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雯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布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雙減”減的是無效的“量”化作業(yè),但對課堂教學40分鐘的“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發(fā)展高質量的教育,教師必須在“雙減”中找到合適的課堂教學策略,助力學生“減負增效”。為積極響應國家“雙減”政策的號召,筆者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低段教材為例,努力探究在“雙減”背景下,“減負增效”的課堂教學實踐策略。
一、小學低段語文課堂教學的現狀
課堂是學生學習、展示自我的舞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需要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原野,成為學生學習成長的天地,然而在學校目前主要以考試成績來衡量教師教學質量的“素質教育”背景之下,課堂教學鮮活的生動性早已被僵化的課堂教學風氣所替代,基于新課標之下的三維目標教學法,課型無論是精讀課文,還是略讀課文;無論是記敘文,還是說明文;長文,還是短文;也不論是處于哪個學段,教師普遍采用五步教學法進行教學:初讀課文→生字詞教學→內容梳理→交流討論→布置作業(yè),這也導致課堂氣氛枯燥無味,難以使學生產生學習探究的興趣。其次,盡管《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钡呛芏嘟處熎扔诟鞣N原因,并未真正轉變思想觀念,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仍以理論知識講解為重點,導致學生在快餐式的教學中并沒有得到思維發(fā)展。此外,為提高教學效果、穩(wěn)固提升分數,煩瑣、機械、粗糙的抄、背、默“三合一”作業(yè)模式成了教師們的首選,進而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阻礙了學生的自主發(fā)展。因此,教師必須積極探尋“雙減”背景下“減負增效”的語文課堂教學實踐策略,從而提升學習效果,打造高質量課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二、小學低段語文課堂教學“減負增效”的實踐策略
1.預習任務驅動,助力先學
“減負增效”的課堂教學與有效的課前預習不可分割,課前預習是最合理的學習搶跑環(huán)節(jié),富有成效的預習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起點,使教師更好地掌握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學生可以在預習中快速抓住課堂學習的重點,明確“聽什么”,從而使聽課更有針對性,成為學習的主人。低年級的學生對學習處于探索階段,極具可塑性,為了讓他們喜歡預習,善于預習,教師應該以布置預習任務的方式預熱課程,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識字和寫字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因此教師要將預習單與課程標準的要求緊密聯系,要把識字和寫字作為預習的重要內容。以一年級下冊《春夏秋冬》一課的預習單為例,筆者設計了如下課前預習單:
板塊一:我會認
圈一圈:我能把二類生字和一類生字在文中圈出來。
讀一讀:我能正確地把二類生字拼讀出來,并用學過的識字方法記住它。
寫一寫:我能給一類生字標好拼音,并組好詞。
板塊二:識字小貼士
認一認:
甲骨文“降”字左邊是一座土山,沿著山勢向下走,留下一串腳印。本義是指從高處向低處走。
課程標準對小學低年級的識字量提出明確要求:“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左右,其中800個左右會寫?!笨梢娬莆毡貍涞淖R字量對于低段學生的重要性,它能幫助學生快速進入課文內容,降低課外閱讀難度,從而提高知識儲備。二類生字要求能認讀,因此在預習單中我要求學生拼讀生字,拼讀是為了規(guī)避吳方言地區(qū)說話前后鼻音難分的問題,進行有效正音朗讀,同時要求巧思記憶生字,通過“比一比”“加一加”“編口訣”等方式將生字牢固掌握;一類生字是要求會寫的,因此我在學習單中設置了標拼音、組好詞的任務要求,實現從“一個”字到“一串”詞的有效過度,進行生字的積累學習。學生完成預習單后,每天早晨到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同桌合作交流預習成果,并由小組長給予星級評價,促進學生預習習慣的養(yǎng)成。
