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會
(棗莊學院 外國語學院,山東 棗莊 277160)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各專業(yè)課要與思想政治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推動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1]因此,高校專業(yè)課應如何基于課程自身的特點,在建構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課程協(xié)同育人的工作機制,實現(xiàn)教育教學全程育人、全員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體系中發(fā)揮重要作用,是每位專業(yè)課教師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筆者從事英美文學教學十余年,在對自身工作進行回顧和反思的基礎上,以“美國文學”課程為例,根據(jù)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積極踐行課程思政的理念,對照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結合課程基本情況確定教學目標,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本課程的具體融入與切合點,深化課程思政的內涵,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美國文學”課程隸屬英語本科專業(yè)分類體系,是英語專業(yè)學生高年級階段的必修課程。授課對象多為英語專業(yè)三年級學生,開課時間一般設置在第六學期。課程主要介紹美國文學的發(fā)展歷史,文學流派、代表作家及作品,并分析其意義與影響。該課程是英語專業(yè)知識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注重英語語言和文學的高度結合,為學生掌握文學理論知識和提高語言技能提供優(yōu)良的平臺,幫助他們提高英語語言綜合運用能力,進一步完善其文學知識和理論體系,培養(yǎng)其文學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提升其理論水平,在初步奠定其學術研究基礎的同時,幫助學生掌握自身修養(yǎng)的基本方法。
筆者在多年教學中發(fā)現(xiàn),目前高校普遍開設的“美國文學”“美國文學史”“美國文學選讀”等課程的教學目標多以傳授事實或概念性知識為主,對于蘊含于文學作品的人物、情節(jié)、敘事等表層結構之下的,位于文學經典核心的永恒的人文精神、倫理道德等價值取向性知識則往往一帶而過,更多的是留給學生課下自己體悟,而這些卻恰恰是對學生的心靈和思想具有啟迪性作用的“精華”部分。
其實,“美國文學”課程中隱含著大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愛國情懷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對該課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與要素的挖掘,可以英美文學中詩歌、小說、戲劇、散文、短篇故事等文學作品的專業(yè)知識學習為載體,發(fā)揮英語學習中跨文化交流、比較文化學等要素的感染力和滲透力,提煉本課程中蘊含的文化基因和價值范式,將其轉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生動化的有效教學載體,在“潤物細無聲”的知識學習中融入理想信念層面的精神指引。這樣一來,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就變成了既是向學生傳授專業(yè)基礎知識、基本理論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也是在專業(yè)課教學中踐行和體現(xiàn)課程思政理念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在學習西方文化的同時,感受到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對價值性知識進行深入思考,增加對中外文化的認識和比較,逐漸增強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自信,成為兼具國際視野和家國情懷的人才。
文學作品是時代、社會與作家精神的產物。“美國文學”課程中選取了美國文學史上的經典作家作品,這些著名文學作品大都飽含了作家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情懷以及社會責任等進步思想。同時,許多作家的生平經歷及個人品格也對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意志性格的鑄造大有裨益。因此,十余年的英美文學教學摸索下來,筆者認為,結合“美國文學”課程內容,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深入挖掘本課程中的德育元素,開展課程思政教育。
家國情懷是一個人對自己國家和人民所表現(xiàn)出來的深情大愛,更是對自己國家的一種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從美國文學的歷史來看,許多著名的作家都是愛國主義者與民族主義者,他們?yōu)榱俗约旱淖鎳腿嗣?,為了人類的進步事業(yè),不畏艱險、勤奮寫作,為我們留下了千古傳誦的經典名篇。在學習這些作家作品時,教師就可以結合愛國主義進行融入,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例如,在學習沃爾特·惠特曼的《啊,船長!我的船長》時,當詩歌賞析完畢,學生們一片沉默。他們都被詩歌內容與形式的高度和諧統(tǒng)一展示出的令人驚嘆的美所深深地震撼了。接著,筆者拋出了話題——詩歌表現(xiàn)了對林肯總統(tǒng)的崇敬和哀悼,歌頌林肯的功績,實質是贊美、肯定什么精神?在學生們的討論發(fā)言中,答案漸漸明了:這是一種在國家民族危難之際,甘于犧牲、勇?lián)笕巍⒘ν炜駷懙姆瞰I精神。又如,在講解托馬斯·杰弗遜的《獨立宣言》一文時,筆者讓學生課前查閱了解美國獨立戰(zhàn)爭背景、影響以及意義,而在課堂帶領學生賞析作品,了解其內容、文體風格之后,很自然地就引導他們進入討論的問題:《獨立宣言》為“美國夢”思想的興起奠定了什么樣的基礎?美國夢和中國夢有何不同?學生很積極地參與討論,體會到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的休戚與共,從而激發(fā)其責任感和使命感,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共同奮斗。
