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紅 葉君君 王存德 王世鵬 聶偉紅
(甘肅省武威腫瘤醫(yī)院超聲醫(yī)學科,甘肅 武威,730000)
肝癌是國際臨床上患病率較高的惡性腫瘤之一,可引起肝區(qū)疼痛、腹脹、黃疸、乏力、形體消瘦以及納差等多種癥狀及體征,發(fā)展至晚期可累及其他組織器官,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據資料調查統計,肝癌每年患病人口在626萬左右,我國每年因肝癌死亡者超過30萬人[1]。射頻消融術由于具有療效顯著、易于操作、安全性高等特點,現已成為治療肝癌等實體瘤的主要手段。既往射頻消融術多是在常規(guī)超聲引導下操作,但仍有諸多不足,近年來,伴隨醫(yī)療技術的迅猛發(fā)展,超聲造影技術在射頻消融術中的應用越來越受到重視[2,3]。本研究選擇2019年1月~2022年5月甘肅省武威腫瘤醫(yī)院收治的120例肝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比較常規(guī)超聲以及超聲造影指導下經皮射頻消融術對該病的治療效果?,F報道如下。
選擇2019年1月~2022年5月甘肅省武威腫瘤醫(yī)院收治的120例肝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颊呒捌浼覍俪浞至私庋芯肯嚓P內容后,自愿簽署同意書。本研究已獲得甘肅省武威腫瘤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s)/n(%)]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s)/n(%)]
組別 例數病灶部位男女性別 年齡(歲)Child-Pugh分級 病灶直徑(cm)A級 B級 肝右葉 肝左葉觀察組 60 33(55.00)27(45.00)63.47±6.85 52(86.67) 8(13.33) 2.23±0.28 31(51.67) 29(48.33)對照組 60 35(58.33)25(41.67)64.02±7.13 50(83.33) 10(16.67) 2.21±0.25 34(56.67) 26(43.33)χ2 0.135 0.261 0.302 t 0.430 0.412 P 0.712 0.667 0.609 0.680 0.582
納入標準:①經病理組織學、實驗室檢查及影像技術等綜合診斷后證實,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醫(yī)政醫(yī)管局編制的《原發(fā)性肝癌診療指南(2022年版)》[4]中關于肝癌的判定依據;②Child-Pugh分級為A級或B級;③預計存活期1年以上;④精神正常,具備一定的交流及溝通能力;⑤有射頻消融手術指征,無肝功能衰竭等問題。
排除標準:①伴嚴重心臟、肺臟、腦部等重要臟器組織疾病者;②瘤體數量超過3個者;③行射頻消融術前已接受其他治療者;④既往有腹部手術史者;⑤合并嚴重精神認知障礙或其他慢性病者;⑥腫瘤細胞已發(fā)生轉移者;⑦病歷資料不完善者。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超聲引導下射頻消融術處理。選擇美國RADIONICS公司生產的Cool-tip射頻消融治療系統(型號:Cool-tip RFA System),術前通過產自飛利浦公司或美國GE公司的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型號:飛利浦IU22型與GE E-9型)對病灶進行定位,探頭頻率設置為2.0~5.0 MHz,根據超聲掃查結果擬定布針方案。常規(guī)消毒鋪單后,給予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并結合術前布針方案,在超聲引導下將電極片送至病灶內,將傘狀針尖打開,初始功率設置為20 W,此后每1 min上調10 W,待射頻針尖的局部溫度升高至50℃后,維持該功率3 min,再定時調高功率,待阻抗增高至無窮大時停止調節(jié),具體消融時間結合病灶體積、消融效果等適當調整。
觀察組給予超聲造影引導下射頻消融術處理。儀器設置同對照組,造影劑使用意大利Bracco公司生產的聲諾維(Sono Vue,規(guī)格:59 mg/支)。術前給予超聲造影檢查,經肘部淺靜脈快速團注造影劑1.5~2.4 mL,此后再給予0.9%氯化鈉溶液5 mL推注;實時探查造影劑在瘤體灶處的灌注情況,對動脈期、門脈期實質期瘤體內部及其臨近區(qū)域造影劑灌注情況進行記錄。實質期對全肝進行迅速檢查,以確認有無新發(fā)病灶。根據超聲造影結果擬定布針方案,給予病灶消融治療,具體操作步驟同對照組。
①比較兩組患者的病灶完全消融率、1年生存率及1年復發(fā)率。其中病灶完全消融即術后1個月經CT增強掃查,消融腫瘤未見增強區(qū);復發(fā)即術后1年經腹部CT增強掃查或MRI掃描,發(fā)現消融區(qū)或其鄰近組織出現新發(fā)病灶。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肝功能:在治療前及治療后1個月采集患者的肘靜脈血5 mL,經離心機(轉速:3 000 r/min,離心半徑:10 cm)處理15 min后,取樣待檢,通過日立牌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型號:7 600型)測定患者的谷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水平。③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在治療前及治療后1個月,參照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5]評估患者的生活狀況,共有74個條目,包括物質生活、軀體功能、社會功能以及心理功能等四個維度,得分與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情況呈正向關系。④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包括發(fā)熱、肝功能一過性異常、肝區(qū)疼痛以及胸腔積液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發(fā)熱+肝功能一過性異常+肝區(qū)疼痛+胸腔積液)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 SPSS 24.