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夢豪
70年來,華政為社會培養(yǎng)了十多萬名法學等各類專業(yè)人士,為五湖四海不斷輸送優(yōu)秀人才。《新民周刊》通過五位華政人的故事,講述他們心懷“國之大者”,爭做“國之大才”的經(jīng)歷。
1937年,應松年出生在寧波奉化的一戶書香門第。1956年,應松年參加高考,以優(yōu)異的成績被分配到華東政法學院。從此,與法學結緣,與華政結緣。在大學的日子里,他很快嶄露頭角,第二年就在學校的開學典禮上向新生介紹大學生的學習經(jīng)驗。
1960年從華東政法學院畢業(yè)后,他去了新疆伊犁并在此生活長達20年之久。這里成了他砥礪人生的起點?;厥淄拢瑧赡昶届o地說:挫折對于人來說,未見得全是壞事,它可以磨去身上的稚氣和傲氣,促使人更加懂得生活的含義和人生的意義,更加懂得珍惜人間美好的東西,尤其是能使人練就敏銳的洞察力和清醒的辨別力。
1982年,司法部法學教材編輯部的王珉燦先生在廈門主持召開了行政法學教材編寫研討會。應松年得知消息,覺得是個難得的學習機會,便毛遂自薦,要求參加會議。在研討會上,應松年侃侃而談,掌握資料翔實,對行政法學有著獨到精辟的見解,王老先生當時就決定把他借調到北京,專門從事新中國第一部行政法學統(tǒng)編教材《行政法概要》的寫作和編輯。王老先生的這一決定成為應松年人生歷程上的重要契機,揭開了他的行政法學之路的開端。
2019年12月,應松年應邀回到母校華東政法大學長寧校區(qū)為師生開展講座,講座過后他堅持要重新走一遍曾經(jīng)學習生活過的地方。一邊走一邊給大家講述他曾經(jīng)在這里生活學習的點點滴滴。他說:當時的紅樓圖書館藏書頗豐,借閱手續(xù)也很簡單,我看了很多法律和社科類著作。當時的教學方式與現(xiàn)在是不同的,1956年華政擴招,一個年級500人,除俄語外,專業(yè)課都是在大教室上大課。課后,老師常常出些題目,助教組織小組討論,大家都很認真地參與討論。雖然當時沒有行政法這一學科,但是在華政學習期間,一些法治理念逐步在心中生根發(fā)芽,對他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在過去的40多年,中國行政法眾多“第一”都與他有關,從第一部行政法學教材到培養(yǎng)第一代行政法學研究生,從參與新中國第一部行政訴訟法的起草到此后眾多行政法的出臺,都深深地留下他的印記。他以學者的身份從事研究、建言獻策;以行政法學研究會創(chuàng)建者和負責人的身份,組織立法研究,合力推進;以人大代表的身份提出議案成為最有代表性也最有影響力的“專家立法者”。但所有的身份,都基于一種理念、一種思想、一種信仰,那就是,他始終是“人民的法學家”。
應松年我國著名行政法學家,現(xiàn)任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名譽會長,第九屆、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內務司法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法工委行政立法研究組副組長。曾獲 “五一勞動獎章”、 2019年獲得中國法學會授予的“全國杰出資深法學家”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