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迎新
對標教學,提質增效;聚焦核心素養(yǎng),面向未來;加強課程綜合,注重關聯,實現跨學科式教學,讓小學數學學習活起來。
在2022年“雙減”政策及義務教育新課標頒布背景下的小學數學課標培訓中,我受益匪淺,收獲頗多,并進行了深入思考,本文主要就小學數學的學科融合進行了舉例探討,為小學數學教師開展跨學科課堂教學提供參考。
一、讓語文走進數學課堂
語文是一門富有情感性、形象性的學科,而數學的學習具有抽象性,如果將語文學科與數學學科有效融合,在數學教學中增加一些傳統小故事、詩歌等為數學的學習注入新的活力。
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10以內數的認識》時,以學生學過的古詩《山村詠懷》導入課堂,“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學生讀起來朗朗上口,在吟誦古詩的過程中感悟數學的魅力,同時也直觀地呈現了數字讀作的寫法。在四年級下冊《距離問題》的設計中,則可以把學生喜歡的《龜兔賽跑》的故事融入其中,增加學生做作業(yè)的興趣,給學生的學習帶來新鮮感。同時引導學生做事情要堅持不懈,勤奮努力,達到情感價值觀的升華。
二、讓數學奏響音樂的篇章
音樂是一門藝術性的學科,學習音樂,既能感受音樂中強烈的情感,又能帶給學生聽覺上的享受,將數學與音樂巧妙結合,能夠讓學生在體會音樂理性美的同時,認識并掌握數學知識。
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認識鐘表》的時候,關于時間的知識比較抽象、枯燥,學生認識整時、半時有一定的難度。在課堂的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就可以先播放《小鬧鐘》的音樂:叮咚叮咚叮咚叮咚,鬧鐘響,它在催我上學堂,背起書包走出門,不用爸媽來幫助,到了學校勤學習,天天在成長,我要做個好學生,不忘鬧鐘好心腸......以此創(chuàng)設輕松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探究整時的學習時,教師可以采用手勢舞的形式,配上有動感的音樂,引導學生把一只手臂高高舉過頭頂,在額頭正上方,來當做分針,另一只手臂當做時針在順時針轉動,帶領學生一起有節(jié)奏的加手勢演唱“長長的分針指12,時針指幾就幾時,3點啦、5點啦、6點啦......”通過這樣的方式,既能夠有效教學數學知識,又能讓學生感受音樂之美,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
三、小學數學與美術結緣
《數學與美術》的作者蔣聲教授在書中談到“形和數恰好是數學的研究對象,形和數的和諧,就會帶來美感------美術與數學密不可分?!痹诔珜Оl(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今天,將這兩門學科聯系起來教學,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也能讓學生充分感受藝術之美。
比如,在學習對稱圖形的時候,將中國水墨畫、中國古建筑、中國古文物的藝術照片一一展現在學生面前,或者組織學生親自制作一些軸對稱的圖形,好像他們在欣賞一節(jié)藝術課,這樣的課堂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印象,同時還能活躍數學課堂,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
在學數學中去發(fā)現美,創(chuàng)造美是一種別樣的收獲。如,在小學一年級下冊《認識圖形》及《統計》的練習中,我們經常會遇到給圖形分類涂色、給統計圖分類涂色的題,學生們通常涂色不規(guī)范,出現把顏色涂出圖形或涂的顏色很重的情況,影響書面的整潔。又如,在學習畫簡單的圖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等),有些學生不用直尺作圖,造成畫圖不規(guī)范。在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們如何描繪,學習正確的作圖方法,同時展示一些美觀的作品來引領學生們欣賞規(guī)范作圖的美,提高學習的效率。
四、信息技術融入數學課堂
信息技術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推動著課堂教學由枯燥向生動、直觀轉變?!缎W數學新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部分明確指出“創(chuàng)造一個有利于學生生動活潑、主動求知的數學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獲得作為一個現代公民所必需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都能得到發(fā)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適當的采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可以使學生更形象、直觀的學到知識。如,教師可以學習使用希沃白板等各種輔助教學軟件,借助動畫、視頻、音頻及教學相關的教具,來充分發(fā)揮圖文并茂的作用,讓孩子們愛上數學學習,使枯燥的數學動起來。
總之,實現小學數學跨學科融合,既能夠彌補傳統數學課堂教學實踐性不夠,教學手段單一的問題,又能夠讓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培養(yǎng)學生數學思維的發(fā)展,讓數學課堂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