有一些文學作品對于促進英美社會的進步發(fā)揮了很大作用,其中蘊含的民主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內容,即使在今天看來,仍然沒有失去其推動社會進步的價值,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并從中汲取營養(yǎng)。例如,朗費羅的《一個奴隸的夢》讓讀者不覺潸然淚下,詩歌優(yōu)美的音韻中蘊含著詩人對奴隸制度悲憤的控訴和對黑人奴隸深切的同情。當美國一半國土在捍衛(wèi)奴隸制的時候,尤其是在尊重法律的美國人面前,詩人需要具有怎樣的勇氣、膽量、正義與擔當去挑戰(zhàn)這樣的惡法。這是何等勇敢的精神!何等的正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教導學生學習朗費羅悲天憫人的情懷,以及關注社會、民生的責任心。
再如,在學習梭羅的《瓦爾登湖》時,關注點是自然與人類的共生共榮。梭羅用瓦爾登湖畔的實驗清晰地告訴我們:回歸自然。他在作品中表達了對大自然質樸而深沉的感情,忠實記錄了他與大自然的交流。雖然梭羅對自然界的理解充滿著愛默生超驗主義思想的韻味,但他意識到,自然界萬物都具有某種神圣性,從它們的動靜,他看到上帝在施展其藝術才干。今昔、遠近、生死在宇宙的總藍圖上相互連接形成一個有機整體。[3]這種思想與我國目前所倡導的“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理念有相通之處。2013年11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對《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做說明時指出:“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4]黨的十九大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叭伺c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告訴我們,人作為自然存在物,依賴于自然界,自然界為人類提供賴以生存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生態(tài)批評家密克爾曾闡述生態(tài)系統(tǒng)整體的重要性:“成熟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是世界性的。任何可能存在的生命形式都有存在的平等權利,沒有一個個體的需要、偏好或熱情被給予充分的理由威脅生態(tài)系統(tǒng)整體的福祉?!保?]教師應該讓學生明白,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由山川、湖沼、林木等構成的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存在無數(shù)彼此相互依存、緊密聯(lián)系的有機鏈條。人類發(fā)展活動必須以生態(tài)整體利益為至上,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這是人類必須遵循的客觀規(guī)律,為我國持續(xù)發(fā)展提供最為重要的物質基礎。讀文學作品的同時,教師應當讓學生把目光從書本中轉移出來,觀察世界、觀照社會、對接生活、辨別是非,培植他們聚焦民生領域、勇?lián)鐣熑蔚囊庾R。
當代大學生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不僅要擁有健康的體魄、掌握豐富的科學知識,還要有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例如,富蘭克林的《自傳》引導學生明白努力奮斗、樂觀自律的重要性;愛默生的《論自助》激勵我們要擁有樂觀自信的生活態(tài)度;梭羅的《瓦爾登湖》和狄金森自我經營的詩歌世界則告訴我們:對人而言,精神世界的豐富比物質世界的富足更為重要。而《了不起的蓋茨比》則告訴我們物欲橫流、虛無縹緲的欲望只能將人帶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諸如此類的文學作品在講解時,教師都可以通過設計高質量的問題和采取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充分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引導學生進行思辨性討論,從而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提升自身的品格與修養(yǎng),進而成長為德才兼?zhèn)涞挠杏萌瞬拧?/p>
古往今來一切優(yōu)秀文學作品無不高揚人文精神。作家對社會生活把握和反映的方式盡管異彩紛呈,有寫實的,有虛幻或象征的。然而,在對生活的富有歷史精神的肯定與否定、贊美與貶斥、同情與厭惡乃至困惑與無奈的情感態(tài)度中,無不寄寓著作家們特有的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嚴、價值、情感、自由的精神。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一般會以美國文學發(fā)展史為脈絡,梳理、評析各個文學時期有代表性的文藝思潮、作家、作品、文學流派、文學現(xiàn)象等等。但教師的職責不僅是傳授正確的知識,還應把人文素養(yǎng)的培育自然滲透于教學過程中。在提高學生語言能力與文學知識的同時,我們的著力點應在引導學生對相關文化與文學現(xiàn)象形成正確的認知上。在對相關作品進行審美鑒賞的過程中,以科學合理的思路方法為前提,對文學知識與現(xiàn)象形成較為客觀的分析和理性的評判,解讀其中所蘊含的豐富復雜的人文精神現(xiàn)象,使學生形成向上向善的追求。