此外,為了增加識字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通過字理分析讓學生了解漢字的來龍去脈,當漢字成為一幅幅畫,形象化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時,就能在形義結合中讓學生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培養(yǎng)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同時,為了讓預習結構化、系統(tǒng)化,在課堂教學中,還將預習步驟編成順口溜:一標(標自然段)、二圈、三讀、四寫、五認,幫助學生有效掌握預習方法。當然,針對不同的課型,需要靈活增減預習單的內容要求,比如預習詩歌時可以加上“查一查”的學習方法。如一年級下冊《靜夜思》的預習單中,就增設了“查一查:了解詩人李白”這一板塊。總之,預習有法,“預”無定法,我們要在低年級學生心中埋下預習的習慣種子,助力學生在老師教之前先學,為實現“減負增效”邁出堅實的第一步。
2.思維訓練得法,助推深學
深度學習是指學習者在理解基本知識后,產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將新舊知識產生聯結,并能舉一反三地運用,從而產生深層次的學習體驗。“雙減”政策下的課堂教學更注重深度學習,實現“為理解而學習”的教育目的,提高學生學習效率。這也要求教師在了解學情后,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深入挖掘文本的內涵,從而實現教學過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點及面的層層遞進式的深度學習,達到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發(fā)展的目標要求。
學以致用是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學生能對所學知識正向遷移應用,是有效深度學習的必要條件。因此教師要明確學生遷移的方向,在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將學生的學習借助觀察、思考、分析、概括等學習過程延伸到新知識中運用。以一年級下冊《春夏秋冬》為例,為了實現字、詞、短語、句、段的有效過度,在教學中筆者設計如下教學過程。
先讓學生結合插圖,讀一讀“草”;再理解“青草”;接著將“青草”和“池草青”比照理解,圖文結合用一句話說說“池草青”的含義。緊接著自主遷移理解短語“山花紅”“魚出水”“鳥入林”,最后以此整合成看圖寫話的段落“池塘邊青青的草,山間開滿了紅色的野花,調皮的魚兒跳出水面,可愛的小鳥飛入樹林?!碑攲W生能對基礎知識掌握時,拓展延伸到對于春夏秋冬四季美景的片段練習。通過這樣的從字到詞到段的層層遞進教學,不僅實現了低年級學生識字積累、釋義理解、語言表達,更是對新舊知識、課內外知識的有效聯結,階梯式的探究過程讓學生真正實現了一個字就是一幅畫的思維創(chuàng)造,實現了“由點及面”的深度學習。
腦科學的研究表明,人類的深度學習關鍵在于實現多元聯結。在教學中筆者挖掘教材資源,巧妙地利用教材之中的插圖注釋等進行學習,將學生的智慧話語融于精美的插畫之中,通過聯想、想象,形成一個整體組塊,以此擴展理解的容量,提高語文運用能力的發(fā)展?!半p減”下的課堂教學要注重精,一課一練,要練在關鍵處、正當時。課堂無須搞題海戰(zhàn)術,設計富有思維含量的課堂練習,能實現在有限時間內獲取最大價值的課堂效益,這就是高效課堂,在這期間,教師的科學設計與指導、即時評價激勵是學生思維向深度發(fā)展的強有力助推器。
3.教學方法多樣,引導活學
語文教學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半p減”背景下的教學,教師更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擺脫傳統(tǒng)語文“講堂”模式中教師對語言材料逐字逐句分析講解,對篇章結構詳細剖析,對知識重復灌輸的束縛,積極探索最佳的教學模式,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教學效率。
以一年級上冊《小蝸?!芬徽n為例,筆者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片段:(1)巧借連環(huán)畫,理順故事情節(jié);通過觀察課文插圖,說說圖上有什么?采用問題驅動法,發(fā)出質疑,思考四幅圖片能否交換位置,以此了解四季更替變化,理順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2)以童話的方式,走進兒童心靈;通過體驗式教學,把自己置身于童話故事中,引導用語:“這只小蝸牛,你會怎么跟媽媽說呢?”“還有哪只小蝸牛也愿意向媽媽匯報一下旅行的收獲?”“小蝸牛,能看到了什么美景呢?”……拉近師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增強體驗感。抓住想象的翅膀,感受“長滿”“碧綠碧綠”等詞語的含義,插上想象的翅膀,感受童話世界的魅力。在角色扮演中獲得情感體驗,做一做小蝸牛,和它一起緩慢爬行,共享四季美景。(3)發(fā)現形式的秘妙,構建言語范式:在童話文本的建構中筆者發(fā)現三次對話結構相似,便于學生習得創(chuàng)作范式,因此引領學生在讀一讀、比一比中發(fā)現小蝸牛和媽媽的三次對話的共同點:每一部分都是小蝸牛爬呀爬,爬了很久,然后看到了下一個季節(jié)的景色。每一次蝸牛媽媽回答的話都是:“哦,已經是( )天了!快去( )?!睂W生借助提綱和連環(huán)畫的幫助,一下子就能進行課文的復述,達到語言訓練的目的。在課堂有效教學中,老師運用多種教學形式,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實現了語文能力的提升。當然,根據不同的課型,我們要學會運用不同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在課堂中感受并掌握接受、探究、質疑、模仿、討論、體驗等不同的學習方式,以此培養(yǎng)學生善學會學活學,提高學生多方面的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升。
