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娟 楊 英 仵倩紅 王麗萍 董曉娟 張 燕
陜西省結核病防治院 陜西省第五人民醫(yī)院,陜西西安 710100
肺結核是傳染病死亡病例第二大因素,嚴重性及危害性不言而喻[1-2]。臨床對于肺結核的主要治療方式為藥物治療,但是由于該疾病治療周期長,藥物不良反應大,患者需要依靠家屬的照護與支持,容易產(chǎn)生的一種顧慮、內(nèi)疚與挫敗感,統(tǒng)稱自我感受負擔,導致對自我評價及自我管理能力下降,嚴重影響治療依從性[3]。因此,肺結核患者心理健康及自我感受負擔感值得臨床關注。動機訪談是一種促進患者不良心理行為改變方式、由患者自主全身利弊,明確心理行為裨益的一項心理干預方式,可增強其心理行為改變的意愿與動機,被廣泛應用于慢性病患者心理管理[4-5]。為此,本研究就動機訪談結合心理彈性干預對肺結核患者自我感受負擔感的影響進行深入研究。
選取2020 年12 月至2021 年12 月陜西省第五人民醫(yī)院(以下簡稱“我院”)治療的84 例肺結核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計算機分層抽樣法將其分為對照組(42 例)、觀察組(42 例)。納入標準:符合《中國結核病防治規(guī)劃實施工作指南(2008 年版)》[6]中肺結核的診斷標準;全程接受肺結核規(guī)范化治療;患者具有較強的溝通能力,患者或家屬均知情同意并參與研究。排除標準:存在聽視覺障礙,不能正常溝通;心肝腎功能不全。對照組男25 例,女17 例;年齡25~69 歲,平均(42.37±11.28)歲。觀察組男24 例,女18 例;年齡24~70 歲,平均(41.89±10.27)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批準文號(2021)年臨審第(6)號。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健康教育,向患者發(fā)放我院編制的健康教育手冊,手冊內(nèi)容為疾病發(fā)病因素、治療方式、生活方式干預等[7-8]。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動機訪談結合心理彈性干預,首先建立訪談干預小組,小組成員由護士長1 名、臨床經(jīng)驗豐富的主管護師5 名組成,通過組內(nèi)討論制訂干預步驟,具體步驟如下:
1.2.1 準備階段
在患者入院1 d 后,訪談護士根據(jù)患者入院資料制訂不同的個體化訪談計劃,通過與患者交流,向其簡單介紹自我感受負擔感的概念、形成因素及動機訪談結合心理彈性干預大致內(nèi)容,共分4 次實行,每次干預時間為25~35 min[9-10]。
1.2.2 行動階段
1.2.2.1 首次訪談 ①在患者入院2~5 d 內(nèi),建立輕松的訪談環(huán)境,告知患者本次訪談的目的與意義。向患者講解自我感受負擔感的表現(xiàn)及識別,與患者共同分析自我感受負擔對疾病發(fā)展、身心健康及人際關系等影響。②幫助患者意識到減輕自我負擔感的重要性。向患者發(fā)送肺結核疾病的健康知識手冊,向患者介紹疾病應對方式及自護方式。對積極應對疾病的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基于認可,對其錯誤認知進行糾正[11]。
1.2.2.2 第二次訪談 ①在患者入院6~7 d,該次訪談主要通過暗示患者回想以往情緒狀態(tài),分析產(chǎn)生原因。②同時向患者講解自我感受負擔、焦慮等負面情緒對心理社會健康及軀體健康均可產(chǎn)生不利的影響[12]。引導患者積極面對現(xiàn)實和適應疾病所帶來的生活狀態(tài),多向家人、朋友表達因擔心自己疾病加重家庭經(jīng)濟負擔而產(chǎn)生的自我感受負擔與內(nèi)疚感[13]。
1.2.2.3 第三次訪談 ①在患者入院1 周后,了解患者能夠產(chǎn)生自我負擔感減輕的動機,意愿是否增強及開始行動。②根據(jù)患者的回饋,再次強調(diào)減輕自我負擔感、緩解不良情緒的必要性[14]。并邀請家庭主要照顧者共同參加活動量少、有趣、適合肺結核疾病患者的游戲,患者和家屬自組一隊進行PK,通過游戲培養(yǎng)患者與家屬之間的默契及感情。并正性引導患者與照顧者回憶令其自豪、愉快的往事或患者為家庭所作出的貢獻[15]。
1.2.3 維持階段
逐步強化患者自身意識至行為改變的價值,并在出院后將患者的一般資料及護理方案轉(zhuǎn)交至社區(qū)護士,分別于患者出院1、2、3、6、12 個月后進行強化指導來維持患者的動機[16]。
1.3.1 自我感受負擔感
干預前及干預8 周后,采用自我感受負擔感量表[17]對患者進行評價,量表包括身體負擔、經(jīng)濟負擔、情感負擔3 項,共10 個條目,采用5 級評分法進行評分,總分5~50 分,分數(shù)越高負擔感越重。量表Cronbach’s α=0.745,表明量表信效度良好。
1.3.2 自我管理能力