例如,《美國文學史》課本大都是以英國清教徒在新大陸的殖民為開端,學生自然會生出疑問:美洲大陸上的土著民印第安人在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幾千年,難道就沒有自己的文化成就?針對學生的疑問,教師應該因勢利導,將自身的角色轉變?yōu)閷W生深入學習的引導者,引導他們自行研究,拓展自己的知識,之后對學生的研究成果進行點評。2012年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保?]“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展現(xiàn)出中國領導人面向未來的長遠眼光、博大胸襟和歷史擔當。東西方兩種發(fā)展理念一對比,學生會更加深入思考事關人類命運的宏大課題,而對于人性的反思也是尊重不同人類群體和價值的最佳方式。
這樣的設計既能在課堂中增加與學生的互動與交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實現(xiàn)教學方式靈活多樣、學習方式豐富多彩,也能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分析問題的合理思路。這是培育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主要手段之一,因為只有對問題的認識形成合理思路,才能使知識的接受更為全面,知識結構的形成更為系統(tǒng),對相關現(xiàn)象的分析更加嚴謹。[7]
在國際化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國際視野是未來發(fā)展最重要的認知。我國于2016年發(fā)布了《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其中的“核心素養(yǎng)”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xiàn)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與“實踐創(chuàng)新”六大素養(yǎng)。在“責任擔當”的“國際理解”要點中,“核心素養(yǎng)”的描述為:“具有全球意識和開放的心態(tài),了解人類文明的進程和世界發(fā)展動態(tài),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積極參與跨文化交流,關注人類面臨的全球性挑戰(zhàn),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與價值等。”[8]
在“美國文學”課程中,教師應該在引導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的同時,幫助他們深入挖掘作品所蘊含的先進思想,讓他們意識到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所帶來的文化碰撞、沖突與交融。
在“美國文學”課程中思政融入點非常多。在講《瓦爾登湖》時,教師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作品中蘊含的思想與諸葛亮《誡子書》中的“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的思想做比照,將梭羅身居陋室卻心懷天下的情懷與中國歷史上的仁人志士聯(lián)系在一起。又如“垮掉的一代”如何受中國“禪”學思想的影響,勒奎恩的小說如何受道家哲學的影響等,都可以引導學生在東西方文化之間做比較、鑒賞與反思。
雖然各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理念、價值觀念、思維習慣、處理問題的方法有所不同,但是在人類發(fā)展過程中,經過歷史演化、文化積淀形成了人文領域的許多共性的東西。站在全球角度下思考文學,讓學生意識到只有閱讀經典才能深入挖掘世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guī)范。然而這些都是課程思政過程中需要傳遞的重要理念。
另外,要建立文化自信,就要兼容并包。我們應該讓大學生意識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具有頑強的生命力的重要原因是其自身具有的開放精神、包容精神、內化精神。這種包容力與內化力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海納百川的胸懷與氣魄,更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強烈的自我革新精神。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正是在與外來文化的不斷碰撞交融中變得更加強大成熟起來,形成一種自然而然的凝聚力和超強的文化適應力,進而成為人類歷史上延續(xù)發(fā)展并保存下來的文化典范。當代大學生應該具有全球意識和國際視野,及時吸取時代精神要義,以適應社會的發(fā)展。
借用現(xiàn)代儒學大師馮友蘭先生“四個境界”理論,可將文學分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在高校越來越注重畢業(yè)生就業(yè)率的情況下,“美國文學”課程教學不應該僅滿足于學生文學知識的增長與語言能力的提升,在教學中將作品與現(xiàn)實生活結合,將思政元素融入具體文學作品的解讀,注重對文學作品的內涵和精神的講授,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文字內涵的理解與掌握,進而引導學生從宏觀的視角來審視文本,將人生視野從眼前的功利境界提升到為國、為民的道德境界與天地境界。只有這樣,才能將這些經典作品的價值最大化,從而實現(xiàn)教學價值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