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病灶完全消融率、1年生存率高于對照組,1年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病灶完全消融率、1年生存率及復發(fā)率比較 [n(%)]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肝功能指標(ALT與AST)測定值接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肝功能指標(ALT與AST)測定值相較于治療前均有所降低,且觀察組ALT、AST測定值要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 (±s,U/L)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 (±s,U/L)
注:相比治療前,*P<0.05
ALT AST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60 62.08±5.79 50.12±3.47*55.02±6.15 38.32±4.09*對照組 60 62.19±5.82 55.30±6.81*55.08±6.12 43.17±5.58*t 0.103 5.249 0.053 5.430 P 0.917 <0.001 0.957 <0.001組別 例數
治療前,兩組患者經生活質量問卷測評,顯示物質生活、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各項目評分以及總分較接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問卷各項目評分以及總分較治療前均有所提高,且觀察組患者在物質生活、軀體功能以及社會功能等項目評分以及總分上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測定結果 (±s,分)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測定結果 (±s,分)
注:相比治療前,*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物質生活 軀體功能 社會功能 心理功能 總分觀察組 60治療前 44.31±4.85 44.68±4.33 43.97±3.89 43.91±4.12 179.38±6.27治療后 55.23±3.82* 53.26±4.12* 54.86±3.75* 54.16±4.29* 216.43±14.85*治療前 44.29±4.32 44.72±4.45 44.02±3.95 43.98±4.33 180.12±6.68治療后 50.43±3.73* 49.08±3.36* 50.12±3.40* 49.88±4.07* 208.48±10.32*治療前組間t值 0.023 0.049 0.069 0.090 0.625治療前組間P值 0.981 0.960 0.944 0.927 0.532治療后組間t值 6.963 6.090 7.253 5.606 3.405治療后組間P值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對照組 60
觀察組術后出現發(fā)熱、肝功能一過性異常、肝區(qū)疼痛及胸腔積液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統計結果 [n(%)]
肝癌的病因機制至今未完全明確,已知病毒性肝炎、過度飲酒以及家族遺傳等因素均與該病的發(fā)生發(fā)展緊密相關[6-7]。手術是治療早期肝癌的重要手段之一,但限制因素較多,如對于伴肝硬化、伴多種基礎病灶、無法耐受手術等患者而言,手術治療通常無法作為首選方案[8-10]。經皮射頻消融術利用電極針發(fā)出的高頻射頻波對局部組織進行高溫消融,可使細胞內蛋白質變性,使線粒體酶、溶酶體酶等迅速凝固并壞死,進而達到滅殺腫瘤細胞的效果,是目前臨床較推薦的一種微創(chuàng)療法[11]。但是常規(guī)超聲引導治療無法較好地辨別瘤體邊緣及其空間解剖關系,消融效果較為有限,仍有部分患者經該方式處理后存在病灶殘留的問題,加大了患者術后復發(fā)風險[12-13]。
超聲造影引導下經皮射頻消融術是處理肝癌的另一種有效手段,近些年在國內臨床已得到逐步開展。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病灶完全消融率及1年生存率均高于對照組,1年復發(fā)率較對照組顯著降低,ALT、AST測定值低于對照組,而生活質量問卷各項目評分以及總分較對照組則明顯提高,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該幾組數據均說明了在肝癌患者的臨床治療中,應用超聲造影引導下經皮射頻消融術治療有更高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相對更有助于患者預后的改善。這與張瑤等[14]研究、李春暉等[15]觀點均存在較大的相似度。分析原因,可能是超聲造影可對動脈期及門靜脈期瘤體的邊緣進行清晰顯像,便于及時精準定位病灶,明確瘤體侵犯范圍,進而制訂更完善、針對性更強的消融計劃,能夠更好地控制進針路徑及深度,合理規(guī)劃消融時間,在有效、徹底消融瘤體組織的同時,盡可能避免射頻消融術所形成的熱沉效應對患者肝功能造成不良影響[16];同時,借助超聲造影技術指導,相較于常規(guī)超聲引導也更有利于獲取病灶的相關信息,包括病灶形態(tài)、大小、邊緣、與鄰近器官組織(腸管、膽囊等)的解剖關系等,在配合造影劑使用后,人體血流散射信號可得到強化,能夠實現對瘤體微血流灌注的實時、動態(tài)觀察,進而幫助判斷術中及術后有無病灶殘留,效果類似于增強CT掃查[17];患者經此處理后病灶消融更徹底,復發(fā)率更低,術后肝功能恢復更迅速,對其生活質量及身心狀況也有更良好的改善。
綜上所述,對肝癌患者采取超聲造影引導下經皮射頻消融治療,相較于常規(guī)超聲引導治療能夠更有效提升病灶消融效果,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對改善患者肝功能以及疾病預后更加有利,值得借鑒。