4.多維分層作業(yè),激勵好學
作業(yè)是檢驗課堂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而“雙減”政策指出:要全面壓減學生作業(yè)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yè)負擔。特別強調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家庭書面作業(yè),可見在“雙減”政策下的低年級學生作業(yè)不再局限于機械地抄抄寫寫默默,更要關注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語文能力的提高。因此,語文教師在作業(yè)設計時不僅要面向全體,更應結合學生個體差異,分級設計創(chuàng)新作業(yè)模式,使學生在多樣化的作業(yè)超市中自主學習。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薄肮ぞ咝耘c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笨梢娫谧鳂I(yè)設計中我們要時刻把握閱讀和實踐兩條線。以一年級下冊《姓氏歌》的作業(yè)單為例:
《姓氏歌》作業(yè)超市
1.復習鞏固:背誦《姓氏歌》,拼讀會認字,默寫會寫字。
2.自我介紹:向家人介紹自己的姓氏。
3.搜集整理:把班級同學的姓氏整理一下(? ? ?) (? ? ?) (? ? ?)。
4.制作名片:動手制作一張自己的精美名片。
5.拓展閱讀:讀一讀《百家姓》,認認《百家姓》中熟悉的姓氏。
至少選擇三項進行完成,我的選擇是(? ? ? ?)。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屬于實踐性課程,需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币虼耍谧鳂I(yè)中筆者加入操作性、實踐性等體驗作業(yè)。通過第1題背誦、認字加強基礎知識的識記,確?;A差一點的學生能“吃飽”;通過第2題向家人介紹姓氏、第3題班級搜集姓氏和第5題制作精美名片,提高學生的社交能力、知識運用能力和創(chuàng)作能力,鼓勵學生學以致用,并且做到活學活用;通過第5題拓展閱讀《百家姓》,幫助學生認識更多的姓氏,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培養(yǎng)思維能力。在這樣融學科融技術的多元融合作業(yè)超市中,學生擁有自主選擇的權利,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多種能力,也提升了自己的綜合素養(yǎng)。
此外,作業(yè)形式上的改變也會讓學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覺,給作業(yè)換個名字“作業(yè)自助餐”“作業(yè)超市”等,能激發(fā)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趣味性。問題式作業(yè)的設置也必不可少,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大量有效的閱讀,充分調動已學知識,甚至可以通過查閱相關資料的方式,學習從背景信息、人物性格等多方面,去探討人物的思想,使思維更活躍。以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口語交際“名字里的故事”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后搜集名人名事,在課堂上與同學分享交流。通過這樣的學習任務,實現讓學優(yōu)生學有空間,讓學困生學有保底,讓中等生學有超越目標,從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達到讓所有的學生喜歡學習、共同進步的理想目標。
“雙減”背景下,“減負增效”的主戰(zhàn)場在課堂,作為教師,我們正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與機遇,只有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才能使教師從繁忙的作業(yè)批改和補差中解脫出來,才能把學生從繁重機械的作業(yè)中解放出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實現“雙減”提出的培養(yǎng)目標。為了讓學生能主動地學、有深度地學、靈活地學、樂此不疲地學,愿我們一起朝著成為智慧型教師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