘀除、行氣活血之功。同時頭暈、目眩者加龍骨、天麻、鉤藤、白芍,具散風清熱、息風定驚、清肝瀉火的功效;瘀血甚者加桃仁、紅花,能活血散瘀、止痛通經。
腦梗死中,氧化應激、血管內皮損傷是最主要的病理反應。因此,檢測氧化應激、血管內皮功能相關指標有助于判斷預后。本研究數據顯示,丁苯酞軟膠囊加滌痰湯加減應用于腦梗死恢復期,總有效率增至94.83%,且治療后研究組FMA評分、mRS評分、NIHSS評分、氧化應激指標、血管內皮功能指標改善程度均優(yōu)于參照組(P<0.05),表明聯(lián)合滌痰湯加減治療腦梗死效果顯著,可改善患者神經功能,修復血管內皮功能,減輕損傷程度,調節(jié)氧化應激狀態(tài),緩解患者癥狀,與曹勇[15]等研究結果一致。結合現代藥理學研究分析原因可能為:石菖蒲具有鎮(zhèn)靜、解痙作用;當歸可通過提高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活性,降低氧化應激反應,抑制腦缺血再灌注,進而減輕神經功能損傷[16];茯苓能增強機體免疫能力,還可防治肝損傷[17]。
既往研究證實,血液高凝狀態(tài)貫穿于腦梗死整個病理過程,在腦梗死發(fā)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18]。有研究表明,血液黏度增加可誘導微循環(huán)障礙,加重腦梗死進展[19]。且有研究指出,血漿黏度是心腦血管事件的高危因素[20]??梢娧毫髯儗W指標的異常與腦梗死緊密相關,通過血漿黏度的升高、降低可有效判斷藥物治療效果。因此,本研究為進一步明確丁苯酞軟膠囊、滌痰湯加減聯(lián)合價值,對血液流變學指標進行評估,發(fā)現研究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改善程度均大于參照組(P<0.05),說明滌痰湯可顯著調節(jié)血流動力學,促進疾病轉歸。原因可能為:半夏有效成分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改善腦循環(huán)和神經功能;甘草具有抗氧化、抗腦缺血、防止動脈硬化等作用[21]。
綜上所述,腦梗死恢復期患者予以滌痰湯加減、丁苯酞軟膠囊聯(lián)合治療,療效確切,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調節(jié)血流動力學,緩解機體氧化應激狀態(tài),修復血管內皮功能,改善患者神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