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海燕
幼小銜接是指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要有效開展幼小銜接,家園合作就顯得尤為重要。家庭和幼兒園圍繞幼小銜接目標開展緊密合作,可以為幼兒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和將來的小學生活奠定基礎,有助于幼兒平穩(wěn)地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
當前的幼小銜接中存在一些問題。首先,部分教師和家長對幼小銜接的認知存在誤區(qū)。有的教師和家長認為幼小銜接就是要從語文、數(shù)學、英語等課程入手開發(fā)幼兒的智力,卻忽視了對幼兒規(guī)則意識、責任感和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的培養(yǎng)。其次,家長對幼小銜接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有的家長認為開展幼小銜接是教師的任務;有些家長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不能及時參與家園合作,對幼兒園開展了哪些幼小銜接活動并不清楚。最后,部分教師忽略了幼兒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性。幼兒的好奇心重,且具備一定的自主思維能力,但在幼小銜接過程中,教師往往忽略了幼兒自身的主動性,限制了幼兒的自主發(fā)展。
在幼小銜接中,幼兒園要主動搭建有效的家園溝通平臺,建立家園溝通的紐帶,調動家長參與家園共育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家長的教育優(yōu)勢。首先,幼兒園要搭建基于家園雙方的信息化溝通平臺,如幼兒園官網、微信公眾號、家長微信群和QQ群等。教師可以通過這些平臺,定期向家長推送關于幼小銜接方面的知識,指導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應該注意的事項,形成家園共育的良好局面。其次,幼兒園可以定期舉辦座談會,讓教師通過與家長面對面的交流,向家長普及最新的幼小銜接政策,更新家長的教育理念,構建密切的家園共同體,幫助幼兒順利度過幼小銜接階段。最后,幼兒入園和離園,是教師和家長進行溝通與交流的重要時機。雙方可以通過溝通和交流,全面了解幼兒的學習狀態(tài)和情緒,第一時間發(fā)現(xiàn)幼小銜接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并及時予以糾正,形成家園共育的合力。
為了幫助幼兒將來更好地適應小學的生活,家長和教師有責任從以下幾方面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首先要培養(yǎng)幼兒的自理能力。具體來講,在家庭生活中,家長要引導幼兒自主梳洗穿戴、獨立吃飯,鼓勵幼兒分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以培養(yǎng)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做家務的能力。在幼兒園,教師要指導幼兒學會整理書包、保管自己的文具用品、午睡后整理自己的床鋪等。具體來講,教師可以組織“整理被褥比賽”“收拾課桌比賽”等活動,增強幼兒的自理能力。
其次要培養(yǎng)幼兒的時間觀念。在小學,作息時間有較為嚴格的規(guī)定,這與幼兒園完全不同。為了避免幼兒進入小學后不適應,在幼兒園階段,教師和家長應當有意識地讓幼兒樹立正確的時間觀念,從多方面培養(yǎng)幼兒的時間管理能力。家長可以將時間觀念以非常自然的方式融入幼兒的日常生活,讓幼兒的吃飯、睡覺、散步都變成培養(yǎng)時間觀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促使幼兒漸漸形成有規(guī)律的生活方式,形成正確的時間觀念。幼兒園可以組織幼兒開展時間游戲,如讓幼兒在一定時間內完成某一項任務,用時最少的幼兒獲勝,以強化幼兒的時間觀念,讓幼兒懂得時間的寶貴。
最后要培養(yǎng)幼兒的任務意識與完成任務的能力,以增強幼兒的責任心,培養(yǎng)幼兒的獨立性和堅韌品質,為幼兒升入小學奠定基礎。例如,教師可以不定時地把任務直接留給幼兒,向幼兒交代清楚應做的事情和完成的時間,鼓勵幼兒獨立完成任務。同樣,家長也可以向幼兒提出任務內容,如讓幼兒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做一項家務勞動等,并向教師反饋幼兒任務的完成情況。在幼兒完成任務之前,教師和家長不能包辦代替,而是要鼓勵幼兒,督促幼兒克服困難完成任務,以有效提高幼兒完成任務的主動性和獨立性,培養(yǎng)幼兒的責任感和任務意識。
