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彬專欄作家Columnist假裝專家,低空觀察
《婦女權益保障法》又修訂了!
10月30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婦女權益保障法》,修訂全文從61條,增至86條,新法2023年1月1日起施行。之所以說“又”,是因為2018年10月這部法律剛剛修訂過,短短四年之后,又迎來了修訂,這么高頻率的修訂還是很少見的。
或者說,這次的修法是對于民意的及時反饋,是對這些年來很多涉及性別議題的及時因應,也是落實二十大報告中“消除影響平等就業(yè)的不合理限制和就業(yè)歧視”等要求。
細看一下新的《婦女權益保障法》,將原來的第六章“人身權利”前移作為第三章,并改名為“人身和人格權益”,突出了對婦女人格權益的保護。新法在原來就禁止拐賣、綁架婦女的基礎上,明確了相關部門解救被拐賣婦女的法定職責;細化了反性騷擾規(guī)定,明確性騷擾包括并不限于“言語、文字、圖像、肢體行為”;媒體報道不得通過過度渲染等方式侵害婦女的人格權益;甚至還規(guī)定婦女依法享有“不生育子女的自由”!
我能從每一個新修訂條文里,“逆向”出相應的新聞事件:豐縣案、唐山打人案、方洋洋案……這次修法在法律上對之前侵害婦女權利的曖昧之處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立法中直接出現(xiàn)“不生育子女的自由”,無疑體現(xiàn)出了巨大的立法勇氣。
這些年來,所謂“性別爭議”乃至“厭女情緒”是輿論場撕裂的焦點議題,不僅中國網(wǎng)絡如此,全球皆是,韓國已經(jīng)發(fā)展到政客靠罵“女權”來吸引民粹選票的地步。
我也看到了女性意識的概念被濫用,性別符號被精致利己分子所竊取。
客觀說,作為后現(xiàn)代思潮的女權思想,是一把手術刀,將大而化之的女性政治權利、平等權,細化到了大學招生比例,家族內(nèi)部男女家務分配不公平,媒體報道交通事故拿“女司機”作為一個梗兒,公司酒桌上當著女同事講葷段子,廣告中販賣“A4腰”的身材焦慮,女性生育之后職場競爭力轉弱的“母職處罰”,男女廁位1:1形式公平后面的事實不公平……因為有了女性思維這把思想利器,很多之前被忽視的問題,像被置于紫外線燈之下,斑斑血跡,絲絲裂痕,都赤裸裸地呈現(xiàn)在輿論場里。借助著發(fā)達的社交媒體,女性意識很快點燃了很多女性和男性的戰(zhàn)斗力。
后現(xiàn)代思潮的女權是手術刀,卻不是治病藥;擅長打破一個舊世界,卻沒心思打造一個新世界;制造了覺醒,卻放大了對立與沖突。因為作為舶來品的女權揭示了女性“被書寫”“被規(guī)訓”“被定義”的狀態(tài),有解構,卻沒建構,所謂“女性覺醒”最后是大戰(zhàn)“父權”的風車。
這些年我批判過智障女嫁老漢、女職員孕期遭辭退、方洋洋因婚后未生育被公婆虐待致死、網(wǎng)紅拉姆被前夫施暴致死……我看到對女性權利保護機制存在嚴重疏漏:原來反性騷擾的規(guī)定只有一條宣示性的法條,淪為“法律孤兒”;個別基層警察對于情侶、夫妻之間的家庭暴力“勸和不勸散”;虐待罪(主要受害人是女性)相對暴力傷害的處罰過于輕縱……讓人欣慰的是,之前很多法律的疏漏之處都在得到修訂,包括這次的新《婦女權益保障法》。
另一方面,我也看到了女性意識的概念被濫用,性別符號被精致利己分子所竊取。這種的盜取、濫用無疑嚴重制造了性別的對立。
新《婦女權益保障法》是中國婦女權益史上的一個重大里程碑,積極回應了女性意識光譜之下折射出的社會問題。要男女平等,而不是對立;要社會進步,而不是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