干預前及干預8 周后,采用我院自制的自我管理能力量表[18]對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進行評價,該量表包括治療、飲食、軀體活動及社會心理4 個維度,采用4 級評分法進行評分,總分4~16 分,分數(shù)越高自我管理能力越強。量表Cronbach’s α=0.852,表明量表信效度良好。
1.3.3 患者滿意度
干預前和干預8 周后,采用紐卡斯爾護理滿意度量表[19]評價,該量表包括隱私保護程度、提供幫助等19 個條目,條目評分為1~5 分,分數(shù)越高滿意度越高。量表Cronbach’s α=0.921,表明量表信效度良好。
采用SPSS 24.0 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nèi)采用配對t 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或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8 周后,對照組身體負擔、經(jīng)濟負擔評分低于干預前,觀察組自我感受負擔感各項評分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及干預8 周后自我感受負擔感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干預前及干預8 周后自我感受負擔感評分比較(分,)
注 t1、P1 為兩組干預前比較;t2、P2 為兩組干預8 周后比較
干預8 周后,對照組治療評分高于干預前,觀察組自我管理能力各項評分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及干預8 周后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干預前及干預8 周后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分,)
注 t1、P1 為兩組干預前比較;t2、P2 為兩組干預后比較
干預8 周后,兩組紐卡斯爾護理滿意度量表評分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及干預8 周后紐卡斯爾護理滿意度量表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干預前及干預8 周后紐卡斯爾護理滿意度量表評分比較(分,)
結核病是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可侵及多個臟器,以肺部結核感染最為常見,肺結核具有高傳染性、治療周期長、藥物不良反應多等缺點,患者易出現(xiàn)活動耐力下降、睡眠紊亂、疲乏等癥狀,導致患者出現(xiàn)一系列的心理問題。此外,肺結核患者需要他人照顧,患者因擔憂對家庭照顧者帶來過重的心理負荷從而產(chǎn)生嚴重的心理感受負擔感。而不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治療依從性及自我管理能力,不利于疾病的轉(zhuǎn)歸[19-20]。
動機訪談屬于一種人際溝通方式,是以探索并解決患者矛盾情緒、促進患者行為改變,幫助患者建立健康法行為為主要目的訪談模式,該模式具有不評價、不強迫患者的優(yōu)點,充分遵從患者的意愿,并能夠充分意識自身錯誤認識的嚴重性[21-2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身體負擔、經(jīng)濟負擔、情感負擔評分低于對照組(P <0.05)。目前,該模式被逐漸應用于臨床,已經(jīng)成為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及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而心理彈性干預重視患者的情緒及情感表達,通過干預可幫助患者改善負面情緒,提高患者創(chuàng)傷后成長[23-24]。動機訪談結合心理彈性干預能夠提高患者對自我感受負擔認知,指導患者如何獲得家庭與社會的支持,促使患者重新審視自我,改變其不良認知,獲取新的技能,逐漸接受當前事實[25-2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自我管理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且紐卡斯爾護理滿意度量表評分高于對照組(P <0.05)。提示動機訪談結合心理彈性干預能夠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降低自我感受負擔水平,提高患者滿意度。
綜上所述,對肺結核患者實施動機訪談結合心理彈性干預,可通過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而降低患者自我負擔感,值得臨床借鑒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