幼兒的主要活動是游戲,而小學生的主要活動是學習,如讀、寫、算等。因此,家長和教師要在幼小銜接階段注重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幼兒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真正學會學習、善于學習,從而快速適應小學的學習和生活。首先,家園雙方要加強對幼兒學習興趣、學習熱情的培養(yǎng)。其次要培養(yǎng)幼兒的專注力。如教師可以讓幼兒在限定時間內完成剪紙、繪畫等活動,讓幼兒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家長可以經常和幼兒進行親子閱讀,或者給幼兒講一些童話故事、民間故事等,讓幼兒養(yǎng)成靜心閱讀和耐心傾聽的習慣,為入學后接受正規(guī)、系統(tǒng)的學習打好基礎。最后,教師和家長要培養(yǎng)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幼兒入學后回答教師提問、糾正他人發(fā)言和參加集體討論等,都要求做到語句完整、條理清晰、連貫流暢,最好還能根據不同的場合調整語氣、音量和說話的方式。因此,教師和家長要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培養(yǎng)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糾正幼兒錯誤的讀音和用詞,幫助幼兒養(yǎng)成正確、有序、說完整話的好習慣。對于膽子比較小、不善于表達的幼兒,家長和教師要多給予鼓勵,讓幼兒敢于表達、正確表達,不斷增強語言表達能力。
幼兒進入小學,面對的是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他們需要重新建立人際關系。幼兒能否快速融入新集體,能否與同學和睦相處,取決于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交往能力強的幼兒能快速適應新的環(huán)境,融入集體。交往能力差的幼兒,融入新集體的過程比較長,而且容易與新伙伴發(fā)生矛盾和沖突,若處理不當就會影響幼兒的學習和生活。因此,家長和教師要特別重視幼兒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應從小事著眼,如讓幼兒學會謙虛、有禮貌、不和小伙伴搶玩具、遇到沖突要冷靜處理等。這些事情看起來雖小,但卻有利于營造和諧友好的集體氛圍,增強幼兒主動進行人際交往的信心。家長要多帶幼兒走出家門,讓幼兒多與同齡人交往,從而讓幼兒懂得人際交往的規(guī)則,學會尊重和分享,與人為善,以幫助幼兒體會到交朋友的樂趣,在人際交往中逐步增強溝通和合作的能力。
由于幼兒園與小學的環(huán)境有較大區(qū)別,幼兒剛入學時容易產生恐懼和焦慮情緒。為避免這一現(xiàn)象的發(fā)生,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播放相關視頻,并搭配舒緩的音樂,讓幼兒通過觀看視頻了解小學的校園環(huán)境和相關活動。此外,教師應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開展相關主題活動,如帶領幼兒參觀附近的小學等,讓幼兒直觀地了解小學的環(huán)境,以激發(fā)幼兒對小學生活的向往。
家長是幼兒相處時間最長、最熟悉的人,他們有更多時間與幼兒相處,并進行高質量的交流、溝通以及教育。在開展幼小銜接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與家長進行溝通與交流,指導家長緊密配合自己做好幼兒的幼小銜接工作。同時,教師還要為家長提供教育指導,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讓家長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并動員家長借助日常生活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增強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教師可以鼓勵家長多帶幼兒開展戶外活動,引導幼兒積極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以增強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和交往能力。另外,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家長要言傳身教,發(fā)揮示范作用,以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如家長可以每周安排兩個小時與幼兒開展親子共讀,或者與幼兒共同執(zhí)行鍛煉身體的計劃,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意志品質。
綜上所述,幼小銜接工作單靠幼兒園或者家長是無法順利完成的。幼兒園和家庭要加強合作,緊密配合,構建家園共同體,有效開展幼小銜接,以提高幼兒各方面的能力和素養(yǎng),幫助幼兒順利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